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资变动分析:经济结构与劳动报酬

工资变动分析:经济结构与劳动报酬

时间:2024-05-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用单位劳动成本的概念,考察单位劳动创造的价值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单位劳动成本=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也可以这样理解,制造业劳动报酬的大幅度升高是在劳动生产率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的基础上发生的。为了清晰比较不同地区的行业间劳动报酬差距,以更好地考察其与产业转移的关系,本章将31个地区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因为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劳动生产率和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差异明显。

工资变动分析:经济结构与劳动报酬

二、劳动报酬变动特征分析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地区间劳动报酬的差异是引导劳动力空间流动的主要因素。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同一行业中的劳动力总是从报酬低的地区向报酬高的地区迁移。当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工资上涨到影响现代部门的利润率份额时,在发达地区发展该产业就没有优势可言,则这一部门会以资本输出的方式到具有产业优势的地方继续发展。

1.制造业工资变动总体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发达地区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落后地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跨区迁移。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劳动工人的工资变动情况,图1给出了1980—2008年我国制造业各年份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相对应地以各年份所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作为参照标准,并给出了各年份制造业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实际工资增长率。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对比各年份的职工平均工资和制造业平均工资,可以看出制造业平均工资低于职工平均工资,也就是说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低于社会各部门的平均水平,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与社会各部门的平均水平的差距在扩大。

图1 1980—2008年制造业平均工资变动图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9》。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东部沿海地区几乎处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理论状态,工人劳动报酬较低。受到居民消费指数剧烈波动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的变动出现了很大的偏离。尽管货币工资增长率持续在两位数以上,1980—1996年间货币工资平均每年保持16.7%的增长率,但是实际工资涨幅微弱,1980—1996年间实际工资平均每年只有4.4%的增长率。1997年以来居民消费指数变动趋于稳定,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实际工资增长率变动实现同步。图1显示自1997年以来货币工资同实际工资的增长幅度趋于一致。在1999—2008年这10年期间,货币工资的年平均增幅为14.6%,实际工资的年平均增幅为12.7%,直到这一时期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工资水平才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

2.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分析

上述分析表明从1999年开始制造业的工资水平稳定地大幅度上涨,制造业长达十年的工资高速上涨是否就一定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呢?单纯从劳动报酬这一个方面来评价地区间劳动力成本的高低是有失偏颇的。考察劳动力成本应该考虑到劳动力获得的报酬与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比例关系。本章用单位劳动成本的概念,考察单位劳动创造的价值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单位劳动成本=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

通过比较2003—2008年制造业的劳动报酬和单位劳动成本(见图2),可以看到在制造业的劳动报酬逐年增加的同时,劳动报酬占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在持续降低,单位劳动成本在逐年下降。也可以这样理解,制造业劳动报酬的大幅度升高是在劳动生产率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的基础上发生的。虽然劳动报酬大幅度上升,但是单位劳动创造的价值上升更多,单位劳动成本非但没有增加反而降低了。

图2 制造业劳动报酬和单位劳动成本对比图

3.三大地带制造业分行业比较劳动力成本(www.xing528.com)

本章重点考察劳动报酬上涨条件下的产业转移,因此对不同地区间的同一行业的劳动报酬进行比较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清晰比较不同地区的行业间劳动报酬差距,以更好地考察其与产业转移的关系,本章将31个地区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因为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劳动生产率和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差异明显。选取东、中、西部地区的20个制造业行业作为研究对象,用2001年和2007年的时间截面数据作对比分析,以便以更长的时间跨度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同行业劳动报酬特征和变动趋势进行动态考察(见表1)。

表1 2001年和2007年东、中、西部分行业劳动报酬涨幅比较

续前表

首先我们考察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的分行业劳动报酬变化特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各个行业从业人员的规模差异较大,三大地带分行业的平均劳动报酬都在各个地区的从业人员年均数权重下推算得出。绝对值是2007年与2001年的货币劳动报酬水平差距,而相对值则是指2007年的货币劳动报酬对2001年的货币劳动报酬的增长率。由表1可以看出,从2001年到2007年制造业各个行业的劳动报酬都快速上涨,2007年的劳动报酬水平普遍达到2001年的两倍多。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劳动报酬的行业波动较为同步,两大地带上涨最快的行业是烟草制造业,分别增长了1.5倍和近2倍,两大地带上涨最慢的行业是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也分别达到50%和70%左右的增长率;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各行业劳动报酬也快速上涨,涨幅最大的行业是专用设备制造业,这一行业的劳动报酬波动与中部地区一致,上涨将近1.9倍。

从三大地带各行业的劳动报酬上涨幅度来看,我们发现中部地区的制造业各部门劳动报酬上涨幅度最大,次之是西部地区,涨幅最低的是东部地区的制造业各行业。考虑到东部地区的制造业比中部和西部地区起步早,发展成熟,因而劳动工人的劳动报酬基数大,可能会出现涨幅虽小但是上涨的绝对数较大这一结论,接下来我们观察三大地带分行业的劳动报酬上涨绝对值。表1中的20个行业中有12个行业的东部地区劳动报酬上涨绝对值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有4个行业的劳动报酬上涨绝对值最高。这也可以印证中部和西部地区劳动报酬上涨速度快于东部的设想。

利用单位劳动成本的计算公式我们推算了2001年和2007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制造业分行业单位劳动成本(见表2)。虽然20个制造业行业的劳动报酬都上涨很快,不论哪一个行业在几年间劳动报酬都经历了快速的增长,但是从单位劳动成本变化的角度来看,不同行业在各个地区间确实存在差异,变化的速度和方向都各有不同。

从单位劳动成本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行业在劳动报酬上涨的同时单位劳动成本呈下降趋势,2007年只有东部地区的电子通信设备制造、西部地区的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单位劳动成本比2001年高,2007年西部地区的烟草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与2001年持平,其余行业在各地区单位劳动成本都呈下降趋势。

从三大地带各行业的单位劳动成本变动幅度来看,东部地区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加工业、有色金属加工业的单位劳动成本降幅较大,2007年单位劳动成本几乎下降为2001年的一半;中部地区部分行业单位劳动成本的降幅相对东部地区较明显,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加工业、有色金属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机械等行业2007年的单位劳动成本不到2001年的一半;西部地区部分行业单位劳动成本降幅更大,从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表2 2001年和2007年东、中、西部分行业单位劳动成本比较

从各行业的单位劳动成本在三大地带间的对比来看,表2中制造业的20个行业中,2001年东部地区单位劳动成本最低的有10个行业,其中1个和中部地区并列最低;中部地区有9个行业单位劳动成本最低;西部地区的烟草制造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在三大地带中单位劳动成本最低。到2007年,各行业的最低单位劳动成本大多发生了变化,东部地区只有6个行业单位劳动成本最低,其中烟草制造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单位劳动成本是新降下来的,也就是说2001年东部拥有的10个单位劳动成本优势行业到2007年时失去了4个;而中部地区的数据显示最低单位劳动成本行业的拥有量激增至14个行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源依赖型行业;西部地区具有单位劳动成本优势的行业也增至4个,其中3个行业的单位劳动成本与中部地区并列最低。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2001年时东部地区的部分行业单位劳动成本比中部和西部地区低很多,到2007年中部地区的单位劳动成本优势更为突出,而三大地带之间的单位劳动成本差距在缩小,甚至趋于一致。中西部地区在劳动报酬逐年大幅提高的背景下实现了单位劳动成本的快速下降,并且在大部分行业具有单位劳动成本优势,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东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迫切性和可行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