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徽籍藏书家与《四库全书》
清乾隆年间,朝廷动员人力物力组织编纂多种图书典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编纂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该书共收书3400多部,近80000卷,几乎囊括乾隆以前我国古代历朝代表性文献典籍。
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编纂《四库全书》时,清政府几乎动员了当时全国各地所有重要的藏书家。乾隆皇帝希望通过征集天下图籍,进行一种“寓禁于征”运动。据台湾蓝文钦对《四库全书》依据底本所作统计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该书中的著录与存目合并计算,有84.4%的典籍来自私家藏书。一批徽籍藏书家不仅踊跃响应,而且献书数量和质量都名列前茅。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所著录献书人名字可知,当时全国进献图书在百种以上者14人,其中徽籍藏书家就占了8人,详见下表:
从上表所列举的藏书家情况看,徽籍藏书家对《四库全书》所作的贡献最大,乃是不争的事实。兹略述各家事迹,从中可见当时其藏书之大概。
(一)马氏丛书楼
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在扬州建造的“丛书楼”,乾隆时传至马裕,当时呈献图书为第一。
马曰琯(1688~1755),字秋立,号嶰谷,祁门人,与其弟马曰璐(1711~1799)是当时富甲一方的大盐商,居于扬州。乾隆初,马曰琯举博学鸿词未就,合四方硕儒结社邗江,与当时许多著名文人学士如全祖望、厉鹗、杭世骏等人交往甚厚。兄弟二人也互为师友,并以诗名称,有“扬州二马”之誉。马氏建有“丛书楼”,收藏图籍甚多。全祖望在《丛书楼记》中指出:“其居之南,有小玲珑山馆,园亭明瑟,而岿然高出者,丛书楼也。并叠十万余卷。”马氏又不惜以数万金收购徐氏“传是楼”、朱氏“曝书亭”散出之珍本秘籍。《丛书楼记》云:“百年以来,海内聚书之有名者,昆山徐氏、新城王氏、秀水朱氏其尤也。今以马氏昆弟所有,几几过之。”昆山徐氏是指寄籍昆山的徐氏“传是楼”,秀水朱氏是指朱彝尊之“曝书亭”,新城王氏是指王士禛之“池北书库”,皆是清初名闻一时的私家藏书楼。可全祖望却认为马氏兄弟的藏书是超过三位前人的。
马氏兄弟不仅是大藏书家,同时也是著述家、校勘家、刻书家,曾不惜千金为朱彝尊刻《经义考》,又刻《许氏说文》、《玉篇》、《广韵》、《字鉴》等书,使之广为流传。
马氏藏书在当时不仅闻名于东南,甚至受到乾隆皇帝的重视。乾隆二十八年(1763)闰三月初三,乾隆帝谕令军机大臣派两淮盐政查访马氏藏书,称“淮扬系东南都会,闻商人中颇有购觅古书善本弆藏者,而马姓家蓄书更富,凡唐宋时秘册遗文,多能裒辑存储,其中宜有可观,若能设法借抄副本呈送,与四库所储,实有裨益”。[21]此时马曰琯已去世,其子马裕择其家藏珍籍776种,经两淮盐政李质颖谕借,分三次献出。因献书有功,朝廷奖给马家一部《古今图书集成》,另赐《平定伊犁》诗、《平定金川》诗及《得胜图》33幅,马裕遂将《古今图书集成》分装520匣,藏之于10柜,供于丛书楼正厅。可惜马氏藏书在马裕以后逐渐散失。
(二)鲍氏知不足斋
乾隆年间鲍廷博的“知不足斋”也是全国知名的藏书楼。鲍廷博(1728~1814),字以文,号渌饮,晚号通介叟,歙县邑西长塘人。其父鲍思诩经商寓浙,娶杭州顾氏女,遂定居杭州。鲍思诩虽贾却好儒,独嗜典籍,建书楼称“知不足斋”。鲍廷博从小在很优越的环境下读书,年轻时科场失意,遂一心继承父志,专意藏书。凡“客有旧藏钞刻异本来售武林(杭州)者,必先过君之门,或远不可致,则邮书求之”。[22]鲍氏还与当时浙江各地的著名藏书家,如赵氏小山堂、吴氏瓶花斋、汪氏振绮堂、吴氏拜经楼、金氏桐花馆、郑氏二老阁、孙氏寿松堂、卢氏抱经堂等多有往来。每遇异书,无不借抄。经过30年的搜求,鲍氏藏书达到了约10万卷之数,其中,不乏宋元佳椠,仅两宋遗集就有300余种。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编纂《四库全书》时,鲍廷博命子士恭进献了包括《唐阙史》在内的各种典籍626种。由于鲍氏献书质量精善,故《四库全书》对其采用居各家所献书之首,计著录378种、3581卷,4种无卷数,存目125种。乾隆三十九年(1774),朝廷赏赐鲍家《古今图书集成》一部,鲍家特筑堂三楹专门收藏,并将其命名为“赐书堂”。
鲍廷博不仅致力藏书,他还热衷于将藏书校勘出版。他将家藏精选编印成《知不足斋丛书》30集(最后2集由鲍士恭续完),共刻书籍207种、781卷。嘉庆帝收到呈本后盛加赞扬,在谕旨中称:“鲍廷博年逾八旬,好古绩学,老而不倦。著加恩赏成举人,俾其世衍书香,广刊秘籍,亦藏林之胜事也。”著名学者卢文弨称其“无伪学俗书间厕”。王鸣盛称其“淹雅多通,精于鉴别,珍抄旧刻,手自校对,实事求是,正定可传”。[23]阮元、顾广圻、朱文藻、翁广平、吴翌凤等也交口称赞。鲍廷博的校勘水平更是享誉士林,他读书每一过目,便能记得卷页。每遇人访问古籍,凡某书美恶所在、旨趣精华、何书著录、几家收藏、版本流传、错漏之处,皆能一一指出。鲍氏整理校勘的典籍总计超过千卷以上,总刻书不下250种、1000余卷,受到士林的好评。
鲍氏知不足斋始自鲍思诩,经鲍廷博、鲍士恭及孙鲍正言,经历了四代,名震东南。正言后藏书散失,一些宋元本流入苏州黄氏士礼居、汪氏艺芸书舍,部分藏书被其他藏书家收藏。
鲍廷博历来自署“长塘鲍氏”,故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未收鲍氏。
(三)汪氏开万楼
汪启淑(1727~1799),字秀峰,号讱庵,歙县绵潭人。家世为盐商,客居杭州小粉场。汪启淑曾历官工部都水司郎中,升兵部职方司郎中。平生好文嗜古,亦喜结交名士。汪氏家道富有,有条件收藏图籍、古玩、印章、书画,他家中有“厅事飞鸿堂”,藏书楼名为“开万楼”。著名藏书家小眠斋主汪沆称其处“聚书十万卷,四部纷琳琅”。[24]汪启淑自己也自豪地说:
江浙藏书家向推项子京白雪堂、常熟之绛云楼、范西斋天一阁、徐健庵传是楼、朱竹垞曝书亭、毛子晋汲古阁、曹倦圃古林、纽石溪世学堂、马寒中道古楼、黄明立千顷斋、祁东亭旷园。近时则赵谷林小山堂、马秋玉玲珑山馆、吴尺凫瓶花斋及予家开万楼。[25]
开万楼聚书约10万卷,在当时是很著名的私家藏书名楼。(www.xing528.com)
乾隆三十八年(1773)朝廷征书,汪氏呈进精醇秘本524种,是私家献书超过500种以上四大家中的第四位。乾隆三十九年(1774),也得到赏赐的《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以及由乾隆题跋的《钱塘遗事》和《建康实录》两书和其他书籍。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第五次南巡后,为奖励其藏书献书之功,又赐给《平定伊犁战图》和《小金川战图》各一幅,汪家专建御书楼宝藏,翁方纲为此专门替他撰写了一篇《新安汪氏恭建御书楼记》。
汪启淑的开万楼原有“藏书百橱”及“古印万纽”的美名,其子汪庚、孙汪其佩均能承继家学传统,但汪氏藏书自嘉庆年间就开始散出了。
汪氏亦自署“新安汪氏”,吴晗先生亦未将之收入浙江藏书家之列。
(四)献书百种以上的徽籍藏书家
除上述三家献书500种以上,尚有五人献书百种以上,其中黄叔琳、黄登贤父子在京为官,程晋芳、汪汝藻、汪汝豥在四库馆内任职。
(1)程晋芳
程晋芳(1718~1784),字鱼门,号蕺园,徽州歙县人,居江都(今扬州)。先世业盐,是两淮盐商世家,本人也经营盐业而致富。其家有“桂宧”藏书处,家藏图书达50000卷。程氏还是一位学者,在文学、历史、地理、考据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乾隆三十六年(1771)中进士,四库馆开馆时,被推荐为总目协勘官,书成后,升为翰林院编修。程晋芳在京任职期间住在琉璃厂东门原王渔洋旧寓内,常在坊肆间搜求异书,挥金如土,家财耗尽,但遇好书仍然徘徊不舍,甚至典衣购书。四库开馆时,程氏献书多种,《四库全书》收入183种、332卷,其中一种无卷数,入存目93种。程氏藏书编有《桂宧书目》,所藏在其死后十年尽行散佚。
(2)黄叔琳、黄登贤父子
黄叔琳(1672~1756),字昆圃,歙县程氏后裔。年少失双亲,时母舅大兴黄尔悟任无为州同知,领养为己子,因随舅姓黄,入顺天大兴(今属北京)籍。黄叔琳于康熙三十年(1691)中探花,官至詹事府詹事,后外放浙江巡抚、山东按察使,迁布政使,颇有官声。叔琳同时亦是一位著名学者,尤以《文心雕龙辑注》和《史通训故补注》闻名。黄氏藏书甚富,有“万卷楼”、“养素堂”为藏书处,两处藏书约2200余种。其子黄登贤(1709~1776),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官至都察院左都副都御史,能继承父志,四库开馆时是全国献书最多的十大家之一。乾隆三十九年(1774)五月十四日,高宗谕曰:“朝绅中黄登贤、纪昀、励守谦、汪如藻等,亦俱藏书旧家,并著每人赏给内府初印之《佩文韵府》各一部,俾亦珍为世宝,以示嘉奖。”
(3)吴焯、吴玉墀父子
吴焯(1676~1733),字尺凫,号绣谷。祖籍徽州歙县严川,因高祖迁杭,入籍钱塘,居杭州。吴家建有藏书楼名“瓶花斋”,与赵昱的“小山堂”、汪宪的“振绮堂”、汪启淑的“开万楼”都是杭州远近闻名的藏书名楼。瓶花斋收藏多宋元旧刻和名家善本,如南宋陈起所刻《江湖集》达64家、95卷。吴焯死后,瓶花斋部分藏书散出,一部分归了同乡汪宪“振绮堂”和马曰琯的“丛书楼”,另一部分则归德清许氏“鉴止水斋”。吴焯有二子,长子吴城、次子吴玉墀,皆好藏书。二人将瓶花斋藏书著成《绣谷亭熏习录》8册,是清初的目录学巨著。四库征书时,吴玉墀献呈家藏图书305种,得到乾隆帝御赐《佩文韵府》一部以及《说文篆韵谱》、《历代制度详说》两书题诗的奖赏。
(4)汪如藻
原籍休宁,寓居浙江桐乡,“裘抒楼”主人。两次献书271种,为全国献书最多的十大家之一。《四库全书》著录其152种、2154卷,其中入存目55种。藏书以集部历朝别集为主。
(5)汪汝溧
原籍黟县宏村,寓居杭州,家有“振绮堂”为当时杭州藏书名楼。四库征书时,汪家献书219种,亦为前十名之一。《四库全书》著录其151种、1894卷,其中集部达123部、1665卷。
从上述八家藏书情况看,首先,徽籍藏书家在乾嘉时期影响很大。乾隆三十九年(1774)五月十四日上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马裕四家,著赏《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以为好古之劝。又如进呈一百种以上之江苏周原堉、蒋曾莹,浙江吴玉墀、孙仰曾、汪汝溧,以及朝绅中黄登贤、纪昀、励守谦、汪如藻等,亦俱藏书旧家,并著每人赏给内府初印《佩文韵府》各一部,俾亦珍为世宝,以示嘉赏。”除了程晋芳,其他七家均榜上有名。其次,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以上各家均为徽州旅外藏书家,其中,马曰琯、鲍廷博、汪启淑、程晋芳、汪汝溧均是出身徽商。乾嘉时期正是徽商发展的鼎盛时期,亦正是因为徽商的经济扩张推动了徽州藏书事业的迅速扩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