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相关概念与分类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旅游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离不开基础概念体系和基本原理的支撑。在这些相关概念中,休闲、度假和观光,休闲与旅游关系,以及旅游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规划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这些概念,才能满足旅游规划的需求。
(一)休闲
被称为“休闲之父”的亚里士多德说:“凡是在一种自由选择、自我满足的状态下,从事一种并无特殊目的也不感到劳累的活动,即属休闲。”他认为休闲是人生的目的,而工作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中世纪,天主教控制着大部分休闲活动,其教导人们:生活的目的是为来世做准备,无所事事是灵魂的敌人,休闲的最高境界是祈求拯救的冥思。这导致人们把劳动当做最神圣、最高的境界,休闲则被看做是罪恶。这种观念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但产业革命、城市化,使人们闲暇时间增多,收入增加,社会压力增加,引起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价值观随之变化,导致人们对劳动和休闲的认知发生变化,促进人们产生新的生活方式——休闲随之诞生。
现代休闲学始于1899年,代表人物是社会学家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他出版的《有闲阶级论》是现代休闲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他认为休闲就是对时间的一种非生产消费,即休闲只是达到让身心放松愉悦的目的,没有实际效益的产生。这种观点忽略了休闲深层次的含义。杜马哲迪尔指出休闲包括三个密不可分的部分:放松(relaxation),娱乐(entertainment)和个性发展(personal development)。休闲是人们将自己从工作、家庭、社会的义务中摆脱出来,为了休息、转换心情、增长知识而自发地参与的,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力的任何社会活动的总称。
杰弗瑞・戈比在《你生命中的休闲》一书中写道:“要是把有关leisure的种种定义归归类,就会发现它们出现在四种基本的语境中,分别是时间(time)、活动(activity)、存在状态(state of existence)和心态(state of mind)(1)。”Manmell(1987)认为,休闲就是“逃离常规和充满压力感的环境以及寻求身心恢复之机会”。休闲的直接存在物是时间,主要是指人们求得生存需要之外的时间。具体的休闲呈现物是表现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动态和过程,是人们体悟人生、自我完善、实现自由的需求。西方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陈传康等(1997)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注意到休闲将会是旅游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契机。此后,关于休闲的研究分别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的层面上全面展开,并成为目前旅游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二)休闲与旅游
休闲与旅游在研究中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休闲是发生在闲暇时间(除了睡眠、工作、吃饭等基本需要之外的时间),根据个人意愿来打发和消磨时间的活动。旅游是发生在闲暇时间的众多活动中的一种。
关于休闲与旅游的关系,始终争议不断。Crouch(1999)认为,休闲和旅游是期望与旅游之间的耦合,强调两者的相伴相生;K.Butler(1995)等学者认为旅游与休闲的联系不可避免;Swain(1995)认为旅游与休闲在理论上是互补的。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将旅行观光(旅游)视为休闲方式的一种(2)。如Moore(1995)从行为学角度分析,比较旅游与休闲的游客动机和需要,他认为旅游是休闲的一种特殊形式。Leiper(1993)提出旅游的空间上位移性,是其与日常娱乐之间最大的区别。Kelly(1996)将休闲游憩方式概括为运动锻炼、户外游憩、休闲和艺术、流行文化和大众媒体、旅行和旅游等五种基本形式。
Sue Warn在如图1-1所示的图的左侧绘制了两个同心圆,外圈标注Leisure(闲暇),内圈标注Recreation(休闲);在右侧绘制了另一个圆,标注Tourism(旅游);左右两圆相交,Recreation(休闲)与Tourism(旅游)共有部分称Non-local recreation(非本地休闲),Recreation(休闲)未与Tourism(旅游)相交部分称Local recreation(本地休闲)(3)。
图1-1 休闲与旅游关系图(Sue Warn原绘,刘德谦解读)
刘德谦认为Sue Warn在研究中表达的主要观点:第一,从大小同心圆可知,闲暇(leisure)的范围比休闲(Recreation)更宽泛,而休闲(Recreation)虽然只是闲暇(Leisure)的一部分,但是它是闲暇的主体,是闲暇的核心。第二,左右两圆的存在,表明休闲(Recreation)或者闲暇(Leisure),与旅游(Tourism)并不是同一或者互相包容的关系。第三,左右两圆相交时,Recreation(休闲)与Tourism(旅游)的共有部分,即离开常住地的休闲,即是图中所标的Non-local recreation(非本地休闲),自然也就是休闲旅游了。第四,那么没有离开常住地的休闲呢,那就是图中休闲(Recreation)未与旅游(Tourism)相交的部分,既然没有离开常住地,所以自然是图中所称的本地休闲(Local recreation)了。
(三)旅游系统
Jafari(1992)提出:“为了理解旅游业,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或者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旅游规划的对象也可以理解为旅游系统。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旅游系统模型包括旅游系统的功能结构模型、旅游系统的空间系统模型和旅游系统的复杂性模型三类。
1.旅游系统的功能结构模型
旅游功能系统模型的最早研究者是Gunn(1972)。如图1-2所示,该模型包括需求和供给两个板块。需求板块由旅游者组成,供给板块由信息、促销、交通、服务和吸引物组成。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依赖。旅游者通过交通这一媒介从市场流向旅游目的地,而市场则通过营销这一媒介从目的地流向市场。
图1-2 Gunn(1972)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
Gunn(2003)对1972年的模型进行了改进。如图1-3所示,该模型更加抓住了旅游系统的本质关系——供给与需求关系。尤其是供给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相互依赖,共同作用,实现整个供给系统的功能,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
图1-3 Gunn(2003)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
Mill-Morrison(1992)提出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如图1-4所示。图中包括旅游者的决策系统和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系统。在营销系统中,旅游目的地通过广告、分销系统等营销环节把产品信息传递到市场,从而鼓励旅游者到目的地的旅游行为;在决策系统中,旅游者首先产生旅游需求,然后决定目的地、旅行时间和旅游方式等。这个模型明显表明了旅游功能系统有效运行的动力就在于“推”和“拉”两个作用。
吴必虎(1998)认为,在亚洲,尤其是中国,政府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控制着绝大多数的资源与权力政策、法规和行政过程会对旅游系统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增加了一个“支持系统”。这样就形成了包括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四个部分的结构模型,如图1-5所示。客源市场系统是指在游憩活动谱上各段落的休闲者和旅游者及其活动等因素构成的子系统;出行系统是指为了促使或保障旅游者出行的一系列基本因素,其中包括运移游客的交通设施及服务;目的地系统是指为已经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提供满足旅游需求的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体,包括旅游吸引物、设施和服务,该系统是与旅游者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子系统,它与出行系统中的交通因素一起构成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以上三个子系统是旅游系统的内部系统,而支持系统则是由政策、制度、环境、基础设施、人才和社区等因素组成的系统,是旅游业发展的外部保障,处在旅游系统的外围,旅游规划必须协调旅游业与这些行业的关系。可见,旅游“六要素”无法涵盖旅游系统,但较为完善地涵盖了观光旅游产品的内容,而对于商务旅游、节庆旅游、度假旅游等旅游产品则无法涵盖。
图1-4 Mill-Morrison(1992)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
图1-5 吴必虎的系统模型
由以上分析可知,Gunn明确指出了供给与需求间的匹配关系是实现旅游系统功能的基础,旅游系统分析的关键就是对旅游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分析,这为旅游规划指明了方向。但是,Gunn的结构模型相对微观,仅仅阐述了旅游目的地与市场的关系。
2.旅游系统的空间模型
Leiper(1979)提出了旅游系统的空间模型,并于1990年重建。在该模型中,突出了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通道三个空间要素。他把旅游系统描述为由旅游通道连接的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组合。后来,澳大利亚旅游学者A.J.Veal总结了Leiper模型的框架,如图1-6所示。现在人们常常把这一框架称为O-D对模型(Origin Destination Pairs)。在该模型中,Leiper也指出了旅游系统中的另外两个要素——旅游者和旅游业,旅游业中的不同部门分布于客源地、目的地或旅游通道等不同空间,共同为旅游者提供一个完整的旅游产品。在Leiper的模型中既可看到甘恩旅游功能模型的影子(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关系),又可发现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关系。因此,Leiper对旅游系统的分析是从旅游空间结构和旅游供求两个层面着手的。
图1-6 Leiper的旅游空间系统
对照旅游功能系统模型可以发现,旅游通道同时也应该是一条信息的通道。一方面是市场需求信息从客源地流向目的地,另一方面是具有促销功能的目的地信息从目的地流向客源地。旅游通道的特征和效率将影响和改变旅游流的规模和方向(保继刚,1992)。虽然,Leiper重视旅游者和旅游业的空间属性,但是Leiper同样也强调供给与需求间的关系。比如,他认为客源地的需求天生具有不稳定性、季节性和非理性等特点,另一方面旅游目的地的供给又是割裂的、刚性的,因此旅游业是一个在供求关系上充满矛盾的产业(转引自Cooper等,1998)。
3.旅游系统的复杂性模型研究
关于复杂性的研究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复杂系统。复杂系统中的一些因素,如历史偶然性、路径依赖、锁定、非线性关系等在旅游目的地演化中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McKercher(1999)提出了一个基于混沌理论和复杂性理论的、概念性的旅游混沌模型,该模型包括旅游者、信息向量、影响信息沟通效率的因素、目的地、外部旅游主体、旅游外部影响因素、旅游内部影响因素、系统输出、混沌制造者等9个要素。如图1-7所示,要素间的复杂互动使旅游系统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运行,紊乱和突变是内在于该系统的特点,这使得该系统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
4.综合评述
在功能结构分析中,Gunn(2002)提出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是对旅游系统认识的一个飞跃。因为,Gunn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供求关系是旅游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吸引物、服务、交通等因素构成了旅游系统的子系统——旅游产业体系。Leiper的主要贡献是把旅游功能系统投射到了地理空间上,他的模型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Leiper的模型应该被看做是旅游空间结构模型或旅游地理系统模型。在空间维度之外,Leiper的模型并没有超越旅游功能系统模型。McKercher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他的旅游混沌模型中,存在着大量的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他进一步指出旅游系统是个由非线性关系主导的复杂系统,因此,在讨论旅游系统时规模经济是不可忽视的。McKercher把复杂系统的理论引入到了旅游分析中,但他的概念模型显然不能让人满意。他并没有很好地揭示旅游系统中非线性关系产生的原因。
图1-7 McKercher的旅游混沌系统
(三)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
1.观光旅游
观光旅游是一项最基本的旅游方式,是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出现的旅游形式。如观赏异国名胜,看祖国大好河山。旅游者通过到异地观光游览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怡情悦性。这是旅游业发展初期的一种旅游形式,并在一定时期内仍将继续占据重要地位。
2.休闲度假旅游
休闲度假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该旅游形式的主要目的是身心放松。休闲度假旅游更多的是精神享受高于物质享受,是一个高度内涵的旅游,需要一个多样性的消费平台,以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旅游方式。在休闲度假旅游中并不排除观光旅游。
3.两者区别
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停留时间方面,观光旅游时间短,休闲度假时间长。
第二,在消费能力方面,观光旅游消费较低,休闲度假消费较高。从世界旅游发展规律来看,休闲度假旅游在发达地区的一些高收入人群中逐渐兴起,这种情形决定了休闲度假旅游者的消费能力的增高,且相对于观光旅游而言,在目的地停留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会产生重复消费,是很值得开发的市场。
第三,在旅游目的方面,观光旅游更多的是满足感官的需要,目的是“到此一游”,增长见识,丰富经历。休闲度假旅游更多的是放松身心,提高生活品质。
第四,在旅游方式方面,观光旅游侧重于团队旅游,休闲度假则团队、家庭自助和散客并重。休闲度假游更偏好于自助式旅游或半自助式旅游(仅通过旅行社安排机票、酒店)。在出游单位上,家庭、朋友出游的比例明显增高。
第五,在敏感性方面,尤其是面对经济滑坡的情况,出于成本的考虑,休闲度假旅游较观光旅游更敏感。
第六,在需求层次方面,度假游客群体是从观光客群体中逐渐成熟转变而产生的。度假游客旅游消费的进一步成熟会产生更高的文化需求,这是因为游客的体验已经不仅是到森林度假区呼吸新鲜空气,或者去温泉度假区洗温泉浴,而是更加追求度假地的文化氛围和内涵。因此,如果度假地经营能够在文化层次上满足游客的多方要求,度假地的度假文化就会逐步成熟,就会成为巩固度假游客对目的地忠诚度的驱动力。
第七,在对目的地的选择方面,休闲度假是异地一地停留型的,停留时间长;观光旅游都是多目的地型的,在某一目的地逗留时间短。与观光旅游所追求的“多走多看”的价值心态不同,休闲度假者则往往在一个地方停留较长的时间,而且消费的目的性非常明确。
第八,在目的地重复方面,休闲度假旅游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游客对其认同的度假地具有持久的兴趣和稳定的忠诚度,因为度假游客对度假目的地带来的熟悉感、亲切感非常在意,很关注外出度假感觉和在家里生活感觉的内在联系。因此,度假目的地就会拥有一批稳定的回头客群体,这一群体越庞大,休闲度假地服务的针对性就越强,针对该群体提供服务的人性化程度就越高。
第九,在配套设施方面,休闲度假更侧重于服务设施的完善性和品位,尤其是娱乐设施,观光旅游更侧重购物和游览。与观光游更加关注经济成本相对比,休闲度假游更加关心时间成本,即追求从客源地到目的地交通上的低时间成本和快捷性。因为度假旅游更关心尽快进入休闲状态,提高度假的质量。因此度假目的地与客源地的距离不应太遥远,一般追求“点对点”的直接交通方式。
第十,在旅游服务质量方面,休闲度假的要求要高于观光旅游。在旅游环境方面,休闲度假更侧重于安全舒适的环境,尤其是宜人的气候环境,游客人数最好控制在游客心理承载量的限度内。观光旅游侧重的是异于日常环境的环境,对心理承载量方面要求较低。
(四)休闲旅游与度假旅游的区别(www.xing528.com)
休闲与度假虽然在环境的选择、目的地选择和出游方式等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作为两种不同的旅游方式,也有所区别,如表1-1所示。
表1-1 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与度假旅游的区别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者逐步意识到休闲旅游与其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休闲意识增强,市场需求多样化,休闲旅游产业应运而生。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不断增进在旅游休闲方面的国民福利和为我国旅游业新一轮腾飞确定了方向。2010年中科院出版了《休闲绿皮书》,该书认为,2009年我国居民休闲消费最核心的部分达1.7亿元,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相当于GDP的5%,并提出国民旅游是旅游发展的主体,而休闲旅游占了很大的比重。
尤其是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出台,对于休闲旅游是一个政策上的促进和引导。《纲要》指出,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民旅游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建成。
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度假旅游有所差别。
第一,从旅游目的来看,休闲旅游侧重于从容游玩,强调行程上的松散;度假旅游侧重于放松身心,注重精神上的放松,如康身健体、休憩疗养、消遣娱乐。
第二,从目的地的选择来看,休闲旅游在时间上更多占用的是周末闲暇,所以在目的地的选择上,多选择城市近郊,多为城市居民的周末一地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在时间上更多占用的是节假日,所以在目的地的选择上,多是在距离较远的旅游度假地或第二家园。
第三,从对服务的要求来看,休闲旅游注重休闲地安全、舒适的环境,完善的服务体系,侧重于美食、娱乐(敏感性大、替代性强)等;而度假旅游更重视环境的优雅和设施的品位,更重要的是高品质的服务体系,强调异地的生活方式。
第四,从旅游方式来看,休闲旅游强调自驾游、家庭自助游,以散客为主;度假旅游以散客和家庭游为主。
二、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
1.旅游规划的概念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说的是规划的重要性。从字面上来讲,规划就是为了实现某些目标而对未来做的一种安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规划具有长远性、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概括性和鼓动性,既包括战略层面的谋划和方案制定,也包括战术层面的具体执行。
顾名思义,旅游规划就是为实现旅游业发展目标而对未来进行的总体安排。旅游规划是指对未来某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产品开发、宣传促销及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重要事项的总体安排,它对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宏观指导和动态调控作用。
国内外学者对于旅游规划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Davidoff和Reiner明确提出:“规划作为对未来的预测,处理可预见的事件,是唯一能使旅游业获得好处的方法。”Getz(1987)认为旅游规划是“在调查研究与评价的基础上寻求旅游业对人类福利及环境质量的最优贡献的过程”。Murphy(1985)认为:“旅游规划是预测与调整旅游系统内的变化,以促进有秩序的开发,从而扩大旅游开发所产生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
2003年5月1日起实施的《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提出: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马勇(2010)认为旅游规划是“在旅游系统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动态过程”。
综上所述,旅游规划定义应强调了几个方面:
第一,规划目的:通过满足旅游者以及当地居民、旅游开发商、当地政府等相关利益主体的需求,来实现旅游地资源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最优化配置。
第二,规划基础:以资源调查、市场调查和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环境调查评价为基础。突出旅游地资源属性、特色和旅游地发展规律。
第三,规划手段:预测规划对象的发展趋势,调整规划对象的要素安排。
第四,规划对象:从系统化的角度,对规划地的旅游系统进行规划。
第五,规划内容和步骤:在调查评级、规划目标、战略设计、战略实施。
由此可知,旅游规划的定义为:在旅游地资源调查、市场调查和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环境调查评价的基础上,体现和顾及相关利益主体的需求,确定旅游地开发目标,并制定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促进旅游系统综合效益为目的地的战略,以及战略实施的动态过程。
旅游规划要从系统全局和整体出发,着眼于旅游规划对象的综合整体优化,正确处理旅游系统的复杂结构,从发展和立体的视角来考虑和处理问题,进而扩大开发建设过程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
2.旅游开发的概念
旅游开发是指人们为了发掘、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致力从事的开拓和建设活动。旅游开发要遵循:(1)特色性原则。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有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2)共生性原则,即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3)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
三、旅游规划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旅游规划有不同的分类。本书按照时间、空间范围和规划内容进行划分,有如下类型。
(一)按时间划分的旅游规划类型
按照时间划分,《通则》中把旅游规划类型划分为近期发展规划(3~5年)、中期发展规划(5~10年)或远期发展规划(10~20年)。但随着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地所依托的社会经济环境、旅游市场的需求等变化迅速,过长的规划期可能使规划丧失对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旅游规划编制中,近期发展规划一般为1~3年,中期规划为3~5年、中期发展规划或远期发展规划5~10年或者10~20年。
(二)按空间范围划分的旅游规划类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规划分为两大类: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如图1-8所示。
图1-8 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分类
1.旅游(业)发展规划
旅游(业)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其主要任务是明确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优化旅游业发展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旅游发展规划按规划的范围和政府管理层次分为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地方旅游业发展规划。地方旅游业发展规划又可分为省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地市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县级旅游业发展规划等。
2.旅游区规划
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旅游区规划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其任务是分析旅游区客源市场,确定旅游区的主题形象,划定旅游区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布局,安排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提出开发措施。旅游区规划按规划层次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
(1)旅游区总体规划
旅游区在开发、建设之前,原则上应当编制总体规划。小型旅游区可直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20年。同时可根据需要对旅游区的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规划图件一般比例为1∶5000,图件包括旅游区区位图、综合现状图、旅游市场分析图、旅游资源评价图、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功能分区图等其他专业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对于旅游区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亦应做出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3~5年。旅游区总体规划的任务是分析旅游区客源市场,确定旅游区的主题形象,划定旅游区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布局,安排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提出开发措施。
(2)控制性详细规划
在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为了近期建设的需要,可编制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年限一般为10年左右。规划图件需要图纸比例一般为1∶1000到1∶2000。图件包括旅游区综合现状图、各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各项工程管线规划图等。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区内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为区内一切开发建设活动提供指导。
(3)修建性详细规划
对于旅游区当前要建设的地段,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图纸比例一般为1∶500到1∶2000。图件包括综合现状图、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图、道路及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图、工程管网综合规划设计图、竖向规划设计图、鸟瞰或透视等效果图等。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在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
(三)按规划内容划分的旅游规划类型
从旅游内容来看,旅游规划可以分为旅游综合规划和旅游专题规划。
1.旅游综合规划
旅游综合规划是从全局的角度对整个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安排。旅游总体规划是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综合分析区域旅游发展条件、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区域旅游资源特点、区域旅游战略实施等。
2.旅游专题规划
旅游专题规划是指在旅游综合规划的指导下,针对某些专题(或称部门)而制订的针对性较强的规划。如专门针对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的规划;针对客源市场调查与分析的规划;针对旅游线路、旅游商品、旅游环境保护、旅游管理和人才培训计划等的规划等。
旅游总体规划是与旅游专项(部门)规划对应而言的,它具有全局战略性,对景区内各景点及具体建筑项目不作详细规划。
时间长、范围广、内容综合的规划相对于时间短、范围小、内容专项的规划,一般级别要更高一些。级别低的规划必须要服从级别高的规划,级别低规划的编制也要以级别高的规划为依据和指导,并在内容上有一致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