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数字化博物馆
数字化博物馆是利用数字化技术、现代化信息手段和网络技术将传统博物馆所具备的职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博物馆的职能得以充分实现。
一、数字化博物馆
数字化博物馆是将国际互联网与博物馆内部信息网的信息构架,将传统的博物馆的业务工作与计算机网络活动有机、紧密的结合,构筑信息交换载体,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使博物馆的职能得以充分实现。
数字博物馆既是建立在网络上的虚拟博物馆,是传统博物馆面向新世纪,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的产物,又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运用信息时代的诸多先进科学技术拓展博物馆业务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1.建立数字化博物馆的基本条件
从技术构成模式上来说,数字化博物馆一般应具备局域网系统、藏品管理系统、办公信息化管理系统、网站系统等。数字化博物馆的运行方式应该分内、外两种,对内通过博物馆局域网进行数字化信息的有效管理与利用,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藏品信息管理、人才资源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对外通过互联网,使博物馆与外界通过网络建立联系,达到馆际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共建、共享及交流,并通过网站形式对公众提供各类信息及信息咨询服务。通过这两种信息传播途径,利用博物馆的数字化信息将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化博物馆结合,共同使博物馆的职能得以实现,这是数字化博物馆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1)建设博物馆网络。局域网建设是博物馆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博物馆内部信息交流平台,局域网建设包括网络的综合布线以及服务器、交换机、计算机等网络设备的配置应用。
互联网是博物馆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可申请宽带服务,解决博物馆的上网环节,并设置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做好必要的数据备份,以保障系统不受黑客和病毒的危害以及非授权用户访问,这是实现博物馆信息化的根本保证。为了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为博物馆业务研究服务,可经常从互联网上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通过搜索引擎检索信息、信息挖掘,以充实更新博物馆的数字化资源库,为博物馆的业务工作服务。
(2)博物馆藏品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对藏品进行数字化处理,这是博物馆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建设藏品数据库更是其中的关键。各博物馆在长期对文物藏品的管理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数据采集、记录方法。因此为达到建设藏品数据库的目的,首先需要制订一套统一的数据采集和记录标准,在制订藏品数据库标准时,还需要考虑今后国家标准出台的可能,为今后的升级换代留下余地。
(3)博物馆对外展示信息系统。博物馆陈列是博物馆教育大众,实现其社会宣传、教育功能的主要手段。传统博物馆的陈列多以展品、图片配以说明为主,既显得呆板,又不利于参观者了解展品的文化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提供了更丰富的展示手段,大众知识水平及欣赏水平的提高也带动了博物馆陈列理念的变化。网络博物馆建设对传统陈列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博物馆的最大特点在于展示丰富的展品及灵活的陈列设计,对外信息展示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互联网上的信息展示,另一部分是来博物馆实地参观的观众的信息展示。网站建设充分发挥本馆的特长,如考虑藏品数据库检索,以及全景虚拟展示,从而通过网站的规划设计表现出本馆的特色。
(4)博物馆的其他一些应用信息系统。随着博物馆工作的不断深化,在博物馆的许多方面都可以应用相关的信息系统为博物馆的工作服务,如博物馆可购置图书馆通用的商用图书管理软件,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图书采购、编目、检索、流通等项工作,利用统一的数据格式编目,各博物馆之间可以资源共享,可以分别购置本馆有特色的图书馆藏,博物馆之间可进行馆际图书数据检索、互借,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加大图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博物馆也可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的运作,通过网站将博物馆的经营商品制作成网页发送到互联网上,通过互联网加大博物馆的第三产业资源的开发;博物馆内部的一些公司,如旅行社、广告公司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广泛宣传以实现更大的效益。
2.数字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的关系
传统的实体博物馆可供人们参观文物、古迹等人类历史长河中遗存下来的文化信息载体,通过参观博物馆的这些藏品可使人们接受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使从事不同领域工作,不同知识层次、不同年龄对象、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国别的人士都能亲自走进博物馆,通过亲眼目睹文物实体获得知识和了解博物馆的信息,从看到和听到的有关文物、古迹藏品等文化载体来丰富知识、增长知识,尤其是通过对文物、历史的全面了解,使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数字化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一样,同样具有对文物的保管、研究和陈列作用,其实质内容就在于如何尽可能地保存与发现文物已知和未知的信息,使之成为数字化数据,并且用喜闻乐见的手段加以展示和播发。但和传统的博物馆相比,数字博物馆具有其根本特性,使之与传统博物馆区别开来,其根本标志在于数字化技术、互联网及通信技术的运用。数字化博物馆超出实体博物馆“馆”和“物”的地理、物理限制,把博物馆的所有管理和业务内容全部转化到信息平台上,特别是文物鉴定、文物研究、文物修复等,使博物馆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从“实体导向”转变为“信息导向”,把现场服务拓展到超越时间、空间的虚拟服务。
数字博物馆与传统的实体博物馆应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与实现博物馆所应具备的职能。但是即使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带来的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博物馆也只能是实体博物馆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无论它发展完善到何种程度,永远也不可能代替传统的实体博物馆,也只能作为传统博物馆有益的、必要的、不可缺少的补充。
3.建立数字博物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要实现数字博物馆的职能,一方面要为数字博物馆的实现提供硬件设备及其所应用的软件的合理配备,这是实现数字博物馆的先决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博物馆无论是领导层,还是一般的工作人员,都应具有适应信息时代新的思想意识和信息时代的博物馆等文博工作者所应该具有的新观念、新思路,掌握处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所采用的新途径,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博物馆实体工作对人们意识的束缚,而要去顺应信息时代带给博物馆的要求,牢牢抓住信息社会带给博物馆的新的机遇,为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创造出有利的条件,集中人力与物力资源去营造出有利于进行博物馆信息资源开发的氛围和良好的环境,理顺博物馆各项工作所涉及的信息的采集、重组、加工、分析与研究等过程。
博物馆的藏品陈列、文物管理与保护、文物考古发掘活动、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工作等业务工作,以及人事、财务、党务、政务等管理包含着人流、物流、信息流,这是信息系统不可或缺的因素,在信息化建设中应得到合理的、科学的配置,这样才能为博物馆的信息化铺平道路,为数字博物馆的实现和博物馆的数字化创造出有利条件和良好的氛围;博物馆的信息化以及对信息的科学管理与利用也将使博物馆的各项工作更加科学化,从而提高博物馆的整体管理水平。
信息化过程是一个管理的过程,是一个管理的整合,博物馆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博物馆的实际,制订统一的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框架,依次来指导具体的信息化进程。单位信息技术人员要合理分布,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在博物馆统一领导下完成信息化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对引进的信息系统要全面掌握,完成引进系统的最终掌握、维护和完善,以此带动全馆人员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要统筹利用单位已有资源,包括硬件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信息化建设不单纯是一个系统,它还包含着管理思想,根本上讲是一个管理项目,只不过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去实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有始无终的过程,根据博物馆在不同发展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不同,以及单位环境的变化,博物馆的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也需要不断优化和深入。
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博物馆的信息开发研究应避免低层次水平,应从深度上进行信息的挖掘。博物馆工作的各方面都需要资金,但信息化建设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该加大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这方面作深入研究与探索,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博物馆所具有的职能。以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带动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以数字博物馆促进实体博物馆的发展。
二、数字博物馆工程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文物是中华文化传统的物质载体,是凝聚民族力量、维系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利用数字技术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信息内容产业”,攫取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利益,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21世纪的重要战略,文化主权的竞争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在文化遗产领域,有入提出“数字博物馆”的概念,以信息技术作为传承、理解和创造文明的手段,将虚拟的博物馆作为传播文化、渗透价值观的窗口。我国部分文博单位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中国式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历程,国家文物局亦有建设“中国数字博物馆工程”的构想。
1.数字博物馆的概念
关于数字博物馆(DigitalMuseum)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一般认为,对于单个博物馆来说,它是指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藏品保存、陈列展示、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等功能,构筑虚拟世界的博物馆(文化信息资源集中地);对于普遍意义上的数字博物馆来说,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对文物(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信息进行全方位和多形式采集、标准化存储和加工,并通过网络连接和一系列相关规定、协议,实现文物信息的资源共享、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为不同用户提供数字化的辅助决策、科学研究、展览展示、文化交流、教育培训和游戏娱乐等服务的综合信息系统。
从形态上讲,数字博物馆存储的是文物的数字信息,包括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三维模型等不同数据,它们可以脱离文物本体而独立存在。
从内容上讲,数字博物馆存储的是文物全方位的虚拟信息,可以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不断积累,既是一部文物存世的生命档案,又可以是逼真的文物立体图景,还可以是历史场景的虚拟再现,它能够将不同地域的文物关联起来,以智能化的手段集中展示。
从技术上讲,数字博物馆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地理信息、虚拟现实、数据仓库等高新技术,全方位、沉浸式、交互性地展示文物,这是任何现实中的博物馆所无法比拟的。
数字博物馆是传统博物馆的再现与补充,与博物馆信息化(也有人称“博物馆数字化”)密切关联,又与数字图书馆各有侧重。
数字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差别:数字博物馆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存储的、可跨库检索的文物信息数据库(群),是计算机科学、传播学、管理学、艺术以及文物博物馆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信息服务体系。它可以再现传统博物馆的藏品陈列,又摆脱了传统博物馆所必需的建筑:展陈等条件的束缚,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取所需的文物信息。与传统博物馆相比较,数字博物馆具有信息实体虚拟化、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智能化、信息展示多样化等特点,它不会完全替代传统博物馆和文物藏品,却是传统博物馆实物陈列的有益补充和未来发展趋势。
数字博物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异同:数字博物馆是继数字图书馆之后发展起来的,它沿用了数字图书馆的许多理论、技术和方法,两者都重视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强调信息提供的标准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关注共享目录检索和智能导航,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一是信息规模,图书馆数字化的对象绝大多数是书籍,不同图书馆之间的同类藏书内容是大致相同的,而文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差异明显,且缺乏数字化工作的积累,信息驳杂程度将大大高于数字图书馆。二是标准化难度,数字图书馆的标准化主要研究文字检索对于信息采集的需要,而数字博物馆不仅要解决文物“定名”、“计件”、“分类与编码”这三大难题,还要考虑年代对照、图片检索、古汉字转换等复杂问题。可以说,数字博物馆的建设过程,相当于文博行业业务标准化再造的过程。三是表现形式,多数文物是立体的,为更真实地表现珍贵文物,不仅需要数字图书馆中对于文字、图形和平面图像等形式化数据的处理,更着重其视频、音频和三维信息等非形式化数据的处理,因而需要更加全面的采集工具和采集技术。
数字博物馆与博物馆信息化的关联:博物馆信息化主要是在物理上的博物馆中建立一套包括藏品管理在内的信息应用系统,它立足于博物馆的业务工作,旨在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数字博物馆不同于此,它是以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为基础,搭建(或依托)互联互通的网络体系,通过相关规定和协议,实现不同文物收藏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管理、研究、展示、教育、传播等)。
2.国内外数字博物馆建设现状
数字博物馆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一些信息科技大国和重视文化传统的国家非常重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和推广工作。
美国国会图书馆自1990年开始推动“美国回忆(American Memory)计划”,进行图书馆内文献、手稿、照片、录音、影片等典藏品的数字化,并编辑成历史文化传承的主题产品。1996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建筑学院和VSMM国际学术机构联合建立了虚拟遗产网络(Virtual Heritage Network,简称VHN),其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贡献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承担了该组织多个重大项目。
加拿大启动了文化遗产信息网(Canadian Heritage Information Network,简称CHIN)建设,管理和展示该国各博物馆的信息和藏品,特别着重保存和管理数字内容的方法,以及影像数字化和藏品管理系统的开发,据称已建立国内近400万件藏品的资讯连接。
欧洲著名的博物馆,如罗浮宫和大英博物馆等,纷纷挑选精美藏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多媒体展示。一些中小博物馆则依靠产业、研究机构和大学支持,如欧盟(European Union)赞助法国信息与自动化研究院进行“图像化(Aquarelle)计划”,支持欧洲各国博物馆与相关机构通过网络共享各自的数字典藏,进行文化传承。2002年,由德国科隆应用科学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 Of Cologne)负责管理和运营,建立了欧洲文化遗产网络(European Cultural Heritage Network,简称ECHN),正在推动欧洲文化遗产数字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日本最著名的数字博物馆计划是由IBM东京研究所与日本民族学博物馆合作的“全球数字博物馆(GlobalDigitalMuseum)计划”,主要是支持网络环境中数字典藏资料的检索,同时支持互动式的网络浏览、编辑,尤以博物馆教育为重点。
上述这些数字博物馆不仅包括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库,而且充分利用图像、音频、视频、地图、动画,设计出具有高度亲和力的用户界面,促进资源整合和技术交流。在技术发展理念上,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展现(数字化保存和在线展示藏品)、重构(再现已经消失或已演变的文物)、替代(数字化还原历史面貌)、再藏(通过网络整合馆际收藏)。
我国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博物馆数字化的探索。中国博物馆学会于2003年11月28日成立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国家文物局已经将数字博物馆的研究正式立项。目前,我国数字博物馆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进行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工作在于利用计算机技术收集、整理、保存、加工和展示各类文物信息,在应用软件研发和局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影响的项目主要有数字故宫、数字敦煌以及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信息化工程。2001年11月,教育部启动了“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重点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18所有特色的大学博物馆进行数字化改造,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我国台湾省也建立了许多不同主题的传统文化资料库和“数字博物馆”。
西方的数字博物馆大都通过建立互联网站实现了资源共享,如欧洲文化遗产网定位于成为推动研究的工具、支持交流的工具、传播信息的工具和建立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工具。我国现有几十家博物馆建立了互联网站,但内容大多比较简单,确切地说是“博物馆上网”,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博物馆。目前,在与数字博物馆有关的信息标准、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共享机制、信息安全、组织管理及应用服务方面,还缺乏总体研究和统筹规划,急需从整体上考虑,并通过国家主导的方式加以解决。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建设中国数字博物馆工程的工作应该提上日程。
3.中国数字博物馆工程建设的意义
中国数字博物馆工程将从制订统一的文博信息标准规范入手,依托“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等项目成果(文物数据、信息网络和数据中心),整合全国馆藏珍贵文物和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综合信息资源,结合特殊功能文物信息采集(如三维建模、多媒体等)和深度加工(如数字娱乐、动漫、远程教育课件等),建设文物基础数据库。同时,开发相应的应用服务系统,通过互联网等形式,向社会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落实“三贴近”要求的具体行动。中国数字博物馆工程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将传统文化精华进行数字化保存与整合,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中心,为社会公众提供管理、展示、教育、科研等全方位服务。它是中国古老文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是传播先进文化的有力工具,能够更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在文化建设领域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工程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传统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和展示手段,将分散收藏的文物信息以生动的、交互的、现代化的手段集中展示出来,扩大展示空间、延长展览时间、增加展品数量、提高展览质量、降低参观成本、增强观众互动,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是新时期文博事业不断创新的成果,是文化事业与时俱进的具体反映。
(2)是传承和弘扬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文化认同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由于展陈条件的限制,我国大多数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未能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和文化服务的功能。中国数字博物馆工程将建立超大规模的文物基础数据库,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使群众能够看得到文物、看得懂文物、看得出文物的价值、看后能产生自豪感和文化认同。通过工程实施,将极大地促进传统文化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对于弘扬先进文化,建立学习型社会,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有重要作用。
(3)是占领文化阵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未来。现在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渲染迷信、色情、暴力的网站和网络游戏,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引发社会问题。对此,仅仅依靠“堵”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还必须采取“疏导”的办法,针对青少年接受信息侧重娱乐性、体验性的特点,实施数字博物馆工程,整合文物信息资源,借助虚拟展示和交互技术,开发基于祖国深厚传统文化内涵的电子游戏、网上历史文化及革命传统知识库,通过校园、家庭、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把优秀文化生动具体地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用健康、益智、有趣的游戏和传统文化知识吸引青少年,使他们在游戏和娱乐中也能得到身心放松、知识积累和情操陶冶。(www.xing528.com)
(4)是抵制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渗透,缩小“数字鸿沟”,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信息安全,全面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曾经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伟大贡献。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和科技优势,借助新的传播手段,纷纷抢先占领互联网上的文化阵地,并向其他国家进行渗透。目前互联网上英文信息占据绝对优势,原创的、有价值的中文信息相对匮乏,与我国作为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实施中国数字博物馆工程,将逐步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匮乏的局面,形成中华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使中华文化通过互联网走向世界,全面提升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力,维护我国的文化主权和信息安全。
(5)是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到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文物、博物馆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从其自身的特质和发展规律上讲,是能够自觉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不断进行创新的。
中国数字博物馆工程将现代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先进文化建设,将有力地促进文化创新,使具有悠久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始终保持鲜明的时代特性和先进性。通过实施中国数字博物馆工程,协调各地方和有关部门传统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形成统一的信息标准,进一步摸清文物家底,推动科学研究,优化工作流程,实现文物资源数字化、文博行业管理网络化、文物展览展示现代化,促进文物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的转变,可以大大提高文物保护、利用和管理水平。通过实施中国数字博物馆工程,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培育文化资源加工、流通、增值服务机制,以此推动整个文化领域信息化进步,并可促进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4.数字博物馆工程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时代,内容为王。数字博物馆工程建设必须以文物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合理共享和有效利用为首要目标。除整合文物调查项目采集的数据外,还可以根据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社会服务)工作的需求,选择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馆藏珍贵文物,或策划有影响的传统文化主题(中华文明探源、中国传统道德、文物中国史、虚拟丝绸之路等),并配合文物保护重点工作(如大遗址保护、文物腐蚀调查、文物保护工程记录档案和相关专业数据库等),通过特殊功能信息采集和数据深度加工,建设超大规模的文物信息资源基础体系,向不同用户开放。在信息资源建设开发中,要通过研究和制订有关政策法规,建立合理的共享机制,既避免各立门户出现“信息孤岛”,也要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2)信息标准是关键。信息建设,标准先行。标准化是中国数字博物馆工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前提,必须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数字博物馆工程的标准规范是文博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元数据标准、分类编码标准、文物信息指标和影像采集标准、数据交换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管理标准等。
(3)信息技术是手段。信息表现,技术关键。数字博物馆工程建设需要大量高新技术提供支撑,主要有复杂信息的加工处理技术,海量数据的组织、存贮、管理、传输和智能检索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等,有些可以引进和采用目前已经成熟的主流技术,另一些(如三维建模等)则需要进行适当的开发和改造,降低其应用成本,便于大规模推广使用。可以说,数字博物馆工程建设既是一个应用新技术、创造新产品的过程,又是一个提供庞大需求、推动技术进步的过程。
(4)信息网络是载体。信息资源,网络传送。数字博物馆工程将建立分布式的数据库,除部分服务于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保密数据通过专网传输外,绝大多数信息主要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送。数字博物馆工程要充分依托文物调查项目已建和将建的文博信息骨干网络和各级文物数据中心,更要借助不断提速的宽带网络、无线网络、广播电视网络等,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5)信息应用是导向。信息数据,立足应用。数字博物馆工程建设的出发点,是满足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满足发展文化产业、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所以,必须从信息利用的角度,规划工程建设的目标和步骤。数字博物馆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文物信息管理系统(对文物信息资源进行采集、编辑、归类、审核和发布)、文物虚拟展示系统(以网络和数字多媒体技术为传播平台,注重各种感官混合使用,将以“物”为主的运作方式,转变成以“信息”或“以过程为主的运作方式”,包括导构网络流媒体服务、交互3D视频、虚拟时空重构、沉浸感交互式虚拟演播等)、远程教育系统(包括文物专业数字图书馆、浸入式教学体验、网络课堂、主题数字博物馆协作设计、文博技能模拟训练等)、电子出版系统(数字化加工整理、版权征集、版权代理和版权保护)、数字娱乐系统(利用数字资源进行教育及娱乐)、文物虚拟复原和修复系统(通过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和模拟修复技术,提高修复技艺,降低风险)、文物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数字摄影测量,实现文物地理分布情况展示和分析,为文化遗产监测和预警服务)以及文物科研共享平台和文物辅助决策支撑信息系统等。
(6)信息安全是保障。信息安全,重中之重。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机制,实现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机密性、可控性,以及网络、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保护好我国文化信息资源,保障中国数字博物馆工程健康运行。
(7)信息人才是关键。工程发展,人才关键。要通过工程建设,培养一支既精通文物管理、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持续发展数字博物馆工程,推动文博信息化建设。
(8)信息与文物实体结合展示是创新。文物展示,虚实结合。随着文物基础数据库建立和不断扩充,不仅可以满足公众远程访问的需要,有条件的文物收藏单位还可以结合馆内信息系统建设,采用PDA等多媒体导览设备,将虚拟信息与文物实体展示相结合,不但可以大大扩充展示的内容,延伸展示的内涵,使普通观众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还能使他们获得直观的感受,达到完美的传播效果。
三、数字化建设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飞速发展的计算信息技术,将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数字化时代,数字化已成为科技和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数字生活”将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主流,它广泛地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给人类生活创造出一个接一个令人诧异而且欣喜的变化,数字土地、数字学校、数字城市等已不再是陌生的词汇。作为一个国家科学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正在受到数字化发展的挑战。博物馆是展现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场所,理应走在信息时代科技潮流的风头浪尖,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给人类文化发展带来的历史契机,更新观念,加快数字化建设,迎接新的挑战。可以说,数字化建设将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1.什么是数字化
在电子信息系统中,电信号有两类,一类是模拟信号,另一类是数字信号。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相比,有便于控制、便于处理加工、便于集成传输的特点,同时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由于计算机只能识别数字信号,数字化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了。简而言之,“数字化”就是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信息转化成计算机能够识别和处理二进制编码的过程,它的最终成效就是使应用对象更清晰、更高品质、更易于把握和传播。数字化将使信息的利用达到空前丰富的程度,给人类带来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和无限希望。
2.数字化潮流使博物馆面临严峻的挑战
现代博物馆起源于十七世纪末期,至今已经走过了3个多世纪的里程。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伴随科技的进步,博物馆从概念、内涵、展示内容到展示手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长久以来,由于博物馆长期处于一种陈旧和被动的运行模式中,加之其固有的一些特征的严重制约,博物馆的发展总是滞后于科技发展的步伐。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成为社会发展核心技术的21世纪,数字化发展的潮流使得传统博物馆的办馆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陈列内容陈旧。在数字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也让人始料不及。相比之下,传统博物馆的陈列内容则陈旧单一、陈列文字晦涩难懂,并且陈列内容长时间没有什么改变,这与信息时代中知识的快速更新以及新的理论、新的学科和新的成果的竞相涌现是不相称的,观众从中感觉不到新意,难以把握科技进步的脉搏,使得本来就不多的观众变得更加稀少,使博物馆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
(2)藏品管理落后。藏品丰富是博物馆的显著特点,是博物馆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90余万件,即便是身居高校院内的大学博物馆也是如此,例如中国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馆藏标本总数达70万号、32目、550余科,产地涉及20多个国家。但是,大部分博物馆在藏品管理方面仍然是原始的、手工式的,基本上是一种账本加卡片式的管理方式,建立完整数据库的可谓寥寥无几。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是工作量极大,藏品的原始档案材料堆积如山,而且藏品的账本或卡片一旦损坏或丢失,将使得藏品失去重要的“履历”,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3)展示手段落后。尽管我国部分博物馆如科技博物馆和自然博物馆等,采取了比较先进的信息化展示手段,但大部分博物馆仍然采用的是展柜、展品加说明牌的静态展示模式,形式单调呆板、设施老化、手段落后,使得本来是十分精彩的内容变得单调、乏味,令人感到疲倦。而且,受面积和空间等条件的制约,有很多观众感兴趣的内容无法全面展示。因此,要想使博物馆能够“留得住”观众,就需要采用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以增强吸引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博物馆更新陈列形式、丰富展示手段成为可能。
(4)博物馆藏品利用率低下。博物馆丰富的馆藏品,需要大量的展柜、展架陈列和存放,所占面积和空间较大,而博物馆常常由于馆舍面积的限制,无法将所有的藏品展示出来。此外,从藏品的安全角度出发,尤其是一些易损文物,如纸质类、织绣类、石窟壁画类等文物藏品,必须进行严格的避光、防潮措施,也无法展示给观众。这样无形之中就降低了藏品的展出率和利用率,充其量是埋在地下的“金山”。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如将所有的藏品存放在计算机或光盘中,以方便使用和收藏,以及将藏品信息上网或建立网上博物馆等,以实现资源共享。
由此可见,博物馆在数字化时代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它们严重影响着博物馆在新世纪的发展。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很多,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博物馆人员中大部分为某学科专业人员或博物馆专业人员,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了解和掌握不够;第二,博物馆展览建设和更新周期长,难以与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达到同步;第三,相对而言,博物馆的建设资金投入普遍不足,因而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武装自己非常困难。
3.数字化建设是信息时代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数字化时代,只有建设多功能、立体化的博物馆才能满足社会公众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博物馆应紧紧把握住数字化建设脉搏,主动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将多种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博物馆工作中,促进博物馆不断向前发展。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建立藏品数据库
藏品数据库的建设,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对那些尚未启动数据库建设的博物馆来讲,建立一套功能齐全、使用方便的藏品数据库系统是其当务之急。在数据库建设中;研发一个先进的数据库软件是前提,馆藏品的数字化是基础。数据库软件可以选用当今最流行的Oracle或SQL Server大中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开发,它可以满足使用者对数据库可靠性、可用性、扩展性和操作性的较高要求,能够开发出操作简单、功能强大、信息量丰富的数据库系统。
藏品的数字化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将所有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加工成为能够通过视觉、听觉感受到的多媒体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分为两个步骤来实现:首先通过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机、扫描仪等数字设备实现馆藏的数字化采集,然后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对所采集信息的处理、加工和存储。例如,可用Photoshop7.0进行图像处理、用Premiere6.0进行视频编辑、用3DMAX进行藏品三维制作等等。
藏品数据库的建成使得博物馆藏品的管理步入一个科学有序的轨道,也为开展其它数字化工作提供了重要条件。一个完好的数据库应该尽可能地反映藏品的全部信息,而且输入、输出、修改、查询、检索、统计等功能应相当完善,使用方便。
(2)采用数字化展示手段
数字化展示手段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对内容主线进行辅助陈列,以达到更好地表现、诠释展品的目的,如触摸屏、电子显示屏和投影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影像技术、激光技术以及声、光、电兼而有之的视听技术等,为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计算机展示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信息传播形式多样、人机交互性和模拟功能强等特点,对烘托气氛、增强陈列内容的表现力和吸引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博物馆的展示教育活动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各馆可根据自身的馆舍、经费及人员等条件,分阶段逐步实施,如开始可在展厅中设置触摸屏,研制有关的多媒体软件,让观众自行浏览等,这样可以增强观众的兴趣。
应该强调的是,博物馆的展览应该始终以实物展览为主体,数字化的展示手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用来弥补传统展示手段的不足,达到一些传统展示手段无法达到的展示效果。数字化的展示手法种类多样、形式各异,但都能达到很好的展示效果。例如,南京博物院开发研制的多媒体软件中,大量利用了多媒体和数据采集、控制相结合的技术,在艺术馆的青铜器陈列中青铜编钟和石编磬的敲击音响效果完整地录音保存了下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处理后,又逼真地再现出来。观众可以敲击触摸屏上的编钟、编磬,聆听到真实的钟磬之声。再比如北京自然博物馆澄江动物群展厅,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影像技术,制作出虚幻动物演示系统,分别展示虚幻的奇虾等澄江动物群成员,模拟出生活在5亿3千万年以前的、已经灭绝的海洋古生物群的生活场景,仿佛使人置身于远古时期的古海洋。此外,还可以建立计算机图像放映系统,通过计算机显示的画面、文字等来介绍展厅、展品和有关知识,使观众了解到更多的展品信息和背景资料。
(3)建立数字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网上建立的一种新型博物馆,它的兴起使博物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也使博物馆的结构与实现博物馆职能的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数字博物馆是一个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浏览桌面化、信息存储自由化、资源共享和结构连接化的多媒体信息集成应用系统,它使系统的知识传播、内部藏品管理和外界信息查询发生巨大而根本性的变革,使博物馆在藏品信息的储存、传播与共享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对提高博物馆藏品的社会利用率,实现知识的普及和藏品资源共享有着重大意义。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博物馆应该是建立在实体博物馆丰富的藏品数据库的平台上,通过多种多样的展示艺术和表现手法传播丰富的知识和媒体信息,借助因特网进行网上发布,达到展示学科知识、诠释展品内涵和资源共享的目的。可以说,数字博物馆是综合了实体博物馆展示特点、多媒体表现手法、数据库功能和现代网络功能的更高层次飞跃。
数字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空间性不同。数字博物馆具有空间穿透性,可以辐射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第二,时间性不同。数字博物馆不受时间限制,可随时上网浏览;第三,自主性不同,数字博物馆变“给你看什么就看什么”为“我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观众可以依喜好跨页面随意浏览,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需求;第四,展示手法不同。实体博物馆的展厅一般由文字、图片、照片与展品相结合的形式展示给观众,而数字博物馆则采取动态模拟、动画制作、视频导入等现代科技手段,结合文字、图片、展品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博物馆信息的传播从传统博物馆中展板有限的文字记录和静态图片,变成了图文并茂、声影相随的知识海洋,让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现代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是一项头绪繁多、设计复杂、工作量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整体性的规划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一般可分以下六个步骤进行,即展览内容设计阶段、软件脚本设计阶段、媒体素材数字化采集及处理阶段、系统开发与技术制作阶段、系统集成阶段和系统调试运行与网上发布阶段。其建设流程见下图。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流程图
4.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流程
此外,随着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的日臻成熟,Web页面逐渐从二维走向三维,这将对数字博物馆网上陈列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塑造出三维虚拟博物馆实体模型,用户借助一些装置(如头盔、手套等)就能够实现在三维虚拟现实场景中的实时漫游,可以前进、后退、左转、右转游览展厅,可以从上、下、左、右几个方向欣赏展品,产生一种近乎完美的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和体验。
综上所述,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有始无终的系统工程,其结构、技术和内容必然会随着技术和需求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由于博物馆的发展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博物馆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利用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将其所累积的知识宝库及文化资产传送到世界各地,成为人们取得信息的主要来源,使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四、对博物馆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信息作为一种新型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正如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所说:“在工业社会里,战略资源是资本;在信息社会里,战略资源是信息。”
我们认为,网络化、数字化博物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是博物馆在信息社会里的未来发展方向。因为这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信息化新阶段的标志,同时也是博物馆的一项长期的基础业务工作。博物馆可以充分培育、利用信息资源的政策环境、标准环境、技术支撑体系等,应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成果,对文物藏品信息资源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进行规划建设。文物藏品信息资源建设将有助于提高文物保护技术手段并利于文物保护;提高文物藏品的利用率,利于研究;提高藏品的展出率和展出效果;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比如我们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手段依据藏品大量地制作各种类型的影像,如三维立体的、动画的、平面连续的影像,来展示藏品生动之原貌。VR技术不仅提供了脱离藏品原件的非视觉感受的技术手段,还可以透过网络技术将资源统一整合起来,全面地、生动地、有趣味地向社会传播,同时在丝毫不影响藏品安全的前提下,广而告之。再比如博物馆还可以利用细致拟真的虚拟技术来预先展现文物修复后的影像,从而检验修复技术、手段的可行性,进一步和视图计算技术相结合,考察修复过程中的各项环节和修复后的耐久性。虚拟技术可以完好地、多角度地保护文物,以利于文物寿命的延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