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楼兰密码:古城之谜揭露

楼兰密码:古城之谜揭露

时间:2024-05-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楼兰古城一时轰动世界,被称为“东方庞贝城”。不同的推测和研究结果,遂使古城陷入了扑朔迷离的疑团中。

楼兰密码:古城之谜揭露

二、故国不堪回首

罗布泊西南岸,排列着一串大小不一的古城,它们是土垠遗址、营盘古城、楼兰LE城、楼兰古城、海头古城、米兰遗址、尼雅遗址等数十个之多,还有由东北向西南穿越罗布泊遥遥相望的长城烽燧和屯田戍堡。如果将这些古城串连起来,沿着渺无人烟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即可看到一条生命和文明的链条。

楼兰古城是楼兰王国前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从楼兰分道,楼兰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之中。

楼兰古迹分布图(毕然手绘

楼兰地区的古城形状明显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方城,如罗布泊沿岸的LE城、LA城、LK等;另一类则是圆城,如民丰县以北沙漠的尼雅古城和安迪尔古城等。

1900年春天,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新疆考察,发现了楼兰。楼兰古城一时轰动世界,被称为“东方庞贝城”。这里出土了大量汉代五铢钱,汉晋时期的丝织物、玻璃器、兵器、铜铁工具、铜镜、装饰品、木简、木雕艺术品和纸质文书文物

1906年和1914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两次挖掘楼兰。他将斯文·赫定发现的遗址编号为LA,随后他又发现了城周围的几十座古城,编号为LB至LM、LQ、LR,慢慢地揭开蒙在楼兰头上的面纱

消失了的楼兰王国在荒原上还矗立着残垣断壁,它们顽强地证明着自己的存在;这个被遗弃的城池,沉默地保持着自己的沧桑。走到这里,无不为之撼动。

史书中如同神话或猜谜般地提到的“故楼兰”、“扦泥城”、“且末城”、“精绝国”等地,都是有土砖、大梁、高筑建筑物,是真实可见的城市。而今在罗布泊还能看到残垣断壁,依稀可辨曾经的辉煌和繁盛。

LA 城即楼兰古城,确切地理位置在东经89度55分22秒,北纬40度29分55秒,占地面积为108240平方米。这座略呈正方形的城池,城东、城西还残留着几段破损的城墙,这些保护着楼兰人的城墙,是距今久远的楼兰人用黄土夯筑的,当城墙高耸即标志着一个独立的国家在西域绿洲上诞生。

居民区的院墙是用芦苇扎成束、红柳条扎捆编织起来,再抹上粘土,这样的院墙就可以抵挡罗布荒原肆虐的风沙。城内的主要建筑材料是木头,是胡杨木制成的柱子支撑着这个国家,如今大部分房子的屋顶、四壁不再,但从残留的墙根上还能依稀看出当时的布局。胡杨木柱精巧的榫头结构和人工凿孔,折射出古人的智慧。从这根木桩可以看出当时古人的建筑水平,着实令人惊叹。

房屋的门、窗仍清晰可辨,这里曾经居住着慈祥的老人、健壮的青年、欢快的少年,还有躺在母亲怀抱里的娇嫩婴孩。善良平和的楼兰人喜欢乘坐着卡盆在罗布泊幽兰湖上打捞着他们的生活,打捞着他们的恬淡和自足。

楼兰古城复原图(毕然手绘)

城中心有一座土建筑,坐北朝南,据推断大概是古楼兰统治者的住所;著名的“三间房”是并排的三间房子,是楼兰城中两座土坯建筑之一,也是城中规格最高的建筑,据考古学家推测可能是当时的官衙。自从斯文·赫定发现楼兰古城并在三间房的墙角下发掘出大量珍贵的文书以后,来自日本的橘瑞超、英国的斯坦因都曾在这里大肆挖掘,并将重要文物带运出国。这些文物后来被外国的博物馆收藏,由专家进行研究,并在国际上兴起了“楼兰学”的热潮。

城东矗立的土丘原是居民们拜佛的佛塔,大约10米高,是楼兰城中最高的建筑,也是人们精神力量的所在。当佛光笼罩在楼兰大地,虔诚的人们一边念诵着佛经,一边用泥砖块和胡杨枝将他们心中的佛,铸造砌起。大佛塔风化得很严重,在这座荒原上逐渐被风摧残成为雅丹地貌。古城的一切令人堪忧,地貌不断地雅丹化,没有了生灵的痕迹,渐渐地形成一条条沟壑。

从残留的建筑风格和布局看,楼兰城分为三个区域,中部和东南部为行政区,西部和西南部为住宅区,以佛塔(又称为军事塔楼)为中心的东北部为佛寺区(或军事区)。城内一条干涸的河道由东西向横贯而过,至今河道的沙砾中满是碎陶片。这条给楼兰城注入生命和活力的河,因为断流、干涸而引起楼兰人的恐慌和绝望。陶罐跌落在地,人们欲哭无泪。

楼兰佛塔目前是那片荒原上最高的“建筑物” (张鸿墀摄影

也有专家对河的推论发出了质疑,认为楼兰城中并没有河。楼兰考古所的覃大海在实地调查中认为城中的河道与古城并不是同一时期的历史遗存,这条河不是楼兰时期使用的,因为城中的建筑是在河床之上。这一推论将完全改变城市的布局和功能。不同的推测和研究结果,遂使古城陷入了扑朔迷离的疑团中。

LB城 在楼兰古城(LA城)的西北面,距LA城9公里。城内有许多塔形建筑、寺院、居民遗址。

LE城 在楼兰古城(LA城)的东北面,距LA城24公里。全城有完整的四方形城垣,城池中有土垒建筑。

LK城 在楼兰古城(LA城)的东南面,距LA城48公里。有完整的城垣伫立在荒原之上,城垣呈长方形,总面积为19023.46平方米。(www.xing528.com)

楼兰,楼兰你在哪里?(张鸿墀摄影)

雅丹地貌

雅丹是维吾尔语,有“险峻的土丘”之意,现通指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这种地貌是指粘土性岩层因暴流侵蚀,再经强烈的风蚀作用而成。由一系列平行的“垄脊”和“沟槽”构成,顺盛行风的方向伸长。有数米至数十米,最长者达数百米,犹如一条条长龙蜿蜒,形态千奇百怪,蔚为奇观。

楼兰的“雅丹”风蚀地带,大体分布在罗布泊的东西北三面,其中以罗布泊东面的雅丹地貌最为典型。这里亦被称为“龙城”,连绵起伏的高大土堆之间,广布坚硬的盐壳,盐壳呈白色、淡黄色,形似游龙,均呈东北——西南走向。“龙城”的“建筑物”造型多姿多彩:有的俨然是“城堡”,端庄凝重;有的似“城廓”,龙蟠虎踞;有的像高楼大厦,顶天立地。分布在这些蹊跷地物之间的宽阔的条条风蚀凹地,犹如城市中的大街小巷,显得深邃而幽静,别有意趣。置身“龙城”,颇觉眼前的“龙城”不是古城,又胜似古城,足可以假乱真。

龙城雅丹造型丰富,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手笔,这里盛行强劲的东南风,可将地面上一切建筑都梳理成它所想要的造型。一座像潜水艇的雅丹群,仿佛行驶在茫茫波涛之中;甚至有些形态还能找到龙头、龙尾的造型,可谓姿态万千。

气势壮观的雅丹群,在夕阳照耀下熠熠生辉,犹如一条金色的巨龙在大漠中游弋。龙城雅丹的面积有1800多平方公里,南北宽60公里,东西长40公里,与三垅沙雅丹、白龙堆雅丹并称为罗布泊地区三大雅丹群。

公元401年,一位64岁的老和尚法显,从敦煌西出取经,路过了距楼兰不远的白龙堆沙地,他在《法显传》中这样描述道:“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过去商贾云集的丝路南道废弃了,繁华的楼兰古城亦不复存在。

如今楼兰古城正在逐渐地雅丹化,古城其实就是龙城雅丹的延续。

土垠遗址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张鸿墀摄影)

土垠位于罗布泊北岸,楼兰古城以南。历史资料显示,在罗布泊没有干涸之前,土垠就位于临湖的半岛上,这里水网密布,有孔雀河从这里注入,航运繁忙。西汉时期,进出楼兰的交通线有四条,土垠——楼兰一线是唯一的水路。遗址附近的古河道里挣扎着生存的红柳,那枯死的红柳根是一种令人伤感和沉思的美。在古河道里发现有淡水螺,淡水螺的壳很薄很脆,说明这里曾有一大片水域。

作为罗布泊的港口和楼兰城的门户,土垠曾直接见证了楼兰古城的开发、发展、凋落和放弃的历史,见证了楼兰古国及其民族生死存亡的蹉跎命运。

营盘遗址

营盘遗址由一座圆形的古城和上百座古墓组成,是迄今罗布泊地区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墓葬群之一,被史学界誉为“第二个楼兰”。公元4世纪初,经过车师的“丝绸之路”北道未辟之前,使者、商贾慑于北匈奴的侵扰,基本上通过丝路中道穿梭于东西方之间。据资料介绍,营盘是官办的屯兵驿站,一方面扼守丝绸之路的中道,起保护商旅的作用;一方面孔雀河于城旁流过,乃可以屯垦土地。

当时的营盘处于楼兰和尉犁之间,是丝路中道的主要城市(据说是《水经注》中的注宾城),我国学者黄文弼推定为西域墨山国都城。楼兰衰退后,营盘也随之逐步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古墓沟

古墓沟位于孔雀河下游北岸的台地上,在一片地势较周围稍高的小沙丘上。东距干涸的罗布泊约70公里,海拔847米,在东经88 °55',北纬40°40'处,墓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墓地所在沙丘地势平缓,地表有环形的地桩标志,就像一座美丽的圆城,仿佛人们死后于此将走向这神圣的圆满。据科学测定这是距今3800年左右罗布泊地区土著民族的文化遗存。

古墓沟仍是一片墓地,在这儿死亡的气息已经渗透每一粒沙砾中。后人仿佛闯入了一个禁地,那是距今更为遥远年代的楼兰人的生活。这儿出土的墓葬共分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无环形列木墓穴,共有36座,男女老少均有。墓主人均头戴尖顶毡帽,毡帽上插禽鸟翎羽,足穿皮鞋,左胸部携带有一小包麻黄碎枝。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娇弱的少女,随身带着草编小篓,内盛10~100粒不等小麦粒,据说这是生者为死者带往去天堂的食物,由此可见当时罗布人在由单一的食鱼民族向农业民族跨越。从手腕、腰部、颈部的玉骨珠饰,可判定墓主人的性别。一些墓中还有随葬的木质人和石质人,可见当时罗布人已走出了活人陪葬的怪圈。

第二种类型墓穴是地表有7圈规整的环列木桩,木桩由内而外,粗细有序,环圈外有呈放射状的向四周展开的列木,井然不乱,入葬者均为男性,这个墓地又被称为“太阳墓地”。由于靠近孔雀河,深埋的棺木多数已经朽烂,出土完整的仅有6座,出土文物有刻木、骨椎、骨珠、木雕人像等。

孔雀河古墓沟的发现,把罗布人的历史确凿地推至3800年前的古代,这些墓穴、干尸给人们提供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和意识形态方面崭新的实物标本,成为研究中国和新疆历史又一重要的古文物证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