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电视新闻口播
一、电视新闻口播概说
1.何谓电视新闻口播
电视新闻口播,即由播音员在电视屏幕上出图像播报新闻稿件的电视新闻播音。它具有可视性,以有声语言作为传达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同时,辅以电视播音员的表情、神态、体态动作等体态语。
(为了增强电视新闻口播的明晰性、生动性、扩大信息量,有时,运用抠像等电视特技,并结合口播新闻配以相应的照片、图表和字幕等。)
2.电视新闻口播的内容
电视新闻口播的内容共有五类:
第一类是公文类:如各种重要的政府公报、决议、政令、通知和新闻发布稿等。
第二类是导语、串联类:即一条电视新闻片的导语,以及同类内容相近或反差较大的电视新闻片之间的串联语(也叫插语)。
比如,中央电视台曾经播发过一组消息,表现抗洪抢险斗争胜利后,子弟兵们即将搬师回营,积极做好善后工作和各地人民热诚欢送子弟兵的感人场面。前面报道了南方各地军民的情况,后面镜头转向北方军民的情况,每一条消息间的过渡语口播。或同是文物保护工作,某地做得很好,某地做得较差,这两条消息之间的串联语口播。串联语与导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与转换作用,而后者则仅就本条消息而言。
第三类是快讯类:即很具时效性和报道价值的消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马上得到图像,便采用口播的方式先将消息播出,这样,既可满足受众的需求,又可保证新闻的时效性不受影响。
比如,1998年6月25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对中国进行为期9天的正式访问,当晚7点14分当克林顿刚刚乘美国空军一号专机抵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后不久,中央电视台就在7点才开始的《新闻联播》节目中及时用口播形式报道了这条快讯。在当晚的《晚间新闻》节目中,又配发画面对此消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报道。
第四类是背景、知识类:即为使受众更好地理解一些消息的内容或意义而配发的相关资料,如历史的、地理的各种知识、背景等内容。
比如,“东南亚经济危机”的由来、抗洪抢险过程中经常提到的“水位”一词的真正意思以及什么是“非典”、“禽流感”等。这些内容通常都用口播介绍给受众。
第五类是新闻评论类:即新闻编后话、电视评论、报刊评论等内容。
比如,上海东方电视台在2001年9月18日的《晚间新闻》节目中播报了全国各地纪念“9.18”事变70周年活动的新闻后,紧接着播出了编后话指出:“今天的青年一代,如果不了解旧中国黑暗苦难的历史,是很难理解1931年9月18日为什么被说成‘国耻日’。同时,进一步指出:每一个中国人请记住‘9.18’的耻辱,卧薪尝胆,艰苦奋斗,我们一定可以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是不可阻挡的。”这一编后话、配合所报道的新闻内容,针对时代与存在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总之,在电视新闻中不适宜或不能形象化表现的内容,以及不能尽快获得图像的新闻信息,都应采用口播形式播出。
3.电视新闻口播的备稿
电视新闻口播的备稿从新闻稿件的准备角度而言,与广播新闻相同,却有其自身特点。
播音中的备稿一般分为两部分,即广义备稿与狭义备稿。由于电视新闻口播基本上是直播,又经常出稿时间较晚并随时加稿,加之,电视新闻播音员出镜还需要化妆、着装等,因而,备稿时间更短,就更需要播音员的广义备稿发挥较大作用。如播音员对时事、政策、科技发展、社会生活等动向的了解,对目前社会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的了解等。在不当班时,播音员也要多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浏览网络新闻,了解瞬息万变的各种信息,以保证及时获得丰富信息,为自己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对各种知识的积累也不容忽视,如对各种专业术语、人名、地名、字音的了解与掌握,这也非常重要。
结合电视新闻口播的众多实例来看,新闻播音员如果非常了解时事,不会因口播时而紧张得将某位美国官员的名字说成俄罗斯官员,也不可能将我国与某国的建交时间多说了十年而全然不知。播音员如果有较丰厚的各种知识积累,不会将一个大发电厂的年发电量少念了一个“万”字而不觉,也不会将人姓名中的“逄”(páng)字念成“逢”(féng),或将某位著名人物的名字念错却浑然不知。
当然,也正基于播音员对时事的了解和对知识的积累,才有可能在备稿时,指出编辑的笔误,如发现将某外国来访代表团中的某位官员的名字少写了一个字或发现编辑少写了某个重要的数量词,而弥补了大错。
播音员如果能比较了解当前时事和国内外热点,对此有自己的判断与见解并拥有多种知识的积累,再来播有关的内容,势必会非常熟悉,有讲内行话之感,不会将有关人名、地名或数字念错而全然不晓。这对于学习播音的学生和刚参加电视新闻播音的年轻播音员来讲极为重要。因为播自己不了解、不懂的东西,就会心里发虚、紧张。这种心理也必然会反映到体态语方面,欠精气神、不自信。自信,是一名电视新闻播音员做好工作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心里有底才自信,这是人所共知的。
总之,广义备稿丰厚,可以在狭义备稿时省时,既准,又快,播出时自信,不会产生紧张、慌乱的心理,适应电视新闻播音稿件急和直播的要求。因此,播音员的广义备稿永远不能停止。电视新闻播音员,由于工作特性决定从业人员年轻化,因而广义备稿尤为重要。
如果说广义备稿更多的是检验一名播音员的政治思想水平、文化结构和知识积累,那么,狭义备稿则更多的是在检验一名播音员的工作责任心与专业技能。
在电视新闻口播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播音员将大量时间用于自己的着装、化妆等外在方面,而不认真准备自己的口播稿,认为稿件不长,又多是新闻片的大导语,没什么难的,老一套。他们关注自己的外表强于对口播稿内容、内涵的关心,只满足于播不错。同时,我们也常能看到一些电视新闻播音员,他们倒不太在自己的外表上花精力,甚至还嫌麻烦,却也不把精力放在稿件的准备上,也认为老一套,没意思,这种工作态度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播出效果。虽然有言道:熟能生巧。然而,这种熟对于播音来讲,只会产生一种消极状态、一种腔调,既无生气又无新鲜感而言,只是一般化播音,远没有达到工作要求。
实事求是地讲,目前国内的新闻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时效性和表现技巧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稿件写法单一,这些都不是我们二度创造所能改变的。然而,在现有基础上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的工作,却是可能和必须的,这是高度的职业道德所决定的。它不单是一个专业问题,更是一个人的整体素质问题。因此,为了追求高质量的工作效果,我们应当加强备稿,除了广义备稿外,更要加强狭义备稿,调整好自己的播音心态,从看似老一套之中,找出每条新闻的价值、新鲜之处,看是时间新、事实新,还是政策新、角度新,用以启动自己的内心,激活思维,产生播音的新鲜感。这种新鲜感可以形成口播新闻中有声语言和体态语的魂与神。也可将二者紧密、有机结合,使有声语言不再是一种状态和腔调,体态语也不只是一种形式,而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内心的鲜活感并被赋予了神采。当然,口播时也不能“端架、拿劲儿”,貌似有新鲜感,拔着、提着声播,瞪着眼极力想与人交流,却让人感觉很累、很躁、空泛、不充实,缺乏内涵和度的控制与变化。对稿件理解、揣摩到位,有了自己的感悟,便可杜绝以上问题,产生表达中相应的度和有机变化,使口播准确、自如、有深度。
电视新闻口播的备稿原则与广播新闻播音相同,但在具体操作中,还应抓住其特性与要点:
(1)抓准每条新闻的目的、针对性与新鲜处。如是电视新闻片的大导语,就要参考电视新闻片和配音稿件内容,应立足整体,产生准确的口播基调与重点。如是自成一体的口播稿,就要注意新闻的结构与编排处理。
(2)理清稿件内容,找准同新闻片的衔接点,把握口播的任务与位置。
(3)无提示器口播时,初学者应根据稿件的内容、目的、重点等,适当画出抬头点。这一程序如果省略会影响播出质量。准备不充分,播出时会心里没底,形成抬头动作的犹豫、不充分、不适当等。此外,如有条件,某些抬头点的重要短句应当背下来,有助于抬头交流。
如若电视新闻播音员认真仔细备稿,并有良好的吐字发声、语言表达基本功和良好的语感,就会迅速将自己备稿的结果以及这些能力物化于有声语言的语流中,既快又准,显现出专业技能的高下之分。
4.电视新闻口播的表达特征
(1)位置感
这里所说的位置感,指电视新闻播音员工作时,与观众心灵的远近感觉。
电视新闻口播的位置感要比广播新闻播音离受众更近。
原因在于,电视新闻播音员口播新闻时,他(她)的形象直接呈现于观众面前,他(她)在播报新闻时,不仅会作用于观众的听觉,也会对观众的视觉产生刺激和影响,因而,电视新闻口播离观众更近,作用更直接、更全面。电视新闻口播的位置感,一般不要离观众太远,要比广播更近一些,语言更松弛、自如。设计收看对象不宜过多,一般以一两个为好,因为观众大多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来收看新闻,对象设计过多,势必引起播音主体心理与生理上的变化,导致用声过强、过大,感觉不具体,表达不自如。
当然,也要杜绝状态疲塌、声音懒散、弱无生气的口播状态,以为这才叫电视播音,以此来区别于广播新闻播音。
(2)交流感
电视新闻播音属口头独白语,面前无真正的交流对象,是想象交流。为了更好地完成播音任务,就需要电视新闻口播的交流感更强,讲述感更强。
电视新闻口播的特性决定了播音员与观众通过屏幕直接“面对面交流”,因而播音主体的心理感觉应为“谈话式”。“谈话式”心理必然形成很强的讲述感,讲述感强而辅之以相应的体态语共同发挥作用,观众才更乐于接受你的播音。
当然,根据新闻内容、作用的不同,口播也可分别运用宣读式、播报式、播讲式和说新闻,但无论哪种方式,播音都应加强谈话心理与讲述感。切忌大声喊或窃窃私语式地表达,应在加强内心交流的支撑下,使用小实声大方地播音。
(3)分寸感
这里的分寸感,着重指表达的物理属性方面,即语言的高低、强弱、快慢等。
电视新闻口播语言处理的分寸感,一般而言,咬字力度稍轻于广播新闻播音,却强于新闻片配音。语速稍快于广播新闻播音,却慢于新闻片配音。
原因在于,相比电视新闻口播,广播新闻播音仅有听觉一个传达途径,从生理、物理角度讲,播音员为了使受众接受信息更清楚,不得不用加强咬字力度的方式来求得理想的播音效果。而电视新闻口播,播音员说话大多口形都一目了然地送入观众的眼帘,从而进入其大脑,快速启动其认知语言系统,辅以言语、知识积淀。也就是说,凭经验看到口形便知其内容,听到三两个词,便知其全句语言要旨,形成心理完形状态。这样,电视观众对播音员口播内容的吸收和理解可易于并快于广播播音。这也有了电视新闻口播的咬字力度可以稍轻于广播新闻,播音和语速可以稍快于广播新闻播音的科学依据。
具体讲,这首先是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所致。有研究表明,人在认知一个事物时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显而易见,视觉对于人的感官刺激和作用明显大于听觉。电视新闻口播时,播音员直接面对观众,他的表达即有声语言和体态语以及咬字的口部动作会使观众一目了然,再结合受者对中文母语的认知能力,很容易迅速了解、破译播音的语言链,有时听、看前面便知后面是什么了。这是由于人有自动整合语言的能力,从而可快速、准确地了解通过文字或有声语言所传达出来的各种信息(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都是传达的媒介,通过屏幕传达给观众,具有加快认知的作用)。如果电视新闻口播的语速慢,势必满足不了观众想快而多地获得各种信息的心理需求,同时觉得播音员语言拖沓(讣告等重大消息、公文除外)。因而,把握好语速是播好口播新闻的条件之一(每分钟300字左右较合适)。当然,也要根据所播新闻的不同内容、时段、播法对语速有所调整:一般“新闻联播”慢于“晚间新闻”;“说新闻”快于“播报新闻”;“重大新闻”又慢于“一般新闻”。
电视新闻口播的语速也不能太快而超出人的生理、心理发出和接受信息的阈限。否则播者不易对所播内容在心里过滤后再说出,并且导致字音不清;而受者也来不及破译所接收的信息和梳理其内容,从而导致播者不易说清内容,受者也不能听清内容。新闻内容让人听不清楚,那将会使传达的信息耗损。
其次,是电视口播特点所致。电视新闻口播与广播新闻播音的不同点是播音员的形象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这就要注意形象的把握。如果播音员的咬字动作太狠,口部动作过大,会影响形象美。当然,也不能为了形象美而完全放松咬字力度,嘴也不敢动了(如有的歌星为MTV配唱一般),这也不符合工作需求。应当既按电视新闻口播特性,咬字力度稍比广播新闻播音弱一些,又要保持一定的力度。但也要注意,嘴的外部动作不能过大,这样既可以保证口形美观,又符合吐字发声要求,并具有一定的咬字力度,同时,也利于加快语速、快速变换口形。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口播的表达特征有以下几个要点:
(1)电视新闻口播,交流感更强,讲述感更强。
(2)电视新闻口播有体态语[2]辅助。
(3)电视新闻口播咬字、发声力度稍弱于广播新闻播音,强于电视新闻片配音。[3]
(4)电视新闻口播语速稍快于广播新闻播音,慢于电视新闻片配音。
5.不正确的电视新闻口播意识
(1)严肃端架式
电视新闻口播不应总是一脸严肃、端着架子、压着嗓子、一味播报式地播音。这样的播音会与观众产生很大的心理距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播音者片面的心理认识,以为自己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当然要一脸严肃、具有力度、表现沉稳,才不辱使命,所以,用严肃、压喉、端架的方式以求年龄大些和庄重之感。这种不当意识应当予以纠正,因为只追求外在形式是行不通的,应当加强正确的内心感觉,否则会适得其反。再者,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也不应高高在上或冷冰冰地拿劲作科,这是观众所不愿接受的。
此外,电视新闻播音员身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和宣传工具,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的朋友与服务者,你不仅要为党和政府代言,指导各项工作,还要热忱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反映他们的心声,提供给他们所关心的国内外各种消息。这样,受众才会喜欢你,与你亲近。因此,电视新闻口播不仅应庄重、大方、朴实,也应热情、真挚、亲切。
(2)客观淡化式
在电视新闻口播中,播什么都采取中性态度、表达淡化式处理者,也是认识上有偏差。要知道,这不是客观、公正,而是欠生气和感受的表现。毋庸置疑,新闻是在介绍事实,但你作为事实的讲述者难道就没有自己的态度与评判吗?除非你对所播的一切全不懂或不用心,没感受,否则,不能不从你的语言中与表情神态上有所流露。如果想掩饰这种情感态度的流露,以显示自己的客观公正性,既不必要,也不可能。
因为,你既然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员、喉舌与工具,就脱离不了替它与人民的利益“鼓”与“呼”的责任与心理感觉,在播音时,就自然会流露出来。只是应从大局出发,从新闻的表达规律着眼把握住其流露的分寸与方式而已。难道你在播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时,不为之欢欣鼓舞吗?难道你在播厦门远华走私大案时不为之愤恨吗?难道你在播中美撞机,我飞行员王伟同志生死未卜的消息时不揪心着急吗?!
一般而言,播新闻消息和评论表露感情的方式,不同于播文艺性、专题类节目的表现方式,情感表现较夸张、细腻,它比较内在、朴实、“感而不入”,比较笼统,区分出肯定与否定、热与冷两极的态度、程度即可,然而不夸张、不细致,并不等于没有。国际新闻相对客观一些,出于政策需要。但国内新闻一定要有自己的认识与感受,并且,每条与每条都不同,有色彩与分寸上的差异。因此,那种总一个劲儿客观淡化式的口播处理,是不可取的。
(3)自我表现式
杜绝一种倾向,也应避免另一种倾向。有的电视播音员倒是认识到电视的直观性、可感性,也注意到电视新闻口播的亲切与“交流感”强的特点,然而心态不对,他们大多注意在自己的外形上拿科作样,表情神态上沾沾自喜,透出自我欣赏之感,播音欠朴实、自然与庄重。
有人说:电视新闻播音员不必太漂亮,端庄、大方即可,意思是说,电视新闻播音员与文艺节目主持人的工作方式、任务是不同的。
文艺节目主持人由于工作的需要往往本人也是为受众所欣赏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化妆、着装、表达方式都要与节目内容相合,与其合作者——演员争辉,使节目更加夺目,以吸引观众产生美的享受。所以,他们可以服饰鲜艳、漂亮,发型多变、新潮,语言生动活泼、感情外露,甚至夸张。电视新闻播音员却与之有别,他们应当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他所播的内容上,绝不应有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的不正确心态。若如此,势必将自己的注意力从稿件内容、播出任务引至自己的外表方面:想自己的头发是否乱了、项链是否歪了、眼影是否花了,诸如此类等等。如此,他们的口播表达、语言内涵及体态语便可想而知。
我们看到,国外许多国家的男女电视新闻播音员都年龄较大,仪态、着装朴实、大方,感觉庄重但又不失亲切,他们工作状态非常投入,使人对他们有种信任感。正如“德国之声”电视台的某一负责人讲,他们选择主播的最重要条件,是看其是否给人以信任感,相信他所说的内容是真实的,并不关注外表是否漂亮。在这点上我们看到我国某电视台的电视新闻播音员就做得比较好。有一位年龄较大的女同志,年龄不饶人,她形象上比不过其他年轻女播音员,况且,与她对播的男播音员全都比她小许多(有时,她化妆也不甚完美)。但她播音,你看不出她有不自在、关注自己外表之感,而是大大方方、全神贯注于所播的内容中。你也许有时看她刚出现在屏幕上有点别扭,但随着她传达给你的一个个信息,渐渐地对她的不适应感便会消失,反倒为她所播的内容吸引住了。另一位女播也不是天生丽质,而她为了避免项链是否戴歪了分心,出镜时,干脆不戴项链。有次,她出镜时眼线花了一点(其实她自己从播音台的监视器上也应看得见),而她根本不受影响,仍然全身心投入播音中。这样,观众也就不会为此意外所分神了。
但我们也可看到不少年轻女播音员,在播音台上,播完了一条口播后,趁放片子时赶紧拿出小镜子再照照自己的妆,理理头发帘,这会减弱对下面所播内容的关注和与片子的承接感,影响播出质量。这也是口播心态不当的表现。好的电视播音员,应将主要注意力关注于所播内容与自己的任务上。
(4)取悦于人式
电视新闻口播中,那种总笑眯眯、轻飘飘取悦于人式的播音更是不正确的口播意识。因为,广大电视观众看你的节目是为了获得各种信息,不是为了定点看你的,你只不过是观众获得信息的媒介。所以,这种心态也应当杜绝。
例如,某位为了讨好观众总作出一种娇媚笑样的女电视播音员就有观众评价说:“她不笑比笑可爱。”究其原因,无怪乎她的表现脱离了所播内容的情感和内涵,她的表现与观众心理不相符,她只想取悦于人,而忘了自己的身份与任务。一次,所播内容是抗洪抢险的消息,她仍故我依旧,令人生厌,甚至生恨!真恨不得将其赶下播音台,她不配占据这神圣的岗位。对于她平时的表现,有位教授讲:“一看×××今天又美滋滋地,就知道她今天又有什么好事了。”看来大家的感受是一样的。其实,这位播音员倒未见得天天有好事,观众这么说也不是真指她有什么好事,而是讨厌她这种取悦于人的媚样,是指她播音的心态不正确。她以为只有自己这样,观众才喜欢她,注意她。殊不知,只有将自己所播的内容真诚、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并与之情感相通,观众才会喜欢你,这也是电视新闻口播的创作原则。热情、亲切、微笑在新闻口播中也需要,但要符合所播内容的需要,与之同步,并有度的把握,欠与过都不行,最主要的是不要存在取悦于人的心态,而换之以为观众热忱服务的心态。
(5)例行公事式
在电视新闻口播中,有些播音员播什么都不动声色,缺少感觉,更谈不上新鲜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正如前所指,是播音员不认真备稿(广义与狭义),所以就认为:嗨,这新闻天天如此,没什么新鲜的,老一套。但不播又不行,这是工作,结果就无感无味,每天一个劲几地播。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应当加强备稿,增强工作责任心,找出每条新闻的新鲜点与其价值,唤起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与工作热情,取得积极的播音心态。
(6)拔新鲜感式
电视新闻口播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播音员看起来很有精气神,也很积极,然而,他却总追求声高语硬的播法,以为这才有力度,有新鲜感,这在认识与表达上都有偏颇。
其实,力度与新鲜感不是同一问题,但二者却有一定的联系。力度与新鲜感有着各自的内涵与外部表现。从外部形态考察,力度具有强、硬的性质,而新鲜感则表现为不塌、不拖,并有一定的内在力度与精气神。前者是一维性,后者是几维性。不错,声音强硬的物理属性能够给人以感官上的刺激,然而,要想产生真正的力度与新鲜感,必须有心理的有力支撑与确切内涵并将其注入语言之中。
播音前辈、原上海电台的陈醇老师曾说过:“语气轻重的着力程度是力度。”这话很对,从专业角度讲,语气是内外部技术的结合体,它源于内部感受,表现为语言的色彩与分量,形成一定的外部表现。因而,若想语言内容表达得准确、深刻,只一味用声音形式上的强与硬来表现力度,是不全面和缺乏根基的,这也不是真正的力度。实践证明,有时表达中,用声并不很强,但听起来却很有力度与冲击力,这种力度与冲击力来源于对所表达内容的深刻体悟与表现,来源于一个心灵对另一个心灵的撞击与沟通,让人感到有力度。它绝不只是物理属性一个方面所能及的。
同样道理,新鲜感也绝不是语言声音的高、强、快的物理属性所及。从播者角度讲,新鲜感是内心感觉与表现形式结合的产物,它与精气神相联并形成标志。它是心灵动力显现的结果,绝不是声音越高、越强、语言越快就越有新鲜感。那种只注重语言声音外形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甚至使人产生反感。
(7)松懈熟练式
在电视新闻口播中,还存在一种懈、软、塌的口播倾向,也源于不正确的口播意识。
也许持这种播法的电视新闻播音员有这样两种认识:其一,认为只有这样播才是区别于广播新闻的播法;其二,认为这样播才显现出自己工作的熟练。这之中也有误区:其一,电视新闻口播虽与广播新闻播音不尽相同,但不能脱离新闻播音新鲜、明快的特点,在分寸上不能过了;其二,工作的熟练不是用这种方式来体现的,这只能给人工作疲沓,打不起精神之感,也违背了新闻播音要有精气神与新鲜感的创作原则。
认清以上种种不正确的新闻口播意识,便于调整自己,树立起正确的电视新闻口播意识。认识的明晰,自然产生正确的口播心态与表达。
二、无提示器口播
电视新闻口播目前国内有两种方式:一是看提示器播音,一是无提示器直接看文字稿播音。当前绝大多数电视台都有提示器,但也有少数电视台没有提示器,或者为了应付某些突发情况(如设备故障或急稿等),需要直接看文字稿口播。因而,作为一名电视新闻播音员也必须具备无提示器口播的能力,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同时,无提示器口播也是训练电视新闻口播的基础。实践证明,如果一名电视新闻播音员一参加工作就进行有提示器口播,大多播不清楚,尤其是对重点的强调和内容的区分与转换弄不清,因此,无提示器口播的学习与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从考察中我们也看到,目前国外有许多电视台仍有大量的无提示器口播。这与电视新闻播音播出急与快的传达性质有关,有时没有时间将消息内容输入电脑,再看提示器播出(提示器分为两种:一种是电脑输入文字式,另一种是直接推稿式)。
无提示器口播,即电视新闻播音员在口播时,低头看播音台上的稿件,在需要时,抬头与观众进行交流的播音。
无提示器口播与有提示器口播的最大区别在于抬头交流。那么,为什么抬头?在什么地方抬头?抬头交流的问题与技能等,是我们重点探讨的问题。
1.何谓抬头交流
抬头交流的概念,是指电视播音员在无提示器口播时在镜头前与观众交流的抬头动作,也包括所伴随的面部表情。
2.抬头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电视新闻口播不仅用有声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也要通过无声语言即体态语来进行表达与交流。
然而,在具体运用上却存在以下问题:
(1)抬头的盲目性
有的电视新闻播音员口播时,为了抬头而抬头,与稿件内容的表达无直接联系;有的则总想亮相给观众,因而抬头则语断,注意力只在抬头动作本身,不知究竟为何抬头。
(2)抬头的程式化
有的电视新闻播音员口播时,存在一种抬头模式:即无论播什么消息、什么内容都在句头、句尾抬一下头;或是呈现一种抬头的平均值,念几句一抬头显得机械而单调。
(3)抬头的表演化
有的播音员口播时,抬头中的面部表情不适当,有表演、图解之感。他们或追求热情亲切总笑眯眯;或追求冷峻潇洒总冷冰冰;或低头时紧张看稿,抬头时顿展笑容;或以表情诠释所播内容,显得造作而肤浅。
以上诸种表现,都是没有真正明晰抬头的目的与作用。那么,抬头究竟为什么呢?
3.抬头交流的内涵与位置
电视新闻口播在无提示器情况下的抬头目的与作用:一是为与观众进行交流,心灵沟通,二是为辅助有声语言表达,表现稿件的目的、重点与关系等。
(1)进行交流
电视新闻口播在无提示器的情况下面对镜头低头念稿。由于电视传媒的特点决定,它不仅会刺激观众的听觉,同时也会刺激其视觉,如果电视新闻播音员长时间只顾低头念稿,而不与观众进行视觉上的交流,观众便会觉得你心中没有他,因而会影响接收心理。所以,电视新闻播音员在无提示器口播时,要用抬头、眼神、面部表情与观众进行心理上的交流,产生心灵的沟通,以增强宣传效果。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日常生活中人与人接触双方交谈时,如果对方与你讲话而不着着你,你会感觉要么是他胆怯不敢看你,要么是他心高看不起你。总之,都是双方关系不平等,这时,即使对方的语言中并无这种信息,你还是会觉得心里不舒服,这就是人际交往的规律。因而,电视新闻口播也要符合这种交流规律,在看稿告诉观众他们所需的各种信息的同时,也应不时用抬头和眼神与观众交流,向他们表明:自己是为他们服务的,心中一直有他们,你与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
由此可见,电视新闻口播中的抬头动作,既不是亮相展现自己的相貌与表情,也不能只有抬头的形式而无其内涵。
与观众进行交流,不只是为表现心中有他们,更重要的是要与之有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引起共鸣。在表现是与非、肯定与否定的态度时,电视新闻播音员也可用抬头动作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态度。
因而,用抬头动作与观众进行交流应当有这样两重内涵:一是我心中有你;二是我们的看法相同吗?
(2)表现目的
目的,是宣传的要旨,是稿件内容的价值所在。因此,在一条新闻表现目的处,应当抬头给予指点,以显现清楚。例如:
本台消息,近一个时期重大火灾事故连续发生,火灾形势严峻,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关注。近日,江泽民总书记亲自给公安部贾春旺部长打电话,指示:“最近火灾接连不断,有建筑火灾,还有森林大火,全党同志要敲起警钟,既要及时灭火救灾,更要强调预防。现在已进入夏季,石油化工、易燃、易爆物品容易着火,要引起高度重视。”
这条新闻报道了针对近一个时期火灾事故连续不断,党中央领导同志对此的极大关注和重要指示,目的是提醒广大人民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目的往往落实于具体语句或词语,因而,这条消息中,如在“关注”与“强调预防”处抬头,就可表明它的目的。如抬头位置不当,会有损于目的的显露。
(3)揭示关系
关系与逻辑紧密相连,在电视新闻口播中,既有一组新闻间的关系,也有一条新闻中的关系,它们或是区分、并列,或是呼应、转折、递进,若在表明这些关系处抬头,便可帮助有声语言体现,观众也会更加清楚。
①区分性抬头
区分性抬头,可以显现相同事物的不同之处。例如:
人们通常认为,下岗女工、特别是一些年龄偏大的下岗女工,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劳动技能较差,再就业时会有一定难度。然而,近来,深圳劳动就业市场上却出现了一些企业竞相招聘下岗女工的现象。
北京市第一批下岗、再就业人员登记站今天在宣武区牛街地区成立。有关人士认为,这将使政府部门和职业介绍机构更加充分地了解下岗人员的基本状况。同时,也使街道居委会在就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www.xing528.com)
以上这两条新闻,都是报道下岗再就业方面内容,但却来自不同省市地区,所以,应在第一条的“深圳劳动就业市场”处和第二条的“北京市第一批下岗、再就业人员登记站”处抬头,以示这些内容是来自不同地区,条与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否则,相近的内容容易相混。
②呼应性抬头
呼应性抬头可以显示一次新闻的结构所在,上下相承、首尾呼应,给人很强的整体感。
比如,一般的《早间新闻》就有这样几个时段:“我们先来关注一下昨晚的重要消息”、“下面请看一组简明新闻”、“现在介绍今天出版的各大报纸的内容”……我们如在这每一时段的转换语或新闻的开头语、结束语处抬头,可以清楚地承上启下,新闻整体呈现出前呼后应的局面和整体感。如果有的抬头,有的不抬头,便会造成有呼无应或有应无呼之感。同时,也体现不出其中的并列或整体关系。
一次新闻节目如此,一条新闻的播音以及抬头的处理,也应遵循这个原则。
③转折性抬头
转折性抬头可以帮助有声语言显现新闻中间的转折之意,引起人们的关注。例如:
新华社今天播发一封记者来信说,暑假期间许多大学生以各种方式进行勤工俭学活动。但记者在采访时发现,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范,一些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不仅没有赚到足够的生活费用,反而引出了一些麻烦和问题。
以上是一条新闻的导语,如在“反而引出了一些麻烦和问题”处抬头,便可引起观众的注意,愈加关注下面新闻片中的具体内容。此外,稿件中层次的转换,也应抬头示意。
(4)强化重点
重点是体现目的的关节点,在口播新闻中的新鲜处、重要语句、词语、重点数字处抬头,可以起到强化重点的作用,也可强化对观众的刺激,引起注意或加深印象。
强调性抬头可以辅助有声语言突出重点。比如,在第16届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曾发过这样一条消息:
昨天,门票失窃案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经调查,这家美国旅行公司的15000张世界杯门票失窃案被证实是个骗局和虚假报案。
这家名为国际体育公司的机构6月17日报案说,盗贼进入了他们的办公室,盗走了大量的门票和现金,但世界杯组委会后来怀疑这些世界杯的门票是否真的被盗窃了。因为所有有疑问的座位比赛的时候都全部坐满了观众。
以上这条消息中的新鲜之处,也就是这条新闻的重点在于导语中的“骗局和虚假报案”这个重要词语上,它一下子将这条新闻的价值以及事实真相示人耳目。如果伴随着有声语言的强调,此时再用抬头动作来强化这一重点,必定更醒人耳目。又如:
今天出版的《经济日报》报道,国家统计局近日对北京、上海、广州等七个城市进行的调查表明,有70%以上的家庭需要社区服务,仅这七个城市,各种社区服务就可以为社会提供2000万个就业机会,目前还空缺的就业机会超过1100万个。家电维修上门服务、上门送报刊、房屋维修、小时工等都是需求缺口比较大的服务项目。
以上这条消息中的几处数字都非常重要,它集中表明了下岗再就业的前景与社会需求。因而,按一般规律,这几处数字都是重点,都应抬头加以强调。然而,从实践角度看,这样抬头点比较近,也显得碎,因此,我们可以在比较之中只在最重要的,也是最能反映问题的数字“2000万个”和“1100万个”处抬头即可。
强调重点是抬头动作最重要的作用。
(5)启发提示
启发提示,是引导、提醒之意。它在希望观众加以领悟、注意的地方给予点指,以提醒关注,使人们更准确地理解与思考。
①启发性抬头
启发性抬头,是指在稿件的提问、设问以及总括性词语处的抬头,目的是产生导向,以期引起思考。例如: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向上、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不容忽视的。然而,记者最近在一些中小学里发现,一种纹身贴纸正在许多孩子中间风行,商家在赚钱的同时,不知是否认真考虑过,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很容易在潜移默化中被误导?
以上是一条新闻的导语,其中的提问句是想引起商家与全社会的注意与思考:从商家角度讲,不应只顾赚钱而不管孩子的成长,这一内涵潜于这句提问当中,形成一种导向,如在此处抬头,可帮助有声语言加强导向作用。
②提示性抬头
提示性抬头,指在连续报道中,就一件事情的进展情况,帮助有声语言在与之相关处引起回忆与关注现在。例如:
7月27日,本台曾经报道了河南南阳市卧龙区黄渠村的12人因误会野蘑菇而中毒,有关部门万里送药进行救助的消息。今天从南阳市传来喜讯:12名误食野蘑菇中毒的人员已经全部脱险,其中,已有8人康复出院。
以上这条新闻是一个新闻事件的连续报道。为了提醒已知观众对这一事件引起回忆和帮助未知观众了解事件起因并关注现在,可在“7月27日,本台曾经报道了”和“今天从南阳市传来喜讯”处抬头。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
抬头动作辅助有声语言表达除了有以上几点作用外,还可在节目里的礼貌用语和引起观众兴趣处抬头。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口播新闻中应该抬头的“点”很多,但在具体实践中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抬头位置准确、合理。
二是,抬头点要有机、自然。
三是,抬头位置灵活掌握。
具体讲,选择抬头点要准确、合理,不能失当;在需抬头处较多时,应在比较中加以取舍,使其有机、自然;在急稿或术语不熟、句子复杂时,是抬头点也可不抬头,以免播错或播不清楚伤害语意,毕竟,口播中以有声语言表达为主。但也不可从头到尾不抬头,可以在容易播的地方再适当抬头,这便是灵活掌握。
总之,抬头点的选择与处理应是合理、自然与灵活相结合。
4.抬头技巧
在电视新闻无提示器口播的实践中,我们看到有的播音员只要抬头就停止播稿,亮完相再低头接着播,给人以机械、生硬之感。如果排除意识问题,很大程度是他们尚未掌握抬头的技巧。
何谓抬头技巧?主要有两个:记忆技巧和时间技巧。
(1)记忆技巧
所谓记忆技巧,是指电视新闻播音在无提示器口播时,利用瞬时记忆并结合长时记忆将抬头点后的词语背下,以取得抬头的主动与基础。
无提示器口播中的抬头交流与记忆有着紧密联系,对稿件文字没有记忆就没有抬头的主动与基础。因为口播时,不能是抬头就停播,大多抬头仍要播。这就需要播音员在抬头前用眼睛迅速看清后面的内容,利用视觉的提前量记住后面的词语,抬头时再自然播出。例如:
上月底,28名巴勒斯但议员提出一项议案,指控内阁部分成员涉嫌贪污和管理不善,要求阿拉法特改组内阁,否则议会将对内阁进行不信任投票。
以上这段消息中,当播到“要求阿拉法特改组内阁”时,就应已看见后面的尾句,然后抬头自然说出“否则议会将对内阁进行不信任投票”。当然,根据具体需要,有时也可播尾句时,迅速扫见下段的开头,再抬头从容播出。
从表面看,抬头的主动权源于视觉的提前量即人的瞬时记忆(“一种短暂的记忆。特点是:每次能记住的对象的数量有限,保持时间较短,容易受干扰等”[4])。实际上,它的深层原因却在于人的长时记忆,即对时事背景的了解,各种知识的积累以及文化素养的积淀等。心理学告诉我们:“记忆过程与其他心理过程紧密相联。例如,记不住事物的联系和规律,就无法进行思维。”[5]也可以理解为,记忆只有深入于事物的内部联系与规律方可既快又准。因此,口播时的记忆绝不只有瞬时记忆,只靠背稿件文字,它必须以长时记忆的积蓄为基础,再与瞬时记忆相结合才构成完整意义的记忆技巧,并能很好地完成记忆任务。众所周知,一个人对自己所说的内容不懂或不熟悉是很难记住的,包括词语搭配规律及各种术语、人名、地名等。
(2)时间技巧
所谓时间技巧,是指电视新闻播音在无提示器口播时,抬头交流伴随有声语言的表达,有同步与不同步、抬头时间长短不一的区别与结合。
不同步,是指播音员的抬头动作与有声语言表达同时进行(即边播边抬头,抬头还在播。它可使有声语言表达的意思不断,显得有机和谐)。
同步,是指播音员抬头则播音止,它一般存在于一个意思完结之处,或需引起人们思考之处。同时,根据上下文的联系紧密与否,又有停顿时间长与短之分。有时,可以抬头较充分,表示一个意思完了,或充分展示内在涵义引起思考;有时,则只能抬头眼睛定住,又紧接下面的播音,以示其既有区分又联系较紧。
由此可见,电视新闻无提示器口播的抬头是同步与不同步、抬头时间长与短相结合的。惟此,方可形成有目的、有机、有变化和自如的抬头交流,并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表达,产生心理感觉、有声语言、抬头动作三位一体的有机、和谐、准确的口播。
以上我们着重探讨了电视新闻无提示器口播抬头交流的内涵、位置与抬头技巧,也就是说,探讨了口播抬头的运用规律。至于一条口播新闻到底应抬几次头、抬头多长时间、是否同步等一切没有绝对值,都要依具体情况而设定,在规律的基础之上灵活把握。
三、有提示器口播
有提示器口播,即电视新闻播音员在口播时,通过观看提示器上的稿件文字进行的播音。
1.提示器操作方式
有提示器口播表面看来易于无提示器口播,可以去掉抬头动作的顾虑。其实不然,有提示器口播虽然可以不顾及抬头动作了,但更要把握好面部表情,还要顾及提示器的操作,否则,操作出问题也会影响口播的顺利进行,并使心理上的紧张反映于面部表情,影响播出质量。
目前,国内电视台提示器的操作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手推稿纸式
这种方式,是摄像机将播音台上的稿件文字直接投影于播音员对面的提示器上。播音台上有一块长方形的防滑玻璃,播音员将要播的稿纸放在上面前推,一般要用左手按住一叠待播的稿纸,用右手前推正在播的稿件,播完一张拿掉,再换上另一张。这种方式,播音员可以按自己的播音语速灵活掌握稿纸的推进情况,同时,有利于加进急稿。
(2)鼠标点动式
这种方式,是事先将口播稿输入电脑,播出时,用鼠标点动方式来控制提示器上文字的进退、快慢。使用这种方式,播音员特别要记住鼠标点动的规律,否则,需进反退、需慢反快会严重影响播出。
(3)小球滚动式
这种方式的工作原理与鼠标点动式相同,只是用握球滚动方式来控制提示器上文字的行进情况。
(4)旋钮转动式
这种方式的工作原理也同于鼠标点动式,只是播音员用手转动播音台面盒子上的旋钮,以左右转动来控制提示器上稿件文字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旋钮的方向,有的是向左为加快,向右为减慢;而有的却正与此相反,向右为加快,向左却是减慢。
(5)手捻、脚踩式
这种方式,它的工作情况是将要播的稿件按顺序粘好贴在一起,卷在一个滚筒上,用手捻动有稿的滚轴或用脚踩方式来实现有稿滚轴的进或止。这种方式比较老旧,又极易使稿纸转歪,提示器上无法看,因而,目前这种方式基本被淘汰。偶有使用。
(6)玩游戏机式
这种方式与玩游戏机方式完全相同,在操作盒上,左、右手共同操作,各有功用。
(7)非本人操作式
这种方式,它的工作情况是提示器操作由专门人员在演播室外的工作间进行,他帮助播音员操作,他会按照播音员口播的语速来控制提示器上文字的快慢。
以上简单介绍了我国目前使用的几种提示器的操作方式,需要电视播音员有所了解,需要时,能快速适应各种操作方式,不致出错而影响播出质量和心理状态。实践中,有些电视台每档新闻节目提示器操作方式都不同,原因是在不同演播间,运用不同的提示器设备。这就需要电视播音员要比广播播音员多一套本事,要熟练掌握各种不同提示器的操作方式,以保证电视新闻口播的顺利进行。
电视新闻有提示器口播,稿件文字每行设定多少合适并体现其口播特性呢?
一般提示器上的文字,文字最大时,每行可有7个字;最小时,每行可有十几个字。如果不是提示器离播音位置太远或播音员的视力不好看不清时,提示器上的文字每行保持9~11字为好(包括标点符号)。字数太少,看得单位相对小,要看好几行才是一个意思,视觉提前量太大不易于心理连接,不利于口播中的语气安排。任何事物只要运动就会有时间值,电视口播中,从视觉变为心理反应,再到表达同样如此。因此,看提示器口播,目力所及也应看得单位大些,以使心中意思完整,并有相对充分的时间来安排语气,应付意外。如当提示器出问题时,可快速改用低头看稿方式,保证口播的继续进行。
如果提示器上每行字数太多,则字既小又密,容易看花、看不清楚字,会引起播音员心理紧张、易错,影响播出质量。此外,为符合人们正常交流的习惯,口播中播音员的目光多集中于提示器中部,使得眼神自然。所以,稿件文字不应太密,挤满两头。
口播中稿件每行字数设定多少的问题,不应因小而忽视,以免因小而失大。如果有的台里统一规定了字数,不允许播音员按个人需要改变,那么,播音员就应全力适应。把握的原则应是:眼快看、心紧跟,有表达处理的提前量准备。
2.口播心理分配
记得有位资深电视新闻播音员在谈到自己的工作情况时说:谁说播音时不能一心二用,有时就要一心几用。这话有一定道理。从目前电视新闻播音的实践看,电视播音员一上了播音台并不能只专注于稿件和播音本身,要顾及的方面很多:有体态语的合理运用,提示器操作,处理急稿,以及导播的指示等等。因而,电视新闻播音员要备稿充分,并随时准备应付意外,这是由新闻的时效性和电视播音的综合性所决定的。
电视新闻口播中,有声语言表达是主要的,因而,正常工作时,应将大部分注意力关注于此。包括关注与口播上下相连的电视新闻片的内容。体态语的合理使用也应给予一定关注,虽然,体态语表现有下意识成分,有经验的电视播音员对体态语的使用也几乎达到半自动化程度,但它毕竟有不同于生活常态的规范。从心理角度讲,仍要有一定的关注,有意为之。因为,人体各种器官的运动是肌体、神经作用,受制于大脑中枢的指挥,况且,有声语言的表达与体态语表现不可能是完全意义上的一对一形式。
比如,有提示器口播时,播音员的头一直抬着,面对镜头。如果一条口播完了,接新闻片,再接口播观众可以有所区分。而若几条口播相连,内容又相近,为了使观众听清又有所区分,有的电视播音员就用低一下头似看稿的动作,以示区分。这里,运用体态语手段帮助解决了有声语言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绝不是有声语言与体态语达到自动化的结果,而是有所设计,这就需要心理的关注,注意力的分配。
在电视新闻口播中,对稿件内容以外的与播出有关的事物,心理关注、注意力分配呈现为一种变量状态,平时关注程度较少,一旦发生意外,便增加其分量,以保证安全播出。当某种意外发生时,电视新闻播音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判断,想出应急措施进行处置,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注意力作保障。
为了尽量减少意外情况带来的被动,电视新闻播音员应当做到以下三点:
(1)增强工作责任心认真备稿。提前到岗,在全部新闻没有编辑完时,抓紧时间准备已有稿件,包括对手的稿件,出来一条看一条,同时,要看与之相关的电视新闻片,做到准备充分,心中有底。在播音台上如遇急稿或其他意外可多分出些注意力于此,以保证播出顺利进行,不降低播出质量。
(2)每次口播时,一定要将全部槁件(包括已录和对手的稿件)都带进演播间,随时准备应付意外情况。
(3)平时多用心收集同行处理各种意外的例子,并设想出自己的应急措施。虽然各种意外多种多样,不会雷同,但有了这种充分的思想准备与心理注意,当意外真的来临时,便不致太紧张、慌乱,可迅速作出反应,冷静想出应急办法或借鉴以往同行的经验,妥善处置。为此,我们来看以下几个工作中的实例:
例一,某电视台按规定新闻口播稿件超过2分钟要事先录好,电视新闻直播时放带子。一次,一位女播音员也按规定事先录好了一篇长稿。然而,马上就要开播时,导播却在耳机中告诉她,那已录好稿件的录像带出问题了,要她在现场直播那份稿子。由于那位女播音员以为此稿已录完了,根本没将那份稿子带进演播室,于是她急忙与导播对话告诉他这一情况予以请示,但开播的片头曲已响了一半,对方仍毫无反应,无奈之中,她只好将一篇进演播室时导播刚给她的、还不知道插至何处播的一篇长稿一遍也没看地播出,以填补空白。
例二,一次电视新闻直播,按串联单顺序下面的一条口播应是男播,而镜头上却切出了女播的画面,而且画面不动,无奈,这位女播为了顾全大局,只得将自己下面应播的稿件播出。然而,画面仍停留于女播,其实按串联单这次才真该女播了,于是她又不得不快速拿过旁边男播刚才准备播出的稿子播出了一遍。事后,她问技术人员为何先切入了她的图像?对方回答:我看你坐得挺直以为该你了。真是让人无言以对。
例三,一次一对男女播音员担任直播,当女播正要开口播音时,提示器上电脑储存的稿件文字全部消失了(事后才知是电脑病毒所致)。当时,由于女播是新人,面对意外非常紧张,不知所措而愣在那里;机灵的男播马上低头看自己带进来的稿子,进行无提示器口播,替女播解围,并圆满完成了这次播音任务。
例四,一次一位女播正要进行直播,马上就要开始了,编辑才将稿子拿进演播室,由于打印的墨迹太轻,以至于文字看不清,根本无法推上提示器。于是这位女播当即决定改由看提示器变为看文字稿,才又一次克服困难完成了播出任务。
3.口播表达处理提示
电视新闻口播具有两种形式,一是完整新闻,二是与新闻片紧密相关的大导语或串联语。前者的处理原则类似于广播新闻,后者的处理则更有电视新闻播音特点,我们将重点探讨。
电视新闻不断改革,紧跟时代步伐,目前,我国的电视新闻加大了新闻片和现场报道的比例,口播新闻相对减少、减短,除了一些文件、通告、快讯等,大多数口播新闻都充当一条新闻片的大导语,它们对一个新闻事件或领起、概述,或提出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新闻主体部分则由新闻片展开,进行形象化展示。这种安排与表现形式,符合电视新闻的规律与特点,既生动、自然,又有变化,易于为人们所接受。然而,若口播中有声语言处理不好,也会影响新闻整体的有机、自然,尤其应当特别注意口播与新闻片之间的衔接、过渡语的处理。
大家都注意到,一般在电视新闻口播完了向新闻片过渡时,多爱讲一句话:“请看报道。”它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提示有关人员切换点,二是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新闻主体。可在实践中,有不少播音员却将这句话处理成一句毫无价值的顺带语,雷同而无内涵,这应当引起重视。原因是这句话不是代表口播任务的结束,它的作用是对下面主体内容的领起、引出。因此,它不应是结束语,而应为过渡语,并且要根据上下内容各有其准确的内涵与色彩,绝不能雷同、机械与草率。例如:
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当地时间5月18日下午在意大利总理府同普罗迪总理亲切会见。下面请看本台记者今天凌晨从意大利首都罗马发回的报道。
以上这段口播,简单概述了李瑞环主席与意大利总理会见的事实,但会见的具体情况如何体现在下面的片子中。于是,“请看……报道”一句的处理,就不是语尾下降式,而应为语尾平托式,以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片子即新闻主体,进一步满足他们对新闻事实的关注。如果此句的语尾用下降式处理,会给人感觉口播自成一体,有种封闭之感,同时,缺少一种对中意两国关系发展的兴奋感和对刚刚收到的消息的新鲜感。又如:
日前1997年中国电影“华表奖”揭晓,使人们再度关注中国电影。近日中宣部和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向全社会推荐其中的8部获奖影片。请看报道。
电影是广大人民非常喜爱的,尤其是好的影片,而这条新闻的口播中并没有告诉观众这八部新推荐影片的片名与内容,这些也都在下面的片子中。此时的“请看报道”一句的处理也不应是下降式,而应有些振奋与推举感,因而,语尾可处理成上扬式,以与其内涵、色彩相吻合。再如:
这是一幅宣传禁毒的招贴画,少女与骷髅、艳丽的罂粟与阴森的死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形象地表现出了毒品的可怕和对生命的威胁。一位吸毒者这样说:“敲开了毒品的门,就等于挖好了自己的坟。”请看报道。
以上这条新闻的口播即导语点出了毒品的可怕与危害性,同样,报道的主要内容在下面的片子中,它用一个个具体、鲜活,甚至残酷的事实来揭示、展现了毒品的罪恶。那么,这里的“请看报道”就与以上的处理不相同,它既不是平托式,也不能是上扬式,而是下降式。这是由它的内涵与基调所决定的。为了避免导语口播自成一体的封闭感,一方面要加强语言中的主体内心感受,另一方面语言中要注入一种延伸感,冲破自成一体的“块状感”,形成向下延伸的“线性感”,以语言的内涵渗透其中,就不会给人上下脱节之感。
值得提及的是,即使是同样的平托式、上扬式或下降式处理,也不应高低、快慢、轻重、语气相同,一定要各有各的具体内涵与色彩,不可雷同,使人听出其中的不同感。
电视新闻口播,播音员如果真用心,定会准确析出每条口播导语的不同之处,体会出其中的意味,从而洞悉自己的任务、作用和衔接感。更重要的是,播音员应当明了新闻的口播导语绝不是一个独立单位,它与新闻片内容集合为一个整体,不管下面的新闻片是不是你自己配音都应是如此。串联语的插播与上下新闻片的关系也是如此。
有些电视新闻播音员懂得这一点,他们不仅用有声语言来表明这一点,同时,辅以适当的体态语来更好地体现这一点。比如,当说完“请看报道”这句话后,马上将头和目光转向斜前方(通常在那里放置一小监视器),给观众“请继续看下去”的启示。当新闻片放完之后,他又将头转回面对镜头,目光也收回,饶有兴趣并带有相同感受,给人以他刚从前面的内容中回来之亲切、自然之感。有的播音员还顺势加上一两句对以上内容的点评和对以下内容的引起,比如,“刚才我们看到的是我国南方军民奋力抗洪抢险的报道,下面让我们来关注一下全国各地人民踊跃捐款的消息”等,串联语再配以相应的体态语,上下串联十分有机、自然,恰到好处。这样的口播,形成一种线性串联,效果非常好,播音员不再给人一个字不能改的“念字机器”之感,而是一个个富有活力的信息传达者。目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中央及地方电视台的口播稿上有播音员加工润色的笔迹,它使电视新闻口播更口语化,语言表达自然、有机、灵活、吸引人、有亲切感,更好地体现出电视新闻播音的特点。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口播的语言处理,原则上与广播新闻基本相同,但也有其自身的某些特征,串联性是其特征之一,因而,不应忽视其过渡语的处理。当口播稿中没有“请看报道”的语句时,也应将这种有机过渡与衔接感融于口播的尾句中体现出来。
4.口播的基础与条件
电视新闻口播的基础与条件同电视新闻口播特点紧密相连。如有提示器口播,能增强与电视观众的交流。然而,如果对所播内容生疏,也只能是眼睛紧盯提示器的文字念稿,机械、死板,仍不能达到很好的交流目的。若想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具备以下的基础与条件:
(1)掌握新闻语体语言规律;
(2)增强注意力;
(3)强化记忆力。
我们先来看一个实践个案。有一次,一位男电视新闻播音员正在播一条口播新闻,他觉得还没完,可提示器上已没有下面的文字了(事后得知是电脑故障)。于是他顺口说出了新闻的结尾。事后,他去看原稿,竟与他当时的语言完全相同。他说他是完全凭着一种感觉这样做的。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感觉究竟是什么?
元素之一,电视新闻结构感。
元素之二,电视新闻语体感。
正是由于这位电视新闻播音员熟知电视新闻的结构,他才能发现这条新闻尚未完,对其及时予以补充,弥补了一次事故。
也正是由于这位电视新闻播音员具有驾驭新闻语体的能力,他才没有将补上的话变成别的语体说出来。
事实证明,要想成为一名好的电视新闻播音员,必须了解新闻学,掌握新闻结构和新闻语体的语言规律,如新闻的词语使用、句式、表达语感等,甚至应达到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看了上句便知下句应如何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在备稿充分的基础上,在口播时,不至于死盯住提示器上的每一个字,使提示器真正起到提示的作用或在急稿直播中发挥作用。
若想在口播时不完全依赖于提示器,还需要增强注意力、强化记忆力作保证。注意力是口播的重要条件。从心理学角度讲,人只有对极为关注的东西,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口播备稿时如果仅一般地看一下,注意力只停留在有无生字与不懂的术语上面,就不可能记住稿件中的内容,口播时也就没有什么印象。因此,一些资深电视新闻播音员在谈到自己的口播经验时,十分强调备稿时的专心、注意力集中使其获益匪浅。
有了注意力才会形成记忆。在口播时无论是长时记忆还是短时记忆都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播音台上,由于口播导语一般都不长,完全可以在对手口播或放新闻片时,自己再看一下将要播出的口播稿,快速记忆,轮到自己时,抬头从容播出,真正让提示器仅起到提示作用。长时记忆的作用就更毋庸赘言,无论是在有提示器还是无提示器口播中,都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
关于记忆力与注意力在电视新闻口播中的作用,最有说服力的个案当数香港风凰卫视中文台《凤凰早班车》的新闻主持人陈鲁豫,她的实践成果引起了内地同行的瞩目。我们先来看看她的工作情况:她每天清晨4点多起床,5点去台里,收看最新的电视新闻与海内外各大报纸,记下自己今天要用的消息的重点,用她自己的话讲,这段时间她谁也不理,即使有人与她说话,她也是眼睛望着对方而脑子还在报纸上,根本不知对方在说什么,足见她专注的程度。然后,她与编辑沟通今天要用的内容。6点开始化妆,6点半到7点是她专门记忆今天要播出内容的时间,同时,排好口播顺序,7点到7点30分进入直播状态,7点30分开始播音。从节目中她流利的语言和自如的神态上,人们根本不知道她的面前没有提示器,她只在不熟的术语、数字处看一下自己事先记下的文字。并且(除新加、调整的消息)她要在后面的节目中再重新直播一遍(目前《凤凰早班车》节目的播出时间有所调整)。这是多么强的记忆力啊!当然,陈鲁豫的新闻是她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的,有些地方还加进了自己掌握的有关背景资料,可以使观众听得更清楚,但却没脱离新闻语体。她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她准备新闻时的专注与强力记忆非常值得借鉴。当然,这与她的学识不无关系,也与她大学学习国际新闻专业的相关训练有关。
凡是从事电视播音工作的人都深知记忆是何等重要,这也是它与广播的不同之处。因此,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自己的注意力与记忆力,为做好电视新闻口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