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常见肿瘤诊疗与护理的关键步骤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常见肿瘤诊疗与护理的关键步骤

时间:2024-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中心静脉穿刺置管肿瘤内科病人经常需要经静脉给予化疗药物;晚期肿瘤病人常有营养不良,也需经静脉输注营养液和液体。使用PICC置管后,化疗药物通过导管进入血管后,被迅速稀释,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上肢血管网,解除了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伤,减少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利于全程静脉化疗。治疗间歇期间应每天或隔日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1次。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常见肿瘤诊疗与护理的关键步骤

第二章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

肿瘤内科病人经常需要经静脉给予化疗药物;晚期肿瘤病人常有营养不良,也需经静脉输注营养液和液体。但多次静脉穿刺后,使末梢静脉穿刺越来越不易操作,给护理工作带来困难,给病人造成痛苦,为了便于肿瘤病人的长期治疗,必须建立一条有效的静脉给药通道。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一个保留较长期的静脉通道的新方法,目前,已在肿瘤病人的治疗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解决了临床护理中的许多难题,当然也产生一些相应的并发症,需要适当地处理。

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前臂(外周静脉)和股静脉等入路数种,由于股静脉部位的清洁度差,护理观察困难,而颈内静脉置管外露病人又觉不便,因此临床上一般优先选用锁骨下静脉穿刺和经前臂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

一、适应证

(1)连续长时间需输注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物,如ADM、NVB等,采用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保护外周血管

(2)需连续静脉滴注48~120h并使用静脉泵的病人。

(3)多次静脉给化疗药后,造成静脉血管闭塞,使选择末梢静脉穿刺有困难者。

(4)营养不良的晚期肿瘤病人,需给静脉高营养者。

(5)需经常静脉输注抗生素或化疗药者。

(6)胃肠道梗阻、食管瘘以及长期不能进食物和液体的病人。

(7)消化道大出血或休克病人,需抢救保持有效的静脉通道。

二、禁忌证

(1)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病人。

(2)应用心脏起搏器的病人。

(3)多发性血栓性静脉炎的病人。

(4)严重肺气肿的病人,肺尖有肺大泡的病人。

(5)有严重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

(6)若病人做一侧胸廓成形术、乳腺切除术,则患侧禁做锁骨下静脉穿刺。

三、操作方法

(一)经前臂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1.方法

(1)用物准备选用美国巴德公司、美国BD公司或德国Braun公司生产的PICC穿刺包一套,导管型号为-4Fr~5Fr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可来福无针密闭输液接头1个,无菌手套2副,0.9%10m1氯化钠注射液2支,根据穿刺包不同,可备止血带、碘伏、酒精、棉签、皮尺、20ml注射器、31粘贴伤口敷料、脱敏胶布。

(2)患者:准备平卧位,手臂外展呈90°。

(3)选择静脉,确定穿刺点:首选贵要静脉,因其直、短且静脉瓣少,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左侧的静脉路径较长、较弯曲,插管时难度较大且容易损伤血管内膜,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故插管最好选择右侧。最佳穿刺点为肘窝下两横指处,穿刺点过高可能损伤神经及淋巴系统,且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穿刺点过低则血管相对较细,易引起血流障碍和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

(4)置管:用传统的“横L行”外测量法及用“一字行”外测量法,测量出所需导管的长度。打开PICC包,戴无菌手套,据测量的尺寸修正导管的长度,用0.9%氯化钠注射液预冲导管并湿化导丝。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消毒穿刺点,范围10cm×l0cm,扎止血带,换无菌手套,铺无菌巾,以15°~30°角进针穿刺静脉,见回血后压低角度,再进针1~2mm,保持针的位置并向前推进插管鞘,使其进入血管,隔无菌巾松止血带,轻压穿刺点上方止血,撤出穿刺针芯,将导管插入插管鞘,缓慢推进至所测量长度,从静脉内撤出插管鞘,离开入点撕开。缓慢将支持导丝撒出,抽吸至回血,接着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妥善固定导管。接上可来福无针密闭输液接头。通过X线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正确后接输液装置输液。

(5)置管后记录:穿刺者姓名及PICC放置日期、PICC类型、导管型号、导管尖位置、插入长度及外露长度、所穿刺静脉名称、穿刺过程是否顺利、固定情况。

2.护理

(1)置管前护理:PICC是新开展的技术,患者不了解其作用及意义,易产生恐惧心理,不愿意应用。插管前向患者详细讲解化疗毒副作用及应用PICC的好处:肿瘤患者需长期化疗,化疗药物因其化学性、酸碱度及高浓度等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致使药物外渗,易造成血管皮肤损伤而引起剧烈疼痛,反复多次的静脉穿刺及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损伤,给再次穿刺及一次穿刺成功带来困难。使用PICC置管后,化疗药物通过导管进入血管后,被迅速稀释,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上肢血管网,解除了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伤,减少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利于全程静脉化疗。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置管的优势、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费用情况,患者同意置管并签署置管同意书,

(2)置管中的护理:置管过程中注意保温,当导管进入肩部时,让患者头部转向穿刺侧,下颌靠肩,以防止导管进入颈内静脉。送导管困难,可稍拉回导管,轻微调整穿刺针再送管,或边推0.9%氯化钠注射液边送管,遇阻力不可强送管,嘱患者适当调整体位,使上肢与躯干垂直,或稍作停顿后再送管。

(3)置管后的护理

1)更换敷料必须严格无菌技术,医务人员应戴口罩、无菌手套。使用无菌透明贴膜固定,便于观察导管及穿刺点,牢固、防止导管移动。导管置入的第一个24h必须更换敷料,以后每周更换1~2次或发现贴膜被污染、潮湿、脱落或危及导管时随时更换。因过敏使用纱布固定时,应每日更换、消毒。所有透明贴膜都应清楚记录更换贴膜时间。

2)冲管及封管:在常规输液结束后,用l0~20ml0.9%氯化钠注射液采用脉冲方式注入,剩余最后1ml液体时,一次性注入,边推注活塞边撤注射器,以达到正压封管。治疗间歇期间应每天或隔日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1次。100u/ml稀释肝素液(12500u肝素加入125ml生理盐水)每12h冲管一次。

3)导管留置时间:PICC置管时间的长短对需长期化疗的患者来说十分重要。在留置期间无并发症,不影响置管,可延长时间,不必换管或拔管。

4)导管脱出:对导管插入深度进行记录,常观察有无脱出现象,并每天交接班。给患者做护理及治疗时,避免牵拉导管,嘱咐患者勿做剧烈的手臂运动,以防止导管脱出。

3.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穿刺点出血:置管中,导管送入预定长度拔出插管鞘时,应立即在局部按压止血,按压时间根据患者的凝血情况而定。止血后,在针眼上面放一块纱布以吸收渗血,次日更换敷料。置管后1~2d有少量渗血为正常现象,需及时更换敷料。如出血较多,嘱患者屈肘10~20min或加压包扎,必要时用云南白药局部外敷。

(2)感染:穿刺前须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穿刺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穿刺后局部的血迹用0.9%氯化钠注射液清洗干净,并用2%碘伏消毒。连接输液及推注药物时均应严格无菌操作,输液环路每24h更换,可来福无针密闭输液接头每周更换1次。更换敷料时需注意导管周围皮肤的消毒,有效地清除汗毛孔周围的细菌,保持导管周围皮肤的无菌环境,可减少细菌污染。必要时穿刺导管周围外涂百多邦软膏,可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寒战、发热、局部发红、肿胀、化脓等,应拔出导管行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局部给予换药。

(3)导管堵塞:护理人员需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正确的封管可防止血液进入管腔内,致使血液凝固而发生堵塞。输血、血浆、脂肪乳剂等可使导管堵塞的可能性增加,输液完毕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不要经导管采血检验。一旦发生导管堵塞,不可强行推注液体,否则有导管破裂或导致栓塞的危险。先检查导管是否关闭,导管是否打折,排除以上原因后,若为不完全堵塞,用0.9%氯化钠注射液反复抽吸或冲洗导管,可获通管。

(4)静脉炎:行PICC后,由于血液流速减慢及导管在血管内造成异物刺激,加之患者紧张致使血管收缩痉挛,易造成上肢肿胀、疼痛、静脉炎。发生静脉炎后,抬高患肢,局部湿热敷,4次/d,20~30min/次,3d症状未能缓解,应考虑拔管。拔管后,应继续给予湿热敷,并停止从此部位输注液体。

(5)敷贴过敏:①避开已发生过敏、炎症及破损的部位。②选择透气性能好的防水敷贴。③保持敷贴内外的干燥,潮湿时及时更换:④发生过敏时应每天换药,患处使用抗过敏软膏或使用皮肤保护剂,并观察记录皮肤过敏及处理后的情况。⑤皮肤过敏发生渗出时,可用无菌纱布替代敷贴,并用弹力绷带固定纱布,防止导管脱出。⑥皮肤过敏痊愈后应再次采用敷贴固定导管。(www.xing528.com)

4.出院带管及拔管的护理

(1)出院带管的护理指导:出院前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导管留在体外的长度、封管及更换敷料的日期、更换敷料的操作指导等。

注意事项:置管上肢不要做剧烈运动,应避免提过重物品或做引体向上等持重锻炼,避免游泳等会浸泡到无菌区的活动,淋浴前用塑料保鲜膜包住置管的肢体,缠绕2~3圈,上下边缘用胶布贴紧或用宽的松紧带缠住,避免与水直接接触,淋浴后检查敷料,若有浸湿,及时更换敷料。避免盆浴、泡浴等。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每周更换1~2次,可来福无针密闭输液接头每周更换1次,敷料外套上松紧适宜且有弹力的织品,可有效地避免导管脱出。注意观察针眼周围皮肤有无发红、肿胀、疼痛、渗出等。

(2)拔管的护理:当治疗结束或出现并发症时,应及时拔管。操作前向患者讲述拔管过程,以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患者取卧位,外展穿刺侧上肢,嘱患者做深呼吸动作,缓慢拔出导管,如感觉有阻力,停止拔管,热敷20~30min再继续拔管,拔管后检查导管是否完整,按压穿刺点不少于5min,并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24h。嘱患者拔管后24h内尽量减少穿刺肢体活动,以防止出血。

(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1.方法患者取去枕仰卧位,头转向穿刺部位对侧,将一小枕垫于肩背部脊柱下,双肩尽量外展。使锁骨区域抬高,使第1肋与锁骨之间形成一个间隙。进针部位选择:①锁骨中点。在锁骨下缘一横指处,紧靠锁骨下缘,针尖向胸骨上切迹进针。②锁骨中1/3和内1/3交界处。

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洞巾,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取穿刺针抽生理盐水3~5ml,从穿刺点进针,针与皮肤呈30~40°角向胸锁关节方向紧贴锁骨下缘负压进针,边进针边抽回血,进针3~5cm后,感觉有突破感,注射器内见抽出暗红色血液,再将回血推入静脉内,感觉无阻力,即证明已进入锁骨下静脉。注意进针不要过深,避免误伤胸导管。左锁骨下静脉较右侧细,直径约0.8cm(右侧约1cm),穿刺较困难。

置管深度视不同的要求而异:①只插至锁骨下静脉,可从穿刺点量至胸锁关节的长度即可。②准备插入无名静脉内,可从穿刺点量至胸骨柄。③准备插入上腔静脉,可从穿刺点量至胸骨柄与胸骨体交界处。导管粗细可选14~16G。置管前应先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置管的目的方法、优点及术中配合,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使患者认识到锁骨下静脉穿刺是一种简便、安全、快捷的操作方法。置管后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形象美,而且避免了化疗药物对血管的损害,以消除紧张心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签定知情同意书。

锁骨下置管虽然发生意外情况的很少,但究竟不同于周围静脉穿刺,因此术前应向病人解释清楚,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争取病人的积极配合,同时操作人员应严格无菌操作要求,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半径不小于15cm。如技术熟练,定位准确,一次穿刺成功率极高。

2.注意事项

(1)确定穿刺针在锁骨下静脉内,回抽有静脉血后,再置入导丝。置入导丝时感觉顺畅无明显阻力,否则应调节穿刺针的深度及方向,再重新置入。强行置入导丝有可能造成导丝在血管内或软组织内打结。

(2)导丝的“J”字顶端若已通过穿刺针,如遇阻力,不可强行抽退导丝,以免穿刺针斜面将导丝割断。必要时将穿刺针和导丝一并退出。

(3)导丝不要置入过深,一般置入20~25cm即可。置入过深会刺激病人的心脏引起室性早搏,严重时会发生短阵室速。

(4)导丝置入后,顺导丝置入套管时,只有将导丝退至套管末端,捏住导丝后再将套管送入血管,以免发生将导丝一同送入血管内的危险。

(5)如病人咳嗽,应在术前给予强镇咳剂,待病人停止咳嗽后再行穿刺置管术。

(6)妥善固定好静脉置管,避免脱出。密切观察液平面,防止空气进入发生栓塞。有效预防套管堵塞,一旦发生堵塞,忌冲洗,应更换。导管脱出原因主要是由于导管固定不牢固,应经常检查导管的深度,在更换敷贴时动作要轻柔,轻轻按着导管上的蝶形固定夹,以免导管脱出。

3.并发症

(1)气胸:发生率极低,主要发生在有肺气肿的病人。穿刺时进针角度过大、进针较深或进针时病人咳嗽。如发生气胸,有少量气体,病人无明显呼吸困难,可以密切观察,不用处理,胸部X线复查,必要时给予胸腔闭式引流。

(2)穿刺部位血肿:误穿动脉或凝血机制有问题,或反复多次同一部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应避免反复多次同一部位穿刺,如误穿动脉则应退针后压迫15~20min止血。

(3)空气栓塞:中心静脉开放后,受胸内压和右心舒张期的影响,静脉压和大气压存在着压力差,吸气状态呈负压,应严防空气漏入。在置管操作期间,凡有空腔器械留置在静脉内时,均应用拇指堵住开口,并嘱病人暂停呼吸,以防气体进入。

4.保持导管通畅每天输液前先用生理盐水冲管,抽回血,确保导管在血管内方才进行输液,每次输液完毕,务必采用正压封管,即一般注入肝素抗凝液3~5ml,将针头斜面留在肝素帽内封管液余0.5~1.0ml时边退针边推药,肝素帽封管后用无菌沙布包扎。对于静脉营养患者,输液完毕之后,应以生理盐水50~l00ml冲洗导管,然后再注入肝素抗凝液5ml。因静脉营养剂是由糖、脂肪、氨基酸等组成的高营养物质;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脂肪极易导致导管阻塞。如输液不畅需注意导管有无折曲折、脱出血管外,此时应抽吸回血或变动管的位置,不宜用力推注液体,抽吸回血无效,可用尿激酶20000u+NS20ml缓慢注入管腔待栓子溶解后再输液。

5.导管感染的预防静脉置管感染常见。与许多因素相关,如病人的体质、置管技术、留置时间、导管的材料及各项无菌技术等。导管感染可以表现为疏松结缔组织炎、静脉炎和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临床表现可以有周围皮肤出现红、肿、热、痛;局部或全身发热,淋巴结肿大和触痛。脓液有时可以从插管的伤口流出或挤出,可以导致严重感染。随着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感染的危险明显增加。最重要的感染途径是皮肤微生物沿导管外周或输液系统和破损处侵入。预防的主要措施为:①保持病室清洁,导管护理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原则。②每日或隔日用1%~2%碘酊消毒插管处(也可用0.5%碘伏),能防止细菌沿导管旁侵入,用透明贴膜覆盖,每2~3天更换一次,并保持皮肤干燥。③不可输入血液制品。输完液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导管,注意连接部位的严格消毒,最好使用五连接部的一体化带有细菌过滤器的输液管道。

出院指导在锁骨下静脉置管使用进程尤为重要。因为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时间较长,很多患者要带管多次出入院,住院期间由专业人员护理,出院后则由当地医疗机构、患者本人及其家属护理,带锁骨下静脉置管不影响一般日常生活及体育锻炼,但应避免重体力劳动,避免游泳及注意洗澡时水浸到无菌区。出院前教会家属观察锁穿局部皮肤,若局部穿刺点出现红、肿、痛、渗液等异常情况,及时送院处理。

四、临床研究

1.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科(郑萍)一组327例恶性肿瘤病人二种穿刺方法临床研究,PICC(B组)组168例,销骨下静脉穿刺组159(A组)例对比结果。置管成功率与并发症:B组穿刺时间(31±1.23)较A组(24±7.23)长,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 05);B组共一次性穿刺成功142例(成功率:80.95%),A组一次性穿刺成功148例(成功率:93.08%),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14.47%与A组并发症发生率24.53%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两种置管方法均有一定的并发症的产生,PICC方法常见并发症为静脉炎、导管堵塞、感染、前臂水肿、导管脱出,其他并发症包括穿破血管、未触及血管、误伤动脉等等;A组的常见并发症为气胸、出血、感染、发热反应、导管折曲、渗液等等。在本研究中,B组并发症以静脉炎和导管堵塞为主,占31例,A组的并发症则以感染和出血为主,占39例,两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可能由于A组的护理难度较大且感染率增加有关。由于锁骨下静脉管腔较大且离上腔静脉较近,故A组穿刺时间较B组置管时间短,且成功率也较高。李字成等进行1000例锁穿置管,成功率为100%,并发症少见,这与操作者是否熟悉锁骨下静脉的局部解剖和技术是否熟练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穿刺的方法,做好穿刺前的医患沟通,告知患者如何配合穿刺,并签署穿刺同意书,准备要充分,穿刺时严格无菌操作,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在出现不良反应时,要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

在本研究中,PICC的留管时间较A组置管长,原因可能与护理和局部卫生有关,PICC因在上肢置管,较好护理,而锁穿在锁骨下静脉,局部解剖复杂,易受外界细菌感染。因此,医护人员要加强穿刺后的护理,同时要告知患者及家属要注意局部卫生,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延长胃管时间,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总之,PICC和锁穿置管各有各自的优点,锁穿的成功率较高而PICC的留置时间较长,由于解剖的关系,锁穿较适合于体型较肥胖且颈项较短者,应依据不同的情况为患者选择不同的穿刺方法。

2.(熊敏芳)组共367例肿瘤患者采用PICC静脉化疗置管,术后5~7天及12~14天,采用8MHz彩超探头探查有无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探查的血管包括PICC走行的上臂静脉、腋静脉及锁骨下静脉。多数患者在穿刺点附近发现小的血栓,因没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不作需要溶栓治疗的对象。如血栓在第二次彩超探查后血栓长度超过2cm,则考虑进一步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较大,需更换PICC通路并行常规静脉溶栓治疗。即使经过术后筛查,仍有4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表现为肩颈部剧烈疼痛、上肢含穿刺点以下部位红肿。发生时间距置管时间为20~78天。4例超声下均发现锁骨下静脉血栓及PICC管周的上肢浅静脉血栓,2例合并有颈内静脉血栓,1例合并有腋静脉血栓。血栓长度通常在10~25cm。一经确诊深静脉血栓,超声定位下将PICC管缓慢向外退出,使PICC导管尖端离血栓近心端处远端2cm处,必要时可采用静脉造影定位。尿激酶采用生理盐水配制成2500IU/ml,接泵以1000IU/min的速度滴注,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q12h,如为侧方开口的双向瓣膜PICC管则每半小时旋转开口方向一次。每隔两小时向外拔除导管2cm,直至血栓基本溶解。拔除PICC导管后,继续给予70万~100万IU的尿激酶,以2500IU/min的速度滴注。同时每天给予口服华法林2.5mg,连续3天,全身积极抗感染治疗。

溶栓过程中,定期评估凝血状态,PT和APTT应小于2倍延长的范围内。用药期间密切观察病人反应,如脉率、体温、呼吸频率和血压、出血倾向等,至少每4h记录1次。观察患肢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搏动,做好记录及时判断效果。护士主动与患者交流,减少其紧张恐惧心理,使患者了解溶栓的必要性和安全性,通过定期的超声监测血栓溶解情况,逐步让病人建立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经过上述溶栓治疗后,所有患者均于12~24h疼痛缓解,患肢肿胀4~6天恢复正常。1个月后复查血管超声血栓完全消失,未见并发症的发生。

文献报道PICC合并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不尽一致,这主要与PICC置管的操作技术、留置时间、患者的疾病类型和血管状况、是否采用抗凝药物预防及静脉血栓的检测方法有关。大多数的血栓形成主要位于穿刺点附近,从解剖学上看,由于上肢存在浅静脉和深静脉的侧支回流,位于单纯某一支浅静脉的血栓不会引发临床症状,只有当血栓位于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和与颈内静脉会合后的无名静脉时,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从影像结果看,主要是沿PICC管道壁周围形成,由此术后行定期超声检查,发现血栓进展的倾向应尽早处理。每次输液后采用低分子肝素正压封管及口服低剂量抗凝药物,均可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深静脉血栓导致的并发症中,脓毒血症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溶栓治疗的同时也应积极加强抗感染治疗。

传统的溶栓方法是将PICC管拔除,但这种方法文献报道发生肺栓塞的概率并不低。

Chaitowitz等报道采用PICC通道插入导丝,用多侧孔管替代PICC溶栓的方法能较安全,避免肺栓塞的发生。其缺点是要通过介入手段,明显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对于侧方开口的单向瓣膜导管,导丝绕过开口并穿出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该方法的机理在于不直接在长段血栓远端冲洗溶栓,栓子脱落的概率明显减少。而采用逐步退管的方式进行溶栓,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在较短的时间内打通深静脉通路,减少患肢回流受阻的时间,同时操作更为简单、经济。

3.重庆医科大学李良兰、陈星玲等,对210例晚期肺癌化疗病人选用了三种静脉途径,并对是否发生静脉炎进行对比观察。A组用PICE置管,B组用股静脉置管,C组用四肢静脉留置针,三组患者均接受3~4个周期化疗。根据中华护理学会组织翻译的美国静脉输液护理

根据中华护理学会组织翻译的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2003年版《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将静脉炎分为0~4级,0级:无症状;1级:输液部位有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为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及长度大于2.5cm的静脉索状物,有脓液流出。

结果按静脉炎发生率:A组7.1%,B组11.4%,C组25.7%。结果表明PICC置管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四肢静脉留置针,提示PICC置管能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研究结果同时表明股静脉穿刺置管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四肢静脉留置针,提示股静脉穿刺置管能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PICC置入术通过肘贵要静脉、正中静脉或头静脉插管将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中下1/3即中心静脉处,消除了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解决了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软组织损伤,避免了高渗性液体对外周血管的损害,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PICC在直视下操作,以其穿刺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少、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易掌握、安全、无须局麻和缝针可固定、留置时间长、护理方便、患者可带管出院等优点,在临床上得以广泛推广应用,成为肿瘤患者化疗的理想用药路径,适用于中长期静脉治疗或静脉输注高渗性、有刺激性的药物治疗的病人,最长可保留1年。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如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股静脉穿刺置管术,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但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因其解剖结构复杂,操作难度大;存在气胸、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从而限制了在化疗方面的应用。而股静脉穿刺置管化疗,其操作较为简单、安全,在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应用上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对晚期肺癌患者并发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上肢不宜穿刺输液患者、胸部上段、颈部放疗后或正在放疗过程中、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的患者、锁骨下静脉和(或)颈内静脉穿刺困难患者,行股静脉穿刺置管能确保完成化疗。但股静脉穿刺也存在其缺点,即穿刺有一定难度,易误穿股动脉,护理不便,患者下肢活动受限,不能带管出院等。结果也提示,PICC置管和股静脉穿刺置管化疗,均能有效地预防化疗所致静脉炎的发生,两者应用于晚期肺癌的化疗安全而有效。

(韩腊娥 张三云 张明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