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先进
“模仿”是人们进行创造发明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什么叫做“模仿”呢?
古时候,人们看见鸟能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飞翔,就萌发了向鸟学飞的念头。看过电视剧《封神榜》的同学一定会记得那个雷震子吧,他就有一双肉翅,能随心所欲地飞翔,这正是人们想像鸟一样飞翔的美好愿望的体现。于是对鸟的飞行动作进行了模仿。人们开始设想在自己身上装两张能动的翅膀或装上一张特大的风筝,想利用风力将人送上天空,但都没有成功。后来,科学家对鸟类飞行的原理进行了反复研究,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实现了人类上天的愿望。在以后的几十年间,经过不断改进,飞机的飞行速度越来越快。但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由于速度太快,经常发生机翼剧烈的抖动,造成机翼破碎,多次发生机毁人亡的惨祸。许多科学家为解决这个问题而煞费苦心。过了好久好久,人们发现蜻蜓的形状极像当时的飞机。蜻蜓的翅膀又薄又脆,但它快速飞行时为什么没有出现剧烈抖动、翅膀破碎的现象呢?科学家发现,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科学家按这个方法改进了机翼。果然,机翼就不再抖动了。这一成功极大地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以后,他们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方法及原理,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在军事、科技、民用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工程技术上的“盾构施工法”据说也是运用“模仿”的思路发明的。过去开掘地下隧道时一般都用“支护开掘法”。但一旦遇到土质松软的地方就困难重重。一位工程师在一筹莫展时,偶然发现有一只小虫正使劲地往坚硬的橡树皮里钻。工程师仔细一看,那只小虫是在硬壳的保护下往树皮里钻的。这时,这位工程师想到了“模仿”,能不能模仿小虫钻洞的样子去开凿隧道呢?后来就逐步发明了“盾构施工法”,到现在,我们建造地铁、开凿越江隧道时,普遍使用这种“盾构施工法”。
这些生物成了人类的“老师”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许多。如科学家研究了蝙蝠的飞行,学习其中的原理发明了雷达;研究了鱼在水中的行动方式,发明了潜水艇;研究了大袋鼠跳跃的方式,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研究了大鲸在海中游动的情形,把轮船船体改成流线型,大大地提高了航行的速度。人们还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坚固的坦克,模仿一些大树、麦秆的性能建造了高耸入云的塔与摩天大厦。
由此可见,所谓“模仿”可以这样想:
有什么事物可以让自己模仿、学习一下?模仿它的某些形状、结构或学习它的某些原理、方法。这样做,会有什么良好的效果?这样会创造出什么新的东西?
当然,我们不仅可以模仿生物,向生物“学习”,还应注意不要放过“学习”别的现象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数“老师”就在我们身边向我们点头微笑,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慧眼,一个智脑,去发现它们,去“学习”它们。
日本有一位工程师看到一位清洁工人用玻璃刮去木板上的油漆,当玻璃的锋面变钝时,就再把玻璃敲碎,用新碴口接着刮。这位工程师模仿这个方法,设计了一种美工用刀,把薄长的钢片楔入刀夹内,可根据需要把用钝了的部分掰掉,露出有新刀刃的刀子,这样使用起来方便多了。
当然,模仿不是照搬,而是从现象中寻找规律,模仿中有创造。下面三个事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伽利略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到教堂去做礼拜。教徒们祈祷、唱诗十分虔诚。伽利略却觉得无聊,便东张西望。忽然,一盏悬挂在教堂半空的铜吊灯引起了他的注意。只见吊灯被门洞里进来的风吹得来回摆动。他看了好久,慢慢地发现了一个规律:不管吊灯摆的幅度大小,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都是相等的。(www.xing528.com)
回到家里,伽利略找来一根绳子,吊上一个重物,让它像教堂里的吊灯一样来回摆动。实验结果证明,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跟所吊物体的重量没有关系,而与摆长有关系。这就是摆的等时性定律。后来,有些能工巧匠运用这个定律制造出各种走时准确的机械摆钟。
你想不到吧,我们使用的摆钟竟是向随风摇摆的吊灯“学”来的!
医生常用的听诊器的发明,也是“模仿”的结果。
1816年,法国医生雷奈克为一个年轻的姑娘看病。这姑娘非常胖,要诊断她心脏与肺是否有病十分困难。怎么办呢?这时,雷奈克抬头看见窗外有两个小孩在玩耍,一个孩子用钉子刮擦木板的一头,另一个孩子把耳朵贴在另一头,兴致勃勃地倾听着。雷奈克感到奇怪,就走过去听了一下。呀,那一头小孩用钉子刮木板的声音通过木板清晰地传到了耳朵中。雷奈克马上回到屋里,用一叠纸紧紧地卷成圆筒形,把纸卷的一端按在姑娘的胸部,另一端放在自己的耳朵边。顿时,心脏的“通通”声,听得清清楚楚。后来几经改进,就成了目前医生常用的听诊器。
英国人邓禄普发明充气轮胎也是同样。有一次,他看到儿子骑着硬轮自行车在卵石道上颠簸行驶,非常危险。他想,能否做一种新的可以减少震动的轮胎呢?在花园里,他看到了浇水的橡皮管,脚踩上去很有弹性。于是,他运用这个原理,发明成功了充气轮胎。
我们少年儿童掌握了“模仿”的技法,就能在小创造、小发明中一显身手。
如小学生徐琛、贝明纲发明的防触电插座曾获世界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最佳奖。这件小发明的关键部件——四片活门的巧妙组合,就是受到工厂里恒温车间的双层玻璃窗的启发而设计出来的。
再如另一位小同学张军发明的拔毛器,曾获全国小发明三等奖。他也是从爷爷的电动剃须刀的构造得到启发,才设计出来的。
睁开你的双眼,在身边寻找值得自己模仿的事物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