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跨国公司本土化:人才战争

跨国公司本土化:人才战争

时间:2024-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海归不仅仅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推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设立研发中心、与本土企业建立技术联盟,甚至还帮助锻炼了一批优秀的本土人才。目前,差不多所有在华的跨国公司都有归国留学人员,许多海归甚至成为世界500强中国公司的总裁或副总裁级别的高管。

跨国公司本土化:人才战争

5.跨国公司本土化的推动者

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跨国公司本地化与本土公司国际化,是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过程中的“两条腿”,缺一不可。海归不仅仅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推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设立研发中心、与本土企业建立技术联盟,甚至还帮助锻炼了一批优秀的本土人才。目前,差不多所有在华的跨国公司都有归国留学人员,许多海归甚至成为世界500强中国公司的总裁或副总裁级别的高管。

跨国企业的进入,难免与本土企业展开各类竞争。是否共赢,决定着跨国企业在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命运,没有赚钱的机会,跨国公司不会来投资;自己不能得利益,国家则没有必要引进外资。互利双赢,是引进外资与外资进入的共同点。由于东、西之方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文化距离,如果缺乏能够连接两者的人才,就难以找到共赢的落点,而海归的作用正在于此。

“很幸运的是我现在做的事情,对中国和跨国公司都有利,比如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此外,打造一个环境——大家可以开发出一流的产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加入欧美同学会商会2005委员会时,我正是他的推荐人。他就曾经向我谈到这一点:在跨国公司担任高层的这些海归,往往有一种中国情结,所以他在做事的时候会想着要为中国好,也要为公司负责,这样会实现双赢。比如他在微软刚建立亚洲研究院的时候,就提出“身在微软、服务中国”的口号,并设立自然基金会,和教育部合作,成立战略合作部,为中国政府提供人才培训,最终使中国和微软双方都能获利。

然而,本土人才一样有中国情结,为什么海归会成为跨国公司本地化的优先选择?张亚勤就指出海归具有优势,不仅是对两边文化都了解,与国外、国内打交道都没有语言、文化的障碍,更重要的是海归回国后,因为接受西方文化熏陶而遭遇“再融入”的问题,跟跨国公司本土化所遭遇的“融入”问题有相似性,跨国公司对他们也更具有信心。张亚勤自身就有跨文化背景,他在中国出生上大学,然后在美国读博士后参加工作,因此才能成为微软中国的主席。(www.xing528.com)

1998年夏天,微软在中国建亚洲研究院,曾惹来各方质疑——“微软要在中国抢人”,“民族软件业遭受微软冲击波”!而在幼年从中国台湾移民到美国的李开复的带领下,微软通过向中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公开管理经验,与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投资科研项目和科学基金会等行为打消了人们的顾虑。有时候,中国的大学甚至比美国同行还能更早地分享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成果,这也使人们意识到这些工作对于中国的基础研究有很大帮助。

“差不多一两年以后,国内媒体看到了研究院一些成果的公开,看到了一些跟高校共赢的项目,看到研究院确实没有做什么新的不利于中国的产品,而真的是一家科研机构,大家抵触的气氛渐渐缓和了。”2007年李开复后来回忆说。能够找到两者的共同点,这得归功于李开复的跨越东、西方的国际人背景,这一点也让他后来成为Google中国区的总裁。

Google公司的创始人赛吉•布林和拉里•佩吉曾解释,选择李开复是因为他能够将Google和中国结合起来,“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位有卓越的技术才能、领导能力、热爱中国、深刻理解Google价值观(尤其要正直和诚信)的特殊人才。非常幸运,我们在李开复身上发现了这些优秀的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