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哲学实践与信仰主义的关系探讨

哲学实践与信仰主义的关系探讨

时间:2024-05-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我们以被认为是最粗陋的信仰主义为例,对哲学精神主义或真理主义的认识论作一点探讨。不仅如此,事实上自然主义者所无法想象的是,哲学精神主义,特别是信仰主义哲学恰恰非常重视实践的环节,而且实践一词最早也是由精神主义哲学所提出的。然而,就自然主义哲学对精神主义哲学的理解看来,似乎实践是不可能与精神主义哲学相关的。

哲学实践与信仰主义的关系探讨

趋同的哲学实践观

一般认为,自然主义哲学体系与真理主义哲学体系,乃是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这是认识论的根本问题,也称为两种认为路线,也就是对认识自然本体还是认识绝对真理而言的,对于自然主义哲学而言,认识的根本对象是自然本身的内在联系或关系,而对于真理哲学而言,认识自然对象本身只是认识的一个层面,因为自然界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认识却是要求透过这种表象而达到更深的层次,也就是认识不能仅停留在自然界本身因素上,是要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这是除了人的理性因素的要求和信仰主义的启示性因素外,从哲学方面来说,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自然界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因为从前面论述的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到,自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许多现象的确令人思考,这就是科学人类的思想引导至哲学真理性因素的原因。许多哲学家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产生了其伟大的哲学研究成果,如黑格尔和其他众多的西方和中国的哲学家们,这些哲学家们应该称得上是具有深刻洞察能力的人,他们具有常人所不备的智慧,他们是爱思考、会思考和在思考的人,他们不是没有看到自然界和自然的力量,但他们却又透过自然的外表,看到了普通人所没有看到的层面,即哲学的层面,他们不是用肉眼和感官“看”世界,而是用“心”或头脑去“看”世界的哲学家,因此,他们的哲学要比朴素的自然主义哲学更深刻。自然主义哲学与精神主义哲学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自然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停留在自然层面上还是透过自然上升到哲学真理层面上的区别。对于这一点以往无论是自然主义哲学还是精神主义哲学都很少谈及,更多情况下所论及的只是人为的、武断的根本分歧。例如,自然主义哲学一般认为:凡精神主义都主张人类的一切知识、技艺和技能都是来自于主观或客观的精神因素,对信仰主义而言,人的一切知识、技艺和技能都是由至高无上的创造者所赋予的,其实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偏见,事实上对于精神主义哲学而言,在认识论领域,其主张并非完全如自然主义所理解的那样。对于这一问题本应该不值得刻意加以强调,因为任何稍有智慧或稍加思考的人都会理解,作为几千年来与自然主义斗争的精神主义能以如此简单的哲学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而存在几千年是不可想象的,如果精神主义哲学果然如此单纯或简单,那倒是侮辱了那些哲学先哲或信仰主义的先贤们,因为自然主义的这种对精神主义认识论的理解,无异于在说,精神主义者不需要实践,而只需要躺在床上让‘理念’或‘观念’演绎财宝一样简单,或者让信仰主义说“主啊,我信仰你,求你给我馅饼吧”。但是事实上这些精神主义哲学家或信仰主义者是不可能这样的,假如他们果真是这样祈求的,那么我们再替信仰主义者设计一句台词:“假如你就这样躺在床上跟主要馅饼的话,那么你健康的身体、聪明的头脑、健全的肢体和认识的器官是干什么用的呢?”人类将做怎样的回答呢?因此以这样方式理解哲学精神主义是不全面的。

在此我们以被认为是最粗陋的信仰主义为例,对哲学精神主义或真理主义的认识论作一点探讨。之所以选择信仰主义而没有选择其他精神主义哲学是因为这一哲学的思想更明白直接和更能让人理解,在它的哲学思想中,少了一层其他唯心主义的晦涩难懂的哲学言辞。其实在信仰主义者看来,并非一切知识都直接来自于精神实体。就信仰主义者而言,知识有两种,即来自实践的知识和来自精神实体的启示知识。凡实践的知识都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取得的,也就是通过人的生产的、社会的和感性的活动取得的知识,因为人本身具有实践的能力。

那么如何认识启示与实践知识的关系?信仰主义认为,从根本上说,创造者创造了认识自然的条件,即前面所说的“健康的身体、聪明的头脑、健全的肢体和认识的器官”,同时也赋予了人以不同于万物的思想,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他不仅创造了事物本身,也赋予了事物以规律,即认识事物的工具,包括感官。那么这些感官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当然是用来认识事物的,即认识事物规律的,如果不去认识,不仅得不到知识,反而还违背了创造者的意志,因为信仰主义哲学认为,创造这些器官是为了让人去认识他所创造的自然,既要认识他所创造的事物及其规律,也要认识创造者本身。不仅如此,人们的认识发展的根本力量来自于实践的需要,因为没有实践的需要人们是不会去进行认识的,从信仰主义的这一意义上来看,其主张与自然主义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的主张是有一致的,因为自然主义哲学主张人的认识的根源和认识的发展都来自于实践和实践的需要。

不得不承认,有一点也许没有引起信仰主义足够的重视,这既是自身哲学的缺点,也给自然主义哲学造成了一种映象,或者说是一种错觉,那就是信仰主义者过于强调知识的启示性,轻视了知识的求索性或实践性。对此,从信仰主义角度来看也许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信仰主义本身奉行“信仰高于一切”的主张,之所以信仰高于一切是因为,认为信仰的某些知识是通过一种幽幂的启示而来的,如关于“后世”或“天堂”“地狱”等,因为活着的人谁也没有去过后世、天堂或地狱。对这些问题本文不做讨论,本文只探讨除了启示的这些幽冥的信仰主义知识之外,是不是还有获得知识的途径。其实,幽冥不是信仰主义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1]那些幽冥或启示的知识也主要是仅限于某些宗教知识,其目的也只是神圣的名义来指引人生真理之路,而对于那些需要通过感官才能获得的知识,也正是实践所需要的知识,否则感官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因而,也就离不开实践活动。作为实在的生存者,也就是人,必须承认知识的实践性问题,人不可能离开实践,因为感官天然地就是为实践服务的。不仅如此,事实上自然主义者所无法想象的是,哲学精神主义,特别是信仰主义哲学恰恰非常重视实践的环节,而且实践一词最早也是由精神主义哲学所提出的。黑格尔认为知识本质上就是实践的。然而,就自然主义哲学对精神主义哲学的理解看来,似乎实践是不可能与精神主义哲学相关的。

这的确是哲学的不幸,因为哲学通常被理解为是“聪明的学问”,是智慧的朋友。其实,实践是所有哲学认识事物的共同特性,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信仰主义的佛家、道家伊斯兰教还是基督教等,都有自己专供人们学习的场所,并要求人们观察自然以理解自然的规律,这也就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正如前面所论述的那样,没有人躺在床上乞求认知自然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满足生理所需要的财富和馅饼。对于信仰主义者而言,实践和学习就是知识的源泉,而并非如自然主义者武断地所宣称的那样:一切技能、知识和对世界的认知,全都是由精神直接赋予的。这是对精神主义哲学无知的表现。例如,关于农业,无论是谁,不通过学习是不知道农业知识的;一个人,如果不通过感官的确认是不能认识他的;同样,一件农具,不经过学习是不知如何制造的等等。谁又能说这一切是不学而知的呢,谁又能说这一切都是“先天的”或“生而知之”的呢!以往自然主义对哲学精神的批判是自然哲学的特点所决定的,这可以说是理论的歧视,但作为科学哲学,应该追求科学的精神。(www.xing528.com)

当然,问题并不仅仅在于自然主义哲学本身,因为即使是精神主义哲学也同样对自身认识存在很大的问题,如在讲解其含义时,特别注重精神内容而忽视其实践和现世的内容就是其哲学常被误解的原因之一,加之其哲学中的确存在如“理念”“绝对观念”或“造物主”等这些概念,使一些不具有哲学思维的人往往容易产生抽象的、不实有的感觉。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产生这种思想本身与精神主义哲学的体系和内容有关,任何哲学必须在实践中学习,没有实践,就没有知识。那么这是不是就违反了精神主义哲学的根本性呢?回答是否定的,并没有违反精神主义哲学思想,许多信仰主义的经典认为,自然是“绝对存在”的实体外化的一部分,也就是其光辉的“外显”,当然这光辉也包括人类自己。认识世界,从根本上说就是认识这一绝对自身,认识了绝对,在客观上也起到了认识规律的作用,所不同的或所区别的只是自然主义认识是以利益为最终目的的认识,而精神主义却是以信仰作为认识的最终动力。

认识世界本质上就是实践,对于一般的认识而言,没有实践的认识并不是真正的认识。例如,信仰主义认为,创造者创造了天地及其规律,他所创造的一切极其完美和神奇无比。在他创造之后,要人们去认识这个世界,以便人们获得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从这样的认知观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创造者并没有将知识“安装”或“植入”人们头脑的含义。正如唯物主义哲学所说:实践是最好的说明。从来没有哲学精神主义者不需要通过学习而直接获得自己认知世界所需要的知识的。当然,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既然是哲学精神主义,尤其是信仰主义哲学,它的确有些与哲学自然主义不同。作为精神主义哲学,它还是承认有另一种知识,那就是“被启示的知识”,认为这一知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直接能够接受得到的,这种知识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选择了极个别的优秀人物,目的是为了在同类中宣传世界被创造的真理,因为在蒙昧时期的人类,科学的发展还远未达到能够认识宇宙真理的程度,因此认为“启示”是认识真理并达到人与自然物区别的唯一有效的方式。然而今天科学的发展已经显示了人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对于人类而言,实践而后认识才是第一性的。对信仰主义者而言,经常会听到另一种声音,那就是当人们遇到一些自己不能完全解决得了的问题时,会由心底里发出一种声音“主啊,帮助我吧”这样一种祈求,这是关键时候或在无助的情况下,信仰者出于对他所信仰对象的信任而从内心发出的一种呼唤和期望,然而人们并没有停止于这种期望,期望而后行动,也就是祈求而后实践,成功的结果仍然是实践中取得的,而并不是因为进行了祈求就万事大吉了,并没有把一切全托在创造者上,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是个人制定的行为方案,方案可行与否是成功的关键,怎样才是可行的方案呢?那就是个人制定的方案必须要符合“天”道,也就是要符合被创造的规律才能成功,不符合创造规律的方案既是违背自然意义上的规律含义的,也是违背信仰主义意义上的规律含义的,也就是说,违背规律的行为方案即是自然主义哲学所反对的,同时也是精神主义哲学所反对的。如在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观念”,无论怎样理解这一含义,但他认为这一“绝对观念”本身演化了世界,这一演化过程是有规律的,如果违背了“绝对观念”演化的规律,产生不是事物本身,同样,信仰主义者认为创造者创造的世界是有规律可循的,按规律办事就能够成功,就是符合“天意”的行为,反之,则是违背“天意”的,对于信仰主义哲学而言,违背“天意”而后祈求是没有意义的。

总之,在这一问题上无论是自然主义或精神主义哲学都具有相同的实践行为和思想谋略。显然,这与自然主义哲学对精神主义哲学所理解的:个人的知识是由“绝对真理的实体完全赋予人”的说法有着相当的出入,这也正是哲学人为分歧和哲学无知观的表现。

由此可见,无论是怎样的哲学思想,都不可能把个人的知识全归结于不劳而获,即便是信仰主义者也罢。人类的实践知识并不是躺在床上通过祈求而得到的,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任何知识是这样能够得到的,那么认识世界的感官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感官的作用就是用来观察这个世界及其规律的,即认识这个奇妙无比的世界的,而人的肢体就是用来改造这个世界的,因为对于人们而言,馅饼并不是通过祈求而直接能够获得的。因此,哲学精神主义认识观和自然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有一致或相似之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无论是自然主义认识论还是信仰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都主张实践是知识的来源、实践是知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也是检验人类认识事物的知识与事物是否一致的标准,而且从根本上说,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不仅是发现真理,也是将知识用于实践最终为自身发展服务这一重要的目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是科学认识的起点,也是推动人进行科学认识的动力和目的。无论是哪一种经久不衰的学说,都会认为个体的知识也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由于人们认识能力问题,许多知识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够理解的,后来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就随之发展,而对这一发展不同的解释或矛盾只是,哲学自然主义认为随着发展所解释的只能是自然的规律,是对规律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而哲学精神主义认为除了这种对自然的认识需要深化和发展而外,就是对哲学精神主义的许多问题,包括对宗教经典的认识也需要有一个随着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程。

人类正是在实践活动中才产生了认识世界的愿望和动机,实践活动为认识世界提供了需要和可能。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上,两种哲学并没有多大的方法上的分歧,所有的分歧只是认识的程度和认识所能够达到的境界。哲学精神主义认为,当人达到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以后,就可以凭借人所特有的意识性或人的“神性”,就能够“观察到”隐藏于物质内的非物质的创造性因素,认为这是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必然境界,不同的只是自然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达到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程度之后,就达到了认识的最终目的,认为人观察不到隐藏于物质背后的创造性因素。这是两种哲学的特点所造成的,或者说是两种哲学长期非溶性的隔离和根深蒂固的观念所造就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在思想领域内的许多矛盾本身是可以解决或可以调和的,所不能解决或调和的却是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政治理念及功利性的偏见因素造成的。对于自然主义哲学来说,实践是知识根源,这一根源对于精神主义哲学同样有效,都坚持知识的反映性和实践性,没有实践也就没有对自然的认识。例如,中国的天文学是在天文学观测和丈量土地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手工业在制造陶器、铜器等容器时,要计算容积,这就促成了几何学的发展;原来结绳记数的方法已不够用了,就发展到用数字记数,于是算术、代数也逐渐发展起来;在天文学、数学发展起来以后,力学便产生和发展起来。中国古代有“断木为耜、揉木为耒”之说,“耜”“耒”都是耕翻土地的农具,头需要是尖的才行,这就需要力学上的压强问题;有的农具需要圆的才行,于是就逐渐有了“断木为杵、掘地为臼”的认识理念;战争上用的弓需要弧形,“矢”需要尖形,于是就“弦木为弧、剡木为矢”的理念;船需要一定的形状,也需要液体压强方面的知识,这也促进了力学的发展;即使是一些纯数学上的问题,如虚数,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产生的,并不是由自然主义对哲学精神主义所理解的“人性悟性的自由创造”或“神的启示”,其实,所谓的虚数,它无非是指平方后为负数的数,如根号-1之类。由于很长时间内在实践中无法实际运用,故被称为“虚数”。其实,“虚数”并不虚,首先是它的来源不虚,它是人们在求解方程x2+1=0时所引入的。1545年,意大利数学家卡丹诺在他所著的《大法》一书中首先引进了“虚数”这个概念并进行了计算。后来人们又用缩写的字母“i”表示虚数并给出虚数的运算法则。以后人们在实践中实数和虚数结合起来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更进一步证明了虚数不虚。至于说人们的各种技能和技艺,那就更是人们在实践中积累和学习的结果。包括虚数这样看起来是虚的东西,最后还是被人们从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物理模型,从而使之成为人们在认识世界和发展世界的重要的数学工具。人们的一切知识、技能和科学成就,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进行科学探索、经验积累的结果,否认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表现。所不同的是,自然主义者对知识的“源”做了物质主义的解释,即自然界本身具有这些规律,即相信它们都是“自有之物”或“自在之物”而非“生成之物”或“被造之物”这样一种信仰;哲学精神主义者却认为,自然界本身当然具有人认识所具备的规律,只是这些规律和规律的载体,即物质世界皆为绝对存在外化的结果,即信仰主义哲学称为真理之光外化的结果,这同样是一条信仰。两种哲学之间长期进行的残酷的斗争,其根本就是两种信仰的斗争,也是两种政治理念的斗争,而不是两种科学哲学的斗争。可见,在自然知识源的问题上两种哲学并没有根本上的分歧,其分歧和不同的只是哲学的傲慢与偏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