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栓塞性静脉炎的原因、预防与处理

栓塞性静脉炎的原因、预防与处理

时间:2024-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栓塞性静脉炎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化疗药物毒性较大,酸碱浓度高,反复刺激血管,易使血管内膜损伤,常引起不同程度的静脉无菌性炎症。对栓塞性静脉炎要预防为主,防止化疗药物外渗,一旦发生,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栓塞性静脉炎的原因、预防与处理

第二节 栓塞性静脉炎

很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些刺激性较强的抗肿瘤药如果使用不当可引起严重的局部反应,使用时应予重视,预防为主和及时处理十分重要。

一、能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的药物

NVB和HN2最易产生静脉炎,MMC、VLB、VCR、VDS、VM-26、玫瑰树碱、ADM、EPI、DNR、MTH、STZ、BST、ACTD、5-FU、Ara-C、IFO、BCNU、FTM、AT-1258、DTIC、Me-GAC、AMSA等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静脉炎。

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的药物由静脉外渗或外漏所致;有NYB、VLB、VCR、VDS、MMC、HN2、DNR、ADM、EH、IFO、STZ、ACTD等。

栓塞性静脉炎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化疗药物毒性较大,酸碱浓度高,反复刺激血管,易使血管内膜损伤,常引起不同程度的静脉无菌性炎症。

二、栓塞性静脉床分型

1.红肿型表现为,经给药静脉走行的皮肤红肿、疼痛,皮肤温度增高,数日后疼痛消失。

2.硬结型局部出现疼痛,触疼,静脉变硬,数日后色素沉着,经久不退。

3.坏死性当刺激性强的化疗药漏入皮下时,可引起局部皮下组织的化学性炎症,表现为漏药局部红肿、疼痛严重,静脉周围有较大范围的肿胀,形成瘀点、瘀班致皮肤肌层,可持续2~3周,长时间不被吸收,变成硬块并坏死,形成溃疡,需待数月溃疡才能愈合。

4.闭锁型静脉不通,闭锁,逐步机化,伴有中度和重度肿胀顽固性疼痛,影响机体功能。

对栓塞性静脉炎要预防为主,防止化疗药物外渗,一旦发生,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当化疗药漏于皮下时病人即刻感到局部明显疼痛,此时应立即停注药物,并拔出针头,可用生理盐水作局部皮下注入,以稀释化疗药的浓度,并用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然后,根据严重程度,做相应的处理。

三、抗肿瘤药静脉外渗的处理

1.外渗药物的分类根据外渗后对组织的损伤程度,可将抗肿瘤药分为三类。

(1)发疱性:外渗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的药物。如阿霉素、表阿霉素、柔红霉素、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光辉霉素、氮芥、长春新碱、长春碱、长春地辛、胺苯吖啶、美登素等。

(2)刺激性:外渗后可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的药物。如卡氮芥、氮烯咪胺、足叶乙甙、鬼臼噻吩甙、链脲霉素、丙脒腙等。

(3)非发疱性:无明显发疱或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环磷酰胺、塞替派、甲氨蝶呤、博来霉素、氟尿嘧啶、阿糖胞苷、顺铂、米托蒽醌、门冬酰胺酶等。

2.药物外渗的原因

(1)解剖因素:年老体弱病人由于血管硬化等原因,使血管脆性增大、管腔变小或血流减慢,如果将药物注入这些静脉,则可能使局部药物浓度升高,甚至发生外渗。

(2)生理因素:静脉压升高时,如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或静脉回流受阻,以及腋窝手术后上肢水肿。如果将药物经患肢静脉注入,则会增加药物外渗的危险性。

(3)药理学因素:局部组织损伤与药物外渗量及接触时间有关。例如高浓度药物易引起组织损伤,为了减低局部药物浓度,应予缓慢静注。但延长注射时间又使药物与组织接触时间延长。因此,必须根据病人的静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浓度,并在最短时间内给予。

(4)注射部位:这是一种可以由医护人员控制的因素。应避免在肘窝处注射,因该处发生药物外渗不易发现。手腕和手臂上的神经和肌腱较多,选择该处的静脉注射药物,可能损伤神经和肌腱。理论上,最佳注射部位是前臂,该处静脉表浅,有足够的软组织,可以防止损伤肌腱和神经。

(5)医源性因素:少数医务人员缺乏注射抗肿瘤药的经验,或者在发生药物外渗前后没有采取适当措施。另外,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至关重要,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www.xing528.com)

3.药物外渗的预防

(1)合理使用静脉: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原则上应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左右两手交替使用,先远端,后近端,避开肘窝、手腕等关节处,不宜选择指间等处细小静脉及下肢静脉,因为指间小静脉皮下脂肪少,耐受性差,易渗出;而下肢静脉输注易栓塞,不适合化疗、长期输液。对腋窝手术后或有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病人,不应选择患肢静脉给药。静注发疱性药物,如发现生理盐水或葡萄糖外渗明显,则应另选注射部位(或另侧上肢,或外渗部位侧面或近端),避免使用同一静脉的远端。要保证外周静脉畅通。

(2)改进穿刺方法:有人统计发现护士的穿刺手法不当,同样导致液体外渗;化疗时采用从血管上方直接穿刺比从侧方穿刺效果好;对脆性血管采用小力度、小角度、缓慢平行进针,见回血后不再进针的方法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24h内不要在穿刺过的静脉下方穿刺,防止渗漏;对多次化疗及外周静脉较细者宜用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肘部静脉穿刺置管。上述部位血管管径粗,血流速度快,药物与管壁接触时间短,既减轻化疗药物对局部血管的刺激,又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3)加强化疗病人管理:化疗病人应有专人负责,加强巡视,在病人起床活动时,暂时更换成普通液体,病人回来后确定注射部位无渗漏后再继续注入化疗药物。同时加强病人的卫生宣教,使病人了解有关药物渗漏的知识,提高病人觉察静脉炎发生的意识,以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4)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化疗药应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50~100ml加地塞米松5mg建立静脉通道,确保静脉无渗漏时再注入化疗药物。

多种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时,先输注刺激性大的药物,再输注刺激性小的药物;先注入非发疱性的。如果均为发疱性,则应先注入稀释量最少的那一种。化疗前应识别是发疱性还是非发疱性药物。两次给药之间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冲洗管道并严格间隔给药,间隔时间大于15min,其间输注无菌生理盐水不得少于100ml。注射化疗药物后,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冲洗管道和针头后或用无菌生理盐水50~l00ml再加地塞米松5~10mg静脉冲管再拔管。以上方法既能保证有效给药,又能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

(5)调节药物浓度、输液速度:静脉炎发生与药物的浓度成正比,所以要尽可能稀释药物浓度;输液的速度要适中,强刺激性化疗药物在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进人血管,超过了其缓冲能力,可使血管内膜受损造成渗漏,而化疗药物长时间滴注,持续刺激血管内膜,也易发生静脉炎。

(6)改进拔针方法,减少渗漏发生:据报道采用新法拔针(即迅速拔出针头,立即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比旧法(即用于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能较少引起渗漏。

(7)化疗前预防性血管保护:化疗前将2.5cm硝酸甘油剂贴在穿刺点血管前约2cm或3cm处24h,用于预防化疗性静脉炎取得满意效果。张广清等用红花、当归等组成红归酊在准备穿刺的血管上涂擦可软化、扩张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并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罗春娥采用20%红花醇湿敷化疗穿刺静脉的近心端,直至化疗结束,也能较好地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4.药物外渗的处理

(1)一般护理:一旦发生静脉炎,立即停止输液,抬高肢体,注意休息。

(2)冷敷冰敷:冷敷或冰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药物的吸收,减轻水肿,减轻局部组织的炎性反应,冷敷还能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痛苦。冰敷适用于长春新碱类药物引起的静脉外渗。

(3)一旦发生外渗的处理:①在静注给药部位尽量抽吸,以清除残留针头及皮管内的药液吸取皮下水疱液,以尽可能除去残留液体。②对于个别患者疑有药液外漏但肉眼又不能确定者,也按药液外漏做预防性处理,用等渗盐水l0ml加地塞米松l0mg在针眼周围局部皮下封闭。③药物封闭发现化疗药物渗漏,采取封闭注射,封闭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阻断局部恶性传导,常用0.25%~0.5%普鲁卡因,透明质酸酶,酚妥拉明局部封闭。对注射部位应观察若干天并作记录,包括发生时间、静脉进针部位和针头大小、估算药物外渗量、处理外渗的方法、病人的主诉及局部体征等。④可以在输注部位使用适宜的解毒剂(静脉或局部见表6-1)。

(4)硫酸镁联合应用法:①宫英丽应用硫酸镁进行研究,设置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在开始滴注化疗药时,将33%硫酸镁纱条湿敷于注射的静脉上。结果对照组的静脉炎率为42%,而治疗组仅为6%。说明硫酸镁能直接拮抗化疗药物的副反应;预防静脉炎的发生。②将50%葡萄糖20ml,25%硫酸镁l0ml和维生素B12500μg混合液,外敷治疗各种化疗药物渗漏30例,总有效率达96%,疗程2天。且明显缩短疼痛,肿胀消退时间。

(5)中药外敷法:①王仲迪用鲜芦荟治疗静脉炎56例,用小刀切开鲜芦荟,取胶汁敷于炎症部位,以消毒木质压舌板沿血管走向轻轻刮匀,4~6次/d,最长6d,最短2d,治愈率达100%。②红归酊外敷在炎症血管外用红归酊湿敷1h,4次/d或定期外擦,每2~4h一次,4~7d可治愈。对化疗药物引起静脉炎疗效好,总有效率达100%。③冰片生姜外敷生姜30g洗净,晾干加冰片细粉末10~15g搅拌成泥状,用纱布包裹置于患处,每日1~2次,有效率达100%。④云南白药外敷用:75%乙醇将云南白药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每日7~8次,5天为一疗程,对化疗引起的静脉炎有效率达91.3%。⑤李莉等采用牛黄解毒丸20粒,去掉糖衣后碾成粉末,用70%酒精少许调成糊状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84例,结果显效62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为100%。⑥湿润烧伤膏:该药膏为油性物质,可使创面保持湿润,避免感觉神经暴露、脱水、坏死及降低神经末梢敏感性的作用。另外,该药膏还能去腐生肌、活血化瘀,有利于上皮增长,改善溃疡及周围组织韵循环,促进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愈合的目的。⑦王作胜采用食醋如意金黄散调成糊状局部外涂治疗化疗性静脉炎64例,每日外涂2~3次,随病情好转逐渐减少外涂次数,有效率为96.9%,早期治疗效果明显。

(6)李静、何伶用京万红l0g加地塞米松5mg调匀沿静脉走向涂抹治疗化疗性静脉炎35例,均显效,早期可减少局部刺激和炎性渗出,预防静脉炎,对轻、中、重度疗效好,见效快。

(7)局部物理治疗:①许川山等用低强度激光联合紫外线照射,低强度激光局部照射可改善微循环功能,加速炎症产物的代谢,减轻炎症,减少渗出,促进上皮组织、腺体及纤维细胞的再生,加速创面愈合。②赵永利采用微波热疗配合中药薰洗治疗化疗性静脉炎94例,对红肿型和硬结型静脉炎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4%,效果明显。

(8)对注射部位应观察若干天并做记录,包括发生的时间、静脉进针部位和针头大小、估算药物外渗量、处理外渗的方法、病人的主诉及局部体征等,方便及时调整处理方法。

(9)如有严重的局部组织损伤或坏死,如后期疤痕愈合影响功能或外观的,可考虑局部切除和整形外科治疗。

表6-1  抗肿瘤药静脉外渗的解毒方法

(叶润明 晏水红 丁东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