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溯源与语言学词典的重要性

溯源与语言学词典的重要性

时间:2024-04-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某语言学词典的“字典”条,没有溯源的内容。所溯非源,以流为源。这里虽说是“明确使用”而非“首先使用”,实际上是在溯源。

溯源与语言学词典的重要性

七、溯源

在词典的释文中,对词语的溯源,即说明词语的形成、始见以及词语所指称的事物或概念的产生等源头性的内容,是一件重要的工作。专科词典尤其如此。除了《中国地名语源词典》、《外国地名语源词典》等专门探索语源的专科词典之外,一般的专科词典(特别是偏重于提高的大中型专科词典)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无论对术语还是专名,都要重视这件工作,防止缺溯、错溯、溯源不完全、溯源欠具体等问题。

(一)溯源的必要性

溯源对增进读者对词目的了解是很有好处的。例如中国辛亥革命时期有个进步文学团体叫“南社”,专科词典中设有此条的不在少数,但多未介绍其得名的由来,这样,读者想知道该社何以称为“南社”就大失所望。事实上,有多种资料可以满足读者的这个要求。如宁调元《南社诗序》:“吾友高子钝剑柳子亚卢等,既以诗词名海内,复创南社,以网罗当世骚人奇士之作,蔚为巨观。钟仪操南音,不忘本也。”(《南社从刻》第二集)“钟仪操南音,不忘本也”,即南社得名的由来。典出《左传·成公九年》。钟仪为春秋楚国人,楚共王七年伐郑时被俘,囚于晋军府。晋景公见仪,使弹琴,作南音(南方之乐调),以示不忘楚国。南社诸君子用此典表示自己不忘汉族。这一得名的由来体现了该社的宗旨,是应该介绍的。

在某些条目中,如果不溯源,只说它何所指,内容就过于贫乏了。如“国际劳动节”,如果只说是每年的五月一日,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的节日,就难以满足读者的需要,因为读者想知道为什么把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是什么人规定的,这个节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此,某词典介绍说:“1866年第一国际日内瓦会议提出八小时工作制的口号。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二十万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实现八小时工作制。经过流血的斗争,终于获得胜利。1889年7月,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决定以象征工人阶级团结、斗争、胜利的五月一日为国际劳动节。”这样说明国际劳动节的来源,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二)溯源的多样性

词语可溯之源,种类颇多。主要有:

1.词语的最先使用。如“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术语,是马克思于1850年在《1848—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最先使用的;“党八股”这个术语,是毛泽东1942年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最先使用的;“参政党”这个术语,是1989年12月30日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最先使用的。

2.词语得名的由来。例如,为什么叫“党八股”呢?原来,中国明清皇朝科举考试所规定的特殊文体称为“八股”,其特点是按照固定的格式敷衍成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毛泽东借用“八股”一词,把革命队伍中某些人搬用革命词句所说的空话、套话称为“党八股”。再如,为什么把宣扬色情、暴力、凶杀的书刊称为“黄色书刊”呢?原来,19世纪90年代,美国《世界报》和《日报》为扩大销路,竞相刊载低级趣味的连环画《黄色小孩》(TheYellowKid),因此被称为“黄色报纸”。后来就把刊载这类腐朽内容的书刊称为“黄色书刊”。(www.xing528.com)

3.词语所指称的事物、概念的由来。如对“缓刑”,可介绍1870年美国波士顿市最先采用缓刑制度,不久推行到英国比利时,1889年布鲁塞尔国际刑法会议通过其为一种刑罚制度,各国先后仿效。又如对“阿拉伯数字”,可介绍它最初是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的数字,几经演变后随着印度的天文学、数学书籍被译成阿拉伯文而传到中亚细亚,12世纪初又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但直到16世纪,其写法才和现在的写法基本一致。

4.外来词语的母语及其原意和有关的汉译情况。如“逻各斯”是希腊文logos的音译,有“言语”、“思想”、“思维”、“理性”等意义。作为哲学术语,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的著作中,意为世界的普遍规律性。再如“苏维埃”是俄文совет的音译,意为会议或代表会议。俄国无产阶级在1905—1907年革命时期把自己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组织形式称为“苏维埃”。后来它成为苏联权力机关的名称。又如“逻辑”是英文logic的音译。1902年严复在将其意译为“名学”的同时,首先将其音译为“逻辑”。严译《穆勒名学》引论第二节《辨逻辑之为学为术》首句称:“案逻辑此翻名学。”

由于词语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就一个条目而言,以上各项,或仅溯其中一项,或仅溯其中两项,但凡有应溯可溯者不宜缺失。

(三)有关溯源的常见缺陷

1.缺溯。如某语言学词典的“字典”条,没有溯源的内容。其实有两源可溯。一是该词所指称的事物之源:流传下来的汉语字典,最早的是东汉许慎编的《说文解字》。二是该词的最先使用:唐代的《一切经音义》已引用《字典》一书(已佚)。再如某词典的“一四库券”条,原来只说是“1922年2月北洋政府发行的‘特种库券’的别称,又称‘特种盐余库券’”,但未说明何以有此别称。重版时加了一句:“因发行总额为1400万元,故称‘一四库券’。”这样就把问题说清楚了。

2.错溯。所溯非源,以流为源。如“字典”之名,多有人认为始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问世的《康熙字典》。但是事实上,如前所述,早在唐代或唐以前已有《字典》一书。又如某词典“两重性”条在下了定义之后说:“毛泽东1958年12月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武昌会议上明确使用此词。”这里虽说是“明确使用”而非“首先使用”,实际上是在溯源。但源头并不在这里。毛泽东早在1939年12月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时就使用此词了,他说:“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39页)有些错溯实为道听途说、主观臆测。某词典有一条“比基尼”,说这种女子泳装“首见于太平洋比基尼岛”。此说未免离奇。据查,比基尼岛是太平洋中的一个珊瑚小岛,由美国托管。1946—1958年间,美国将该岛作为核武器试验基地,共试验二十一次。1946年首次试验后不久,法国一位服装设计师推出穿上后近乎裸体的“三点式”女子泳装,引起社会震动。人们将这种泳装引起的社会震动用刚发生的比基尼岛上的原子弹爆炸来比喻,故称之为“比基尼”。至于“首见于太平洋比基尼岛”,则是绝对不可能的。一个刚进行过核试验的地方,怎么可能是这种泳装的“首见”之处?如此溯源,不如不溯。还有一些溯源存在着局部性的错误。如对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短距离无线电通讯技术“蓝牙”,某词典介绍其得名由来说:“‘蓝牙’是10世纪丹麦国王Viking的绰号,他统一了当时四分五裂的欧洲。相传Viking国王酷爱吃蓝莓牙齿被染成蓝色,因而得名。……企业将这种技术命名为‘蓝牙’,就是想让它像那个国王一样能在本领域占有统治地位,成为全球的规范。”据查,被称为“蓝牙”(Bluetooth)的丹麦国王并不叫Viking,而叫Harald(有人译为“哈拉尔一世”);他也没有“统一了当时四分五裂的欧洲”,而是建立了统一的丹麦王国。Viking通常译为“维金人”,是“诺曼人”的别称,指8至11世纪期间分布在欧洲北部日德兰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日耳曼人

3.溯源不完全。某军事词典“十六字诀”条,首先指出其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个字所概括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战争的指导原则。然后指出,现有历史文献中,完整地提出这个原则的,以1929年4月5日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为最早;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第一次将这一原则概括为“十六字诀”。这里已经溯了两个源:其一是现有历史文献中最早完整地提出这一原则的,其二是最早将这一原则概括为“十六字诀”的。但是对这一原则的产生,则未溯及。毛泽东指出:“从1928年5月开始,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已经产生出来了,那就是所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04页)这才是“十六字诀”最早的“源”。某词典的“达达主义”(一种现代文艺流派)条,在溯源方面仅指出它在1916年形成于瑞士无政府主义知识界,这是很不够的。首先应该说明其得名的由来。为什么叫“达达主义”?“达达”是法语dada的音译,而法语中此词是幼儿语言的“马”。1916年法国诗人查拉(TristanTzara,1896—1963)在瑞士与一些青年诗人组织文学团体,他们翻开一部词典,随便指到“dada”这个词,即以此为团体命名,用来表示“毫无意思”、“无所谓”。明乎此,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宗旨:反对一切有意义的事物,反对一切传统,反对一切常规,也反对被认为有意义的文学艺术。

4.溯源欠具体。如某词典“高尔夫球”条说“高尔夫一词是荷兰文kolf的音译”,又说“此项运动起源于苏格兰民间”。两说均欠具体。“起源于苏格兰民间”,约在何时?有人考证约在14世纪。既然“起源于苏格兰民间”,何以其外文母语却是荷兰文kolf?令人费解。据《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介绍,其母语为苏格兰语golf(意为“打”),而此词自荷兰语kolf(意为“球棍”)派生而来。似应根据有关材料说得具体一点,以便于读者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