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资变革带来的经济结构调整:跨国制造业行业的证据

工资变革带来的经济结构调整:跨国制造业行业的证据

时间:2024-05-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出口中规模报酬递增产品的促进效应相对较大可能与行业的规模经济特征对劳动力流动的扩大效应有关。而随着新的劳动力的流入,劳动力成本上升行业的生产规模自然会相应扩大。究其缘由,这可能与进口国居民需求的消费价格弹性有关。

工资变革带来的经济结构调整:跨国制造业行业的证据

三、劳动力成本与贸易结构转换——来自跨国制造业行业的证据

在前一节的分析中,我们对在劳动力成本上升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发展空间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就整体而言,考虑到外部的需求基础、中国的贸易互补优势、劳动力成本的跨国差异以及我国区域内部产业梯度转移的可能性,在中短期内,我国的对外贸易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相应的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也会继续得到巩固。这一点,是不会因为我国劳动力价格的上升有根本改变的。

但问题在于,虽然从整体和总量意义上来看,当前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不会对我国制造业的贸易大国地位形成根本冲击,但在制造业内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仍然会对我国的产业结构继而贸易结构的变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来说,一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至少会在以下两个方面对一国某一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首先,从劳动力成本增加的直接影响来看,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直接增加了生产企业的显性成本,这必然会压缩企业生产的利润空间。在开放条件下的反映便是企业的贸易竞争力以及相应的外部市场份额的下降。其次,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动态影响看,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又会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对行业竞争力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一方面,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意味着劳动力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福利的改善,这有助于劳动者提高自身的教育和培训投入,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增强企业的贸易竞争力。另一方面,在考虑不同行业间劳动力流动效应的情况下,某一行业劳动力工资的上涨有利于吸引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劳动力向该行业流动,这种跨行业流动在有利于提高工资上涨行业的生产规模和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会对其他行业的发展形成不利影响。相应地,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也会发生变动。

应该注意到的是,在不同行业间,由于具体行业的行业特征不同,因此劳动力成本上升对行业发展造成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效应也会在不同程度上被加以放大或紧缩,而具体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则取决于行业的特有属性。最直观的例子是,如果两个行业的劳动要素密集度不同,那么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所带来的成本增加效应也必然会存在差异,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的影响无疑会更为明显。因此,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并不必然会影响到特定行业的比较优势,不同行业受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大小仍然取决于行业的内在属性。事实上,如果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市场力量自发作用的结果,那么其传递的其实是要素市场供求变动以及禀赋结构变动的价格信号。相应地,其所导致的一系列的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也是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外在体现。它改变的只是不同行业产出规模和贸易竞争力的力量对比,而不会对一国整体竞争力和经济增长动力造成根本冲击。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在市场力量自发作用下,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更多的是一个结构性问题。下面,我们将以几个假说的形式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对贸易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

假说1: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利于增加对外出口中技术水平较高的产品的出口比重。

一国某一行业的技术水平不仅反映了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也反映了不同行业生产要素投入的构成差异。当劳动力成本上升时,由于高技术水平行业在投入要素构成和生产率水平上的优势,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不但不会对这些行业的贸易竞争力构成影响,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一国出口中这些行业的出口比重。一方面,那些技术水平较高的行业的生产要素构成具有较为明显的资本密集型行业特征,劳动力要素投入在生产要素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往往较低,因此,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相对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技术水平较高的行业的整体研发水平是行业发展的关键,而行业研发水平的高低则与行业的人力资本水平有关,因此,相应地,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也会要求较高的劳动报酬。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行业的高劳动力成本往往意味着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和行业生产率。相应地,劳动力成本特别是中低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不会对这些行业的竞争力形成根本冲击。

假说2: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利于增加对外出口中规模报酬递增特征较为明显的产品的出口比重。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出口中规模报酬递增产品的促进效应相对较大可能与行业的规模经济特征对劳动力流动的扩大效应有关。具体来说,假定某种因素使得某一行业的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出于对高收入回报的内在需求,劳动力会从劳动力成本较低的行业向高工资行业流动。而随着新的劳动力的流入,劳动力成本上升行业的生产规模自然会相应扩大。此时,由于不同行业的规模报酬特征不同,生产规模的扩大程度也就存在着差异。对那些规模报酬递增特征较为明显的行业来说,要素投入增加所带来的产出的增长无疑更为显著,相应地,其出口的增加也就更为明显。

假说3: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利于增加对外出口中附加值较高的产品的出口比重。

一国某一行业的出口附加值不仅关系到出口企业的盈利能力,更是一国整体福利水平提高的关键。而在劳动力成本普遍上升的背景下,那些高附加值行业的出口也将会有更大的上升空间。也就是说,对那些附加值较高、盈利能力较强的行业来说,劳动力成本的提升能更好地促进这些行业出口份额的增加。这其中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对那些盈利能力较强的行业来说,相比于其营业利润,同等幅度的劳动力成本提高所带来的显性生产成本的上升相对较小,对行业竞争力的影响也相应变小。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前面提到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所带来的行业生产规模扩大效应仍然存在,那么对盈利能力较强的行业而言,同等程度的行业规模扩大可能会为其带来更多的营业利润,而这无疑会促进其行业竞争力的提高。

假说4:劳动力成本上升将会减少对外出口中出口集中度较高的产品的出口比重。

我们这里所说的出口集中度指的是出口国出口的某一产品在出口目标国从所有国家进口的产品中所占的比重。我们认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会对那些出口集中度较高的行业的出口规模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会随着出口集中度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加。究其缘由,这可能与进口国居民需求的消费价格弹性有关。在一般意义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最终反映在生产价格和出口价格的提高上。而随着出口价格的提高,进口国的进口需求必然会有所降低,但相比于那些进口份额较小的产品,在居民收入水平给定的前提约束下,那些进口份额较大的产品无疑具有更高的价格弹性。因此,进口国的需求水平继而相应行业的出口份额也自然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下降。

(一)劳动力成本与制造业出口关系的初步考察

在就劳动力成本对贸易结构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之前,我们首先对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三位数分类标准下的27个行业中劳动力成本与出口份额的相互关系进行一个简单的考察。具体的分析结果见图7。

从图7可以看出,与之前我们分析的结论相一致,在不同的行业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行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呈现出显著差异。在这些行业中,不仅拟合线斜率的大小不同,其方向也呈现出较大差异。具体来说,在我们所考察的27个行业中,有11个行业(40.7%)的劳动力成本与行业的出口竞争力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有4个行业(14.8%)的劳动力成本与出口竞争力之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此外,还有12个行业(44.4%)的劳动力成本与行业出口比重的大小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从这些行业的技术分类看,4个呈现负相关关系的行业主要集中在322、323、361和372等中低技术产品行业,而呈现正相关关系的行业则遍布各个技术分类,只是在不同行业上的分布比重有所差异。在低技术产品行业有3个(27%)、在中等技术产品行业有5个(42%)以及在4个高技术产品行业中有2个行业(383和385)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而高技术产品行业中另外2个行业(382和384)呈现出较弱的正相关性。从图7所反映的信息看,劳动力成本与出口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基本验证了我们之前的结论,即在不同的行业内劳动力成本的变化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存在差异性。

图7 单位劳动成本与出口份额的散点图

注:在图7中,横轴代表的是单位劳动成本的对数值,纵轴表示的是某一行业的出口占全部商品出口的比重的对数值。每一个小图中的数字是ISIC第二版分类下的三位数行业代码。

(二)劳动力成本对出口结构影响的计量分析

在这一小节,我们将在前面所提出的假说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实证数据来对这些假说进行验证,进一步对劳动力成本影响贸易竞争力的机制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行业效应差异进行分析。

实际分析时,我们使用的模型形式如下:(www.xing528.com)

其中,yik表示的是在样本期间内第i个国家第k个行业的出口占商品总出口份额的平均值。Countryj,j=1,2,3,…,63代表的是不同国家的哑变量,而Industryj,j=1,2,3,…,27则表示同一国家内部不同行业的哑变量。LC为劳动力成本,实际分析时为了对生产率的影响加以考虑,我们仍然采用单位劳动成本这一指标,计算方法同式(1),同时,考虑到行业劳动力流动的滞后性,我们采用的是样本区间初始的劳动力成本大小。Share表示不同行业的增加值占整个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Scale则是规模经济变量,用相应行业的增加值与企业个数的比值表示。Inter为状态依赖变量,我们据此来对不同特征的行业进行划分,其与劳动力成本的交叉项的形式则反映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在不同行业的效应差异。实际分析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同时为了对我们的假说进行验证,我们选取了技术水平、行业规模、行业盈利能力、出口市场集中度四组指标。其中,技术水平参照Marcato和Malfi(2005)对OECD国家制造业技术水平的分类标准,用行业的研发投入占行业增加值的比重表示;行业规模的衡量与前面相同;不同行业的盈利能力用行业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比值表示。为了准确地对商品的价格进行衡量,我们采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五位数的分类数据,对每种产品的价格进行计算后,采用价值加权的形式得出SITC两位数的产品价格,然后再按照Keith(1989)所提出的转换办法将SITC数据转换成ISIC所对应的27个行业。[2]出口市场集中度则用一国某行业的出口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比重来表示。

实证分析时的生产数据来源于UNIDO数据库,贸易数据则来源于UNCOMTRADE数据库,总样本数据涵盖了1990—2004年63个国家ISIC第二版分类标准下的27个行业。实证分析的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我们选择的三组样本区间内,行业份额和行业规模两个控制变量在符号和统计显著性上都较为一致,经济学意义也较为明确,反映了我们模型分析的稳健性。同时注意到,就劳动力成本变量而言,在不同的回归模型中,单位劳动成本的系数呈现出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系数的符号和数值大小上,也体现在变量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上。这说明,在不考虑行业特性差异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相应行业的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仍然具有不确定性。这样的一个分析结论也是与我们前面理论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的。

表1 实证分析结果

*、**和***分别代表变量在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注:括号中的数字为相应变量的标准差。

接下来我们重点对之前我们所提出的假说进行检验,主要是对劳动力成本与状态变量的交叉项进行分析。整体而言,在不同的样本期间内,除了1995—1999年这一时期技术水平的交叉项变量在统计上不够显著以外,其余交叉项变量在统计上都非常显著,并且在不同的样本区间内,符号呈现出一致性。这说明劳动力成本对出口竞争优势的影响确实具有行业差异性,而在具有这些特征的行业内部,劳动力成本对出口竞争优势的影响也具有一致性。

具体来说,首先,我们对单位劳动成本和技术水平变量的交叉项进行考察。我们发现,除了1995—1999年这一时期交叉项系数的正值不够显著外,在其余两个样本时期,技术水平交叉项的系数在统计上显著为正,这说明在大部分时期,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不同技术水平的行业的出口优势的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那些技术水平较高的行业出口增加也相对较快。其次,就行业规模和劳动力的交叉项而言,在所有的回归方程中,交叉项的符号都为正,并且在统计上非常显著。这说明那些生产规模较大的行业的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不但对出口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这种推动作用还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而有所增加。再次,我们对行业的盈利能力与劳动力的交叉项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同行业规模的交叉项变量相似,在所有的回归方程中,交叉项变量的符号都在统计上显著为正。这说明行业盈利能力的高低的确显著影响了劳动力成本对出口竞争优势的促进效应的大小。那些盈利能力较强的行业的劳动力成本的提升能更好地促进这些行业出口份额的增加。最后,考察单位劳动成本与出口集中度的交叉项变量的系数和统计显著性。我们发现,与前几个状态变量交叉项不同,在所有的回归方程中,出口集中度交叉项变量的符号为负,并且在统计上非常显著。这说明,对于那些出口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这些行业的出口规模扩大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而这种负面影响随着出口集中度水平的提高还有加大的趋势。

综上,在不同的行业间,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对于那些技术水平较高、规模报酬递增特征明显、行业盈利能力较强、出口集中度较小的行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对这些行业的贸易竞争力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提高这些行业在总的对外贸易出口中的比重。因此,随着一国出口集中地的均衡分布以及出口产品中技术水平较高、规模报酬递增特征明显、盈利能力较强的行业出口份额的增加,无论是就对外出口的地区结构还是产业结构而言,一国的贸易结构都呈现出优化升级的态势。因此,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讲,一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虽然可能会对个别行业的出口产生不利影响,但它却构成了贸易结构优化升级的逻辑起点。但应该注意到的是,从我们前面分析的理论逻辑来看,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之所以会为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可能,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一是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间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二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市场力量自然作用的结果。前者保证了市场对资源配置功能的顺利执行,而后者则避免了非市场因素所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显性生产成本增加的放大作用。相应地,这两点也构成了我国未来政府政策选择的基本切入点。

(三)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中国的贸易结构调整: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在上一小节的分析中,我们在大类层面上,就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不同行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而在总量层面上就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判断。接下来,我们将具体到个体行业层面,细致探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具体行业效应差异,从而为劳动力成本上升背景下我国未来贸易结构的调整提供更为具体的理论依据。实际分析时,为了保持一致性,我们采用的模型形式如下:

其中,yj,t为被解释变量,表示的是某一行业第j个国家第t年的贸易竞争力。实际分析时,我们考虑了三种不同的指标,分别是:出口占商品总出口份额的比值,净出口率指数和Michaely指数。[3]Countryj,j=1,2,3,…,63代表的仍是不同国家的哑变量,LC为劳动力成本,实际分析时为了对前面的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我们在此以职工工资来衡量。同时,在考虑滞后效应存在的情况下,我们采用的是劳动力成本的一期和二期滞后值。而Share和Scale的定义则与前面相同。我们仍然考虑了制造业ISIC三位数分类下的27个行业,包含了63个国家1980—2004年的面板数据,实际分析时,各变量均以五年平均的形式进入回归方程。所有数据的来源与前面相同。表5列出了使用不同指标来衡量贸易竞争力时模型(3)的回归结果。[4]同时,为了对中国现有的贸易优势行业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对劳动力成本提高背景下,中国现有制造业行业的贸易竞争力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判断分析,我们也在表5中给出了2009年用三种指标衡量的中国贸易竞争力的大小。

从表5可以看出,对每个具体的行业而言,劳动力成本效应在不同的行业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劳动力成本效应为负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食品制造业、纺织业、服装业、制鞋业和家具业等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以出口份额为例,这些行业劳动力成本的系数大多在0.2~0.1附近,说明一个百分点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将会导致这些行业0.1~0.2个百分点的出口份额下降。这也说明,从国际经验来看,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逐渐上升,我国这些行业的发展将遇到较大的挑战。同时,需要提及的是,这些行业也是现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的行业,这一点在纺织业和服装业这两个制造业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相对于其他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两个行业不但在当前我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且其当前的贸易竞争优势也比较明显。纺织业和服装业在2009年我国对外出口中的比重分别为5.98%和8.04%,净出口指数和Michaely指数的值也相对较高。因此,相对于其他劳动力成本效应为负的行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对这两个行业的冲击可能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相对较大的影响。而如何在劳动力成本上升背景下维护这些行业的贸易竞争力也是我国未来贸易和产业政策制订中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表5     劳动力成本上涨对我国出口产业结构的影响

续前表

注:表中的第3、第4和第5列分别代表采用出口份额、净出口率指数和Michaely指数作被解释变量时劳动力成本的系数。“—”代表系数不显著,a则代表在劳动力成本的一期滞后项不显著的情况下采用的二期滞后项系数。后三列分别为2,,0年中国各行业相应的贸易竞争力指标的数值大小。

劳动力成本效应为正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学品行业、金属制品业等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中技术水平的行业,以及机械制造业、电器制造业等高技术水平含量的制造业。这一点,也是与我们前面分析的结论相一致的,即由于这些行业的行业特性优势,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不但不会制约这些行业的发展,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这些行业贸易竞争力的提高。而具体到我国而言,由于机械制造业、电器制造业在我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这两个行业在出口中的份额之和几乎接近我国对外出口的50%,因此,从积极的意义上讲,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不但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构成,而且对我国整体出口规模的扩大也具有促进作用。但需要提及的是,相对于机械制造业、电器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和专业及科学设备制造业所蕴涵的技术水平更高,但其出口份额却相对较小,因此,如何在劳动力成本上升背景下合理推动这两个行业出口份额的增加也应构成我国未来贸易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

劳动力成本效应不显著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皮革业、印刷出版业和钢铁制品业等制造业行业。由于这些行业在总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很小,2009年占比最高的钢铁制品业在我国总出口中的比重也不过2.47%,其余行业更是在2%以下。因此,即便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对这些行业的贸易竞争力产生影响,其对我国整体出口的影响也几乎微乎其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