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肿瘤药物化疗及护理
一、肿瘤药物治疗的现状
抗肿瘤药物研究经历了数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肿瘤可以得到明显的疗效,多种肿瘤已经能通过化疗得到根治牲的治疗。通过综合性治疗,让恶性肿瘤得到根治已不是空想。目前有80多种药物对不同种类的恶性肿瘤有效,至少有10种肿瘤单用化疗有获得治愈的可能,能通过化疗得到缓解的恶性肿瘤则更多,化疗已成为当前临床上不可缺少的治疗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化疗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和特定严格的条件,一般情况下各级医院均可实施。
目前主要用于三种情况:①单纯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某些全身性肿瘤和晚期肿瘤患者,尤其对于一些全身性肿瘤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已经转移扩散的肿瘤或亚临床微小癌灶,化疗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②手术后及放射治疗的辅助化疗。③手术前的新辅助化疗。
化疗也有其局限性,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限制了药物应用的剂量,引起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常常会使治疗中断;其次,化疗药物的抗药性也易造成治疗的失败。同时,一些有针对性的辅助药物也不断地研制,将化疗的副反应尽可能地降低到最低,以保证治疗的延续。
抗肿瘤药研究经过多年,目前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其研究领域远远超出过去的以生物大分子合成为靶点的细胞毒性药物。随着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进步,恶性肿瘤化疗的新靶点不断出现,微管蛋白、DNA拓扑异构酶、肿瘤细胞诱导分化、细胞凋亡、癌基因及抑癌基因、信号转导、癌转移、肿瘤抗药性、线粒体能量代谢酶等都是肿瘤化疗药物作用的新靶点,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癌细胞分化诱导剂、生物反应调节剂、化疗增敏剂、光敏剂、导向治疗药物、基因治疗、抗转移药物、抗耐药药物、促细胞凋亡药物及抗突变、抗致癌等肿瘤化学预防药的研究也日新月异。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提高,在分子水平对肿瘤发病机制和增殖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开始了针对细胞受体、关键基因和调控分子为靶点的治疗。这些领域包括具有靶向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阻断剂、针对某些与增殖相关受体的单克隆抗体、针对某些癌基因和癌的细胞遗传学标志的药物、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抗肿瘤疫苗、基因治疗等等,并在不到10年内有了长足的进步。它们在实际上超越了传统的细胞毒治疗,属于病理生理学治疗,也就是封闭肿瘤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受体、阻断某些信号通路、纠正病理过程。它们在临床上的共同特点是:具有非细胞毒性和靶向性;起调节作用和细胞稳定性作用;不良反应的范围和临床表现与细胞毒性药物有很大区别;与常规治疗(化疗、放疗)合用有更好的效果等等。
二、化疗药物的作用点
细胞动力学研究的对象是细胞群体生长、繁殖、分化、游走、死亡等各种运动变化的规律,既适用于正常细胞,也适用于肿瘤细胞。增殖中的细胞均需经过G1(或GO)、S、G2与M各期,使其本身一分为二,因而能继续繁殖。
根据化疗药物对细胞增殖周期及其各时相的不同作用,可分为以下两类:
1.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本类药物可杀伤处于各种增殖状态的细胞,包括休止期(GO细胞在内。此类药物均在大分子水平上直接破坏DNA的双链,与之结合成复合物,因而影响RNA的转录与蛋白质的合成。它们的作用与X射线相似。
2.细胞周期特异性与时相特异性药物本类药物只能杀伤处于增殖周期中各时相的细胞,在小分子水平上阻断DNA的合成,因而影响RNA的转录与蛋白质的合成。这些药物之间关系密切,其杀伤作用很难截然分开,有时能在几个时相同时发挥作用。
非特异性药物对癌细胞的作用较强而快,能迅速杀死癌细胞;特异性药物的作用较弱而慢,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发挥其杀伤作用。非特异性药物的剂量—反应曲线接近直线,在机体能耐受的毒性限度内,其杀伤能力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剂量增加一倍,杀灭癌细胞的能力可增加数倍至数十倍。特异性药物则不然,其剂量—反应曲线是一条渐近线,即在小剂量时类似于直线,达到一定剂量后不再上升,出现平坡。因此,为使化疗药物能发挥最大的作用,非特异性药物宜静脉一次注射,而特异性药物则以缓慢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为宜。而在联合化疗方案中常常有两类药物共同应用才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三、化疗药物的药理
(一)分类
化疗药物根据来源和作用机制分为五类,即烷化剂、抗代谢、抗肿瘤抗生素、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物及其他类型抗癌药物(包括铂类药物、激素类、L门冬酰胺等)。
根据抗肿瘤药物的分子靶点不同进行分类:
1.主要作用于DNA结构的药物烷化剂(氮芥类、亚硝脲类、甲基磺酸酯类);铂类化合物。
2.主要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抗代谢类化疗药多属此类,如: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MTX)、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5-Fu、FT-207)、嘌呤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6-MP、6-TG)、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HU)、DNA多聚酶抑制剂(Ara-C、Cyclocytidine)。
3.主要作用于核酸转录的药物选择性作用于DNA模板,抑制DNA依赖性RNA多聚酶,从而影响RNA合成的药物,如放线菌素D、阿克拉霉素、普卡霉素等。
4.主要作用于微管蛋白合成的药物鬼臼乙叉甙、长春碱、长春新碱、三尖杉酯碱、高三尖杉酯碱、紫杉醇、多西紫杉醇。
5.其他L门冬酰胺酶、维A酸类化合物。
(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动力学
1.细胞周期的基础知识细胞复制的过程可分为5个步骤,即G1期、S期、G2期、M期及GO期。
G期即细胞准备进入DNA合成期(S)或有丝分裂期(M)的间隙期。
G1期即第一间隙期,在此期间细胞进行RNA及蛋白质合成并准备DNA合成。G1期实际上包括GO期(休止期),即细胞不在细胞周期内,细胞不进行任何复制活动。GO期细胞可休止一段时间并可根据机体需要重新进入G1期。因此,实际上GO细胞是细胞的“蓄池”。
DNA合成是S期细胞的主要活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的S期长短不同。许多抗癌药可在S期引起DNA损伤并引起细胞死亡,一般S期持续10~30h左右。
G2期是第二个间隙期,此时细胞继续进行RNA及蛋白质合成并准备进入有丝分裂。在此期内有丝分裂用的纺锤体出现。一般此期持续1~12h。
M期为有丝分裂期,一般M期持续约1h。M期完成后细胞或者进入G1期继续进行成熟、分裂,或者进入GO期,休止待命。
完成上述G1、S、G2及M期的一个细胞周期所需时间称为一代时间。一般说来,从S期开始到M期完成所需时间相当恒定,而不同瘤细胞在G1期时间变异很大。因此G1时间的长短实际上决定着细胞增殖的速率。
2.抗肿瘤药物与细胞周期抗肿瘤药物进入体内后既可影响正常细胞,也可影响肿瘤细胞。虽然两种细胞都可因抗肿瘤药引起细胞的不可逆损伤而死亡,但正常细胞的修复能力较强,如损伤较小尚可继续生存下去。肿瘤化疗正是利用了上述差别得以临床应用。抗肿瘤药根据其对细胞周期的作用特点不同区分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及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可根据其对各时相的作用特异性再分为G1期特异性、G2期特异性、S期特异性及M期特异性药物。
Skipper等提出抗肿瘤药的细胞杀伤假说,指出药物杀伤癌细胞符合一级动力学原则,即药物的某一剂量通常可杀伤一定百分比的细胞而不是一定数量的癌细胞。因此,治疗时需反复给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总细胞数、治疗后残留的癌细胞数则决定于前次治疗结果、两次给药的间隔以及癌细胞的倍增时间。例如,一个肿瘤病灶有100万细胞,治疗可杀灭90%细胞,则此次治疗后可残余10万癌细胞。反复治疗将可使癌细胞减少到104~103细胞,免疫治疗可消灭此少量残存癌细胞。认为理想的癌化疗应消灭99.9%的癌细胞。
四、抗肿瘤药物特点
(一)抗肿瘤药的特点
(1)抗肿瘤药对细胞虽有一定的选择性,但远不如抗生素对细胞的选择性高,故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往往对一些快速增殖更新的正常组织也有毒性,如骨髓、淋巴组织、消化道黏膜上皮、毛囊和生殖细胞等也产生明显的毒性,因而表现出骨髓抑制、免疫抑制、生殖功能障碍(无月经、不育、致畸胎或死胎)、脱发、严重的消化道反应等。
(2)抗肿瘤药只能杀伤大部分或一部分肿瘤细胞而不是全部,因而不能根除肿瘤。根据Skipper等提出抗肿瘤药的细胞杀伤假说,药物的一次剂量通常只杀伤一定百分比的细胞,因此,治疗时需连续、反复给药并在一定的时间内才能最大限度地杀灭癌细胞,能消灭99.9%的癌细胞就被认为是理想的化疗。
(3)抗肿瘤药本身的“三致”作用,即可致癌、致畸胎、致基因突变作用。它的“三致”作用不仅对患者有影响,而且对医护人员来说也存在着明显的安全问题;过去,药物通常是通过医师和护士在不十分注意的情况下准备的。但后来有证据表明,未受保护进行药物准备的人员的尿液中这些药物的浓度要高于正常水平。(www.xing528.com)
(4)肿瘤细胞容易产生耐药性,甚至开始使用即有耐药性。耐药性是导致肿瘤化学治疗失败的常见因素,90%以上肿瘤死亡患者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耐药影响。观察表明,一种肿瘤可同时对多种抗肿瘤药产生耐药性(多耐药性),克服耐药性是肿瘤药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所以,临床上通常多种抗肿瘤药物联合应用,必要时联合多种拮抗剂或治疗手段,目的是为了克服抗药性,提高疗效。
(二)抗肿瘤药的给药原则
1.化疗前要注意的几点
(1)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能够帮助估计患者的耐受性、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身体的基本状态、疾病的转归等。包括了解诊断(肿瘤的种类、分期分级);有无转移、扩散;恶性程度(如分化成熟或未分化)、家庭及本人社会情况、有无其他疾病或并发症、患者对病情的了解程度等;血常规(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尤为重要)、体重、营养状况、局部情况(有无感染、破溃、疼痛)、血液检测值(肝功能、血清电解质、尿酸)等。使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医疗及护理工作,更有效地做好个体化治疗。
(2)了解化疗禁忌证:①年老全身衰竭或恶病质。②有心功能障碍的使用蒽环类抗生素类化疗药需慎重,特别是多柔比星、大剂量环磷酰胺和氟尿嘧啶,三尖杉碱和喜树碱等都可引发心脏毒性。③明显黄疸或肝功能异常时不宜用全身化疗,化疗后如屡次出现肝功能异常者也不宜再用全身化疗。④肾功能不全者禁用顺铂和大剂量氨甲蝶呤;老年患者即使肾功能减退仅属轻度,顺铂剂量也宜酌减,切忌一次大剂量用药。⑤严重肺功能减退时禁用博来霉素、氨甲蝶吟和白消安等。⑥明显骨髓功能不全者一般禁用全身化疗(顺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除外),如周围血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1.5×109/L或血小板少于50×109/L者慎用。⑦发热、大出血、感染、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者不宜全身化疗。⑧胃肠道吻合术2周内一般不宜化疗(腔内化疗除外)。⑨大面积放疗结束后需休息2~4周后再用全身化疗。⑩已知对某类化疗药过敏者。輥輯訛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輥輰訛有骨髓转移的病人。
(3)与患者家属交谈:①告知治疗的目的及预期效果,尤其是药物仅为辅助治疗手段,目的仅是缓解症状及延长生命,应使家属有充分了解;有思想准备,避免对治疗的希望值过高而以后产生误解。②告知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根据患者的性格、精神类型及对待疾病的态度,在与家属统一口径后,再以适当的方式将病情告诉患者。每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均不同,必须区别对待,以防意外发生。做好思想工作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③告知患者家属如何照顾患者,如进行饮食的配合、症状的护理、起居的照顾等。④告知患者家属应及时向医师报告患者的病情变化,同时,请求家属协助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并及时报告。
(4)与患者交谈:首先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患者心理状态作出评估,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护理。告知患者给药后必然或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如消化道反应、口腔炎、脱发、出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等不良反应,让患者事先对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有所了解,取得患者的合作,以便配合和坚持治疗。帮助病人正确地认识疾病,面对困难,帮助病人了解病情的诊治情况及治疗的可能结果,告知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增强免疫功能,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主动配合治疗。同时要求患者签署化疗知情同意书,患者也应有知情权。出院后按时复诊,如出现口腔溃疡、腹泻、发热等不适时应随时复诊,认识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的重要发性。患者的积极配合心态,也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
2.肿瘤化疗的配置原则
(1)人员要求:具有肿瘤专业护士资格,受过肿瘤护理专业知识及技能训练的护士。操作者清洁双手后穿一次性防护衣,戴一次性防护帽、一次性防吸入口罩、防护目镜,戴上一次性聚氯乙烯手套,外套乳胶手套,单独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准备。使化疗药物对准备人员的伤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2)正确的配药方法
1)备药前准备:①宜在生物安全操作柜内备药,备药前启动紫外线灯进行柜内操作区空气消毒40min,保持洁净的备药环境。②备药前洗手,戴一次性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及防渗透一次性隔离衣。③操作时戴手套。有些抗肿瘤药物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并通过接触皮肤直接吸收,如多柔比星能与皮肤上的蛋白质结合而被吸收,不能从皮肤上洗去,因此备药前必须正确选择适宜手套。乳胶手套具有弹性,使用时手套胀大变薄会出现一些小孔,因此其防渗透性差,只有聚氯乙烯手套具有防护作用,但由于其使用时不能紧贴皮肤,致使操作不便,因此要求戴双层手套,即在聚氯乙烯手套外戴一副乳胶手套。在操作中一旦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使之保持有效的防护效果。④操作台面应覆以一次性防渗透性防护垫,以防因操作不慎药液溢洒台面便于清理,减少药液污染。一旦污染或备药完毕应即刻更换。⑤在备药操作室内禁止进餐、饮水、吸烟、化妆,减少药物对人体的损害。
2)备药操作规程:①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以防药液污染而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无菌注射盘用聚氯乙烯薄膜铺盖,每次用后按污物处理。②准备药液:在割锯安瓿前应轻弹其颈部,使附着之药粉降至瓶底。掰开安瓿时应垫以纱布,可避免药粉、药液、玻璃碎片四处飞溅,并防止划破手套。③掰开粉剂安瓿溶解药物时,溶酶应顺瓶壁缓慢注入瓶底,等药粉浸透后再行搅动,防止粉末逸出。④瓶装药液稀释后立即抽出瓶内气体,以防瓶内压力过高药液从针眼处溢出:从药瓶中吸取药液后在针头撤出时应用无菌棉球或纱布包裹住药瓶塞穿刺针孔,防止药液外溢。⑤在瓶装药液稀释及抽取药液时还可以采用双针头抽取药液方法,以排出瓶内压力,防止针栓脱出或药液溢出,而造成污染。⑥抽取药液应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并应注意抽出药液以不超过注射器容量的3/4为宜。⑦药物备好后,在标签上注明床号、姓名、药物名称、剂量后应放在采用一次性防渗透无菌巾铺成的无菌盘中备用。⑧在完成全部药物配置后,需用75%乙醇擦拭操作柜内部或操作台表面。⑨废安瓿与瓶装药用后放塑料袋中密封,以防蒸发,污染室内空气。注射器、输液器、针头均需为一次性使用,用后密封于塑料袋中。⑩备药过程中所用一切废弃物统一放入污物专用袋中集中封闭处理。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用肥皂及流动水彻底洗手并行沐浴。
3)静脉给药操作规程:①化疗药物应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注册专业护士给药,了解化疗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等。②检查医嘱保证正确给药,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浓度和输入速度。③静脉给药时护士应戴一次性口罩、帽子,做好个人防护并洗手戴手套,严格无菌操作,输注前严格消毒皮肤,预防感染。④静脉滴注药液前应建立好静脉通道,合理选择静脉,原则上选择弹性好,粗直的血管,由小静脉到大静脉,由远心端到近心端,交替注射,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提高操作技巧,尽量做到静脉穿刺一次成功。⑤静脉滴注药液时应采用密闭式静脉输液法,注射溶液以软包装袋输液为宜。⑥静脉给药时若需从墨菲滴管加入药物,必须先用无菌棉球围住滴管开口处再行加药。加药速度不宜过快,以防药液从管口溢出。⑦如果出现静脉外渗,就立即停止输液,并作相应的处理。⑧严密观察患者血管及局部情况,保护血管,防止静脉炎症及药物外渗。⑨静脉给药结束,注射器针头应置入保护针帽中并与注射器保持其完整性,放入专用污物袋中,以免拔下针头药液洒漏造成污染。有条件者可将针头的注射器放入防穿透、防泄漏的废弃物收集容器中统一处理。⑩操作完毕脱掉手套后用肥皂及流动水彻底洗手。
4)发口服抗肿瘤药注意事项:①发抗肿瘤药要独立进行,不与普通药混合发放。②护士与患者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药物。③保持胶囊药丸完整,不应开启。④如要将药丸分一半,护士必须戴手套进行,所有用具用后必须以大量清水冲洗。
(三)抗肿瘤药的给药途径和方法
抗肿瘤药的给药途径包括静脉给药、肌内注射给药、口服给药、腔内给药、鞘膜内给药、动脉给药等。多数药物抗肿瘤对组织有较强的刺激性,多数采用的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
1.静脉给药静脉给药为最常用的有直接静脉推注、静脉滴注、一次性弹力泵输入法等。对一般刺激性药物可用直接推注法,即:①将药液稀释排气后,更换一小针头(5或6号),不再排气以免针梗沾上药液,带入皮下。②推药速度宜慢,要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如可疑,可回抽注射器,检查有无回血。③注药完毕,抽少量回血,并保持注射器内有一定的负压再拔针,压迫针眼1-2min,以防药液漏于皮下。对强刺激性药物如氮芥,需采用静脉冲入法。即①先输液并保证滴注十分通畅;②药液稀释后夹住皮管上端,用小针头从皮管的尾端,于碘酊、酒精消毒后穿刺注入;③迅速冲入葡萄糖液2~3min,再恢复至原来的速度。④用胶布封闭针眼(处理滴器时须将此段皮管剪去)。因氮芥稀释后作用时间只有5~8min即氧化而失效且增加其刺激性。因此溶药后须于3min内将药注入。其他强刺激性药物如长春新碱、丝裂霉素、阿霉素等可自小壶冲入。化疗药物注射完毕后继续滴生理盐水冲洗静脉后再拔针。
现临床较多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PICC、CVC、PORT等静脉给药通道,化疗药物注射完毕后直接用生理盐水冲洗即可,较少出现外漏及静脉炎情况。
2.肌内注射给药肌内注射适用于对组织无刺激性的药物,肌内注射宜深,以利于药液的吸收,应准备长针头方便作深部注射。油类制剂如丙酸睾酮吸收差,应制订计划,轮换部位注射,每次注射后应记录注射部位,以便更换部位。浅部注射不利于吸收,组织刺激反应大。
3.口服给药口服药物相对不良反应少,根据化疗方案可为单独口服或与其他给药方法同时进行。口服药物需装入胶囊或制成肠溶剂,以减轻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并防止药物被胃酸破坏。洛莫司汀(CCNU)不良反应大,宜睡前给药,并遵医嘱与异丙嗪和碳酸氢钠同服。给药时注意加盖,防止药物蒸发污染环境,并待患者亲自服下后再离开。
4.腔内给药腔内注药有胸腔内给药、腹腔内给药等,主要用于癌性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心包积液、膀胱癌膀胱灌注给药等。注药后2h内每15min协助患者更换一次体位,以使药液扩散均匀分布,能达到最好的化疗效果。
5.鞘膜内给药鞘膜内给药可将抗肿瘤药持续注入脑脊液。常用于治疗脑膜白血病或淋巴瘤,或其他实体瘤的中枢神经系侵犯。包括以下2种给药途径。
(1)蛛网膜下隙注射途径:一般从第三、第四腰椎椎间隙常规穿刺入蛛网膜下隙注入化疗药。鞘内注药后应使患者平卧6h。
(2)经OmmayaPump给药:在外科手术下将OmmayaPump植入头皮下连到脑室腔。该泵呈圆拱形扣状,中央为自我封闭的硅橡胶隔膜,可供反复穿刺;室底为金属底板,可防止穿刺过度而损伤人体组织,室体连接于不透X射线的软硅橡胶管,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
OnmayaPump途径将药物直接注入脑室内,可反复给药、操作简便、减少鞘膜内感染的机会。但由于需在外科手术甚至需在CT介导下才能将导管准确植入脑室内,而且该泵售价很高,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在临床开展比较困难。而蛛网膜下隙注射途径则具有经济、操作技术要求比OmmayaPump简单的特点,但反复穿刺至脑脊液内容易导致感染,并增加患者的痛苦,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
6.动脉给药动脉给药适用于某些晚期不宜手术或复发的局限性肿瘤,其主要优点是可以给局部组织高浓度的化疗药,同时亦可以降低全身给药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可直接将药物注入供应肿瘤营养的动脉内,达到提高肿瘤局部药物的浓度和减轻全身性不良反应的目的。
动脉给药常采用Seldinger穿刺方法行动脉穿刺,并插管至靶动脉,常规血管造影后,确定灌注动脉后行动脉灌注化疗。
穿刺入路的选择与灌注方式有关,一次性灌注化疗可选择股动脉入路,中长期灌注选择锁骨下动脉、腋动脉或肱动脉入路较好,尽管后者穿刺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不影响患者行走等活动。
灌注化疗一般应超选择性置管,但如果超选择性置管困难或病变范围较大(如胰腺癌伴腹腔、腹膜后广泛转移),则须置管于病变近端的胸或腹主动脉行灌注化疗。对于多重供血的病变(如盆腔肿瘤)和难以回避正常动脉分支(如胃十二指肠上动脉)时,应先行必要的栓塞,使血流再分布,致使化疗药物能集中在单一供血动脉内,以避免药物仅单侧分布和避免药物过多进入正常脏器引起较多的毒副作用。一般灌注化疗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一次冲击性动脉灌注化疗:是指采用常规动脉插管技术,超选择性将导管置于肿瘤供血动脉后,一次性将化疗药物注入靶动脉。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支气管肺癌、头颈部恶性肿瘤、骨恶性肿瘤、盆腔恶性肿瘤等,也可与栓塞术结合,广泛用于各种肿瘤的介入治疗,如肝脏恶性肿瘤、肾癌、胃癌、头颈部肿瘤等。注药时间一般为30min或数小时。
多选用细胞周期非特异性化疗药物,联合用药为佳。最好采用注射泵将化疗药物缓慢、均匀注入,手推注射难以达到匀速注射和保证要求的注射时间灌注化疗通常需间隔一定时间(通常间隔30~40天)重复进行,否则疗效十分不稳定。
(2)长期间断性动脉灌注化疗:是指将导管置于靶动脉内,按计划(如同化疗方案)长期间断性将化疗药物灌注的方法。这一方法适用于难以手术切除的大多数恶性实体瘤,特别是全身化疗效果不佳者。可选用细胞周期特异性或非特异性药物行灌注化疗。灌注时间应根据药物特点,如5-Fu,灌注时间应维持在12h以上,通常选用持续灌注24h,而阿霉素、丝裂霉素和铂类则可在1h内灌注完成。这一方法较之一次性冲击灌注化疗在给药方法、注射时间等的计划性、可控性方面均具优势,且更符合肿瘤化疗的原则,疗效和毒副作用也有所改善,故越来越多地被临床应用。
腹壁下动脉插管化疗方法:该给药方法常用于晚期子宫癌或较晚期子宫癌要求手术前的新辅助化疗。
操作方法:于下腹部一侧,平行于腹股沟韧带上2~3cm,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的中外1/3交界为中心,于局部麻醉(简称局麻)下做长约4cm的切口,切开皮肤脂肪、筋膜,分离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于腹膜外脂肪内找到腹壁下动脉,自近心端插入硬膜外导管22~24cm。术后即行X线照片确定导管位置后即开始予以化疗。化疗注药前用聚维酮碘消毒导管,剪去导管尾封闭端,安上9~12号针头,先抽到回血后再注入0.5%肝素5ml,再注入化疗药物。注入化疗药物前在大腿上段用止血带加压,直至足背动脉消失。化疗结束封闭导管,外覆消毒纱布,妥善固定,谨防导管脱出。20min后松开止血带,此期间严密观察下肢皮肤颜色,出现异常时立即松开止血带,予以肢体按摩。
(3)其他动脉灌注方法:在上述基础之上还拓展了很多动脉灌注方法,如动脉升压灌注化疗、动脉阻滞疗法等,均为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和药物在肿瘤局部的滞留时间的改良方法,以克服一次性冲击灌注化疗的不足。
(何美云 罗月岚 陈昶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