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陈景润:数学界的传奇人物

陈景润:数学界的传奇人物

更新时间:2025-01-2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数学界高度评价,在国际上被称为“陈氏定理”。在学校里,陈景润年龄小,又体弱多病,常有同学欺负他。这些老师也以丰富的学识赢得了陈景润的尊敬。在老师们的影响下,陈景润进一步迷上了数学,以至于演算数学题成了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抗日战争胜利后,陈景润一家回到了福州。这一时期的超前学习,使陈景润树立了自信心,鼓起了奔向成功的勇气。新中国成立后,陈景润考取了厦门大学物理系。

陈景润

中国数学家(1933~1996)

一间小屋,只有6平方米大小,还缺了一角。长方形的大烟囱从房间中通过,切去了房间的六分之一,使房间成了刀把形。窗子上糊的三层报纸,严严地遮住了窗外的风霜雨雪,当然,也遮住了温暖的阳光。室内没有桌子,暖气片上放着饭盒,还有一堆药瓶子。屋角有两只麻袋,里面装着房主人的全部财富——一捆捆写满了数学公式的稿纸。

这间小屋的主人叫陈景润,他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就是在这间小屋中,他花了7年时间攻下了长达两个世纪没有被人攻克的一个数学难关,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数学界高度评价,在国际上被称为“陈氏定理”。

陈景润于1933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郊胪雷村一个贫寒的家庭里。陈景润的父亲是邮政局的小职员,他为人正直,整日为一家人的生计辛苦操劳。母亲是个勤劳善良的家庭妇女,她生育过12个子女,但因为家贫,孩子们缺乏必要的营养,仅活下来6个。但就这6个子女也够体弱多病的母亲操劳的了,根本照管不过来。陈景润上有哥、姐,下有弟、妹,一生下来就注定了在家里不会受到更多关怀。陈景润就像一株缺少肥料的小苗,长得柔弱瘦小。他不哭也不闹,身体有些不舒服也不吭声,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在一个角落里玩着。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攻占福州,市民们纷纷逃难,陈景润的父亲带着全家逃到三元山区。这里山高林密,交通闭塞,陈景润童年时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当时陈景润家日子过得很苦,陈景润小小年纪就常帮母亲干点力所能及的活。每到深秋时节,陈景润就跟随大人上山掘地瓜,大人在前边掘,他在后边捡。被陈景润捡过的地瓜地非常干净,连地瓜根和地瓜残片也不留下。能用自己的劳动换回一点点果实,陈景润心里非常高兴,算是他缺少欢乐的童年生活中的一点乐趣吧。

陈景润当时在三元县城关的三民中心小学读书。他年龄小,却很懂事,知道父母省吃俭用,不知受了多少累,吃了多少苦,才勉强供他们几个孩子读上书。尽管当时读书的环境很艰苦,陈景润学习还是很努力,每次考试都能取得好成绩。

1944年春,陈景润从小学毕业,进入刚刚创办的三元县立初级中学读书。学校设在山上的一座破庙里,条件很差,外面下雨,教室里也下雨。

在学校里,陈景润年龄小,又体弱多病,常有同学欺负他。陈景润受了欺负也没人听他倾诉委屈,只好憋在心里。他觉得自己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中都很孤独,这时候他喜欢上了数学,觉得满心的忧郁在数学演算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排遣。在中学时期,陈景润的性格变得更内向了。

让陈景润觉得幸运的是,在这个偏僻的山区学校里,他得到几位知识非常渊博的老师的教诲。这些老师是从沦陷区迁到三元来避战祸的大学教授或讲师。陈景润刻苦学习的精神感动了这些老师,他们十分喜欢这个勤奋的学生。这些老师也以丰富的学识赢得了陈景润的尊敬。在老师们的影响下,陈景润进一步迷上了数学,以至于演算数学题成了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陈景润后来回忆道:“这几位老师培养了我学习数学的兴趣,帮我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我后来之所以能在数学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追根溯源,应当说是取决于这个阶段的学习与生活。”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景润一家回到了福州。他的母亲积劳成疾,不久就去世了。以前,陈景润虽然缺少母爱,但毕竟还有母亲的照顾,而现在他永远失去了母亲,心情十分悲痛。

1947年,陈景润考上了福建英华中学念高中。他是幸运的,在这所学校他又碰到了使他永远忘不掉的数学老师沈元先生。沈老师课讲得非常好,深入浅出又很有趣味性。陈景润听了沈老师的课,觉得眼界大开,第一次听说数学分为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两大部分。沈老师告诉学生们,纯粹数学是研究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与空间形式。在数与数之间关系的研究中,讨论整数性质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数论。17世纪法国大数学家费马是西方数论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古代数学家也对数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周髀算经》是最古老的古典数学著作。还有一部《孙子算经》,其中有条余数定理是中国人首创,大军事家韩信曾运用它来点兵,后来传到西方,被命名为“孙子定理”,这是数论中的一条著名定理,在近代数论研究中曾起过重要的作用。祖冲之算得的圆周率π的密率也比西欧早1000年。13世纪后半叶,更是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高峰。沈老师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数学,将来为祖国的数学事业多做贡献。(www.xing528.com)

有一天,沈元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有关数论中的一道著名难题的故事。当年俄国的彼得大帝建立了彼得堡科学院,为使俄国在科学方面强大起来,聘请了一大批欧洲的大科学家前往工作,其中有意大利大数学家欧拉,还有一位德国数学家名叫哥德巴赫。1742年,哥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于或等于4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他对许多偶数进行了验证,都证明其观点是正确的,但他自己没有能力用数学方法证明它,于是写信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请他帮忙做出证明。后来欧拉在给哥德巴赫回信中写道:“我认为这是一个肯定的定理,尽管我还不能证明出来。”一直到死,欧拉也没有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公认的数学难题。它吸引了许多著名数学家的目光,200多年来,数学家们都试图证明这个猜想,却没有人取得成功。

故事讲完了,沈元老师凝视着同学们,严肃地强调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同学们惊奇地瞪大了眼睛。

不久,沈元老师调到清华大学去了,可陈景润却把沈元老师和他讲的哥德巴赫猜想牢牢地记在了脑海里。

英华中学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很大,有时一次出几十道习题,让同学们选做。陈景润总是把习题全部做完。陈景润的记忆力是硬练出来的,他总是把数、理、化的许多概念、公式、定理、定律背得滚瓜烂熟。

陈景润整天不吭声,却是个有独立见解的人。他认为,要想攀登科学高峰,就不能单纯跟在老师后面跑,而要独立思考。陈景润学习很努力,但并不太看重学习成绩,他常去学校图书馆,在那儿,他阅读了《微积分》、《达夫物理学》、《高等代数引论》等许多数学、物理学方面的书籍。这一时期的超前学习,使陈景润树立了自信心,鼓起了奔向成功的勇气。

新中国成立后,陈景润考取了厦门大学物理系。国家为陈景润提供了助学金,使他生活有了保障。他心情舒畅,学习更加努力,为国家攻克科学难关的愿望也更迫切了。

1953年,陈景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一所中学当教员。他是个不擅言辞的人,又一门心思研究数学,因此学校对他不太满意。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听说了这件事,就把陈景润调回厦门大学研究数学。王亚南校长认为陈景润是厦大的高材生,应倍加爱护。

陈景润在王亚南校长等人的关怀下,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写出了出色的数学论文,出了研究成果。陈景润的数学论文引起了著名数学家王元、华罗庚等人的重视。他们认定陈景润是个有前途的好苗子,便把他调到北京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专业研究。

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陈景润在华罗庚的亲切指导下,先后写出了多篇在数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论文。当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后,陈景润开始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战斗”。这是场旷日持久的“战斗”,陈景润一上战场就没有休息过,即使条件再恶劣,也不能动摇他的决心。

狭路相逢勇者胜,陈景润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他于1973年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的著名论文,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1+1)只有一步之遥的辉煌,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一位美国著名数学家在写给陈景润的贺信中说:“你移动了群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