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物馆建筑的概念
何为博物馆建筑?虽然(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卷中对此早有明确的定义,但事实上,仍有不少人甚至博物馆界也常常有人没有搞清其概念。简单地说,博物馆建筑是指专门为博物馆工作设计建造的建筑。它应该是包括博物馆各项工作用房的一幢综合建筑,即由陈列馆、库房、研究室、办公楼等多幢建筑组成的一个建筑群。
然而有不少人以为博物馆所使用的建筑就是博物馆建筑,即将被改辟作博物馆的其它类型建筑也当作博物馆建筑。由于现实中有大量的博物馆是以其它各种类型的古旧建筑改辟,因此很容易给人一种误解,以为只要是建筑都能作为博物馆建筑,进而认为博物馆建筑并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其实恰恰相反,博物馆建筑有着比其它公共建筑更多、更特殊的要求。把其它类型建筑供博物馆使用,会给博物馆工作带来种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尤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有不少因陋就简地利用各种旧有房屋稍作修缮就建起的博物馆,那只不过是限于当时的经济状况与物质条件而采用的一种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它只能表明国家对博物馆事业的极大重视,而并不说明这些建筑符合博物馆的种种需要,相反在各方面都存在着诸多不适用的问题。这些供博物馆使用的房屋并不是博物馆建筑,至多只能将其看作是简易的或临时供博物馆使用的建筑。从改革开放后我国已开始陆续着手改建或新建正式的博物馆建筑。即使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博物馆自身的特殊需要,那些最后以其相关的古旧建筑改辟的博物馆,其被改辟的古旧建筑也并不是博物馆建筑。如故宫博物院是以明清两代的皇宫改辟,其并不因被辟为博物馆使用而变为博物馆建筑,仍是古代皇宫建筑。因而对这些改辟建筑在使用中不是按照实际条件充分运用它,而常常有意无意地按博物馆建筑来要求它是强其所难的,甚至想方设法来改造这些多数属于文物建筑的做法更是错误的。当然,其它类型建筑若按博物馆的工作需要而经过改建就成为博物馆建筑。如法国巴黎的奥塞博物馆建筑就是将旧有的奥塞火车站经改建而成,它已不再是火车站而成为博物馆建筑。
更有不少人把博物馆建筑与展览馆建筑混为一谈。尤其在建筑界,过去一直将这两类建筑当作同一类建筑,并统称为展览馆建筑。当时出版的《建筑设计资料集》即将博物馆混在展览馆栏目中统一介绍其相关资料。1981年清华大学选编的《国外建筑实例图集》又将这两类建筑主要是博物馆建筑的专册定名为《博览建筑》,其后修订再版的《建筑设计资料集》才把博物馆与展览馆分为两个建筑类型予以介绍。然而直到1999年,由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系列丛书《展览建筑》中收集的几乎全是博物馆建筑,可见这两类建筑没有区分清楚。至于社会上各种传媒把博物馆称作展览馆的也不少见,更有将外文“博物馆”翻译为“展览馆”……甚至我国博物馆界也有这种误解,对这两种建筑类型真正分清的并不多。虽然这两类建筑在展览方面有共同点,但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这是由这两类建筑的性质、任务、功能、组成及要求等诸多的不同而决定的,其差别还是不小的,因而,展览馆建筑不能代替博物馆建筑,展览馆建筑也不是博物馆建筑的别名。因此将展览馆建筑作为博物馆使用也是不合适的,正因为这种混淆而造成一些专门建造的博物馆建筑也按展览馆建筑模式来设计建造。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展览馆、甘肃省博物馆等国内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一批博物馆无论是平面布局还是立面构图都十分相似,作为博物馆甚至藏品库都没设,从而造成不能满足博物馆的使用功能需求,影响到博物馆正常工作的开展与发展。当然对于一些少数名为展览馆而实际上仍是博物馆性质的馆则另当别论。
二、博物馆建筑的特点
各种类型的建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博物馆建筑与其它类型建筑相比较,其基本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建筑量少
博物馆建筑是古老而重要的公共建筑类型之一。但就其建筑数量来说,则远不能和其它一些公共建筑类型相比。当今世界上博物馆事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其总体数量还是不多。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卷》记载,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世界大约共有博物馆3.5万座,这比起其它公共建筑来不算多。在这些博物馆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馆是利用历史遗留下来的其它类型的古旧建筑改辟而成。如名人故居等纪念对象的遗留建筑,因其极具固有的纪念性而都尽可能地被改辟为纪念性博物馆,再如故宫博物院、罗浮宫博物馆等一些馆,由于其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历史的原因,只有建在相关的古旧建筑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将其改辟。还有,国际上普遍认为,古旧历史建筑改辟博物馆算是对历史建筑最好的保护措施,因而根据历史建筑的特点改辟相关的博物馆的做法也被普遍采用。如我国就有多处根据古代会馆建筑中有戏台,并有诸多戏曲名家演出过的特点而将其改辟为戏曲博物馆。按1995年出版的《中国博物馆志》所收录的数据统计,我国改辟馆的数量占博物馆总数的55.4%,而专门建造的博物馆建筑只占博物馆总数的44.6%,国外的情况亦大致如此。这就形成原本就不多的博物馆中又有不到一半的馆才拥有专门建造的博物馆建筑,可见建筑数量之少。相比之下,其它类型建筑则很少以别的类型建筑直接改辟。博物馆建筑大概是建筑数量最少的公共建筑类型。
2.类别繁多
虽然博物馆建筑的数量很少,但其中的类别却十分繁多。博物馆建筑的类别主要是由博物馆的类型而决定的,而博物馆类型的划分主要依据是博物馆的藏品、展览、教育活动的性质特点,以及它的规模、服务对象等等。就其藏品种类来看,可以说世界上的博物馆藏品种类十分庞杂。大型的综合性博物馆是什么物品皆有收藏,可说是包罗万象;小型的专题性博物馆是收藏什么的皆有,可说是无奇不有,藏品的种类之多大概谁也说不清。因此有人说只要你想研究什么,恐怕总能在世界上找到你所需要的博物馆。此话并非言过其实。根据藏品类别,博物馆一般可分历史、艺术、科技和特殊几类,再细分则更多,专题博物馆的门类就更繁多了。若以建馆规模分有大中小之别,若按建馆目的分主要有:或为纪念、或为科研、或为教学、或供欣赏、或为宣传教育、或为收藏等等。若按服务对象分,有对内,有对外,有对全体民众,有对专业人员,有对儿童,有对残疾人群等等。若按建馆地点分,有遗址,也有选址,有城市,亦有乡村等等。这些诸多类别的博物馆对其建筑的要求也自然不会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因此,博物馆建筑就要适合这些不同类别博物馆的不同要求,从而使博物馆建筑的类别也相应地繁多起来,这也是其它类型的公共建筑所少有。
3.功能复杂
博物馆建筑的功能不像其它公共建筑类型的功能相对比较单一。如旅馆建筑是解决旅客的住宿问题,学校建筑是解决师生的教学问题等。而博物馆建筑则是个功能比较复杂的建筑类型,这主要是由博物馆的性质和职能而决定的。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和陈列文物、标本的机构,因此博物馆建筑的功能需解决藏品的收藏、研究和陈列这三项基本功能。而这其中的每一项基本功能中又有着许多不同的具体功能要求。如在收藏功能中,除主要为各种不同质地及不同级别的藏品分间收藏外,还包括藏品的分类、登记、编目、清洗、消毒、排架等相关的功能;在研究功能中,既有各种藏品保护方面的研究,又有藏品本身价值的研究以及藏品陈列方面的研究,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又有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等;在陈列功能中既有藏品的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外,还有馆内外举办临时性的展览等多种功能。这些诸多功能必然带来了管理功能的复杂性。
随着博物馆的宣传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为了方便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目前博物馆的功能又在延伸扩大,即增加了为观众服务方面的功能:一是提供观众参观学习、交流活动方面所需的演讲、研讨、图书资料等方面的服务;二是提供观众在参观学习活动中所需的休息、餐饮、盥洗以及购买相关复制品、纪念品与书刊等生活方面的服务内容。目前还提出了增加观众的娱乐功能,甚至一些大馆还担负着接待与重要庆祝活动的特殊功能。可见博物馆建筑是多功能的综合,是一个以收藏功能为中心的多功能建筑。
4.造型各异
虽然各类建筑都需要美观,但是由于博物馆建筑属于文化性建筑,更是一种使用功能与精神功能并重的建筑类型,其中有不少还是具有突出精神功能的纪念馆,所以博物馆建筑要比一般公共建筑更加注重建筑的造型。它不仅需要有美的造型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更因各馆为了体现其馆中的藏品特色而都要求其建筑造型尽可能地表现其馆藏形象及所需环境氛围,以此来吸引观众,调动观众的参观兴趣与参观情绪,加深人们对该馆的印象。通过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建筑师们针对所在不同地域与具体的环境特点的精心创作,从而形成博物馆建筑造型各不相同。其建筑风格有古典的、有现代的,还有后现代的;其建筑形象有抽象的、有具象的,甚至还有超写实的;所形成的环境氛围有高大雄伟,有庄重典雅,有庄严肃穆,有古色古香,有质朴粗犷,有轻快活泼,有质朴自然,甚至有荒诞怪异……以表现各馆的性质特点。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这些各具特色的建筑造型成为了各个博物馆特有的形象标志,独特的建筑造型也不仅仅是个藏品的容器,更像是一座巨大的环境艺术雕塑,可见博物馆建筑是一种表现型的公共建筑。
不少博物馆建筑能表现出一个城市的风貌而常被当作城市的“橱窗”,甚至能集中地反映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水平而成为一个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象征。
5.防护全面
博物馆建设的防护问题尤为突出,这也不同于其它类型的公共建筑。既然博物馆是文物标本的收藏机构,因而能够永久完好地保存它们,做到一点不走样地把它们的全部信息一代代地传下去,成了博物馆的首要责任。为此博物馆建筑为防止偷盗、破坏和自然环境对藏品的损害,保证藏品的绝对安全,要具备全面而严密的防护能力。总体讲要做到:防火、防盗、防潮、防光、防污染、防尘、防鼠、防虫、防霉菌、防震……等诸多防护能力。随着博物馆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与所在地段环境特点及馆内藏品质地的不同,还有不同的防护要求与防护重点,如有些藏品不需要防潮而要防干燥,有些藏品需要恒温恒湿等。有些防护不仅是藏品库要具备,而且陈列厅、研究室以及藏品在馆内所经之处都必须要具备,即做到全方位防护,以消灭防护上的薄弱环节。
其他公共建筑也需要的防盗防火问题,对博物馆建筑的要求更为严密,因为博物馆建筑是大量价值连城甚至是无价之宝的收藏重地,更是盗窃者的明显目标而成为偷盗案件的多发地;又因文物不可再生,一旦被毁就将永久失去而无法弥补,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其防盗防火更是重中之重。
因此,博物馆建筑不仅在建筑处理上采取种种措施加以防范,而且还需安装必要的尽可能好的监控设施与防范设备,作针对性的严密防护,以杜绝一切不安全因素,确保藏品的绝对安全。
6.光照特殊
由于博物馆是通过藏品的展览陈列让观众参观进行宣传教育的,其参观主要是让观众通过眼睛的观看而得到感知,因此合适的光线是参观所必须。形成博物馆主要组成部分的陈列厅不像其他建筑的一般采光照明能有足够的光亮即可,而是有着更高更多的特殊采光照明要求。
由于不合适的光照会影响陈列品的正确展示,如光色不真实与不合适会造成展品的失真和歪曲,从而会给观众以假象与错误认识;不合适的光线如过暗或过亮或眩光等会让观众看不清楚展品,并会造成视觉疲劳而影响观众的正常参观;而光线对展品来说又是一种危害,不合适的光照还会损害展品而影响对其的永久收藏,尤其是含紫外线的光是对藏品的一大危害等等。不仅如此,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还常把光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来运用,如利用光的明暗以及朦胧或光影变化等创造特殊的环境氛围,利用光来突出展品的质地、造型及纹样等。
因此,博物馆的陈列展厅常常采用高侧窗采光、天窗采光,并辅以特殊的人工照明,如有需要,还可采用全封闭展厅全人工照明,而少用一般公共建筑常见的低侧窗采光,辅以一般的人工照明方式。现代博物馆陈列厅为了解决天然采光因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气候造成展厅光线照度及照射方向的变化而不稳定,从建筑构造上做出特殊的处理以保证其光线真实、柔和、稳定,并辅以科学的人工照明,甚至采用计算机来控制其照度,使室外天然光线尽管多变而展厅光照始终稳定不变。其采光口均安装防紫外线玻璃并使展厅中看不见采光口。展厅中既要有一般的环境照明,更要处理好展品照明,使其有合理的照度分布,并按不同的展品质地采用不同的照度标准等。(www.xing528.com)
7.使用多变
博物馆建筑不像其它类型公共建筑那样各种房间的使用基本固定,对建筑的灵活性要求不高,而是使用多变。博物馆随着时间的推移,藏品的收藏不断增加,研究范围的扩大及陈列项目的增多,常常需要对一些房间的使用做些适当调整或重新安排,通常采取压缩相对宽余的部分用房供扩大紧缺的部分房间或安排新增加的所需房间。如一些博物馆因原有藏品库紧缺而采用将部分展厅作为藏品库使用,从而保证博物馆的工作正常进行。这种使用的改变将随着博物馆的发展而随时进行,某些用房会多次改变。尤其是当博物馆着手扩建时,往往需将新扩建部分与原有建筑作新的统一布局,改变原有建筑的使用性质更是常有的事。而博物馆建筑中的所占建筑面积较大的主要空间--陈列厅的使用更是变化无常。因为博物馆的陈列不能永久不变,即使是基本陈列也需不断地充实调整,改变其陈列形式;而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往往是不断增加或改变,不同内容、规模的陈列展览还需有不同的艺术设计。这就使陈列厅的使用更是经常改变。而这种多变的使用不仅是换换房间,而常常需要对建筑作适当的改变,如需增加或减少隔墙、或按陈列设计需要对展厅作重新装修等等。
8.适时扩建
博物馆是一个文物、标本的收藏、研究、陈列的永久性机构,其藏品数量随着岁月的推移总会由少到多地日渐增加,其陈列、研究的任务与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其管理人员也会相应增多,因此,原有博物馆建筑的规模也势必需要扩大。尽管博物馆建筑在建造时按其设计容量确定其规模,但事实上建造规模往往是适应不了藏品增加的需要。没有听说哪个博物馆因达到了设计容量而发现相关宝物不再收藏的例子,相反总还是在千方百计地设法增加其收藏,因为藏品数是一个博物馆规模大小与实力的体现。因此,博物馆建设往往需要进行适时扩建,不仅老馆需要扩建,有些新建不久的建筑由于藏品的急剧增多也需着手扩建,甚至有些扩建了再扩建,乃至若干次地扩建,来扩大馆的建设规模,扩建已是博物馆建筑的普遍现象,这也是不同于其它类型建筑的一个特点。虽然其它类型建筑也需要扩建,但不很普遍,多数建筑的规模基本一定,如需要量大则可另外再建一个。
三、博物馆建筑的设计注重点
博物馆建筑的诸多特点表明了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不能采用通用设计标准设计,不能设计一套供各地照此建造,各馆一个样;也不宜按什么样板模式来照抄或模仿,形成各馆差不多,而应是分别作有针对性的有创意的创作设计。这对博物馆建筑来说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在建筑设计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应注重满足人的需求与物的需求
博物馆的性质与任务决定了博物馆建筑虽然与其它公共建筑一样是人们的公共活动场所,但又比其它公共建筑多了一个文物标本及艺术品的收藏机构功能。因此博物馆建筑不仅要满足人的需求,还要满足物的需求。这便使博物馆建筑增加了其它公共建筑少有的复杂性。
在满足人的需求中,既要满足博物馆内工作人员的各项工作环境需求与满足大量观众的参观的环境需求,还要满足人们对环境的审美需求。
由于博物馆的文物标本收藏不像其它建筑中的库房是作为临时性或中转性的物品储放,而是要将所藏文物标本永久完好的保存下去,博物馆建筑是文物标本的永久安身之地,是“藏品之家”。
由于人对环境条件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因此对不大合适的环境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来适应。而物就不同了,由于这些藏品——文物标本和艺术品是非生物或失去生命的生物,它们是不可能像人一样能自动适应变化了的所在环境,而不同质地的各种藏品所需的收藏环境又是各不相同,因此,不合适的收藏环境只能使藏品遭受损害。更由于这些藏品不会说话,不能立即告知人们环境是否合适,使这种损害往往一时难以发现,一旦发现时藏品已经受损严重!为使博物馆建筑真正能成为“藏品之家”,就必须满足馆中各种质地藏品的环境需求、防护需求,使其安全舒适,这样才能保证藏品永久完好地保存下去。
2.应注重环境的选择与环境的创造
博物馆既是文物标本的收藏机构,又是宣传教育的公共场所,这决定了它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博物馆的环境又与其所在地段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因此首先应选择城市中较为合适的地段作为馆址,即选择既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又有良好的人文环境的地方。然而一个城市的不同功能分区及不同的自然条件致使不可能到处都适合博物馆所需环境,即使发达国家的城市亦是如此,国外不少城市形成博物馆群,其群集之地正表明是该市博物馆最佳环境所在。相反,我国一些城市中四面八方建馆只表明博物馆选址时对环境的选择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地段环境选择不好而造成博物馆建筑不符合要求的并不鲜见,至少在博物馆建筑设计建造时的基建费乃至日常管理费需花费不少的代价,有的成为长期难以克服的老大难问题,甚至造成不得不另选址新建。我国就有因馆址环境选择不当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另址新建的情况。可见博物馆建筑环境的合理选择是创造合乎要求的理想环境的基础与前提。
3.应注重表现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
任何建筑都注重造型美观,对于精神功能与使用功能并重甚至突出精神功能的特殊文化建筑类型——博物馆建筑来说,仅是注意其造型美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注重表现博物馆建筑的共性特征。它既然属于文化性建筑,就自然地不同于商业建筑、交通建筑、旅馆建筑、医疗建筑等其它建筑性格,因此,博物馆应注重表现其建筑的文化性或纪念性的共性特征,使观众来到博物馆就能感受到一个浓烈的文化气息而不是其它,尤其是要避免产生与文化气息格格不入的商业气息,否则会与博物馆性质相悖,产生不和谐的问题。博物馆是广大民众的文化殿堂,不得沾染什么别的气息。然而在文化建筑中还有学校建筑、剧场建筑、图书馆建筑、文化馆建筑等等诸多门类,各门类建筑又都有其不同的共性特征,因此博物馆建筑还应表现博物馆的共有的建筑性格特征,让人们一看便知这是一个博物馆而不是剧场或是图书馆等其它文化建筑。当然,如果一个博物馆的造型像一座大商场,其建筑造型肯定是失败的。
但是仅仅表现博物馆建筑的共性特征是不够的,还需表现其个性特征。博物馆建筑是强调艺术性的建筑,尤其是建筑本身就是博物馆的一件最大的展品,因此博物馆建筑要有自己馆的特色,要有个性特征,要有与其它博物馆不同的个性特征,这主要应从表现其藏品特色着手,使其成为该博物馆的形象标志,让人们能从很远处就能看到它的美姿,不仅要认出它是座博物馆,还能认出它是某一个博物馆来。
4.应注重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结合
陈列厅采光照明设计将直接影响到陈列的效果与展品的保护,这是博物馆建筑设计好坏的关键问题之一。
回顾陈列展厅出现之初,只是同一般建筑差不多,主要是利用侧窗采光。为取得好的采光效果而产生了高侧窗采光与天窗采光的特殊采光方式。随着电灯的发明及应用,人工照明被博物馆广泛采用。然而自空调发明与应用后,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全人工照明的全封闭展厅,这种在黑暗的展厅中仅以易于控制的点状集中式人工照明投射到展品上,有着迥异于以往的展示氛围后,曾流行一时被称为“黑色博物馆”。但是这种“黑色博物馆”好景不长,仅仅流行了约10年时间,人们很快发现它有诸多问题:首先,人们在昏暗压抑的展厅内感到气闷,心情不舒畅,只有天然光线才能真实地显示展品的色彩、更符合人们自然的视觉习惯,而人工照明对展品也有损害。其次,这种全人工照明又是建立在全封闭基础之上的,不仅是全人工照明,而且需全部空调,因而需耗费大量的电力进而需有足够的常年运行费用,这对不盈利的博物馆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另外,这种全封闭的建筑外观还给城市景观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又重新请回了天然光,重新回到了采用天然采光辅以人工照明的方法。但这不是回到以往的那种简单做法,而是采用当今的高科技手段形成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合二而一的科学采光照明系统。以后的约30年,国外博物馆除少数特殊需要或地下展厅还用全人工照明外,基本上都是采用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的做法。可见这段约10年的“黑色博物馆”的全人工照明做法只是博物馆建筑走过的一小段弯路而已。
然而目前我国又开始把建设全人工照明的博物馆当作是国外博物馆的潮流与现代化博物馆的标志来竞相追求而令人不解,这种发达国家都对全人工照明展厅的耗费望而却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博物馆,经费十分有限反到竟相建造是不符合国情的。尤其在全球都能源短缺,大力提倡绿色建筑、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博物馆建筑更应注重采用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科学结合。
5.需注重使用灵活性与长远适应性
博物馆建筑具有固定性特点,一旦建成就难以作大的变动。为适应博物馆使用多变的特点,要求设计需注重使博物馆建筑具有尽可能多的灵活性,保证内部空间使用的可变性,尤其是陈列展厅,应能适应不同陈列内容、不同展出规模及不同艺术设计的种种变化需求。为了使建筑具有灵活性,就必须尽量减少建筑对使用的制约,如扩大分间面积,不设承重墙,少设或不设内柱,甚至把楼板、墙面设计成可随时改变的活动墙板等等。即变专门化的固定使用空间为通用化的灵活使用空间,以不变的灵活空间来适应多变的使用要求,也是常远适应性的要求。
博物馆总在不断地发展,藏品总在不断地增加,但藏品的增加速度终究不像生产建设指标那样能够掌握主动,设计时所确定的年后达到,其设计规模终究被达到并将继续扩大,因此,为适应这种不断发展的特点,要求建筑设计需注重其长远的适应性。
如果说古老的或旧有的博物馆建筑对长期的适应性问题往往没有认识或缺乏重视、对扩建或分期建造没有做出扩建规划或没留扩建用地,而造成后来只能见缝插针的被动式无序扩建实属不得已,而当今博物馆已逐渐对此有足够的认识,不少馆在建造前都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对目前尚不需要的建筑规模或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采取一次设计分期建造的办法,即使按设计规模一次建造也都留有足够的今后扩建发展的用地与规划,注重了博物馆建筑的长远适应性,可使其扩建更为主动,更为有序,更具适应性。这也正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之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