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激励一生的名人故事-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卓越历程

激励一生的名人故事-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卓越历程

时间:2024-04-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无论在欧洲各国君主的眼里,还是在被压迫人民心中,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是那个伟大国家的代表。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父亲约西亚先后娶了两个妻子,共生了17个孩子,而最小的那一个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果然成了班里最好的学生。于是,12岁的富兰克林与开办印刷厂的哥哥詹姆斯签订了师徒合同。这期间,富兰克林在辩论和写作方面逐渐成熟起来,这使他后来能够成为自己国家的有力的代言人。

激励一生的名人故事-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卓越历程

富兰克林

美国科学家(1706—1790)

18世纪,在美国,除了华盛顿,没有谁的名字比本杰明·富兰克林更为响亮。

他是美国的缔造者之一。当时,北美大陆还是英国殖民地。他代表这块殖民地到英国同国王、大臣进行关于殖民地自治的谈判;他与杰弗逊等四人共同起草了标志着美国建国的不朽的《独立宣言》;在为摆脱英国奴役的独立战争中,他作为特使争取到了法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总之,他竭尽全力帮助这块殖民地获得了自由,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所以,无论在欧洲各国君主的眼里,还是在被压迫人民心中,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是那个伟大国家的代表。

200多年来,全世界人民一直记得这个名字,尊敬这个名字,还因为他在科学与发明方面的贡献同样可以成为那个伟大国家的代表。

他冒着生命危险,与儿子一起做了著名的“风筝实验”,证实了空中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静电是同一种物质,并且可以通过导线将其导向任何地方。由此,他发明了避雷针

他还发明了现代化的街灯、散热效果很好的富兰克林炉、远近两用眼镜。他还为现代城镇创建了警察局、消防队和公共图书馆

他所有的发明,都无偿奉献给人类,从来不向人们索要自己的专利权。他以公益事业为己任的公仆精神,200多年来一直打动着无数的人。

所以,当他以84岁高龄谢世的时候,费城人民为他举行了空前隆重的葬礼。年轻的祖国给了他最高的荣誉,称他为“伟大的公民”。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赞颂他说:“他从天空抓到雷电,从专制统治者手中夺回权力。”而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竟说:“富兰克林是从天上偷窃火种的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富兰克林家族在英国的一个叫艾克敦的村子里住了至少300年。这个家族有30英亩土地和一个铁器作坊。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祖父这一代跟着一批追求宗教自由的人跑到了北美洲的新英格兰,当时这里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父亲约西亚先后娶了两个妻子,共生了17个孩子,而最小的那一个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他1706年出生于波士顿

可想而知,一个拥有17个孩子的闯天下的家庭自然是缺吃少穿。而这样一个家庭的家长必须精明、顽强和能干。父亲以制造肥皂和蜡烛为业,而每一个孩子则必须从童年开始就到各个行业中去当学徒,去谋生路。

这样沉重的负担并没有把父亲压倒,相反,他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这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父亲对最小的儿子期望很高。他坚信本杰明会成为一名好学生,于是破例在他8岁的时候就送他进了学校。富兰克林果然成了班里最好的学生。但是不到一年,父亲就把他转到了另一所学校,因为父亲没有财力供儿子将来念大学,儿子必须抓紧时间学习对谋生切实有用的知识。后一所学校专门教学生写作和数学,儿子很快便掌握了写作技巧,而数学却不及格。最后,当儿子10岁时,父亲不得不让他退了学,回家帮助自己制造肥皂和蜡烛。

于是,这个伟人结束了他一生所受的正规教育——只有两年时间!

本杰明一点儿也不喜欢父亲的行业;他渴望去航海,当一名水手。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常泡在河里,练就了超群出众的游泳和划船的本领,以至他在青年时代还专门教授别人游泳,甚至想办一所游泳学校。他被小朋友们推为船长,经常带领他们乘风破浪。

父亲为此大伤脑筋。他已经有一个远航未归音讯杳渺的儿子了,他不能再搭上这个宝贝。可是宝贝儿子如果真的找不到满意的职业,不是还得跑出去航海吗?于是他便经常带着儿子到处游览,参观各种行业的工作,观察儿子到底会对什么感兴趣。

父亲的这种行为对孩子大有益处。富兰克林晚年回忆说:“观看能工巧匠使用各种工具就是一种享受……我所学到的,足以使我能修理家里的很多东西。只要脑海里出现一种新奇的想法,我就能根据这种想法进行各种实验。”他在河上嬉戏的时候,就自己设计并制作了不太成功的“游泳加速器”;还有一次,他独出心裁地靠风筝的牵引成功地漂游了1000多米。

父亲终于发现,儿子最感兴趣的还是书。他很小的时候就把为数极少的零花钱全都用来买书,他把父亲的藏书几乎全部读遍。什么职业和书籍最接近呢?答案是:印刷出版。父亲心里有数了。儿子一想,既然航海无望,而干这行还有书看,也就同意了父亲的安排。于是,12岁的富兰克林与开办印刷厂的哥哥詹姆斯签订了师徒合同。根据合同,他21岁那年才能满徒领工资。

这个小学徒工不但很快就掌握了印刷技术,成了哥哥的得力助手,而且在业余学习方面也如愿以偿。为了挤出时间和余钱,他和哥哥讲定,他只拿共同开伙的伙食费的一半,自己单独吃饭。为了省钱,他还下决心不吃肉,时间一长便习惯了素食。他的饭食简单到通常只是一片面包,一点水果,一杯白开水。匆匆吃完,他便马上捧起书本。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贯穿了富兰克林的一生,以至周围的工人们都尊敬地称他为“只喝白开水的美国佬”,并纷纷效仿他。而惜时如金也成了这位伟人的毕生作风。他经常诚恳地告诫人们:“不要浪费时间,时间比金钱更可贵,它是生活的内容。”据说,后来在他开设的一家文具店里,曾发生过这样一段小插曲。

一个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来买书,问:“这书要多少钱?”

“1元钱。”学徒答道。

“1元钱一本?”

“是的,先生。”学徒显得彬彬有礼。

“我不信。你把富兰克林先生给我请来,我要当面问问他。”

学徒只好请出了老板。(www.xing528.com)

“请问这本书要多少钱?”

“1元1角5分。”富兰克林说。

“什么?刚才你的学徒不是说1元钱吗?”

“是的,先生。如果你不把我叫出来,不打断我的工作的话,那本书原本只要1元钱。”

那人一下子没有领会富兰克林的意思,以为老板在开玩笑,又追问道:“请告诉我,这本书到底卖多少钱?”

“1元5角。”

“1元5角!一分钟之前,你不还说是1元1角5分吗?”

“是的。可现在过去一分钟了。3角5分钱买一分钟,先生,够便宜的了。”

那人立即掏出1元5角钱,拿起书,匆匆地走了。

这期间,富兰克林在辩论和写作方面逐渐成熟起来,这使他后来能够成为自己国家的有力的代言人。开始时,他经常和书友柯林斯一起讨论一些问题。一次,在关于妇女的学习能力以及她们应否受教育的问题上,二人展开了辩论,最后由口头辩论改成了书面辩论。父亲偶然看到富兰克林的辩论稿,便跟儿子谈起了写作风格问题。他指出儿子拼写正确、用词恰当的优点,又指出其表达能力不强、主题不明确的缺点。儿子觉得父亲说得很正确,便更加刻苦地练习写作,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富兰克林看到《观察家》杂志上面登载的文章写得极好,便找出几篇文章,对每一句话都进行了推敲。几天之后,他试着按原文的意思写了一篇文章,然后再与原文对照修改。他还把一些文章改写成诗,过一段时间再把诗改写成散文。用这些方法,他掌握了大量词汇和娴熟的写作技巧。他还不时地把各类笔记混杂在一起,然后再依次整理出来,以此来学习整理思路的方法。

同时,富兰克林还阅读了许多大家之作。他尤其被苏格拉底以柔克刚的辩论推理方法所深深吸引。他决定采用苏格拉底的方法。在辩论时,他心平气和地提出质疑,谦恭和蔼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熟练地诱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哪怕对方的知识比自己渊博,他在辩论中也总是获胜者。

他的写作能力迅速提高,终于有一天,15岁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写作才华让包括亲友在内的整个波士顿城大吃一惊。

1721年,哥哥詹姆斯办起了美洲的第二份报纸《新英格兰报》。排版、印刷和送报的工作落到了富兰克林的身上。报上常登一些文学作品,它们深受读者欢迎,于是一些学识丰富的文人开始成为编辑部的座上常客。一有空闲,富兰克林就倾听他们的高论,时间一长,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也想写篇文章试一试。

可是,他是个孩子,是个学徒,哥哥能同意刊载他的文章吗?富兰克林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用一种奇特的字体写了一篇故事,不署名,夜深人静时悄悄把稿子放在编辑部门口。

作品最终在报上发表了,并且在编辑部和读者中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人们在赞扬这篇作品的同时,绞尽脑汁猜测作者究竟是谁。

富兰克林十分高兴,陆续又写了几篇故事,同样受到了好评。最后,当他厌倦了这种把戏,公布了“作者之谜”的谜底之后,大家都惊讶得不得了。从此,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人们心目中不再是个不懂事的小孩子了。

事实上,富兰克林两兄弟相处得并不融洽。哥哥不像哥哥,而更像师傅和老板,他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打弟弟一顿。弟弟实在厌倦了这漫长的学徒生涯。结束这种生活的机会终于来了。《新英格兰报》因发表了一篇谈论政治的文章而触犯了议会,詹姆斯被拘留一个月,因为他不肯披露那篇文章的作者的姓名。法院以为素与哥哥不睦的富兰克林也许会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就传讯他出庭作证。可是他们错了,弟弟在法庭上什么也没说,他认为哥哥的行为是正义的,而被下狱是不公正的。

法庭释放了富兰克林,也许他们也认为,作为一个学徒,他有权利保守师傅的秘密。

获得自由以后,富兰克林代替哥哥经营报纸,并找准机会继续写文章抨击政府。哥哥在狱中听说了弟弟的所作所为非常高兴,读者也为出现了这样一个文笔犀利、咄咄逼人的青年作家而兴奋不已。

哥哥获释以后即被法院取消了办报的权利。朋友们在一起反复商量对策,最后决定以本杰明·富兰克林为出版商继续办报。于是,弟弟成了公开的《新英格兰报》的主办人。更让富兰克林高兴的是,他可以借此机会与哥哥重新签订一个满徒结业的合同,因为由一个学徒担任一份报纸的主编显然是一件不合情理的事。然而私下里,他必须与哥哥再签订一个继续为他无偿工作的“真正的”合同。

报纸以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名义出版了几个月之后,兄弟之间又有了分歧。富兰克林宣布自己是自由人,离开了哥哥。富兰克林晚年在《自传》中严厉地自责道:“我乘人之危干了这件事,实在是不够光明正大。我认为这是我一生中所犯的最大过失之一。但在当时我还不以为然。我气愤的是他常常打我。其实,他不是个坏人,他这样做,也许是我惹得他发脾气的缘故。”

然而哥哥也确实做得太过分了。他给弟弟找工作设下了重重障碍。他让波士顿所有的印刷厂都不要雇用自己的弟弟。结果富兰克林四处碰壁,最后不得不远走他乡——在好朋友柯林斯的帮助下,他搭船去纽约;以后,又去了费城、伦敦……

那一年,他17岁,身无分文,举目无亲,没有一封推荐信。本杰明·富兰克林就这样艰难地迈上了自己辉煌的成功之路。也许,历史应该为此而感谢他的哥哥,是他在无意之中成就了一个天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