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资上涨对技术与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工资的变化带来生产成本的变化,在企业追求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必然引发要素的替代,甚至技术的转变,从而对经济结构产生影响。在投入产出框架下,由于固定技术系数的假定,从而不考虑要素间替代的情形。在这样一种分析框架下,投入系数比例的改变直接就是技术本身的改变。另外,对于如下形式的投入产出的列向模型:
p=(1+r)pA+wl
其中,p表示价格行向量;A表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r表示用增加值扣除劳动报酬的数值与中间投入合计值相除计算出的各部门平均收益率;工资率w与劳动投入系数l相乘得到劳动报酬系数。
上述列向模型表明了技术、工资率与利润率、相对价格之间的一种联系。对于某个固定的技术,收益率的变化将带来相对价格的改变,并进一步影响实际工资。如此,针对每一技术水平存在一个工资率与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并且我们可以证明这种关系是一种反向关系。利用这一分析框架,我们能够对工资率和收益率的变化是如何与技术之间形成一种长久的相互影响关系展开系统的考察。利用这样构造出来的一种要素价格前沿,我们不仅可以分析在既定技术下不同要素收入分配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不同年份间的比较,分析技术演进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根据投入产出数据整理得到的我国几个时期的工资率与收益率如表6所示:
表6 不同时期的工资率和收益率
我们采用居民消费结构来计算消费价格指数,利用2002年与200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计算得到收益率与实际工资率的关系(见图3)。我们可以据此考察2002—2007年间实际工资率与收益率之间关系的变化。
图3 2002年与2007年实际工资率与收益率之间关系的变化情况
图3中的A、B两点分别表示当年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它们表明相比于2002年,2007年资本收益率下降了而实际工资率有了大幅度上升;同时,两条曲线的斜率也发生了很大改变,2007年的曲线相对于2002年斜率更陡,这意味着收入分配更大幅度地向劳动倾斜。但是,两条曲线在收益率接近0.4的地方有一个交点,这意味着在更高的收益率的情况下,2002年的技术反而能够获得更高的工资率,这也意味着在这样的条件下,2002年的技术相比于2007年能够实现更大程度的成本最小化。相反,在图3中的情形下,工资率的不断提升并不会导致2007年技术效率的下降,而只会导致比2002年更大幅度的技术效率的提升。
进一步,我们利用2005年日本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计算,并与我国2007年的结果进行比较。图4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中日之间技术差距所带来的收入分配关系的差异。
图4 2005年日本与2007年中国的实际工资率与收益率关系的比较(www.xing528.com)
观察按汇率折算后的代表日本2005年工资率与收益率关系的曲线与中国2007年的曲线,可以看出,日本在收益率高于中国的同时,实际工资率也要高很多,这反映了两国劳动报酬水平的巨大差异。为了单纯比较技术差异带来的影响,我们采用日本2005年的技术系数,把它放到2007年中国的结构关系中进行计算,得出的工资率与收益率的关系见图4。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在现今中国的经济条件下,采用日本的技术将得到更高的收益率或工资率的组合,这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效率。
上述分析表明了技术、相对价格、工资率与收益率相互间保持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一方面一定的技术水平决定了收入分配关系,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也会推动技术的变化。在我们的分析中可以看到2002—2007年的变化,在技术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工资率与收益率的关系更大程度地向工资率倾斜,这意味着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与改善。另外,当工资率由于外生的原因不断提高而价格水平能够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时,将引起实际工资的上升以及相应的收益率的下降,企业面对这一收入分配关系的改变将被迫进行技术调整;如果工资率的调整能够维持在适当的水平上,那么这将推动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对这一趋势的分析,既能够帮助我们明确技术演进的方向,又能为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提供依据。
为进一步考察在工资成本上涨后日本技术与经济结构的变化,我们选择了日本1990年和1995年两个年度的投入产出表,对这期间经济的结构性变化进行研究。实际上,从1980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工资上涨(见图5),另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同时遭受了泡沫经济破灭和经济衰退的影响。我们将考察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日本经济发生的变化。
图5 1980—1994年日本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我们利用投入产出数据,计算了中间投入系数与劳动报酬系数比值的变化,以此反映不同部门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关系的变化。
计算出的总的中间投入系数与劳动报酬系数的比值的变化为0.86,这表明1995年整体经济中劳动报酬在投入中的比重是上升的。从不同产业的情况看(见表7),服务业的投入结构中劳动投入的比重明显降低了,而制造业则与整体经济一致,整体上并没有表现出急剧的变化。但是,进一步地从两个年度间整个直接消耗系数的比较来看,我们对两个年度间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之差求平方和,计算的结果却表明制造业直接消耗系数内部的变动程度在总体上要比服务业剧烈(见表8)。这表明在这段时期内,制造业内部经历了很大程度的技术转变,而服务业则更多的是整体性地增加中间投入份额,并相应降低劳动投入。从制造业内部的情况看,技术系数变动比较大的部门包括石油和焦炭品、非铁金属、食品和饮料、精密机械、化学制品、钢铁等部门。可以看出在这些部门中除食品和饮料、精密机械外,其余都是基础原材料部门。
表7 中间投入系数与劳动报酬系数比值的变化
表8 制造业与服务业不同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的变化(×10 000)
注:变动值为两个年度间直接消耗系数之差的平方和。
上述对日本经济结构变化的分析告诉我们,面对工资水平的整体上涨,制造业与服务业都进行了重要的技术转变,以提高效率应对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只是两者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服务业的发展和基础产业的急剧扩张所带来的资源约束压力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可能有助于突破这一发展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