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
外来移民
“要确保美国在科技产业的竞争力,就需要确保未来的创意工作者能在美国学以致用,而不是在海外与美国竞争。”2008年6月5日,美国民主党参议员博塞和共和党参议员格莱格联合提出“绿卡直通车”草案,博塞就写下了这样的宣言。
尽管提高H—1B签证的上限得到国会两党及商界人士的支持,甚至在2007年9月11日,美国13个州的州长还联名发函敦促国会增加H—1B名额和缩短绿卡等待时间,前总统小布什也为此发表过演讲,但由于事涉移民改革,审议过程困难重重。两位议员博塞和格莱格便建议从争议较小的高级学位专才着手,政府向科学、科技、工程和数学4个学科的高级学位拥有人提供优惠,申请工作签证不仅没有名额限制,甚至可以直接获得绿卡。
美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多年来一直受惠于外来人才。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从全球人才战争当中受惠如此之多。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恩里科•费米、登月行动“阿波罗计划”的主管冯•布劳恩、“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电子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等这些改变美国也影响世界的科学家,全部来自美国之外的国家。
时至今日,美国大学37%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并非美国公民。在2006年美国专利申请备案当中,外籍居民在发明者或合作发明者中的比例已经达到24.2%。1995~2005年间,所有在美开办的工程及科技公司中,有25%的创办人是来自美国境外,投身科学及工程行业的人口中,外来移民占67%。根据考夫曼基金会的报告显示,在加利福尼亚移民创办公司的比例高达38.8%,而在高科技中心的硅谷,有外国移民参与创办的公司竟占全部高科技公司的52.4%。
搜索巨头Google就公开表示:如果没有美国政府对海外移民政策的开放,也许世界第一大搜索公司至今尚未出生,因为他们的创始人布林就是从前苏联而来的移民。
美国1997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就称:每个移民以及他们的纳税子女最终将为美国预算提供8万美元的纯积极贡献[1]。在1990年,美国已经有2 330万外国出生的移民,占世界移民总数的15%;在2005年,移民总数已经增加到3 840万,占世界移民总数的20.2%,目前已经超过4 000万。美国并不只是政策上重视外来人才,整个社会也有着多元、开放、兼容的人文环境,政府、商界、学术界一向高度评价人才移民的作用。
美国前商务部长卡洛斯•古铁雷斯在向国会就移民问题作证时就表示:“就像公司竞相招收最优秀的员工,大学竞相录取与保留最优秀的学生一样,我们国家也将与世界其他国家加强竞争并留住最优秀的人才。”
《1952年移民法》、《1965年移民法》以及《1990年移民法》的先后出台,奠定了美国移民政策为人才战争服务的战略。这三部移民法规定了美国急需的、受过高等教育、并有突出才能的各类高技能人才以及能在美国进行投资或创造就业机会的经济移民连同家属将被优先考虑。
美国还在1990年增设了H—1B非移民签证数额,该类签证必须是美国雇主为外国公民进行申请,并且具备高学历或高技能。1990~1998年,H—1B每年的签证数额为6.5万,1998年提升到11.5万,2000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又使签证数额增加到每年20万,用以吸收自身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布什总统时代又回落到6.5万。
2006年5月,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了新移民法案,其中为进一步加强美国的国际人才竞争力,还规定了三类外国国民不受配额限制,根据情况批准H—1B呈请申请:其一,任职于高等教育机构及其相关或附属的非营利性实体,还有非营利性研究机构或者政府研究机构的外国公民;其二,在H—1B呈请申请批准前的6年内已计算于配额之内,除非适于H—1B身份新的6年时限,否则不重新计算配额;其三,已获得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硕士以上学历的外国公民。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世纪最后10年里,共有46万来自大陆的中国人在美国定居,使中国大陆移民在美国的数量增长了一倍。2000年至2005年,美国更是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移民潮,35.5万中国人在这5年中移居到美国。
2009年4月,我在美国参加Milken Institute全球商务论坛时,和美国著名人才流动研究学者杜克大学教授和哈佛大学研究员Vivek Wadhwa有过交流。他在美国华尔街日报和《商业周刊》上曾多次发表文章,介绍移民美国的人才对美国的贡献。根据Wadhwa给我提供的资料,成立于1995至2005年这10年间的美国科技公司中有超过25%的首席执行官或技术领导是在外国出生的。2005年,这些公司创造了520亿美元的收入和雇用了450,000名工人。在一些行业,如半导体,这些数字要更高。移民建立了35%的初创企业。在硅谷,由移民创建的企业已增加到了52%。
Wadhwa在研究这些移民创始人的背景时,还发现他们往往都受过很好的教育。96%持有学士学位,74%持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这些学位中有75%涉及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这些公司创始人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以企业家的身份来到美国。他们52%是来读书,40%是来工作,还有6%是因为家庭原因,只有1.6%是来美国创建公司。即使这些创始人没有抱着创业的意图来美国,他们一般都在抵达美国后13年左右开办公司。
另外,Wadhwa还发现,2006年,在美国申请的专利被列为发明人或共同发明人中有26%是居住在美国的外国侨民。这是从1998年的8%开始增长的。一些在美国公司的外国国民贡献了其大多数的专利申请,如Qualcomm有72%,Merck有65%,GE通用电气有64%,而Cisco有60%。由美国政府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中40%以上是外国作者。
外国留学生
外国留学生是美国补充人才最主要的渠道,这不仅因为接受美国高等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更熟悉美国国情,也因为美国的教育实力世界第一,因此更倾向于吸纳全球最优秀的学生在本国培养。美国政府关于抵达时间的普查数据表明,55%来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与40%来自中国和印度的高技术移民,是在美国获得大学学位,而硕士、博士者比例更高[2]。有媒体估算持有H—1B签证的技能人才当中,75%毕业于美国本土大学。而在美国的移民企业家,超过一半是在美国的大学获得的最高学历,即留学生出身。
最近10年以来,美国每年接受的外国留学生都超过50万。在2006年,美国在理工领域共颁发了29 854个博士学位,在非理工领域总共颁发了15 742个博士学位。其中,非美国公民博士总计有15 947位,大约占博士总比例的35%[3]。整体而言,美国大学培养的科学与工程博士,大约1/3都是外国人。这一趋势还在继续扩大,2006年,清华和北大已经取代伯克利分校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
美国政府为了留下最优秀的留学人才也不遗余力。留学生毕业后大约有1年时间寻找工作,美国的国土安全局近期的新规定又将理工科留学生毕业后的实习期延长到2.5年。针对所有在美国大学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的外国学生,即使H—1B签证申请名额已满,每年还可以特批2万个名额。另外,杰出的外国留学生可以直接申请绿卡,通过“杰出人才”或“国家利益豁免”类别成为永久居民。(www.xing528.com)
这成为了外国留学生在美国的一个固定模式:找到工作申请签证,办理劳工证,然后申请绿卡,获得绿卡5年后申请入籍。特殊人才和杰出人才则直接申请绿卡。而对于那些不是美国所需或在美国无法找到工作的被淘汰的留学生,即使自己渴望留下,也会因为签证到期而不得不离开。
表6 2006年在美国学习的各国留学生人数前15名
资料来源: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6),Open Doors 2004:Report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
印度和中国是美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同时又因为留学生学成不归的比例非常高,成了如今美国高科技产业最大的外国人才供应库。2006年,在美国大学及研究所学习的印度学生居各国首位,达到7.6万人,中国第二,为6.2万人。但是,该年美国录取博士生来源最多的院校却是清华和北大。2007年,美国各院校录取的国际研究生也以来自中国的学生居于首位。
曾有人这么概括:印度人在美国开创的公司比中国人多,而中国人申请的专利又比印度人多;印度送到美国的留学生比中国多,但中国留学生读博士深造最高学位的人更多,并且留在美国的数量和比例也更大。
表7 印度与中国留学生拥有学士学位后继续入学的情况比较
资料来源:American Communities Survey,2005.
据美国“全国科学理事会”估计,全美大约有220万个外国出生的科学或工程学位获得者,其中21%有博士学位者来自中国大陆,居各国之首。同时,根据国际经合组织的统计,大约47%外国出生的博士毕业生最终会留在美国,而中国大陆滞留率在1990年到1999年为87%。另外,在美国华裔拥有学士学位以上的人才当中,大部分都是从事有职称的专业技术工作。例如,根据美国东部三个州的统计数据,中国人和印度人在专业人才方面各自占有相当的优势。
表3 在美国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宾西法利亚州学士学位以上的华裔和印度裔人才专业职称分布
(续)
资料来源:American Communities Survey,2005
美国的人才逆流
“9•11”是美国人才战争的一个转折点。美国人开始从“中国威胁”、“俄罗斯威胁”等关注点上,把视角转向了恐怖分子等个体威胁。开放性的移民政策也受到质疑,美国政府忧虑外来移民带来的安全隐患,高过对补充国家需要的外来人才的渴望,因此,美国移民局对于新进入者实施了更严格的限制。
但伴随着这种严格限制而来的,是“逆向人才流失”的现象。2006年2月初,时任总统的布什专程到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发表讲话,特别表示希望国会增加发给高科技人才的工作签证。他称,美国需要更多的工程师与物理科学家,如果不鼓励补充美国不能提供的真正聪明优秀的人才,那将是一个错误[4]。
当然,人才的离开不仅因为保守的移民政策,也因为日渐衰退的经济、连续的海外战争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让美国政府不得不继续降低科技、教育等投入,同时民间大批企业的倒闭以及就业形势的恶化,让美国整体上对人才的吸引力还在继续下降,许多已经移民美国的人才又返回祖国,也有美国本土的科学家流向海外。
2006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尼尔•科普兰和南希•詹金斯夫妇,就一起前往新加坡的分子与细胞生物研究院(IMCB),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新的癌症实验室,因为新加坡能够提供经费。哈佛的神经科学家帕特里克•加瓦诺也放弃了全职教授的职位,前往法国巴黎第五大学的感知实验室工作,他表示这是因为美国对科学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弱。
一批批科学家的离开,让耶鲁大学名誉教授迈伦•热内尔博士面对媒体时沮丧地说:“我希望自己能够乐观一些,但是,我们现在谈论的是3 000亿~4 000亿美元的赤字。你不应该靠减少这个国家的科学投资来平衡预算,可事实上你却恰恰要这么做……科学家是一个移动的专业阶层。哪里有支持,他们就会去哪里。”[5]
科研、教育预算的减少还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对许多具备名望和资历的科学家来说,也许依然能够获得经费,但对年轻科学家来说,申请经费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哈佛医学院神经学系教授汉德拉•布雷克菲尔德就指出:“情况糟糕得令人难以置信。我发现自己竟然告诉有才华的年轻研究人员,如果他们想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就得去其他国家……这些都是经过良好训练的科学家,但想把这个当成事业的他们却没法在这里生存下去。我认为,我们将失去许多年轻的优秀科学家。”[6]
美国在人才战争中的颓势,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正是“人才抄底”的良机。更关键的是这些都是美国培养并对美国虚实了如指掌的人才,如果他们成为了美国的竞争对手,美国的竞争力将会进一步下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