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振宁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2—)
“风格”这个词通常是用来评论文学家、艺术家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也非常喜欢“风格”这个词。他认为:“在每一个有创造性活动的领域内,一个人的爱憎,加上他的能力、脾气和机遇,决定了他的贡献。物质世界具有结构,而一个人对这些结构的洞察力,对这些结构的某些特点的喜爱、某些特点的憎厌,正是他形成自己风格的要素。”
杨振宁博士说,他自己的研究风格是在学生时代逐渐摸索,后来在美国芝加哥接触了前沿的研究课题,并受到费米、狄拉克等著名物理学家风格的影响而形成的。他按照自己的风格,坚定地钻研下去,终于在物理学的某些尖端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1957年,他和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于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出生时,父亲在安庆一个中学教数学。杨振宁的父亲在他刚满10个月时,启程去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母亲独自担负起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杨振宁2岁时就偎在母亲怀里听她讲故事;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字,仅一年时间,他就认识了3000个汉字。杨振宁晚年回忆说,他一生中所认识的汉字,几乎有三分之一是在母亲的怀抱中学会的。
杨振宁的家那时是个聚族而居的大家庭,他的堂兄弟姐妹很多。为了让孩子们都能受到教育,家里人特地请了一位老先生到家里教孩子们读书。老先生教孩子们读的第一本书是《龙文鞭影》,因为杨振宁那时已经识得很多字了,因此学起来很轻松,很快就背熟了。老先生非常高兴,夸了他一通,说了些“前程不可限量”之类的话。
杨振宁6岁时,父亲从美国回来了。他怯生生地站在陌生的父亲面前,父亲亲切地问他念过书没有。杨振宁说他读过《龙文鞭影》。父亲叫他背诵,他就一字不漏地背起书来。父亲听后,问他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杨振宁就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知道。父亲大笑起来,他知道孩子不会明白,因为他小时候也读过这书,也同样只管背而不问书中的内容是什么意思。父亲从国外留学回来,深知这古老的教育方式的落后,打算送孩子进新式的小学去读书。
父亲的笑声驱除了杨振宁的拘谨,在妈妈的示意下,他扑进了父亲的怀抱。父亲送他一个他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一枝自来水钢笔。
厦门大学校舍很美,在当时是一所比较现代化的大学,杨振宁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十分新奇。来厦门不久,杨振宁的父亲把他送入厦门一所新式小学读书。学校里只有一位老师,他受过一些现代教育,教学也很认真。老师教数学、语文课,也教手工课。杨振宁对手工课非常感兴趣,可就是做不太好。有一次杨振宁在课堂上用泥塑了一只鸡,觉得不错,就兴冲冲地带回家给父母看。父亲称赞他手工做得不错,杨振宁心里很得意,但很快就泄了气,因为父亲说:“你做的是一只藕吧?不错,很像!”
父亲把杨振宁做的鸡看成藕,还说很像,这使他十分恼火,他狠狠地把自己的作品摔在了地上。父亲愣住了,不明白孩子怎么了。(www.xing528.com)
杨振宁随父母在厦门只住了一年多,因父亲受聘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当教授,又随父母来到北平。当时,中国社会十分动荡,内忧外患,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可杨振宁因为有当过洋博士的父亲的庇护,不缺衣食,生活在美丽安静的清华大学校园中,很少与校园外的社会接触,因而能够幸运地度过一个平静的童年。
杨振宁在清华大学校园内的小学读书,学校的条件不错,老师和校舍在当时的中国都是一流的。他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课余时间,他和同学们在校园中到处游玩,在草地上打滚,比赛爬树——他几乎爬遍了校园内的每一棵树。
小学毕业后,杨振宁进入北平崇德中学读书,这也是一所不错的中学。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北平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杨振宁家搬回了合肥老家。可合肥也不得安宁,经常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当日军进逼南京,合肥也人心惶惶的时候,父亲做出了决定,携带家人逃往昆明。一路上,杨振宁全家人历尽辛苦,途经汉口、香港、越南等地,绕道来到了昆明。
到昆明后,父亲受聘到西南联大教书,杨振宁进入昆华中学二年级学习。当时四处流亡的中学生非常多,学籍各地不一,比较混乱,因此教育部在1938年夏天公布了一项措施:中学生不需要文凭,可以凭同等学历报考大学。杨振宁在流亡途中一有时间就抓紧学习,功课不但没落下,反而自学了高年级的课程。于是,他在少读一年高中的情况下,以同等学历参加了高考,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西南联大。这一年他16岁。
西南联大是在战争中成立的一所临时性质的大学,校舍条件非常差,教室是铁皮屋顶的房子,下雨的时候,丁丁当当响个不停。教室的窗户上没有玻璃,屋外刮风时,老师和学生都把自己的书本用重物压住,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风吹得满教室乱飞。每当日军的飞机飞临昆明的上空,防空警报突然尖厉地鸣响时,师生们还要匆匆躲避起来。
西南联大也有非常优越的地方,这些优越的地方使学习条件差这一缺陷变得无足轻重了。西南联大有着强大的教师阵容,这所学校是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在一起成立的,因此名教授、好教师非常多。杨振宁报考的是化学系,入学后却分到物理系,这使杨振宁能够幸运地在周培源、吴有训等名师的指导下学习。
西南联大的学习风气很浓,教授们讲起课来十分认真,学生求学的态度也都很好。
杨振宁认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他们指导杨振宁写论文,向他推荐书看,将杨振宁引入物理学的大门,使他眼前洞开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两位物理学家的研究风格影响了杨振宁,为他指引了正确的学术研究方向。
杨振宁大学毕业后,在西南联大的研究院又读了两年研究生,之后考上留学生,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打下了扎实的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根基,到美国后又进一步开阔了视野,使他迈上了一条广阔的科学研究之路。成功离他越来越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