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省博物馆无障碍设施建设:创新与发展

甘肃省博物馆无障碍设施建设:创新与发展

时间:2024-05-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节博物馆无障碍设施建设博物馆是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社会机构,关心所有社会成员是每一座博物馆应有的使命。无障碍博物馆,是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博物馆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无障碍社会环境的一部分。近年来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也有了迅速发展。与之相应,博物馆界对无障碍的建设也日益重视。

甘肃省博物馆无障碍设施建设:创新与发展

第七节 博物障碍设施建设

博物馆是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社会机构,关心所有社会成员是每一座博物馆应有的使命。开展无障碍设施建设应该是博物馆基本的工作之一,体现出博物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为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文化生活提供机会和条件,体现出博物馆“以人为本”的文明理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博物馆。

无障碍博物馆,是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博物馆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无障碍社会环境的一部分。美国史密森机构国立设计博物馆馆长戴安·皮尔格雷姆(Dianne Pilgrim)先生曾说:“作为一名肢体残障者,一名博物馆馆长,我对博物馆的无障碍建设有特别的体会。我们的博物馆应该为每一位观众提供舒适和便利。”据统计,中国大约有6000万残障人,其中听力和言语障碍者占34.3%,智力障碍者占19.7%,肢体残障者占14.6%,视力障碍者占14.6%,精神残障者占3.8%,多重残障占13.0%。所谓无障碍环境是指为保障以上残疾人及老年人、孕妇、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安全通行、便利使用、顺利交流而设立的各种设施和服务,其中包括交通无障碍、建筑无障碍、信息无障碍和文化无障碍等。无障碍环境是人道主义和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标识之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美国是最早提出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国家,时间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影响扩展至欧洲国家。近年来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也有了迅速发展。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起步较晚,1989年4月1日建设部等4个部门颁布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2004年11月22日建设部公布了《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区)标准》,许多城市也颁布了有关法规。与之相应,博物馆界对无障碍的建设也日益重视。

作为公众性文化机构,博物馆的无障碍建设任务尤其重要:作为公共活动场所,要求建筑无障碍;作为文化传播机构,要求信息和交流无障碍;作为公众性文化机构,要求文化无障碍,作为文明宣传教育机构,要求心理无障碍。

一、建筑无障碍

20世纪初期,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无障碍设计的理念开始在国际建筑学界产生,以期为残疾人创造“平等参与”的环境,提供方便、安全的活动空间。1961年,美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其许多高等院校建筑系也专门设立了无障碍设计专业。此后,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制定了法规,无障碍设施日益普及。我国最早提出无障碍设施建设是在1985年3月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组织的“残疾人与社会环境研究会”上,1989年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1998年又作了补充规定。2001年8月,国家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联发布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2004年11月22日建设部公布了《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区)标准》。这些法规的制定对无障碍设施建设是极大的促进,但在具体部门和建筑设计细节的落实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前我国正面临博物馆事业的勃兴,大量的新馆正在设计或建设中,建筑的无障碍应该是在概念设计阶段就融入的理念。新建的博物馆没有残疾人坡道的事情并不是没有先例,其中甚至包括省、市级大馆,现代的建筑却没有融入现代的理念,这样的新馆何以当“现代”一词,对此,需要进行改造不仅仅是建筑本身。首都博物馆新馆专门准备了残疾人轮椅和童车,馆内设有专门的残障人电梯,可以把行动不便的观众送达各个展厅。6台特殊人群专用的触摸屏和6部残疾人电话将使残疾人朋友感受查询及交流的便利。甘肃省博物馆新馆建设中设置了残疾人通道、无障碍卫生间、残障人和老年人专用电梯,准备了残疾人轮椅和婴儿车,为残疾人提供了必要的服务条件。

对于一些旧的博物馆,则要尽可能地进行无障碍改造。1992年美国“残疾人保障法”通过以后,美国的各个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无障碍建设,凡是公共场所,即使是国会山庄和总统白宫也无一例外地照章改建,尽管一些场馆由于修建无障碍通道而影响到建筑的整体风格也得改建。希腊的雅典卫城等著名的旅游景点,也增设有残疾人专用电梯。为了更好地向残疾人和老、弱者社会特殊群体参观故宫提供方便,故宫博物院投资近百万元,铺设无障碍通道。在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中增设无障碍通道等设施,是在古建筑群中加装新设施而又不破坏原景观这一世界性难题中的一个重大创举。2005年广州博物馆完成了入口坡道改造和无障碍厕所的改建。

在博物馆参观中,对正常人来说的举手之劳,可能成为残障人群无法逾越的鸿沟,因此要从细节处做起。

(1)停车场。发达国家,停车场都有专门为残疾人设置的车位,而且多位于入口处,正常人不得占用,否则要付高额罚金。我国现在虽然还很少有残疾人开车,但也要为乘车的残疾人考虑。

(2)坡道。博物馆入口处设有坡道,方便轮椅进入。没有坡道的老建筑可以安装斜坡式钢板,或者考虑安置升降电梯。当然,改选坡道要有足够的腹地,安装升降电梯要有足够的资金。

(3)电梯。建筑内部要有供轮椅乘座者使用的电梯,同一建筑层内,尽量避免有台阶或有坡道与之相配。如古老的雅典卫城,行动有障碍的游客可以乘座电梯欣赏这一建筑奇观。

(4)路标。在博物馆入口处或转弯、上下楼处设立盲人路标,或声音提示。

(5)厕所。有残疾人专用的厕所,空间足够大,便池可以从多个方向入座,安装有合适的扶手,冲水按钮的位置也要合理,或者设立自动冲水装置,并有援助呼叫装置。有相应的清洗设施。

(6)灯光。建筑内的灯光不要太极端(太暗或太强,或反差太大)。

(7)助残设施。有残疾人轮椅、婴儿车,甚至供易疲劳人群用的轻便自助车。

(8)领票处、服务、咨询台、领取资料台的高度要合理。一般情况下,领票口不高于1米,服务、咨询台不高于1.2米,自动领票机按钮应不高于1.3米,如果资料台是可取式的应为0.4~1.4米。

二、信息无障碍

建筑无障碍是公共参观机构的基本要求,作为社会文化和教育机构,博物馆相当于一个大众信息传播中心,如何使所有观众,特别是有听、读等方面有障碍的观众更好地享受博物馆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戴安·皮尔格雷姆(Dianne Pilgrim)先生就指出,无障碍博物馆的建设不仅包括建筑上的无障碍,“还包括为视力、听力和学习等有障碍的人设计相宜的展览和教育项目”。

现在我国博物馆的展览多是展品加标签式的,只适合有正常视觉的人欣赏,讲解服务也基本是针对有正常听力的观众。这使听力、视力有障碍的公众对博物馆退避三舍,或是虽然进了门却也得不到相应的服务,得不到一些基本信息。但是视听障碍者也应有欣赏艺术、感受文化的机会,为此,信息无障碍也是博物馆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

(1)印制有关博物馆介绍、展览介绍的的盲文宣传材料,同时使用盲文说明牌。在展厅内准备放大镜,帮助视力低的观众。(www.xing528.com)

(2)提供数码式语言导览系统。对视觉缺陷人的录音资料不应是普通讲解的照录,而应与对常人的讲解内容有所区别,可以由馆领导或讲解人员致欢迎辞,简要介绍博物馆的概况,让听者有亲切感。录音内容尽量语言生动,音调亲切,轻松活泼,清晰形象,让听者有愉悦的感觉,最好配有音乐,使之更具美感。定位式自动导游系统是最佳的选择,观众停留在何处,就有关于何处内容的讲解。美国史密森尼机构所有的展厅都有自动语言导游系统。

(3)选择一定展品,让盲人触摸,对特殊展品可以配戴手套。或者复制一些模型帮助盲人感知。如盲人可以通过触摸感受展品的纹理、质地,触摸鸟、兽形状展品时可以配以声音,从而获得对动、植物更感性的认识。TATE艺术馆于1976年举办了英国第一个重要的可触摸式展览,向视觉障碍的观众介绍西欧现代雕塑。后来举办有“感觉的述说”、“超越表象”、“手的沉迷”等。1990年大英博物馆举办的关于古罗马城生活的展览——“走向古罗马广场”,利用大量可触摸的雕像、陶器、铜器、壁画和音乐导游为残疾人营造出一个生动的古罗马世界。台湾博物馆主办的“台湾博物馆建筑之美——视障体验特区”,邀请15岁以上的视力障碍者参观,通过讲解及亲手触摸让他们认识台湾历史博物馆的建筑之美,并让他们用黏土捏塑出自己认识的博物馆。雅典有一家名为“光明之星”的触觉博物馆,主要展出世界著名雕塑作品的仿制品,以及希腊著名历史建筑的泥质模型。每件展品都有用希腊盲文撰写的说明牌,盲人在参观时可以触摸展品,用双手来欣赏这些艺术品,使盲人也有机会欣赏到精美的艺术品。

(4)为聋人提供有关博物馆、展览的解说稿。

(5)对聋人提供手语讲解。博物馆可以没有专人运用手语讲解,但可以采用招募志愿者的方式,为聋人提供服务。这也是社会关心聋人的爱心行动之一。国外有的博物馆,如美国奥克兰博物馆还对员工进行手语培训,以备不时之需。

(6)尽可能运用多媒体系统,为视、听障碍者提供特殊的声音或画面服务,如盲人电脑

(7)对智力障碍者选择特定展品,提供特殊讲解服务。

另外,可以使用嗅觉盒(按动不同的按钮,可以闻到不同的味道,如麝香、云杉等,并配有相应的图画),增加有声出版物、盲文出版物的类型等。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兴起的口述影像服务(DVS)是一种非常好的为视力障碍者服务的方式。这是一种透过口语或文字叙述解说影像讯息,协助视力障碍者克服生活、学习和就业环境中各种影像障碍的专业服务。博物馆可以借鉴口述影像解说方法,同时配以模型、凹凸版等触摸服务以及体验活动,让视力障碍者有一个完美的参“观”体验。

三、文化无障碍

建筑无障碍和信息无障碍是针对视力、听力生理上有障碍的公众的,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两类人群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智力有障碍的公众,一是文化上的弱势群体,包括城市文化弱势阶层和边远农村地区。

智力障碍者因为先天的原因而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而文化障碍者则因为经济或者社会原因失去了受到更好教育的机会,他们是一支庞大的文化弱势群体。智力障碍者、贫困人口也有享受文化、欣赏艺术的权利,由于生理原因、受教育程度或居住地域等的影响,他们或无法以正常方式欣赏文化、艺术,或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独立地欣赏文化、艺术,或因为地域限制无缘欣赏艺术。虽然他们也有欣赏艺术的要求,但在某种程度上却难以获得这一权利。而且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因行动不便而影响到享受社会文化生活。人皆有老,关注这一阶层的人群也是博物馆文化关怀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文化平等权也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1966年12月16日,联合国通过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其文化方面的主要内容为:“人人有权参加文化生活,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对其本人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享受被保护之权利”,“公约缔约国为充分实现这一权利而采取的步骤应包括为保存、发展和传播科学和文化所必需的步骤”。

博物馆是一个保存人类知识与经验的地方,也是一个带领人类探触自然、理解世界的文化空间,更是人们终身学习、促进社会发展的园地。博物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文化上弱势人群的文化权利不致丧失,以体现文化公平,保障他们享受文化权利。

法国是文化无障碍服务的先导国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就发起了“障碍与文化”运动,帮助多方面有障碍的人群享受博物馆的文化与艺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1976年就开始了“残疾观众服务”项目。

雅典“光明之屋”博物馆的负责人认为,盲人一样有权利欣赏伟大的艺术品,博物馆有责任帮助盲人欣赏艺术、提升生活,让他们有机会用心代替眼睛感受艺术的精髓,这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举措。美国伊利诺伊州布鲁菲德市动物园为特殊人群制作了专门的录像节目,并有艺术家特地去监狱为在押者进行“艺术矫治”。芝加哥史特犹太博物馆则提供“休闲服务”,上门将艺术品送至不便出门的老年人或行动不便的视力障碍者供其欣赏。许多博物馆也为智力障碍、学习障碍者设计特别的学习与参观活动。伊利诺伊大学博物馆还将博物馆本身作为身心障碍者的训练场所,为他们提供在博物馆内工作、学习的机会,并对他们进行训练和评价。

四、心理无障碍

所谓无障碍空间,并非只是设置盲道、坡道、无障碍卫生间,提供盲文或手语服务等。其实要从外到内,全面地接纳、协助各种类型的弱势人群。这其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最无形的要算工作或服务的态度了。其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尊重所有前来参观博物馆的观众,让所有的观众能都感觉受到热情的欢迎和服务,诚心为需要帮助的观众提供帮助,但又避免态度上的居高临下和因过分关注而造成的伤害。因此,对弱势人群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方式也是十分需要注意的。这也可以说是无障碍的软件建设。

对弱势人群的服务,要体现博物馆对他们的关切,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尊重人的尊严和个性。因此对他们尊重但不要指挥,热情但不要注意过度,在提供尽可能的帮助的同时也让他们自己获得更多的自由和自信。理解他们的需求,学会如何适宜地帮助他们,所以非常有必要对接待人员进行有关的培训。法国遗产理事会培训为残疾人服务的人员时,要求受训者自己利用轮椅或拐杖“参观”展览,以理解其需求和心理。

提倡无障碍,并不是刻意将一部分人与正常人区别开来,只是尽力为所有的人提供享受博物馆、欣赏艺术、感受文化的机会。事实上,为残疾人提供方便,也就是给予所有的观众以方便。所以,其基本理念是为所有的人提供最好的服务,而不是仅限于为特殊的人群提供特殊的服务,其终极目的是把工作做得更好。

无障碍设施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文明教育。博物馆在做无障碍建设的同时,也应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机会对所有观众宣传关心和帮助弱势人群的理念,提高公众的文明意识。博物馆长期坚持无障碍建设,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会形成一种新观念,一种人与人和谐、平等的观念,理解、尊重、关心、帮助人的观念。而且,从进一层的意义上讲,没有十全十美的所谓“健全人”,所有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方面,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现代化的博物馆,不只是建筑的现代化,建筑可以说并不是现代化博物馆的必然标准。理念的现代化、管理的现代化、服务的现代化才是现代化博物馆的核心与要旨所在。为此,建筑、设施、展览的现代化只是现代化博物馆的第一步,是起步,而更要做的是管理科学化、理念创新化、设计细致化、服务人性化。一个博物馆,除了提供展览内容本身外,博物馆自身的制度建设、管理和服务形态,更可以反映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西方国家的很多博物馆的建筑都是几十年前、或者上百年前的,但其经营理念、社会服务却是现代化的,因此称之为现代化博物馆是当之无愧的。2000年以来我国新建了一大批现代化建筑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在设计和建设中虽然大多都考虑了无障碍设施建设,但还应在软件建设方面去努力、去提高,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障碍博物馆,也才能真正称得上现代化博物馆。总之,无障碍建设应该是博物馆基本的工作之一,也是博物馆在满足别人的需要中自我实现的方式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