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海归潮:人才战争改变中国台湾

海归潮:人才战争改变中国台湾

时间:2024-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到2004年为止,新竹科技园区有384家企业,包括境内外上市企业97家,年销售收入323亿美元,从业人员11.3万人,一度占到台湾地区GDP的10%左右。海归提升台湾的产业升级海外人才的回归,为台湾地区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结构的产业升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海归正是台湾产业升级过程不可替代的角色。

海归潮:人才战争改变中国台湾

3.海归潮改变中国台湾

台湾的海归潮

20世纪60年代,留学在台湾成为一种热潮。但是,一直到80年代为止,尽管从1961~1988年,28年间台湾的经济成长率平均每年高达9.3%,大部分高学历的留学生还是没有回归。据统计,从1950年到1983年的33年间,台湾一共派出留学生8万多人,学成回来者只有1.1万,仅占留学人员总数的13.7%。但是,随着经济日渐发展,台湾地区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龙首”,紧随而来的产业升级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最终导致高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台湾当局也不得不把吸引留学生回国发展提上日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在历经30多年的人才流失后,开始了人才回流的体验。1987年,有22%的旅美研究生返台进入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工作。1988年,在台湾大学的副教授中,获得海外硕士以上学位者已有76%。进入90年代后,台湾留学生回归率一直维持在50%左右,在经济腾飞的1990~1993年,决心留在美国的台湾科学与工程领域博士比例甚至只有33.8%。

台湾当局对于海外人才的重视以及在相关政策上的调整,是海外人才大规模回归的重要原因。1995年,台湾制定了《加强运用高级科技人才方案》以及《协助台湾民营企业引进海外产业专家返台服务暂行作业要点》。另外,台湾当局还专门建立了“‘国家’青年委员会”,一是帮助返台专家和技术人才获得所需的贷款、生产用地或科研项目;二是建立专门的海外人才数据库,其中仅在美国就设立了3个办事处,并建有“海外华人专家学者档案”,存储了上万名科技人才的资料;三是帮助需要人才的台湾政府部门、企业寻找合适的人才。

台湾还非常注意将海外人才安置于顶尖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园、高科技企业当中。1980年12月成立的新竹科技园区,就允许科技人员以专利权或专利技术作为股份投资,作价最高可达总投资额的25%。到2004年为止,新竹科技园区有384家企业,包括境内外上市企业97家,年销售收入323亿美元,从业人员11.3万人,一度占到台湾地区GDP的10%左右。其中,台湾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有116家,占全部企业的30.2%。

新竹科技园区规定新办企业在9年内可任选连续5年免征所得税。1982年,当新竹科技园陷入资金困境当中,台湾地区就专门投资24亿美元作为风险资金,并对有技术但缺资金的海外人才,如经审定该技术属于台湾急需引进的领域,银行可提供低息或无息短期贷款,甚至最高可提供49%的风险投资。为了保障本土人才包括留学人才充分享有发展、培训、工作的机会,新竹科技园还规定入区企业必须雇用台湾本地出生的科技人才占总数50%以上,否则撤销当年免征营利事业税的奖励。

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台湾的海归在科、教、文、卫领域以及新经济、高科技产业这些领域大显身手,涌现出台积电张忠谋、台联电曹兴城、威盛的陈文琦等著名海归。

海归提升台湾的产业升级

海外人才的回归,为台湾地区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结构的产业升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20个世纪60~70年代,台湾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以出口加工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但进入80年代后,台湾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台币升值,工资大幅上涨,劳动密集型加工业逐渐丧失比较效益和比较优势,经济结构产业升级的趋势呼之欲出。

为此,台湾当局将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内容,于1980年建立了新竹科技园,1986年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并确定了通信、资讯、消费电子半导体等十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电子、电机、半导体等信息电子业的产值和出口收入,也逐渐取代石化、塑料成为台湾第一大产业,意味着台湾产业升级的顺利完成。

海归正是台湾产业升级过程不可替代的角色。以台湾的支柱产业和产业升级的主力军半导体行业为例,台湾拥有全球最大的两家芯片代工厂台积电和台联电,是全球最大的芯片产地,并一度占据全球芯片市场的70%左右,超越日本成为排在美国之后的半导体生产基地。而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双雄——台积电和台联电都是海归所建,海归成为台湾半导体产业起飞的主要推力。

张忠谋是80年代台湾经济领域海归的杰出代表。他1931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49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硕士和斯坦福大学电机系博士学位。27岁时他与集成电路发明人杰克•基尔比同时进入美国德州仪器公司。1972年,张忠谋担任德州仪器公司资深副总裁,成为最早进入美国大型公司最高管理层的华人之一。1985年,已经54岁的张忠谋决定辞去在美国的高薪职位,回台湾出任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并在次年创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台积电是世界第一家也是第一大的半导体专业代工企业,开创了半导体代工时代,也是全球第三大芯片公司,他本人因此被尊称为台湾“半导体之父”。

张忠谋为台湾半导体业的崛起贡献卓著,而他之所以能够回到台湾,正是因为台湾当局领导人的重视。当时,台湾的“经济部长”孙运璇多次邀请他回台发展。1982年,孙运璇升任“行政院长”,再次邀请张忠谋回台担任工研院院长。尽管张忠谋当时没有答应,但到了1985年“三顾茅庐”之时,张忠谋终于接受。他自己就称:“没有孙运璇的邀请,我1985年不会回台。”(www.xing528.com)

不过,台湾第一家生产半导体并上市的公司却是台联电,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台湾投资人都以身为台联电股东为荣。创始人曹兴诚也是一个海归,1975年,曹兴诚与一批年轻工程师被派往美国学习先进的半导体技术。1980年,曹兴诚在台湾工业研究院支持下成立了台湾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后来台湾当局提出民营化,曹兴诚就带领台湾联电率先上市,成为岛内第一家电子类上市公司,他本人出任董事长。目前,台联电已经成为全球仅次于台积电的世界第二大专业芯片代工厂。

台湾半导体行业新兴的活跃者,也是一大批海归。例如1992年回归台湾的陈文琦,他原来是加州理工学院计算器科学硕士,在硅谷担任英特尔部门经理。此后,他回到台湾并在他的妻子——王永庆的女儿王雪红的帮助下成立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他的公司里面,也大量使用海归,威盛在他们夫妻之外的第三号人物林子牧,也是他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校友。1997年,威盛已经成为仅次于英特尔的全球第二大芯片组供应商

政治恶斗导致人才流失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台湾曾是“亚洲四小龙”之首,但是,如今已经跌为“龙尾”。世纪之交,韩国新加坡等这些过去创造了亚洲经济奇迹的国家,都在努力发展知识经济。而台湾地区却开始全心投入了政治恶斗,尤其民进党执政之后,意识形态高于一切。由此导致了经济的原地踏步,而当地经济的恶化,则又加剧了人才外流。

这种人才流动基本上是单向流动,就像经济发展在“亚洲四小龙”当中掉队一样,台湾“民进党政府”要负主要责任。台湾地区近几年重新出现的人才外流,除了“政府”贪腐无能导致经济衰落之外,政党恶斗引发的台湾社会矛盾人文环境恶化也是重要的原因。1994年台北市长选举将族群议题挑起后,台湾出现了近10年的移民潮,2000年陈水扁当选地区领导人后出现高峰。2004年“3•19”枪击案后,当年的移民数则比前一年增长了10倍。

另外,民进党当局的台独政策也是重要原因。在冷战架构之下,台湾形成了“当地制造,美国消费”的经济模式,也确保了国民党时期台湾经济的增长。但是,当低端制造业转移到已经开放、市场化、有着成本优势的大陆时,台湾既没有继续推进产业升级,同时又因为排斥政策,也不能从大陆经济增长中很好地分一杯羹。

不谈过去大陆能否在台湾当地进行投资,在民进党执政时期,台商投资大陆有40%(净值或合并净值的40%)上限,而高科技行业更是规定,企业或个人在大陆高科技领域投资必须提前向“政府”申请,而申请得到批准的情况很少,在半导体行业唯一例外的只有台积电,原因还是因为张忠谋向民进党先后交纳了1.2亿元新台币政治献金。

不管政治立场如何,张忠谋显然意识到台湾经济的继续发展,离不开大陆。2007年,他应邀在美国商会年会演说时就指出:台湾的最大罩门是对外开放与全球化不够,经济发展因此受到拖累,并且台湾原本有机会成为大陆对外开放的门户,搭上大陆经济崛起的顺风车,但现在只能遗憾——“如果台湾在15~20年前把握机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将会更快。台湾只是没有好好抓住这个良机。”

台联电董事长的曹兴诚与张忠谋并称台湾半导体业双雄,彼此进行了20多年激烈的竞争,但在对大陆开放这一点上看法却非常一致。曹兴诚一直积极提倡并主动开拓大陆市场,但与张忠谋有着良好的“民进党内政府关系”相比,这位海归在政治上与民进党存有“异见”。因此,2005年2月,陈水扁以台联电违法投资大陆为由,对台联电多名高层人员的住宅和办公室进行了突击检查。被起诉后,曹兴诚于2005年6月辞去台湾“国策顾问”职位。为了不连累台联电,2006年1月他又正式辞去台联电董事长职务,宣布退休。2007年10月,经过两年审理,台湾新竹地方法院裁定曹兴诚无罪,但他带领台联电西进大陆之梦就此破灭。

这种“只有政治,没有经济”的政策自然会导致人才外流。许多台湾企业界人士就甚至换成美国、加拿大的国籍,然后前往大陆经营企业。建立在上海张江科技园的中芯国际是全球第三大半导体代工厂,董事长张汝京是台湾人,20年前曾与张忠谋在德州仪器共事,后来回台创办世大积电,由于世大的股东在张汝京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股份作价50亿美元卖给台积电,张汝京负气出走,来到大陆投资建立中芯国际。

由于民进党的高科技企业投资大陆的限制规定也适用于个人,张汝京就把身份换成了美国籍。后来,2005年3月,台湾当局果然宣布对张汝京个人处以500万新台币罚款,称张汝京没有得到台湾当局的批准,非法到大陆投资,并且,“如果在6个月内拒绝撤回投资,那么他将被重复罚款,直至其撤回投资为止。”

张汝京就发表公开声明称:“本人是美国公民,在美国求学与工作多年,一直持有美国护照。自2000年2月搬至中国大陆工作,现已超过5年,如同许多海外美籍华人,本人对海峡两岸和美国的热爱与关心,始终如一。”

根据台商协会估计,单在上海与苏州、昆山一带的台湾人就超过50万,再加上广东与北京,在大陆的台湾人已经超过100万。这也是因为台湾本土有近10万大学生、硕士找不到工作,而在大陆工作的台湾人税前年薪却高达25.4万元人民币。104人力银行中国分公司2008年首度对其台湾人才数据库进行全面系统调查,结果发现在大陆的台湾人大学及以上学历的约占3/4;约有91.4%的受访人在大陆从事主管级工作,6.6%为专业人员。[9]

台湾地区的人才也同样流失到其他国家。在过去10年,从中国台湾地区移民至加拿大与澳洲的人口都已经高达9万人。通过移民和留学流失到美国的高技能人才则更多。海外台湾侨胞55%集中在美国,据台湾地区“侨委会”统计,2000年在美台湾侨胞已经有52.9万人,第一代移民占65%,美国出生者占35%,其中加入美国籍者47.3%,拥有永久居留证者23%。第一代移民当中,留学移民占41.3%,工作移民占30%。其中70%台胞拥有大专以上学历,34%的人是硕士或博士。这些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旅美台胞,大多在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上工作,属于台湾多年来流失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