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僧侣西天取经之路
一部《西游记》让我们从孩提时代就记住了无所不能、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至于他们师徒为什么要历经磨难去“西天取经”,其实并不甚明白。这“西天”是指以黄河流域的中原为中心往西的方向,孙悟空、唐僧师徒执意要去的西天大雷音寺实际上是印度佛国。这唐僧是明代吴承恩以唐朝玄奘法师的经历和他所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为范本,塑造的一个执著、不畏艰难险阻的高僧形象,而他所经历的路线即是从长安出发,途径玉门关以西的西域大地。从高昌沿天山南麓南行,经中亚,南越锡尔河、阿姆河,进入阿富汗、巴基斯坦,最终到达印度佛国。
玄奘西行的沙雕矗立在库木塔格沙漠中
玄奘法师所走过的西域自古就是东西方文明的荟萃之地,这片博大的土地与佛教的产生、传播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域佛国于阗曾被佛教僧侣视为“ 小西天”,或被称为佛教的“ 第二故乡” 。虔诚的佛教徒、僧侣为了传播文明,普渡众生,不惧逾越高山大漠,冲破艰难险阻,万里跋涉,求经取法。他们东进或西行的足印所产生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自身的目的,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从古代中西方交通分析,葱岭以东是西域的塔里木盆地,盆地南北侧有一系列沙漠绿洲连接起来的通道,南道以于阗为中心,北道以龟兹为中心。公元前2世纪,从河西走廊经伊犁河迁徙到葱岭以西的大月氏,逐渐崇奉佛教。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在这种背景下,首先把佛教传入西域于阗的是来自于迦湿弥罗的高僧——毗卢折那。他于公元前70年左右,踏上向西域于阗弘扬佛教的征程。
佛教大约于公元前1世纪后半叶传入西域,这时的中原正处于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天山南北七国对峙,长期进行着争霸、掠夺战争,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佛教以其富有哲理的教理教义,别开生面的传教方式,为西域各族人民的精神世界注入了阳光,人们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与天国,于是佛教逐渐成为人们信奉和尊崇的主要精神信仰,寺庙、壁画、石窟等佛教建筑开始耸立在西域大地。
三国时期,曹魏颍川僧人朱士行率先踏上了西行求法取经的征途。公元260年,朱士行从长安出发,经沙漠长途跋涉,最终到达于阗。关于朱士行西域行径的路线史书上并无详细记载,而从年代上推断,他很可能是从丝绸南道进入于阗国的,那么极有可能经过当时的楼兰。
朱士行于少年出家,潜心钻研佛法,以大法为己任。他向信徒们宣讲的大乘佛籍,是由天竺沙门竺佛口述翻译的。由于沙门竺佛的汉语水平有限,并未能讲出佛教的精髓要义,朱士行感到遗憾,决心亲身前往西方求法取经。于是,他成为中原西行求法的第一位高僧。不过,他并没有到达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而是到了小西天于阗。
当时的于阗国通行佉卢文和于阗文,属于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支,许多佛经都是译成这两种文字流行于中亚地区。朱士行一边向当地高僧求经学法,一边学习语言文字,并不断地派遣弟子将译成的佛经送回中原。在西域20余年,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并以80高龄死于于阗。
另一个“西行取真经”载入史册的高僧是法显,他以65岁的高龄出行西域。他是从陆地西行,从海路返回,回到南京已是79岁高龄了。他游遍西天天竺佛迹,远渡重洋并留下了著作《佛国记》,成为中外研究古代印度和西域历史、地理不可缺少的一部重要著作。
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显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并在他的游记中留下了对西域佛寺的最早记录。法显对西域佛寺的描述言简意赅,只对塔里木盆地西南的于阗佛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他说:“彼国人民星居,家家门前皆起小塔,最小者可高二丈许(约4.5米)。作四方僧房,供给客僧及余所需。”于阗、楼兰皆地处沙漠干旱地带,植被贫瘠,当地人散居在河流冲积出的沙漠绿洲上。佛寺也随居民点分布,星罗棋布地建在沙漠边缘的小绿洲上。
法显出敦煌,过三陇沙,路经楼兰。在这里留下了一段影响后人的可怖描述,他以近乎骇人听闻的词句,把他过往楼兰途中的观感写在了《佛国记》中。这一写,使楼兰所地处的罗布大地和那条穿越此地连接东西方的丝绸古道,在后人的心目中不知平添了多少神秘、恐惧与诱惑。
法显经过的塔里木盆地南缘直至阿奇克谷地,是中国西北沙尘暴的策源地之一,在荒原上遇上尘暴,自然凶多吉少。极其干旱的阿奇克谷地行途不见飞鸟走兽是极为正常的,可见在楼兰国废弃之后,这里的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www.xing528.com)
法显经过鄯善时说:“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
精美的佛头
法显原本选择走的是丝路南道,南道距印度要比北道近得多。但是在渡过“沙河”抵达楼兰之后,沿途涉流沙的艰难吓住了他率领的僧众,加之从南道走克里雅以东方向,还将穿越很长的流沙路程,他们听当地向导说沿途还有羌人的拦截骚扰。于是最终法显临时改变了计划,决定北上再西行,走焉暨,再经木素尔岭南下。
然而,到达焉暨之后才发现,由于信奉的佛教教派与沿途当地佛教教派教义相抵触,老百姓视他们为洪水猛兽的异教徒,不给他们提供水和食物。法显无奈之下,只得从焉暨南下,横渡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到于阗后再向西行。他们用了一个月零五天的时间完成了对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穿行,在《佛国记》中,法显仅用了17个字描述此行的经历:“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他认为人间再没有比这更苦的事情了。
胡杨木上的千眼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最小的佛寺
不过苦显辉煌,法显成为历史上有记载的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全程的第一人,在中国和世界沙漠的探险史上留下了一道成功的印记。
据考古发现,法显笔下的西域佛寺,平面呈方形,中间为佛塔,四周环以单层或多层围墙,围墙上绘有壁画,在围墙与佛塔或围墙之间构成礼拜道,今称“回字形佛寺”。法显所说的“四方僧房”,则是指僧人生活起居的场所,围绕着一个方形院落,四边各建一排僧房。
从楼兰古城中残留的佛塔想象得出,那个遥远年代礼佛盛会的场面,僧侣信徒蜂拥而至,顶礼拜佛,香火隆盛。如闻诵经声不绝于耳,高僧说法,钟声齐鸣。来自西域或者当地的法师,身披黄色袈裟,穿过戈壁沙海,怀着献身的精神来到这里讲经布道。在诵经说法的长吟中,仿佛山谷之上突然出现金光万道,无数飞天在空中翩翩起舞,千佛在头顶隐现跃动……
面对这千年前人们信仰的佛塔遗址,内心不禁升起了一种神秘虚幻的氛围,也平添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在过去的岁月,是这佛塔点燃了楼兰人的精神火炬。我仿佛看到无数跪拜者崇尚敬畏的神情,匍匐在佛脚下,祈求佛陀保佑。
在西行求法的路上,留下了许多高僧的足印,这些执著的僧人用超乎常人的毅力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道难”,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