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和富有
现在很多说法都能煽动起物质富裕国家的人们对经济增长的追求,这些说法对于战胜贫困都有很强的情感上的冲击力。谁忍心在寒冷的冬夜将无家可归的人拒绝在温暖屋舍的门外,谁又能无视那些吃不饱、穿不暖还在上小学的孩子?不只这些人,还有很多人第一眼看不出有经济困难,不是也有所需求、需要帮助吗?为了他们,经济不是也应该继续增长吗?
这样的说法表面上是明智的,实际则不然。因为在富裕的国家,消除贫困只能通过更平均地分配国内生产总值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将其增多。一个国家是贫穷还是富有,对其贫困人口的比例只有很小的影响。就像在德国统一之后,原民主德国的贫困人口比例比原联邦德国低,但原联邦德国的穷人,生活标准却高于原民主德国的普通市民。
类似的情况还有对经济效率差别很大的国家进行的比较,如美国和土耳其、荷兰和匈牙利以及瑞典和捷克。美国的人均产值是土耳其的4倍,但两个国家都有1/6的贫困人口;荷兰和匈牙利两国贫困人口的比例都是7%,但荷兰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匈牙利的两倍;瑞典和捷克也是一样的情况,尽管经济效率有差异,但贫困人口比例相同。
这里的原因也很简单:在富裕国家中,“贫困”只是个定义的问题。姑且不论平均收入是多少,人们只是将没有达到国民平均收入的那5%~6%的人定义为贫困人口。如果平均收入提高了,穷人的收入自然会水涨船高,但却不能改变他们仍属于贫困人口的事实,因为只要没有接近平均收入,他们就还是穷人,无论拥有多少财产。例如在德国,目前最贫困的人也与20世纪60年代拥有平均收入的德国雇员有着相同的购买力,但当时没有人会认为这种收入程度就表示贫穷。
但真正的穷人现在怎么样了?那些在世上受苦的人,那些连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都远远得不到满足的人,那些真正在挨饿、没有适合居住的房屋、得不到教育机会或医疗救助的人都怎么样了?是否资源丰富的富裕国家应该将其物质财富进一步增多,以便更有效地帮助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大肆消费是为了穷人的利益——这样的观点在现实中并不少见。
事实上,富裕国家很早就对贫困国家进行了经济支援,但这些支援一直都很微薄。除了瑞典是个例外,其他任何国家在这方面的支出都占不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接近1%的国家只有挪威、丹麦和荷兰,英国提供的支援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0.43%,德国和法国是0.38%,排在中间偏后的位置,而排在最后的国家是意大利、日本和美国。其中,美国在2008年仅提供了占其国内生产总值0.18%的资金,用于对贫困国家的发展援助。
所有国家的公益援助比例都会因一些私人的慷慨捐助而得到补充,但即使加上了这一部分,也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达到0.7%的标准。这是人们对富裕国家向贫困国家进行捐助定下的目标比例,而且这一标准对那些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2%或更多的国家来说,也不算特别高。由此看来,真正的穷人并没有从这种财富增长中得到什么好处,而且很大一部分援助资金都用在了对等贸易、出口融资或其他类似的用途上。(www.xing528.com)
也有人对直接援助表示反对,当然人们也绝不能一味地将这种援助看成是决定性的。其实更有意义的是,那些保持着高增长率、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以积极的贸易活动使贫困国家从困境中摆脱出来。在这方面成功的先例是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它们身上一定有些可取的经验。虽然美国的经济慢慢衰退,中国的工厂却不会因为依赖其援助而倒闭。
只有当富裕国家的增长不再伴随着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增大时,增长用于支援贫困国家的观点才会有说服力。当那些国家不断增长的发动机燃料需求通过乙醇来补充,当技术先进的捕鱼船队将渔场捞空,当富裕国家把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者把这些国家作为垃圾堆放场来使用时,被促进的只有富裕国家的增长,而不是贫困国家的进步。
同时,各国对资源的大量需求也使得资源的价格提高,这给贫困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困难。相反,如果富裕国家没有那么高的经济增长,贫穷国家是买得起一些资源的。这次的经济危机就深刻证明了这一点。经济的衰退只造成了轻微的增长损失,但许多原材料的价格却降到了历史最低点。特别是原油价格,从原先的每桶160美元突然跌到了每桶40美元。虽然那些贫困国家在经济上仍然有困难,但它们的购买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
所以,人们不能用这种“舍己为人”的动机来解释这种物质财富增长应该永不停止的观点,增长既没有降低富裕国家中贫困人口的比例,也没有减少世界上那些贫困国家的数量。尽管2008年饥荒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比前几年低了,更多的人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但把这些进步归结到富裕国家的经济增长上,显然是言过其实。所以,如果富裕国家继续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它们就不该躲在遮羞布后面,而应该坦白:“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自己!”
可这些富裕国家的人们又说,在所有可以带来幸福的因素中,物质财富是排在最后一位的,远远排在家庭关系、有意义的工作和社会关系之后,甚至对有的人来说还排在生活哲学和宗教之后——可很多人这样为自己辩解的时候,既不能让他们变得更幸福,又不会让他们对生活更满意,那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所有这些都是虚伪和自欺欺人吗?或者在不停追求经济增长、追求更高收入和更多财富的背后,还隐藏着其他的原因?
在我们目前的时代和文化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会让人觉得奇怪,甚至令人诧异。人类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得到更多的财富,尽管这种增多不能使生活的满意度提高,这难道不是很正常的吗?人们不是一直都在这样做吗?这不正是人类的本能吗?
是,也不是。“是”的一面是因为在长期的进化中,有两种本能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的性格中。第一种本能与其他生物一样,是希望发展壮大;第二种本能与很多较高等的生物类似,是对认同和社会地位的不断追求。而“不是”的一面则是因为人类并不一定非要在物质财富增长中为这两种本能找到回应。在历史的进程中,人类也用了其他方式——更有生活乐趣也更加持久——来为这两种本能找到合适的发展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