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发现西晋创始炳灵寺石窟
冯国瑞
我和几位同志,在参加临夏土地改革时,曾结合着调查古迹文物,到永靖县境内小积石山里,勘察了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在永靖县西三十里。自唵哥集以上,黄河北岸的山峰,奇形异状,都是冲积层岩石所成的石柱峰。沿河行到石滩,过河向东入峡,进了石门、南崖一带,悬崖绝壁上,尽是石窟,高不可攀。原来西自卧佛洞起,东至大佛(十丈多高)顶上的天桥洞,有三道天桥(即栈道),平行向东,经过两百多个大小石窟。可惜三道天桥,几乎完全毁坏。只有在观音岩窟群前,有两格木栏,是仅有的木建。栈道的毁坏,根据史料,是在北宋吐蕃乱事中,距今已经将近千年不通人迹,因此保存了洞窟内的雕刻、壁画等。我们由望远镜里,很清楚地看见天桥洞内颜色古艳的壁画、藻井和石柜等,更看见中、上层石窟群中间永康四年(公元415年,晋安帝司马德宗的义熙十一年,是五胡十六国中的西秦乞伏炽槃的年号)的造像记。在永康题记的石窟以上,还有更多的石窟,无疑西秦不是创始的时代。史料里除了《水经注·河水》中的《唐述谷》一条外,更从初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释道世的《法苑珠林》卷五十二找到一段晋初创始石窟的记载:“枹罕(今临夏)临河唐述谷仙寺,晋初河州唐述谷,在今河州西北五十里,度凤林津,登长夷岭,南望名积石山,即禹贡导河之极地也。众峰竞出,各有异势,或如宝塔,或如层楼,松柏映岩,丹青饰岫……南行二十里,得其谷焉,凿山构室,接梁通水……有石门滨于河上,镌石文曰:晋太始年之所立也……”现在石门崖壁虽毁,而残存部分,与文中记载,完全符合。西晋太始初年(公元265年左右,距今两千多年,在国内石窟中,延续是最早的,将来怎样可以搭架探视崖壁间的积层石窟,是一件大事。尤其《水经注》所引《秦州记》:“河峡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书五筒……”可能是最上层大佛顶上的两个大窟(天桥洞)因为别的石窟,都是后来继续增开的,而且石柜的存在,是可以注意的。(www.xing528.com)
又在卧佛洞迤东的低层石窟中,发现了唐武德二年龙兴寺石刻题记(初唐曾把一部分称龙兴寺,到北宋称灵岩、炳灵)倚山崖三面浮雕石塔群的崖上,有北宋何灌题记。最下层人迹能到之处,皆元、明石窟,元窟有系改建前代的,从壁画破裂处,可看见元以前旧画的片段。附近石刻有明正德十二年重修《古刹灵岩寺碑记》碑,均完整。
石窟尚存的精华部分:(一)石雕——包括洞窟穹隆式的窟檐、大小造像、浮雕石塔石窟尚存的精华部分:(一)石雕——包括洞窟穹隆式的窟檐、大小造像、浮雕石塔群等。因为石质较坚硬,所以大小造像都未加泥塑,是在崖石上雕刻而成,有的施以彩绘。浮雕塔群,高二三尺至八九尺不等,都是一面靠山崖。三面浮雕,所以能保存很久,这种塔群很少见,是突出的石雕。(二)建筑——所有的洞窟,是犍陀罗式佛教美术建筑,同时结合了中国传统的“飞阁栈道”构成这一奇迹,充分表现悠久的中印文化融合的实证和结晶。观音岩仅有的木建,可能在西秦以前,突破国内存在的古代木建记录。(三)壁画——在望远镜里看见的壁画有:佛故事、供养人、藻井等,以天桥洞东窟的石廊壁间的最富丽,大概都在唐以前。摄影能及的几张照片,仅仅可以代表一小部分。(四)石刻——大小佛龛旁的题记不少,因距离远,都看不清楚。炳灵寺石窟的发现,说明了祖国历史文化的伟大,更可说明祖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但是,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勘察,使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宝贵的古迹文物,不至长期埋没,和敦煌石窟一样的并美于世!
(原刊《文物参考资料》1953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