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纪录片认识: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

电视纪录片认识: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

时间:2024-05-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对电视纪录片的认识一、真实性电视纪录片也有人称电视专题片。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二者的叫法不同,但本质属性相同。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是两种不同的片子,它们在创作手段与表现形式等诸方面都不尽相同。这正如维尔托夫、格里尔逊派世界电影大师所说的:纪录片是意识形态的工具,是对真实事物有创意的处理。

电视纪录片认识: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

第一节 对电视纪录片的认识

一、真实性

电视纪录片也有人称电视专题片。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名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本质属性是什么?面对异彩纷呈的创作,学术界对此也众说纷纭,这些不同的观点集中起来有四种。

第一种,等同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二者的叫法不同,但本质属性相同。

第二种,从属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电视专题片从属于电视纪录片,或者正相反,认为电视纪录片从属于电视专题片。二者各有各的理由。

第三种,畸变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电视专题片是中国电视界的某些人为了割断电视与电影的联系生造出来的名词,它的创作有不伦不类之嫌,故以此立名。

第四种,独立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是两种不同的片子,它们在创作手段与表现形式等诸方面都不尽相同。

针对以上四种观点来看,我们赞同第一种观点——等同说。在这里,我们开宗明义地表明态度:一种片类的划分应以本质属性为准,不应以创作手段与创作形式模糊界限。除此之外,划分得宽泛些为好,有益于创作。因此,我们认为: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属于一个片种,即称电视纪录片为好。原因很简单,科学告诉我们,对一事物的界定必须以本质属性为准,并冠以正确、恰切的名称,才能使人准确地认识它。

那么,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有关论述,在《辞海》中对纪录影片的表述是这样的:“对某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或历史事件作系统、完整纪录报道的影片。纪录影片所拍摄的内容必须是生活中的真实的事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在美国“大学电影协会”出版的《电影术语汇编》中,关于纪录片的定义又作了如下表述:“纪录影片、纪录片,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取材于实际生活,并且运用编辑和音响来增进其观念的发展。”从以上两种对纪录片的表述中,我们取其共质即非虚构的纪实性(电视纪录片与电影纪录片的创作同理,在此同一而论)。由此可见,真实性是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属性。

纪录片以真实性为基础与追求目标,纪录片的创作依据是具有实在性和具体性的客观现实的原生状态,不允许虚构与扮演,反之,将失去其真实性。真实性是纪录片创作的原则与追求。当然,这里所说的真实性,不包括被拍摄、纪录的那一事物的本质真实,而是指从纪实的角度而言,它是真正存在的。

纪录片并不只是对客观世界的纯粹再现,原因在于,编导在对客观现实摄录的截取环节与编辑、运思的创作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融进了编导的主体意识,形成再现基础上的表现。这正如维尔托夫、格里尔逊派世界电影大师所说的:纪录片是意识形态的工具,是对真实事物有创意的处理。维尔托夫还说,纪录片应当“出其不意地抓取生活,然后在意识形态上把它组合起来,叙述一个真理”。格里尔逊则认为,纪录片应当是富有创造性的对真实生活场面的处理,应利用剪接、音乐、解说等手段进行艺术的加工。这些理论与主张,就其实质即“让你看他所需要你看的东西”。因而,从这个意义上着眼,纪录片既有再现的性质,也有表现的性质。

其实,一部纪录片从创作初始到最终完成,始终融入了创作者的主体意识。所以,每部纪录片都有其主题、目的。当然,纪录片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有的明显;有的暗含;有的通过解说使主题显露;有的则通过画面信息和定向组接形成一种启示。即使是反映自然与社会中原生形态的一段自然流程,也不无主题和目的。因为,选取、纪录这些镜头和流程本身就已经蕴含有某种特定意向了,只不过是以再现的方式来体现罢了。在这种情况下,欣赏主体往往会根据自身的观念意识、文化结构、审美情趣、个性特征等相观照,给予一定的理念提取。

比如《中华之剑》这部系列片,从画面和解说中,它集中地表现了毒品对人的毒害,以及缉毒战线上那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部片子明确地融进了编导的立意:远离毒品,学习缉毒战线官兵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也可以说,这部片子对于不同的人都会有一定的启示。然而,这一切都是我们从片子的画面、声音中感到的:当我们看到那一个个因吸毒而丧生的人的可悲、可怖的尸体时;当我们看到那因毒瘾发作而痛苦扭动的身躯,听到他们的哀嚎时;当我们看到罪犯为筹集毒资而犯下的一桩桩灭绝人性的案件时;当我们看到那为了缉毒而英勇献身的一个个烈士时;当我们看到烈士的亲人久久伫立在河边——烈士牺牲的地方悼念他时;当我们看到画面中缉毒战士与罪犯搏斗时;当我们从那动人的解说中听到这一个个悲壮的故事时……我们的心震撼了,我们被深深地触动了,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与共鸣。这也是编导为体现此片的立意精心摄录、选取资料、编辑创作的结果。

当然,还会有另外一种情况,即编导在生活中有所发现觉得值得记录,便将其摄录、积攒下来,或由某种自然、地域现象引起了一种兴趣,使其觉得有必要加以关注,将其记录下来。诚然,这种片子的主题、目的不甚明确,抑或是多义性的,但也都能给人以一定的启迪。

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栏目曾先后两次播出了同一内容的片子《小丫西西》,这部片子很有意思,引人感兴趣,也使人深思。第一次播此片时,记录的是两岁多的小丫,这个聪明、可爱的胖女孩很有个性,才两岁多就非要帮助妈妈拖地,总之,纪录了她的不少生活片断。两年以后,《生活空间》栏目第二次让这个可爱的小女孩与我们见面。这时她已经四岁多了,鼻子上还架起了一副小眼镜,她的人生学问也见长,求知欲更强了。这天,西西不想去幼儿园,她让妈妈把她关在房间里自己玩,玩烦了就像其他孩子一样哼哼卿卿地哭鼻子。但是,从她对着摄像机发出的奇谈和后来与妈妈的对话中,我们惊叹了,她怎么会有那么多有意思的想法:她说她最讨厌人穿衣服,古时候的人都光屁股,为什么现在的人要穿衣服?她与妈妈一起看电视中播放的芭蕾舞剧《天鹅湖》,当王子和白天鹅双人舞时,她问妈妈这个男的为什么总抱着那个女的跳,他们是不是有很深的爱?她还问妈妈电视里的天鹅能不能吃?当妈妈对她讲天鹅不能吃要保护时,她马上提出自己的疑问,那为什么“烧鹅仔”店里的鹅就能吃,难道鹅不都是一样的,都有翅膀可以飞的?更有意思的是,她与妈妈去游泳池游泳,起初她用漂浮的小木板当成墓碑,问人死了为什么要立墓碑,为什么狮子、兔子死了没有墓碑?后来,她又好奇地问妈妈是怎样谈恋爱的,谁追谁?当妈妈反问她时,她肯定地说,肯定是爸爸追妈妈,因为电视中女人都被男的追。最后,当妈妈告诉她说你长大以后也会谈恋爱结婚时,她竟说:“我可不要孩子,太累。”这话简直让人不可思议,它竟出自一个4岁的小女孩之口!

这部片子播放以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此片无一句解说,却使很多人看懂了,并有着自己的见解:有人说这个小女孩太聪明了,她有这么多的问题与见解;有人讲现在的小孩太不好教育了;也有人说看来电视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我们说,这部片子的成功在于它以生活的真实表现了社会存在,使人们对现在的孩子有所了解,明了自身的责职,进而关注与思考相关的问题。

还有一部片子也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震撼了人们的心灵,这就是由留日学生自拍的系列纪录片《在日本留学的日子》。此片拍摄历时4年(跟拍记录了66个中国留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拍摄素材上千盘,最后编辑整理出十几集播出)。它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无论是身处逆境,屡屡受挫却屡败屡战博士生;还是随父母来日,在日本小学的课堂上一句日语也听不懂流下泪水的小留学生;无论是因种种原因今夜无归处,流浪街头的即将毕业的学生;还是留学被骗、生活无着而走上违法营生之路的留学生,观众们都投入地关注着他们的命运。整部片子用一个个真实的细节堆积着一个个留学生艰苦拼搏的日子。

例如在《初来乍到》一集中,片子较详尽地记录了一位浙江男青年的奋斗历程:他刚到日本的第二天不知节省地去餐馆吃饭;在日语补习学校报名时,因看不懂一句日文而连表都不会填;后来他每天洗碗打工十几个小时,中间不能吃饭饿得头晕眼花、脑力迟钝,终于挨到下班狼吞虎咽地吃着剩下的饭菜,最后,菜没有了,他用白米饭再擦一擦盛菜的碗,拌点酱油吃下。为了考上日本的大学,他深夜苦读,从夜里10点直到第二天凌晨4点钟才睡,他那密密麻麻的日文单词本上记下了几千个必背的单词。接着,他胆战心惊地闯过一个个考试关:在密密的考生人流中我们看见了他,在紧张的考场里我们看见了他;在面试的门外我们看见了他;在揭榜的现场我们看见了他。为了害怕遭受打击,他约来了一位好友,在路上就匆匆地叮嘱对方要看尾数是9的他的考号榜上有没有。当他看到了自己的考号跃然纸上时,他闭紧眼睛用力地挥舞了一下拳头,此时,拼搏的苦与胜利的甜一同注入了他紧闭双眼、表情复杂的脸上和挥舞拳头激情的动作中。从这没有一句说教的、真实的留学生活片断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刚到日本时踌躇满志的神情和片尾他消瘦的身体和脸庞,这一切的一切都尽在不言中。它给人的启示是巨大的:是这般吃苦何必呢?这就是留学生活?还是人就要有点精神?

我们观看这部片子时,会随着每集不同的主人公时喜时忧,紧贴主人公生活的脚步和情感的脉博,体尝着真正的生活,联想着自己,与片中人物共同感悟着平凡、多变的人生,有借鉴、有启发,也有感悟,好不痛快。这要比虚构的故事片更鲜活、更感人,也更吸引人。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之所在。

目前,可以说纪录片是各电视台创作的重头戏,人们关心着社会、人生,也就极为崇尚纪实的价值。

例如,21世纪的第一个禁毒日前夕,北京电视台的一位记者在昆明到北京的62次列车上偶遇乘警抓住2名人体带毒者,他立即用随身携带的摄像机拍下了这长达10多个小时的缉毒全过程,摄制了《62次列车缉毒》一片。此片播出后,引起社会极大反响。观众们从片中第一次目睹了如何从人体内排出了大如鸡蛋的毒品,以及公安人员是如何用摆事实、讲道理,一点点攻破毒犯心理的全过程。因而,观众反映说:“每一个镜头都真实可信,比看电视剧过瘾,更重要的是很有教育意义。”可以说,现代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纪录片伴随左右了,因此很有研究之必要。

以上几片的创作手段与方式正体现了纪录片的本质属性。首先,它的内容不是虚构的,是社会生活的一段自然流程,创作人员以挑、等、抢的摄录方式完成了叙事过程。其次,片中的人物不是扮演,片中情景也不是导拍、摆拍和补拍,是在正在进行时态的特定情境中完成的真实过程。并且是图像、声音同步纪录,更增强其真实感。应当说,电视纪录给我们提供了观察与思考的空间,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正是由于纪录片的复原现实性,才使它在反映现实的真实性上以生活的自然形态诉诸人的耳目,使观众在接受这些影像和声音时,凭借自己的判断力,展开积极的心理活动,作出独特的心理判断。

通过以上事例,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是一种纪实性作品,必须用真实的环境、事件、情景、真人真事等一系列自然的和社会的原生形态来反映再现客观世界、现实生活或表现创作主体的一种见解与情感。

从以上的探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电视纪录片有其自身的创作属性,它不同于电影故事片或电视剧,尽管它也有情节、人物,但是,不能够虚构与扮演。那么,电视纪录片与同属真实性质的电视新闻片又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先从一个生活现象入手来探究其不同之处。一般人们在观看电视时,会很快分辨出正在播放的片子是电视纪录片,还是电视新闻片。原因何在?有人说,电视新闻片短,电视纪录片长;有人说,电视新闻片时效性强,电视纪录片时效性相对弱;还有人说,电视新闻片只是客观地再现现实,而电视纪录片是再现与表现相结合,电视纪录片有艺术性和多义性。

我们将以上诸种说法集合在一起便是电视纪录片与电视新闻片的区别所在。电视新闻片其实应为新闻消息片,它属于电视新闻范畴。新闻消息片的特点是:1.时间短,有时十几秒至几十秒即一条新闻;2.时效性强,它讲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报道出新近、甚至刚刚发生的事;3.主题单一,一般几十秒的时间,只能表现事件的一个侧面,或一个社会场景,不可能派生出其他东西;4;拍摄手段不追求艺术性,以快速记录下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中所发生的事为最高追求。它不过多追求造型、影调、镜头的运用等艺术表现手法。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纪录片面对故事片和新闻消息片表现出两重对应:第一重是与可虚构、扮演的故事片相对应。虽然,纪录片也有情节、事件,但那是生活舞台提供的素材,是完全真实的。虽然,纪录片中也往往有人物,有人物的喜怒哀乐,有人物的命运轨迹,但那却是现实生活中本人的真实心理及行为的直接反映,由于是第一自我,因而,当事人在他们所处的境遇中的表情、动作和反应有时比某些演员还要准确、打动人。同时,由于是真实的生活,有时纪录片中当事人的生活情节也富有戏剧性,但那却是生活的逻辑所致,绝非人为使然。真实性是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分界点。艺术性的表现手法是二者共有的,只不过,纪录片所追求的艺术性,仅在技术层面,即对造型、影调、镜头运用、音乐、解说词表现的一些处理方面。绝不能在内容层面,即情节、人物等方面来艺术化,这关乎到本质属性(即使是引用一些影像资料,也应是过去的新闻资料,而不是影视剧中的片断。不得不用时,应当打上说明性字幕,以示区别)。

第二重对应,是与同属真实性的时效性强、内容简单、主题单一、追求客观再现表现手法的新闻消息片相对应。虽然纪录片与新闻消息片都是纪实性的,以真实性为基础,但是纪录片相对新闻消息片有以下诸种不同:纪录片时间长,一部片子最短几分钟,长的几十个小时,形成多集系列片;纪录片时效性相对差,但它往往是一系列消息的总结,或表现一个事件的全貌;纪录片内容丰满,由于新闻消息片时间所限,内容简单,只能反映某一事件的一个片断,而纪录片却可以运用纪实手法,对一个事件的全过程作系统的剖析,或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给予集中、深入的报道,既有纵向,也有横向;同时,纪录片可以表现非单一性立意;纪录片表现手法丰富,它在强调纪实手法运用的同时,也不排斥一定的艺术手法,但有一定的度与范围。可以说,纪录片是表现性与再现性、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新闻消息片属于新闻范畴,因此,它不需要追求艺术效应;而纪录片是一种展现真实场景与现实的纪实性节目形态,具有新闻与艺术双重属性,因而,它的表现手段要多于新闻消息片。

综上所述,纪录片既区别于故事片,也不同于新闻消息片,它具有自身的基本属性,真实性是其本质属性。纪录片创作的表现性,既表现于社会政治倾向,也表现在创作方式和对造型的追求上。(www.xing528.com)

二、综合性

纪录片是最具综合性的,它涉及的领域、内容、题材很广。大致有:人文民俗、风光旅游、人物文献、历史地理、社会面貌、经济现象、科技卫生、文化体育、中外交流以及对政治、军事等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和人文生存问题的思索与探讨。它们具有政治性、知识性、教育性、服务性与欣赏性。

面对如此丰富的内容,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电影艺术词典》对纪录片及其分类作了如下解释:

纪录片一般不受新闻性的限制,可以纪录当前的现实,也可以重现过去的历史;可以反映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揭示日常生活中不被人注意的某个侧面;可以从社会生活中发掘题材,也可以表现自然界的风光景物、珍禽异兽等。其体裁样式,除属于新闻片范围的时事报道片和新闻杂志片外,还有历史纪录片、传记纪录片、政治纪录片、人文地理纪录片、舞台纪录片、杂志片、系列纪录片等。

时事报道片,通称“新闻片”。新闻纪录片电影样式之一。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主题单一,一般均具有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

历史纪录片,新闻纪录电影样式之一。再现过去时期的历史事件的纪录影片。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要求保持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违反史实,不能由演员扮演。可以运用历史影片资料、历史照片、文物、遗迹或美术作品摄制。影片应具有文献价值。

传记纪录片,新闻纪录电影样式之一。纪录历史或当代人物生平或某一方面事迹的影片。不允许以演员扮演,也不可虚构。

政论纪录片,新闻纪录电影样式之一。运用真实形象进行论证的纪录影片。运用素材不受时间、空间和事件本身序列的限制。注重材料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做到说理清楚,论点明确。

人文地理纪录片,新闻纪录电影样式之一。表现特定地理范围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城乡面貌。摄制时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结合。

舞台纪录片,新闻纪录电影样式之一。运用电影艺术手段,忠实地纪录在舞台上演出的歌舞、戏剧、曲艺、杂技等。……拍摄中可对节目进行必要的选择、剪裁、删节。

杂志片,新闻纪录电影样式之一。特点是定期出片,每片包含一个或几个主题,选材广泛,表现简练,主题鲜明,特点突出。

系列纪录片,新闻纪录电影样式之一。在统一的标题下分别出片或连续出片的纪录影片。其中各部影片,可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但它们之间从内容到形式应有一定的联系。

纪录性艺术片(同于“艺术性纪录片”)……其创作特征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略作艺术加工拍摄而成。因以真人真事为基础,故具有纪录性特点;因略有艺术加工,故又不同于一般的纪录片有故事片特征。这类影片中的角色有的由生活原型人物扮演。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看到纪录片的种类很多,创作手段也多样。而许多电视纪录片或称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与之如出一辙。但是,由于电视节目的栏目化,这点与电影有所不同,随之必然带来内容的专一性、连续性、深入性、针对性和对象的特殊性。因而,从这个角度出发,称纪录片为专题片也无可厚非。

由于电影与电视必定有些各自的特点,尤其在技术手段与播放途径方面,因而,电影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除创作原则相同之外,在某些方面稍有一点区别。如电影按照自身的创作将影片分为四大类,即故事片、美术片、纪录片和科技片,下属又有许多分支。而电视由于节目化、栏目化,因此将科技片也并入了纪录片即专题片类。在《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中,将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按不同题材内容和不同风格样式分为:风光片、风情片、人物片、科技片、记事片、政论片、系列片和微型片等等。我们认为大体可分为四类,即风情片、人物片、政论片与科教片。

三、多样性

电视纪录片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使它的创作也呈现多样性,在遵循纪实性、真实性创作原则的基础上,允许采用多种形式和多种手段来进行创作。

我们有必要先来看看《中国应用电视学》中介绍的美国人比尔・尼科尔斯等所著的《纪录片的人声》中对纪录片的模式和风格的4个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一个阶段,格里尔逊[1]式,又叫“画面加解说”方式。主张纪录片应创造性地利用现实。这种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使用了表面上的权威味十足而实际上往往自以为是又脱离画面的解说”。

第二个阶段,真实电影式。主张纯粹纪录,这种片子以捕捉特定人物日常生活中未经修饰的活动为特征,用直接、坦率的影响力去保证“现实效果的增强”。这种使观众“一目了然”的风格,“让观众自己去对它们下结论,而无需任何含蓄或直率评论的帮助”。[2]

第三个阶段,访问谈话式。这一阶段的片子“常常把直接谈话(人物或解说员直接向观众讲话)结合于访问会见之中……[3]被拍摄的主人公、见证人、权威发言者等直接面对观众,阐述自己的见闻、见解,或加上历史背景及事件背景的评论。

第四个阶段,个人追述式。它是“使评述者的讨论混杂于访问会见之中,又使制片人的画外音与画面内的字幕相结合”。[4]

通过以上的概要介绍,再结合目前我们所看到的众多的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我们可以感到几种创作方式都似曾相识。那画面加解说、以解说为主的,如政论片;那自然形态、少有解说或根本无解说的,如《生活空间》;那既有采访,又有个人尖锐、幽默、评论的,如《元元说话》;以及各成各样、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片子……

除此之外,对于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要素使用处理也多种多样:有只有画面、解说,无音乐的;有只有画面、音乐、字幕,无解说的;有只有画面、同期声,无解说、音乐的……总之,不同的片子,有不同的要素组合。

偶尔,我们还会看到《裸族最后一个大酋长》副标题为“一个男人的故事”这样鲜见的片子。这部片子是日本人拍摄的,表现处于新石器时代生活方式的达尼族人生活习俗的片子,它是通过表现大酋长梅拉梅立克的一生来展现的。值得提及的是,此片由大首长的几个儿子分别扮演了他的少年、青年,并以大首长本人贯穿全片的出场自述为主线,由现在的族人表演群众场面,向观众展示了达尼人的家庭生活、婚姻、战争等生活细节和场景,从而,使我们清楚、可感地了解了这个原始部落的生活习俗。

那么,这种表现方式还算不算纪录片?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它表现的都是真实的东西,并且,片中对这种所谓扮演及以前场面的重现都事先做了声明,充其量仅是模拟,这与故事片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是以假当真,而后者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一些特定的东西,为了让观众更可感而借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当然,这种方式一定要慎用,除极个别特殊需要方可使用,否则,会模糊故事片与纪录片的本质界定。这里介绍这部片子的独特创作,只是为了让大家多了解一下世界纪录片丰富多彩的创作方式,它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对几个创作要素的使用情况时有不同,即使对同一种创作要素的使用也有所不同。比如对解说的处理,就有叙述讲解、议论说理、描绘抒情等不同表现样式,也有不同人称角度的处理,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三人称交替和对话式等。

创作的多样适应不同题材、内容、种类的纪录片即专题片的需要,形成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增强了感染力,促使欣赏主体与创作主体实现同构共识,达到审美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