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海明威:拳击与自由的传奇故事

海明威:拳击与自由的传奇故事

时间:2024-04-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海明威的母亲则出身于上流社会,受过专门的音乐教育,她看重的是文化修养。不过海明威显然不把这些夸奖或者指责放在心上,照样在可能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一次次地受伤,头部挨的一拳,严重地损伤了他的一只眼睛,医生担心他的另一只眼睛也要受影响,母亲为此忧心忡忡,但无论她是吵闹还是哭泣都不能使海明威离开拳击场。更使母亲发愁的是,海明威的兴趣并不仅仅局限于拳击。

海明威:拳击与自由的传奇故事

海明威

美国文学家(1899—1961)

1961年7月2日,墨西哥城天气晴朗,阳光灿烂。这天是星期天,人们照例拥到斗牛场去看斗牛表演,这是全城人重要的消遣方式,人们期待着能有一场精彩的斗牛表演使自己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日。在斗牛表演的间隙,一个报童突然奔到观众中间,口中大声叫喊着,手里挥动着报纸,报纸上有两行让人触目惊心的大字标题:

海明威自杀!

丧钟为海明威长鸣!

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场,斗牛场里顿时一片死寂,人们似乎都被这消息惊呆了:不,不可能!海明威那么强壮有力,从不向任何人、任何困难低头,他怎么会采取这样的方式告别这个需要强者的世界?

但,这却是真的。

就在这天早晨,海明威用自己最喜欢的那枝猎枪击中了自己的头部。在非洲打猎时,他曾用这枝枪击中过羚羊鬣狗甚至狮子,现在他又用这枝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后一次证明了自己是坚强的,坚强得足以打败病魔,拒绝命运安排给自己的死亡方式和时间。他用一种特别的方式,给自己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

性格决定命运,海明威这种孤傲、宁折不弯的性格从他童年时期就养成了。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于美国北部的伊利诺伊州的一个名叫橡树园的小城,他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他的父亲克莱伦斯·海明威是个医生,业余时间几乎全部花在自己的两大爱好——钓鱼和打猎上。海明威的母亲则出身于上流社会,受过专门的音乐教育,她看重的是文化修养。

也许因为海明威是家里的第一个男孩,所以父亲和母亲都希望儿子能继承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于是他们各自都努力按自己的方式来培养教育他们的继承人。海明威3岁的时候,父亲就给他买了一根钓鱼竿,而没过多久,母亲则送了他一把大提琴;父亲每到星期天都要带儿子去森林里打猎,而母亲却拉着海明威去教堂唱诗班;海明威过10岁生日时,父亲的礼物是一枝一人高的猎枪,母亲苦心准备的则是讲究礼仪、合乎传统的生日宴会。

对于一个天性活泼好动的男孩来说,森林、小溪和飞禽走兽显然比音乐更有吸引力,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地乱跑乱叫比在教堂里或宴会上规规矩矩地行礼更舒服,所以他常常同时得到父亲的夸奖和母亲的批评。

不过海明威显然不把这些夸奖或者指责放在心上,照样在可能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最愉快的时候是在他家的夏季别墅度假。那是一个宁静偏僻的荒野地带,没有橡树园的那种文明的约束,他可以赤脚在地上奔跑,向飞起来的野鸭开枪,或者坐在溪水旁,等待着巨大的凸眼狗鱼上钩。而大提琴呢,则静静地倚在墙角,如果母亲不催促,他连碰都不去碰它。

也许正是这无拘无束的生活,给海明威的成长创造了文明社会中难以提供的条件。大自然的宽广、多姿、奇异,自然界生物间的生存搏斗,使他没有成长为一个循规蹈矩、谨小慎微的谦谦君子,而成为了一个坚强的斗士。一件小事使他终身难忘。

一次在森林里,他忽然听到一阵响声,扭头看去,发现一条并不很粗的蛇捉住了一个比它粗一倍的蜥蜴,正张开大嘴,吃力地把蜥蜴往肚子里吞。蜥蜴挣扎着,每当那条蛇停下来喘气的时候,蜥蜴就挣扎着从蛇嘴里退出一些。但是无济于事,15分钟之后,那条蛇满足地把头缩回到它盘卧的地方,在它的肚子里,仍然活着的蜥蜴还在乱踢乱跳。

海明威呆在那里,像被电击了一样,忘记了恐惧,也忘记了离开。他忽然模糊地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生命,不论大小,不论强弱,都不是必然的强者和弱者,而胜利和灭亡却是如此的惨烈,又是如此的简单。也许就是从这时起,他已经决定了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做一个强者。

14岁的时候,海明威升入了橡树园高级中学。他比同龄人高大,肩膀宽阔,脖子短粗,像一头小公牛。

一天,在《芝加哥论坛报》上,他看到了一则拳击训练班招生的广告。他高兴极了,马上回家请求父亲允许他去报名。像往常一样,这件事又引起了父母的争论,父亲自然是极力赞成,而母亲却毫不犹豫地投了否决票。母亲认为,海明威虽然功课很好,但他花在课外活动上的时间太多了,而在学业上、尤其是在音乐上下的功夫太少了,更何况拳击又是那么一种危险、激烈而又难看的运动。“我的儿子以后应该是个音乐家,而绝不当一个什么拳击手。”

海明威当然不死心,在以后的几天里他软磨硬泡,甚至以离家出走相要挟。奋斗的结果是他终于能去上第一堂拳击课了。

海明威来到拳击训练班,拳击教练看了看他,招手叫来了一个魁梧的年轻人,他叫扬·奥赫斯,是中量级拳击手中的佼佼者,拳击教练让他们俩先打两下试试。这位职业拳击家瞟了一眼海明威,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吧,我先陪你轻轻地练两趟。”海明威没有说话,戴上手套冲上去就打。

拳击家开始只是防守,或者不轻不重地出拳打几下,但海明威越打越猛,拳击家也不得不全力应付,到后来,拳击家似乎也忘了这是一次试探性的陪练,真的动起手来,大有一决胜负的味道。

一分钟后,海明威躺倒在地板上,鼻子破了,满脸是血。

回家的路上,海明威懊恼地对和他一起来的同学说:“这种情况我早就料到了。”

“那你为什么还要和他打?你不害怕吗?”

“当然害怕,不过我无论如何要试一试。”

第二天,海明威鼻子上贴着纱布,眼睛底下又红又肿,又出现在了拳击场上。

20个月过去了,别的同学早就纷纷退出了拳击场,而他仍在拳击场上苦练。他一次次地受伤,头部挨的一拳,严重地损伤了他的一只眼睛,医生担心他的另一只眼睛也要受影响,母亲为此忧心忡忡,但无论她是吵闹还是哭泣都不能使海明威离开拳击场。(www.xing528.com)

更使母亲发愁的是,海明威的兴趣并不仅仅局限于拳击。在足球场上,也常常可以见到海明威在拼命地奔跑,在这里,他也像初登拳击场一样,奋不顾身,竭尽全力,腿撞伤、头碰破几乎是家常便饭。这个十几岁的小伙子不放过让自己经受考验的任何机会。而在这种时候,母亲对他的控制力显然是越来越微弱了。

能让母亲感到一些安慰的是,海明威的功课一直很好,他不仅在拳击场和足球场上出人头地,他所喜欢的几门课程的学习成绩也总是名列第一,尤其是他的写作才能,绝对称得上出类拔萃。

他的教师们后来回忆起那时的海明威,曾说过这样的话:

“他是当然的优等生,在文学表达方面很有天赋。进校头一年,他对于现实中的惊险场面就怀有无穷的兴趣。”

“我记得,他在课内写的东西完全与众不同,在我看来简直不像布置的作业。”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海明威又迷上了写作。1917年,他在《写作园地》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短篇小说《赛皮·金根》,描写的是一个行凶和复仇的流血事件。其暴力的主题、简明的结构以及人物对话的方式,完全就是后来标准的海明威风格。

作为校刊的编辑,海明威从1916年11月到1917年5月间写了大约24篇故事,这些故事构思巧妙,题材丰富,写得洋洋洒洒,他也以此来锻炼自己的写作技巧,似乎有迹象表明他准备一辈子走这条路了。而他的母亲却对这一点根本不喜欢,她很重视儿子的学业,却反对他去当一个整天东跑西颠的新闻记者或者在一间零乱的顶楼上当一个饿肚子的作家。但这时她已经完全控制不住海明威了,这头小公牛已经长大了,越来越不安于橡树园那种温文尔雅的中产阶级生活,渴望着刺激,渴望着冒险。他要去闯世界了。

1917年4月,美国宣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对海明威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好的冒险的机会。这时他刚刚拿到了中学的毕业文凭。他和几个同学立即赶到兵役局,要求参军

遗憾的是军医只是朝他简单地瞟了一眼,就把他推到一边——很简单,军队不需要眼睛受过伤的青年,就算是海明威也不行。

海明威沮丧透了,但他下定决心,即便当不上兵也不再留在家里了。他简单地对母亲说要去堪萨斯找工作,就离开了家。由在堪萨斯经商的叔叔介绍,他当上了《堪萨斯明星报》的见习记者。

这种新鲜而又富有刺激性的工作立刻吸引了海明威。而他最热心报道的是与行动、暴力和灾祸有关的事情,每当有这类事情发生,他总会出现在现场。

与此同时,他也接受了严格的新闻写作训练:要用短句,要有明快的风格,要切实可靠,要用动词,不许用形容词,删去尚有怀疑的段落,删去一些句子,删、删……能用一个字表述的不用两个字。

海明威后来说:“这些就是我在写作方面所学到的最好的准则。我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些东西。一个有才能的人在真正感受和如实描写他要表达的一件事情时,只要遵守这些准则便万无一失。”

这使人一下子就想起海明威那名闻遐迩的“电报体”文字风格,以及一些诸如海明威总是用一只脚站着写作的传闻和逸事。

尽管海明威在报社干得如鱼得水,但是他从没丢下去参加战争的念头。1918年5月,他终于如愿以偿了。虽然只是美国红十字会战地服务队的一员,还算不上真正的军人,但是这也已经让他“简直激动得要发狂”了。他踌躇满志地随队来到了意大利。

但还不到一星期,他就开始抱怨了——他们远离前线,看不到真正的战争。

有志者事竞成,海明威终于找到了一个能接近前线的工作,虽然任务只不过是往战壕里送香烟巧克力口香糖。但可以看见敌方枪口的火光,听到炮弹在头上呼啸,对他来说已经可以算是投身战争了。

可惜的是,仅仅过了一星期,他就被抬下了前线。

那天夜里,海明威正在前沿阵地分发巧克力,奥地利军队的迫击炮弹飞了过来,落在他附近爆炸,他的头部、上肢和下肢都被炸伤了。当他醒来后,看到附近有一个受了重伤的意大利士兵,便背起他往急救站走去。随着一阵猛烈的机枪扫射,他又一次倒在血泊中。

在医院里,医生发现他的身上一共中了237块弹片,整个身子简直像个筛子。值得庆幸的是,在做了13次手术之后,他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3个月之后,他已经痊愈了。

11月,大战结束了,海明威带着意大利政府授予的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勇敢奖章以及退伍证明书于1919年1月21日在纽约港踏上了祖国的土地,接着又回到了橡树园。

尽管纽约以及橡树园为了迎接他们这些战士的归来曾经热闹了一阵,但这一切很快就被淡忘了,摆在海明威面前的,仍是过去的一切,所不同的是在旧的苦恼之上又增添了新的苦恼——强烈刺激之后的平淡无奇和无所事事的苦闷,战争不仅给他带来了荣誉,更多的是创伤——肉体的和心灵的。他常常在睡梦中惊醒,耳边仍然是震耳欲聋的枪炮声。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苦闷和彷徨之后,海明威最终下定了决心:当一名作家。

于是,在世界文学名著的宝库中又多了这样一串耀眼的珍珠:《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的雪》……

于是,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名单上,又写下了这样一个辉煌的名字:欧内斯特·海明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