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徽州藏书文化:绵延世代的世家阐述

徽州藏书文化:绵延世代的世家阐述

时间:2024-05-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现有的资料,绵延二代以上的藏书家有数十家,绵延三代以上事迹可考的有八家。可见金弘勋藏书质量是很高的。金氏藏书三代,延续近百年。还有不少罕见的元版图书。吴焯家有藏书楼“瓶花斋”,藏书不下数万卷,闻名于江南。乾隆三十八年四库征书,吴玉墀呈家藏图书305种,得到乾隆的赏赐,荣耀一时。

徽州藏书文化:绵延世代的世家阐述

四、绵延数代的世家藏书

清代徽籍藏书家队伍中,有绵延二代、三代甚至六代的藏书世家,这是徽州藏书家的一个显著特点。根据现有的资料,绵延二代以上的藏书家有数十家,绵延三代以上事迹可考的有八家。这中间,有富埒王侯的徽商大贾,有官至极品的仕宦之家。他们大多寄籍在淮扬、苏杭一带,和徽商的势力分布状况及该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相符合的。

(一)金氏文瑞楼

金檀(1709~?),字星轺,休宁七桥人,其先人徙浙江桐乡,遂寄籍桐乡,晚年居苏州。生卒年不详。桐乡县诸生。著有《文瑞楼集》、《消暑偶录》。

金檀自幼嗜古,经史图籍,遍览无遗。喜好聚书,遇善本虽重价不惜,又经常借书手抄,积数十年之功,收藏之富甲于一邑。金氏好蓄异书,于桑梓之文献,特别留意搜集。据载,元刻蒋易编《皇元风雅》向来只有残本流传,范氏天一阁亦只藏写本2卷,可是金氏藏有全本30卷,后为黄丕烈所得,黄氏跋云:“知此书之流传非广矣……顷有书友携一部来,竟三十卷,验其装潢,识是金星轺家故物,非出自寻常藏书人家者。”[26]金氏藏书处曰“文瑞楼”,藏有珍籍异本甚多,有《文瑞楼书目》12卷,共著录2000多种,依四部各分子目,集部最富,宋元文集不少,尤以明人文集为备。该书以孙从添的《藏书纪要》附录于后,为记录其藏书活动的宝贵资料。

金檀之侄金弘勋亦好藏书,家有藏书楼名“南楼”。所藏明刊本《陈伯玉文集》10卷,后为“铁琴铜剑楼”所得;宋本《新定续志》10卷,后为黄丕烈所得;《艾轩集》后为丁氏“八千卷楼”所得。可见金弘勋藏书质量是很高的。金檀之孙金可埰为人倜傥不群,后家道中落,然藏书尚存。可埰病死后,家中图籍书画悉被书贾售卖,其中残编断简亦多善本。金檀之侄孙金德舆家累世收藏法书名画及宋刻本甚富,又刊刻多种善本。

金氏藏书三代,延续近百年。

(二)汪氏裘杼楼

汪森(1653~1726),字晋贤,号碧巢,休宁县人,旅居浙江桐乡。汪森康熙间拔贡生,累官至户部江西司郎中。著有《小方壶存稿》15卷、《桐扣词》3卷、《粤西三载》等。

汪森工于音韵学,与黄宗羲、朱鹤龄、朱彝尊、潘耒诸大师交游,艺业益进,又精于文学,乃营“碧巢书屋”,为著述吟咏之室,筑“华及堂”为宴宾客之所,建“裘杼楼”以藏典籍。海内名士,舟车接于远道。

裘杼楼中藏书为浙西之首,有数万卷之多,尤以诗词负名。有手抄经籍数百卷,又雅嗜元明书画及古器。汪家还建有一楼名“小方壶”,专门罗致佚书。

汪氏刊有《桐溪三子集》,黄宗羲等为其作序。“三子”乃指汪氏三兄弟。汪森之兄汪文桂,由府学贡生考授中书舍人,自幼嗜学,与海内名流相结纳。著有《鸥亭漫稿》、《六洲喷饭集》。《桐乡县志》记他“聚书万卷,校勘不辍”。汪森之弟汪文柏,官至北城兵马司正指挥,改行人司行人。学问淹博不亚两兄,与海内名流亦常往来。著有《柯庭余习》、《古秀楼吟稿》。家有“古秀楼”、“摛藻堂”,专事收藏法书名画。还有不少罕见的元版图书。汪氏三兄弟常相唱和,黄宗羲称为“汪氏三子”。汪森还曾助朱彝尊辑《词综》并为之刊行,亦是藏史之佳话。

汪森裘杼楼藏书至其第四代曾孙汪孟贔时依然故在。汪孟贔(1721~1770),字康古,号厚石,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官吏部主事。能诗,兼通术数,著述丰富。《嘉兴府志》记云:“家故饶,至孟贔时渐落,而先世裘杼楼万卷之藏书故在,孟贔兄弟搜访其间。”后来裘杼楼、古秀楼、摛藻堂、华及堂、小方壶、碧巢之旧藏尽为孟贔之子汪如藻所有。汪如藻,字念孙,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曾官山东粮道,又曾入四库馆为总目协勘官,署衔为文渊阁校理、翰林院编修。乾隆中,四库馆开,汪如藻献家藏271种,朝廷赏给内府初印《佩文韵府》一部。

汪森裘杼楼藏书历经五代,延续100多年,规模、藏书、保存时间与同乡吴骞“拜经楼”相比肩,可谓是藏书家中的双星

(三)吴氏瓶花斋

吴氏瓶花斋是清初闻名于世的藏书楼,承继六世藏书。

吴焯(1676~1733),字尺凫,号绣谷,又号蝉花居士,晚称绣谷老人,歙县岩塘人。因高祖迁杭,入籍钱塘,居杭州荐桥街,与汪宪振绮堂衡宇相望。康熙四十四年(1705)圣祖南巡,吴氏曾随行,雍正七年(1729)以正八品用。九年聘修《浙江通志》、《两湖志》。吴氏以诗古文闻名,著有《药园诗稿》、《陆渚鸿飞集》、《玲珑帘词》等。

吴焯是清初著名学者,尤喜聚书,凡宋元旧刻与名家善本,必获取而后已。同郡藏书家小山堂主人赵昱是吴氏好友,赵曾写诗称赞他:“故人绣谷翁,素业今有后;插架饶万卷,郎君能密受……忆翁耽典籍,爱护等琼玖。往往许假钞,校十得其九。丛书精审过,运管勘不苟。”赵昱自注道:“绣谷藏书颇矜惜,不轻借人,独许予钞,予所藏多绣谷亭本。予偶得善册,先生见之,亦必取以勘定。”[27]由此可见,吴焯常与藏友们彼此抄存,互为校雠,不断扩大藏书量。吴氏家藏还颇有特色,宋、元、明各代之书皆有,质量很高。如南宋时杭州著名藏书家陈起刊刻《江湖集》多种,后因其刊刻的是江湖诗人故被流放,诗集亦遭“劈板”,在社会上流传很少。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只录《江湖集》9卷,可是吴焯藏《江湖集》达64家,95卷,这在清初是很少见的。

吴焯家有藏书楼“瓶花斋”,藏书不下数万卷,闻名于江南。其家有古藤一株,吴焯于藤下建有一亭,名为“绣谷亭”,每当藤花开放时,柔条下垂如缨络,吴焯即与诗友、藏友们置酒高会,吟赏不倦,极一时之盛。吴焯死后,瓶花斋藏书有部分散出,一部分归德清许氏鉴止水斋,一部分归汪氏振绮堂,还有部分归了扬州马氏。吴焯有二子,长子吴城、次子吴玉墀,皆好书。据《杭郡诗辑》载,吴城于“储藏所未备者,搜求校勘,数十年丹黄不去手”。据说吴家原有一宋刻许浑的《丁卯集》,被人巧取豪夺去。20多年后,吴城在北京书肆中见到此书,吴焯之藏印宛然,吴城大喜过望,当即重价买回,并作了三首长诗记下此事。吴焯次子吴玉墀继承父志,更喜藏书,与兄吴城将瓶花斋历年存书著成《绣谷亭熏习录》8册目录。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库征书,吴玉墀呈家藏图书305种,得到乾隆的赏赐,荣耀一时。

瓶花斋藏书传到吴用威,吴用威乃吴焯六世孙,藏书虽不及当年,然尤有余韵。民国十三年(1924)吴用威还重刻了吴焯的《陆渚鸿飞集》。

(四)吴铨璜川书屋

吴铨,字容斋,号璜川,歙县璜源人。随其父侨居松江,后迁苏州。生卒年未详,雍正间曾为江西吉安太守。

吴铨归田后居渎川,筑遂初园,以故里之名,题称“璜川书屋”。藏书万卷皆为秘籍,当时吴下名士如惠栋辈常到吴府饮酒探秘,记有诗文。因此“璜川吴氏”著名一时。

璜川书屋收藏珍本秘籍甚多,其中最为珍稀者一为北宋刊本《礼记》单疏足本;另一为《前汉书》。[28]吴铨卒后,璜川书屋藏书一度曾稍有散佚,《礼记》归了曲阜孔荭谷家,《前汉书》则被呈进内府。吴铨长子吴用仪承其父藏,不惜重金增购数万卷,且多宋元善本,璜川书屋遂更著名。吴铨次子吴成佐建“乐意轩”书楼,尽力搜罗先世遗书,家藏亦多善本。

吴氏第三代吴泰来,用仪长子。乾隆三十五年(1770)进士,官内阁中书。吴英,成佐子,皆能守住藏书。

吴氏第四代吴志忠,吴英子。喜好藏书,又好刻书,与黄丕烈、顾广圻往来友好,擅长于目录校勘之学。

璜川吴氏藏书历经四代,世泽之永吴中为最。至清末,吴氏藏书多卖于琉璃厂五柳居陶氏

(五)汪宪振绮堂

汪氏“振绮堂”是清代江南的藏书名楼,承沿六世藏书。

汪宪(1721~1771),字千陂,号鱼亭,先世经商由黟县宏村迁居浙江杭州贺衙巷。汪宪乾隆十年(1745)中进士,官刑部主事,迁陕西司员外郎,以双亲老乞归,自是不复出。家有“静寄东轩”,常与好友数人闲暇时至轩中煮酒赋诗,读经论史,以博雅好古称。

汪宪雅好藏书,遇有善本,求购不惜价钱。又喜将家藏秘籍亲自校雠,终日不知疲倦。汪宪与朱文藻、严可均、鲍廷博等均十分友善。可均、文藻均曾馆于其家,朱文藻曾曰:“余馆于振绮堂十余年,君借抄诸书,皆余检集。”汪又常与同乡鲍廷博互抄书籍,故汪宪卒后,鲍廷博作《挽汪鱼亭比部》诗云:

整整牙签万轴陈,林间早乞著书身。
种松渐喜龙鳞老,埋玉俄惊马鬣新。
清自家声钦有素,丹黄手泽借还频。
西风谁送山阳笛,偏感春明僦宅人。

鲍氏在诗下还自注,汪宪去世后,他仍然常向汪家借书,两家乃是通家之好。

汪宪曾延请朱文藻在家为其编撰《振绮堂书录》10册。汪宪去世后,诸子开始没有析分藏书。长子汝溧字坤伯,号涤原,曾捐官大理寺寺丞,著有《北窗吟稿》。乾隆间开四库馆诏求天下遗书,汪汝溧两次进书达300余种。汪宪次子汪璐,字仲连,号春园,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人,官太常寺博士。有《松声池馆诗》4卷,好藏书,曾编辑家藏之书,名为《振绮堂藏书题记》4卷,惜未刊行。

振绮堂第三代主人为汪讠咸,字孔皆,号十村。汪璐之子。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官至刑部主事。据汪讠咸言,汪宪有子四人,析居已久,但藏书未尝析分,后长子汝溧年老,兄弟又将远离,故提出让汪璐出资若干,振绮堂遗书全归汪璐。汪璐后又广为搜罗,插架益富,所藏约有65000余卷。汪讠咸幼承家学,亦爱藏书,继朱文藻所编《振绮堂书录》之后,亦编有《藏书题识》5卷,著录之书皆珍秘之本。

振绮堂第四代主人为汪远孙(1794~1836),字久也,号小米。汪讠咸子,嘉庆二十一年(1816)中举,候补内阁中书。二十三年在京待铨,闻父疾归里,遂绝意进取,专意著书。一生著述甚多,有《国语考异发正》21卷、《古注汉书地理志校勘记》、《待考补遗》、《借闲生词》、《振绮堂遗书》等。汪远孙与其父一样,既喜读书,亦爱藏书。一日,其父在病中,指着书架上的书对他说:这些书留给你,你著书务必要把它们作为根柢之学。远孙于是尽发先世藏书以读之。家有藏书处曰“借闲小筑”和“水北楼”。编有《借闲小筑藏书目录》5册。汪远孙又喜刻书,所刻南宋咸淳《临安志》广为流传。其他校刊之书难以悉数。

振绮堂藏书至咸丰年间因太平天国战争受到影响,汪家将其分藏他处,兵燹过后又继续收集。光绪间,汪宪之六世孙汪康年(1860~1911)继承家藏。汪康年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曾任过张之洞两个孙子的老师,主张变法,办《时务日报》、《中外日报》、《刍言报》,名闻天下。汪康年受家学濡染至深,博览群籍,公私之余“一日不忘读书、抄书、藏书事”。1918年,其弟汪诒年以其遗籍捐赠上海工业学校图书馆

(六)汪氏开万楼

汪启淑开万楼,其子汪庚、其孙汪其佩承沿三代。[29](www.xing528.com)

(七)吴氏拜经楼

清杭州府属海宁,也是藏书家集结之地,吴骞的“拜经楼”名重一时。

吴骞(1733~1813),字槎客,号兔床,先世为徽州休宁人,至其曾祖父吴万钟迁居浙江海宁。吴骞幼时多病,遂弃举业,仅获“明经”贡生出身。虽然仕途受挫,但其学问却颇有名气。他的同乡著名学者和藏书家陈鳣赞扬他:“吴槎客先生品甚高,谊甚古,而学甚富,著述等身,顾不屑为流俗之文,夙共当世贤士大夫相往还,与之上下议论。晚年益深造自得,远近学者宗之。”他常与苏州、杭州及本地的藏书家黄丕烈、陈鳣、吴翌凤、鲍廷博等一起谈诗论学,切磋心得。他的诗文词旨深厚,亦深得儒林推重。著有《拜经楼诗集》正续17卷、《愚谷文存》正续16卷、《拜经楼诗话》5卷、《万花渔唱》1卷、《论印绝句》1等。他还以拜经楼藏书为底本自刻了《拜经楼丛书》,计18册,收书30种。其中除他自己的诗文外,多为家藏的宋元善本,质量很高。

吴氏是乾嘉间与黄丕烈、鲍廷博、陈鳣齐名的大藏书家。但是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吴氏没有先人遗藏,完全是靠他自己的努力收藏成为大家的。他在60岁时曾说:“吾家先世颇乏藏书,余生平酷嗜典籍,几寝馈以之。自束发迄乎衰老,置得书万本,性复喜厚帙,计不下四五万卷,分归大、二两房者不在此数。皆节衣缩食、竭平生之精力而致之者也。”他的藏书铭是:“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又云:“每出游过通都大道,恒遍阅于市肆,日久忘返,比归必载数簏以还,置之瓦屋东西,以借对床之乐……间闻人有异书,则必辗转借录,露抄雪购,具费苦心。盖自少迄老,孜孜矻矻,数十年如一日,亦不自知其所以然。”吴氏年轻时,正赶上同乡马氏“道古楼”和查氏“得树楼”的藏书散出,他终日流连搜购,大大充实了家藏。此后,他常与江浙藏书家互相借抄借校,有时“婉转恳请”,有时“炳烛细书,几至达旦”。黄丕烈说他遇宋之残本《汉书》数册,残简断编,也将之装潢什袭,视作千金,真是爱书如命。吴氏通过孜孜搜求,所获秘籍甚多,藏书质量也逐步提高。

吴骞嗜书入迷,有许多佳话流传。吴氏家有藏书楼,名曰“拜经楼”。因为当时杭州有一藏书家臧庸,家有“拜经家塾”,藏书很富。吴骞认为自己的志趣与其相同,故也将书楼名“拜经”,意为尊崇经籍之义。说来也巧,楼成之际,好友鲍廷博恰好游新安归来,把购得的一幅明代画家郑旼绘制的《拜经图》送给了他,真是天意巧合。他高兴至极,赋诗一首。诗曰:

学古名楼事偶符,故人携赠出天都。
只缘个里诗书气,不共烟云化绿芜。
三径荒烟带草青,千竿纡竹自娉婷。
主人未必全如我,不解穷经只拜经。

“不解穷经只拜经”,表示了他对经籍的尊崇,也表示了他的自谦。

吴骞家还有一藏书处名“千元十驾”。他得知好友黄丕烈家有藏书处“百宋一廛”,其名即收藏有百种宋版书之意,就将自家的善本收藏处称“千元十驾”,意思是说,自己有千种元版书,也是可以称道的。“百宋”、“千元”相传为佳话。为此,黄丕烈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寄给他,诗云:

千元百宋竟相夸,引得吴人道是娃(谓好曰娃)。
我为嗜奇荒产业,君因勤学耗年华。
良朋隔世亡双璧(顾之逵、袁廷梼),异地同心有几家。
真个苏杭闻见广,艺林佳话遍天涯

吴氏的“千元十驾”之“驾”和“拜经”一样,也有寓意,意在驽马十驾可胜骐骥一跃,吴家千种元本可抵黄家百种宋版。

吴氏每当购到心爱典籍时,必表露欣喜之情。他收到宋本杭州多种地方志,就刻一印章曰“临安志百卷人家”;他得到宋刊《百家注东坡先生集》,即以此书命名藏书处曰“苏阁”,并让第二个儿子吴寿旸以“苏阁”为号。正因为他嗜书如此,藏书才得以名重一方。陈鳣说他“聚书数十万卷,丹黄甲乙,排列几筵”。张衢在《拜经楼诗集序》里说吴氏:“先生拥书十万卷,沉酣偃息于其中,梳爬剔抉,芒角四出。”吴骞到60岁时说自己收藏有四五万卷,两个儿子也各有收藏,估计吴家藏书是有10万卷的。

吴氏藏书质量很高。除千种元版本以外,还有许多宋本宋钞、杭州地方志和海昌的地方文献,形成了自己的专藏。吴氏自己说:“非特装潢端整,且多以善本校勘,丹黄精审,非世俗藏书可比。”吴骞尤喜抄书、校书,经他所校之书,均写有校勘题跋,其跋文多辨误析疑,记录作者生平、出版行款及传抄、校雠过程、书之流传授受源流等等。他所藏的宋元刻本、抄本,还多经过诸名家的鉴定、审校,多留有他们的题识,非常宝贵。除图书之外,陈鳣说拜经楼中“又有图绘、碑、铭、鼎彝、剑戟、币布、圭璧、印章之属,丹漆、陶瓷、象犀、竹木之器充轫其中”。[30]关于吴氏藏书的递藏,吴骞曾交代后人云:“日后凡家资产业等,二子寿照、寿旸均派作两股分受。惟书籍公同阅看。若得后人更加充拓,永远保守,如四明范氏者尤妙。万一子孙长成有愿各自收藏,再议分析,是亦不得已之思耳。然终需念我致此之艰难,勿土苴视之。遇至戚密友暂时借阅,亦须彼此关会,不可一人专之,致有遗失散亡之患。嗟乎,昔人有言,遗子籯金不若教子一经。予因无籯金之遗,的知书之有益神智,岂止百倍于金?后人苟不知宝爱而使之散为云烟过眼,是真愚子弟,虽然籯金满匮亦何益哉!亦何益哉!”[31]吴骞身后,拜经楼藏书由其次子吴寿旸保管。寿旸还将父亲生前所写题跋300余篇编辑成《拜经楼藏书题跋记》5卷,价值之高堪与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媲美。因其父之故,寿旸与陈鳣、黄丕烈、吴翌凤、叶志讠先等常相往来。寿旸去世后,拜经楼藏书又传至其子吴之淳,他“宝守楹书,虽至饥渴困顿,不敢有所鬻弃”。[32]他还把父亲编成的《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刊印传世。

拜经楼藏书延续了100多年,《海昌备志》云:“海昌百年来藏书家……独拜经楼完好无恙,贤子孙善守之效也。”贤子孙中还有吴骞的长子吴寿照,侄吴昂驹,孙吴之澄、吴之柟,都雅好藏书,人称“拜经楼家风”。

拜经楼藏书约散失于19世纪中叶。据《前尘梦影录》记载,拜经楼中所藏碑帖、书籍、字画,后被人劫掠,捆载之上海,被人抢购一空。其他可能是毁于兵燹。

(八)潘氏藏书

歙县丰南大阜村潘氏有一支明末清初时因经营盐业往来于苏、杭,后寄籍江苏吴县。潘氏一门是显赫的官宦世家,出了九名进士,其中一位状元、两位探花,有两人官至六部尚书、军机大臣行走、太子太保,有侍郎三人、巡抚一人,中下级官员更多,李鸿章誉潘氏为“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天下无双。潘氏又是著名的藏书世家,六代承沿,藏家辈出。

首开潘氏金榜题名记录的是第29世“奕”字辈中的潘奕隽(1740~1830),字守愚,号榕皋,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充方略馆总校官、《四库全书》馆分校官,后官至内阁中书、文渊阁检讨。年四十九时引疾归里,以藏书吟诗为乐。潘奕隽藏书处为“三松堂”,藏书甚富,与黄丕烈为密友,家中藏书有百种以上是黄跋本。

潘奕隽的独子潘世璜(1765~1829),乾隆六十年(1795)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后改户部浙江、云南司主事。以父老乞养归里,奉父终身。因其父潘奕隽嗜藏书,或出游、或访书,世璜均有陪伴,对家藏图书中善本均一一亲手评校。有《须静斋云烟过眼录》,以日记形式著录与其父共同鉴赏古籍、金石书画的种种见闻,是父子藏书活动的珍贵记录。潘奕隽之侄潘世恩(1769~1854),乾隆五十八年(1793)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军机大臣。家中藏书丰富,著述数种,刻书多种。

潘氏第三代中世璜之子潘遵祁(1808~1892),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年四十亦归里不仕,主讲紫阳书院20年。其祖父卒时,将三松堂藏书析分给了遵祁和希甫两兄弟,各有数万卷。潘世恩的四个儿子功名不及乃父,但在藏书与书画、诗名方面,则与伯祖潘奕隽、伯父潘世璜齐名。长子潘曾沂以举人官至内阁中书、国史馆分校。曾参加黄丕烈父子的吟社,唱和题咏,传为佳话。家有藏书很多,曾拟建公共藏书楼,嘉惠乡里,可惜后来藏书毁于火,未能如愿。二子潘曾莹长于史学,工于书画。三子曾绶、四子曾玮都有藏书与诗文著述。

第四代中潘希甫的儿子潘介繁、潘介祉兄弟,都有功名,在学识和藏书方面都有成就。“老三房”的“祖”字辈更是人才济济。最为著名者为潘祖荫,曾绶长子,咸丰二年(1852)探花,官至户部兼顺天府尹,晋太子太保、军机大臣。潘祖荫家有“滂喜斋”,“图书金石之富,甲于吴下”,是当时闻名全国的藏书名楼。据叶昌炽编《滂喜斋宋元书目》,著录宋元本127种。滂喜斋清人集部书几近2000种。滂喜斋中收藏的另一特色是商周珍器,每逢彝器出土,祖荫均倾囊收购,所得有郘钟、四齐镈、史颂鼎、匽侯鼎、盂鼎、善夫克鼎等,均是稀世文物。此外,潘氏还家藏诸多朝鲜、日本碑刻,撰为《海东金石录》24卷。潘祖荫还出资为歙县曹念生刻《噉榄馆稿》,为吴玉搢刻《别雅集》,为绩溪胡秉虔刻《尚书序录》、《卦本图考》、《说文管见》,为胡澍刻《素问校义》等,有功于徽州学者。又先后刻《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等上百种书籍。

第六代中有承厚、承弼兄弟,以其嗣祖潘祖同的竹山堂4万卷藏书为基础,又收有滂喜斋、香雪草堂旧藏,兼多方搜集,各藏书数十万卷。

潘氏藏书承沿六代,绵延200余年,是徽州旅外藏书世家中人数最多、时间最长、藏书量最多的家族,亦为中国藏书史上一段佳话。更值得赞扬的是,潘氏藏书解放后捐赠给了上海合众图书馆,今皆在上海图书馆。宋元刻本则捐给了北京图书馆。

清代徽籍藏书家中承沿两代的主要有:

(1)歙县徐乾学(1631~1694)、徐烔父子。

(2)歙县张习孔(1649~?)、张潮父子。

(3)歙县黄叔琳(1672~1756)、黄登贤父子。

(4)祁门马曰琯(1688~1755)、马裕父子。

(5)休宁汪由敦(1692~1758)、汪承霈父子。

(6)歙县江春(1721~1789)、江振鸿父子。

(7)歙县汪梧凤(1726~1771)、汪灼父子。

(8)歙县曹文埴(1727~1789)、曹振镛父子。

(9)歙县鲍廷博(1728~1814)、鲍士恭父子。

(10)歙县鲍志道(1743~1801)、鲍漱芳父子。

(11)歙县汪中(1745~1794)、汪喜孙父子。

(12)歙县江恂(1753~?)、江德量父子。

(13)歙县程振甲(1759~1826)、程洪溥父子。

(14)休宁胡树声(1799~1835)、胡珽父子。

从上述情况来看,清代徽籍藏书世家主要分布在歙县、扬州、杭州和苏州一带。22家中有11家是以经商货殖起家,其余均是仕宦之家。其中昆山徐氏、歙县曹氏、吴县潘氏均是名声显赫的世宦大族。在上述藏书世家的数十位藏书家中,大多为科举入仕,他们的文化素质都相当高,人人都有著作传世,家家注重收藏宋元善本。他们同时还非常注意对家藏的整理研究,如编撰目录、校勘刻印流布。他们都把藏书当做一种事业去追求,代代相传、锲而不舍,为中国图书的收藏、整理和流传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