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龙尾”到“龙头”的韩国
三星与韩国
李健熙在因逃税风波卸任三星集团董事长和总裁之前,多次强调三星保持发展必须全力物色超级人才,他为此在三星内部设立了“S级人才”职位(年薪高于总经理的超级人才),并以获得“S级人才”作为总经理的评核标准之一。而被选为“三星Fellow”研究员的“S级人才”,不但年薪高于总经理,还能拥有独立的研究室,组织独自进行的研究小组。
后来,在总经理会议上有人报告说,他们已经物色了许多年薪达到总经理水平的“S级人才”。结果,李健熙第一句话就是斥责:“我说的不是要物色总经理水平年薪的人才,而是要物色年薪达到总经理年薪2~3倍的人才。”
三星集团几十年产业升级的过程,正是整个韩国产业结构转型的缩影。完成蜕变的核心关键则是人才。
1938年3月22日,三星商会在韩国大邱成立时,主要业务是出口韩国的干鱼、蔬菜、水果到中国。1953年,三星首先进入的是制糖工业。
此时的韩国也面临着大批留学人员的学成不归。1968年,韩国在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留学生当中,学成不归的比例分别达到87%、96.7%、90.5%,甚至出现了海外韩国高层次人才比国内还多的情况。1970年,美国人口统计第一次将韩国人列入亚洲人集团,美籍韩国人总数还不过7.1万,到1980年已经达到35.7万,到1990年,美籍韩国人已经有80万左右。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三星开始成为一家国际公司,并开始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电子业。但是,1997年以前,三星电子还不得不从索尼购买芯片,更多是被人们当做代工企业、组装商。随后,三星集团集中了韩国最好的人才,甚至在美国雇用了200多名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韩裔科学家,开始了自己的转型之路。
韩国在这一阶段虽然创造了经济奇迹,但在90年代初国际上却并没有什么“韩国品牌”。为了发展新经济、高科技产业、创新产业,韩国开始全力推动海外韩裔高级人才回国服务。
韩国政府吸引高层次人才回归的方式是日渐灵活。回国人员在国内工作时间可长可短,允许保留外国国籍,动员留在海外的高端人才回国搞短期科研项目,开展各种学术合作,为韩国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并由此先后出台了“长期回国计划”、“临时回归计划”、“外国学者访问计划”以及“科技工作计划”等不同类别的人才回归计划。
20世纪70年代,韩国建立了韩国科学院以及大德研究城,吸引并容纳大量海外科研人员。大德研究城仅海外归来的博士就有2 000多人,被誉为“韩国的硅谷”,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科技产业基地。在韩国制订的众多科技计划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开始实施的“G-7”高科技研究与开发计划,其旨在使韩国于21世纪初跻身世界先进科技强国之列。这一计划确定14项技术为主攻目标,在10年间投资62.5亿美元,并确保到2000年使韩国拥有15万名高级科研人才。
自20世纪80年代起,韩国还不断加强科技外交,以推进国际合作:一是与外国联合建立研究机构,二是主动在国外设立研究机构,三是吸引外国政府以及企业在韩国建立研究机构。在与外国签订技术转让协议或在合资经营的同时,派出大批科技人员向转让技术的有关国家学习,或聘请外国专家训练在本地工作的科技人员。
1989年韩国就同美国建立了“研究共同体”,1992年又与美国签订了新的科技协定和“保护专利秘密协定”。同年,还与美国建立“韩美科技财团”,支持双方的科技合作。1990年韩国与苏联建交后,就把引进苏联尖端技术和人才作为一个重要目标。1991年,韩苏签订科技协定,规定在今后3年内同苏联进行48项尖端技术的共同研究,还将邀请200~400名苏联高级科技人员参与韩国“G-7”工程,邀请20名苏联科技人员到韩国大学和研究机构讲学。
90年代初期,各类海外专家协会、联络站、人才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G-7”高科技研究与开发计划的出台,大德研究城的完善,以及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使韩国在汉城奥运会之后,出现了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流潮”。位于韩国首尔的现代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显示,1992~1995年间,在美获得理科博士的韩国留学生中留在美国的比例仅为20%。
进入21世纪之后,三星公司逐渐成为一个与索尼相提并论、被看做主要生产手机、数码、电脑等电子产品的高科技品牌企业。如今,三星集团旗下有3家子公司经常出入全球500强的企业排行榜。(www.xing528.com)
汉城奥运会之后,韩国也迎来了全面的人才回流,人才的回流则推动了韩国在90年代中后期的产业升级,品牌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都日渐发达,三星、现代崛起的背后,还有同时崛起的韩国文化、时尚、娱乐、影视等创意产业。“韩流”作为一个潮流符号,甚至席卷了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过产业转移带来的经济奇迹,让韩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但位居榜尾。此后完成的产业升级才真正让韩国成为一个新兴发达国家,不但跃为“亚洲四小龙”之首,而且GDP总量在2008年全球已经排名第11,超过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总和。
建设人才大国
2004年,韩国举行了声势浩大、全民参与的“科学韩国”活动,明确了“科技立国”的战略思路。但是,经济奇迹过后的10年,韩国遭遇了经济停滞。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调查的“人才外流指数”当中,韩国1995年获得了7.53分,是排名世界第4的人才流入国。但在2006年,却只获得了4.91分,在58个国家当中跌至第38位。韩国有学者在《朝鲜日报》估计最近10年,韩国人才流失又重新加剧,入籍的高级人才大约5万,放弃国籍者则达到17万。
我2008年曾在韩国首尔参加第7次“欧亚青年领袖论坛”。论坛是由宝马基金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举办的,我注意到参加这次会议的50多位青年领袖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部分都是国际人。例如有两位来自新加坡,但他们以前是挪威和瑞士人;有一位来自瑞典,却是中国人;还有一位来自比利时,却是日本人;还有的是意大利人,却在英国工作。但更令我注意的是一个数据,韩国的人口已经有近10%在海外。在经历过90年代初期和中期的8成留学生选择回归韩国的高峰期后,韩国留学生博士的回流比例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在2000~2003年间,已经接近一半的留学博士会选择留在美国发展。
当然,这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即使海外人才全部回流,韩国所拥有的人才资源也不足以使这个经济实力全球第11名的新兴国家再上层楼,超越加拿大、俄罗斯,并与德国、英国、法国较量。毕竟,国内顶尖不等于全球顶尖,在全球化竞争的时代,成为世界大国仅有国内顶尖人才是不够的。
韩国科学与工程基金会曾对国内要引进的高层次海归科研人才有明确标准:具有韩国血统的科学技术人员、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并至少有两年的工作经验、过去5年内至少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过5篇以上专业论文。符合这一标准的人才或许在韩国已经算是高端人才,但如果是放在全世界,尤其是聘用了70%诺贝尔奖得主的美国,则并不足以称为政府期许的顶尖人才,或者说韩国的领军人才并没有领先全球的国际竞争力。
尽管韩国最优秀的学生基本上选择去美国留学,但目前在中国接受的外国留学生当中,有1/3超过6万人是韩国学生,以总量高于第二名3倍的数字成为中国接纳留学生最多的国家。然而,2005年,韩国LG公司打算在中国扩张业务,却还寻找不到足够了解中国的国际化人才,不得不“为了培养精通中国的专门人才,在公司内部成立了‘培养中国专家的大学’。”[1]
被寄予改变经济不振之希望、倡导“CEO治国”的李明博当上韩国总统之后,就将建设“人才大国”作为新政府的五大国家发展目标之一。
但有许多研究者指出:韩国不像美国,具有全球最强大的人才培养能力,它甚至不能培养一个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能进入全球百强大学排行榜的大学在亚洲甚至落后于中国香港。要真正成为全球的人才大国,获得全球顶尖人才,就只能抛弃重视纯粹血统的单一民族主义,在全球范围争夺自己需要的人才。
三星的综合技术院从2000年开始就聘请东欧地区的高级人才,在韩国和日本工作的三星综合技术院的研究人员中,外国人已经占20%左右。2003年,三星综合技术院院长孙郁说:“现在应该放弃外国研究员抢夺就业机会的毫无远见的想法,并为寻找能够养活1万人的超级人才而全力以赴。”[2]
汇丰银行主席斯蒂芬•格林也就韩国金融产业全球化提出建议:“韩国要想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就应确保引进大量的全球人才。韩国迫切需要掌握金融专业知识、精通外语、具有对全球化世界的理解和具备礼仪的人才。”
韩国也意识到吸引全球优秀人才的重要性。2008年4月,韩国政府甚至为此决定修改《国籍法》,未来将推进承认完成一定社会服务的韩国人以及外国优秀人才拥有双重国籍的计划。关于对外国优秀人才的界定,韩国总统直属的国家竞争力强化委员会从其“引进世界高级人才”的角度制定了标准:在韩国投资200万美元以上或雇用5名以上韩国人的外国人才,学历达到博士学位以上并有一定收入的外国人才,在经营、教育、文化、艺术、体育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外国人才,在韩国生活两年后允许入籍并拥有双重国籍。
韩国政府还计划实行就业签证制度,即使没有国内企业发出就业证明,也允许有在知名跨国企业工作的经验和毕业于世界名牌大学的外国人来韩国就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