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布海默
美国物理学家(1904—1967)
1967年2月25日,天气酷寒。一架飞机在维尔京群岛上空低旋,将一杯白骨轻扬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中……
死者是朱利叶斯·罗伯特·奥本海默。这个名字曾经家喻户晓,无比响亮。
随着1945年8月6日与9日两柱冲天的蘑菇云突然升起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随着美国《时代》周刊巨幅照片的宣传,奥本海默成了科学之神与死神合而为一的代名词。
他成功地领导了美国研制原子弹的工作,比纳粹德国抢先制造出了这种人类历史上杀伤力最强的武器,为迅速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减轻人类的总体伤亡和痛苦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然而人类也从此被笼罩在核武器可怕的阴影之下。
像一切有良知的科学家一样,奥本海默一直对自己的工作怀有一种负罪感。他是这个伟大科学成就的最早的怀疑者之一。他说,他对“自己所完成的工作有点感到惊慌失措”,“但科学家不能由于害怕人类可能利用他的发现做坏事而拒绝推动科学前进”。他反对继续研制比原子弹杀伤力更大的氢弹,他一直呼吁维护世界和平,为实现国际社会共同管制原子能的计划而奔走努力。
奥本海默在科学界是一座偶像。他的学生满天下,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曾受教于他。
奥本海默是一个才华横溢而又性格复杂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莫衷一是,大相径庭。大多数人为他非凡的天赋和动人的魅力所倾倒,但也的确有一些人认为他骄傲自负,难以相处。对他的行为感到难以理解的人们实际上是对他的成长环境和过程不够了解。
奥本海默在美国纽约河滨大道的中产阶级居住区一幢环境优美的公寓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代。祖父是一位德国谷物商人,父亲朱利叶斯是纽约一个风度翩翩的富裕的实业家,母亲爱拉·弗里德曼是一位雍容大方颇有名望的画家。他们都是犹太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十分正派,以至于奥本海默无从沾染上任何恶习,长成了一个“乖得令人害怕的小男孩”。
奥本海默从小就表现出了旺盛的求知欲。5岁时,祖父送给他一套矿物标本,他喜欢极了,整天埋头于对这些矿石的分类中。他对矿物学的兴趣延续了好几年。11岁时,他被选为纽约矿物学俱乐部的成员;12岁时,他在俱乐部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他的课余时间还花在向希腊语教师学习荷马与柏拉图的原著上。他还用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帮助他的化学老师建立了一个小型实验室。
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一直延续到大学时代。在哈佛大学,他曾想当建筑师、当文学家,甚至想当画家,但最后还是决定献身科学。他用3年时间读完化学专业的4年课程。他废寝忘食,每天早晨比任何同学都先进入实验室,只在中午稍停片刻,啃一片夹心面包,然后继续埋头做他的实验。
奥本海默就读的中学是纽约道德学会主办的,它的创办人阿德勒的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他相信人并不需要某种信条来使自己的生命有价值,也无须依靠科学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对奥本海默少年时代的成长乃至个性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他不喜欢体育运动。父母鼓励他多做课外活动,他却提不起兴趣。他试着打网球,打得很糟,就再也不打了。因为奥本海默的“懒”,有一次,阿德勒发了脾气,他给奥本海默的父亲写了封信,信上说:“请教育你的儿子上下楼走楼梯,因为他经常为了等电梯而迟到!”(www.xing528.com)
但是奥本海默却喜欢上了一种活动,而且很快成了行家里手,那就是航海。他有爱冒险的天性,他希望通过参加航海运动克服自己的弱点。他经常带着弟弟驾驶父亲为他们买的单桅船,穿过海湾,进入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一次,他们竟穿过峡口到达了关岛。父母急坏了,通知海关巡逻艇去海上寻找他们。他们在海上足足搏斗了5个多小时,差点儿没把船弄翻,最后总算返回港湾。当他们回到家中以后,父母却连一句谴责他们的话也没说。
奥本海默所喜欢的另外一种活动是骑马。经过一番努力,他和弟弟成了那一带有名的小骑手。
阿德勒的教育思想在奥本海默身上以非常复杂的面貌显现出来。
一方面,奥本海默彬彬有礼的风度,鹤立鸡群般的高雅举止,竟使其他同学相形之下犹如没有教养的粗鲁人。他熟知欧洲的各种名酒与佳肴,通晓中世纪的法国诗篇,懂得梵文和东方古典哲学。这种风雅之士的魅力发展到后来——他在伯克利大学当教师时,他的行为举止、语言习惯甚至成了校园的一种时尚,他的周围聚集了一批高才生,这些人与他形影相随,处处模仿他。而他动不动就把弟子们带到华贵的餐厅进餐,一边和他们讨论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的问题,一边向他们介绍各种名酒以及各种美味佳肴的烹调方法。夏季,他又常把学生们请到自己的农庄里观光,与他们一起骑马、掷盘子。他把这看成是自己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奥本海默从小到大一直被另一些人指斥为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势利”待人。
他跟小朋友们一起玩,但却很难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因为他总好像在为自己正在做或正在想的事情出神。他显得落落寡合,相当孤僻。为此,他吃了不少苦头。14岁那年,一起参加夏令营的同学看不惯他,把他骗到冰窖里,关了一夜。
从学生时代起,一直到成人以后,奥本海默都很难与水平不如他的人处好关系。他和他们只是一般性地接触,而没有感情交流。少年时代,他只在智力与他相当或比他高的人中间寻找伙伴;成年后,他只尊重一两位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他希望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所结识的每一个人都与众不同。
奥本海默经常做出严重失礼、冒犯别人的事。每当他认为某人的谈话太庸俗或纯属陈词滥调时,就会以机智而刻薄的话突然将对方打断。他从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愚蠢和虚伪。
奥本海默特别喜欢“炫耀”自己的才华。在剑桥大学做研究生时,他总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借以表现自己的博学。他到德国哥廷根大学进修时,由于已在《剑桥大学哲学学会学报》上发表了两篇量子力学方面的论文,很多人都把他当成有名望的学者,便邀请他参加每周举行一次的师生研讨会。谁料,一开始他就无拘无束地高谈阔论起来,马上吸引了与会者的注意。但是他这种滔滔不绝独占讲坛的情形很快就引起了别人的反感——研讨会组织者接到了一些师生的呼吁书,请求他对这位“神童”的发言加以限制。
另外,奥本海默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怪癖:只要有人称赞他的某件物品,他一定要找一个借口将它赠送给这个人。一次讨论会后,学生们由汉堡返回哥廷根。学生夏洛蒂发现月台上一大堆破旧的旅行包中有一只引人注目的全新猪皮旅行袋,别人告诉她这是奥本海默的。在列车上,夏洛蒂正好坐在奥本海默旁边,便向他提起了那个漂亮的旅行袋。奥本海默似乎窘了一下,什么也没说。下车后,同学们打赌说,奥本海默肯定会把那个旅行袋送给夏洛蒂。果然,在夏洛蒂准备离开哥廷根时,奥本海默直接去找她,并且把那个猪皮旅行袋赠送给她。
奥本海默性格中阴郁晦暗的一面在青少年时代曾一度表现得十分突出。
中学毕业时,他10门课程全部获得“优秀”,但他却因病未能立即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他把自己锁在家中,以书为友,冥思苦想。他变得愤世嫉俗起来,他拒绝母亲的照顾,对所有人都粗暴无礼。父亲无奈之下,只好求助一位年轻的英语教师,让他带儿子去西部山区疗养。一连几周时间,他们白天在新墨西哥州的群山中骑马漫游,夜里在郊野露宿或在农家做客。这次漫游使奥本海默基本上恢复了良好的精神状态。18岁这年秋天,他终于被哈佛大学录取了。
从奥本海默的成长经历中可以看出,他的个性中有许多明显的缺陷,幸运的是,这些缺陷没有湮没他的天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