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中国都市父母的孩子教养方式及反对惩罚的趋势

现代中国都市父母的孩子教养方式及反对惩罚的趋势

时间:2024-04-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父母对孩子的惩戒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惩戒比较严厉,对孩子惩罚常用的方式有体罚、训斥等。问卷调查结果很好地支持了现代父母教养行为的这一行为倾向。不仅对于体罚,现代父母显示了明显的反对态度,对于管教孩子中粗暴、专制的作风,也遭到了绝大多数父母的反对和否定。

现代中国都市父母的孩子教养方式及反对惩罚的趋势

3 父母对孩子的惩戒

传统的观点(Ho,1981,1986)认为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惩戒比较严厉,对孩子惩罚常用的方式有体罚、训斥等。不过,对于现代父母而言,“打是亲、骂是爱”、“棍头出孝子”这些民间的谚语早已过时,作为受过较好教育的新一代,父母一般都能以较为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往往也较为宽容,更有耐心,一般以引导、讲道理的方式为主(陶,2001),让孩子能从心理上知道自己的错误,接受正确的观点。

问卷调查结果很好地支持了现代父母教养行为的这一行为倾向。绝大多数父母(86%)都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对“用体罚的方式来管教孩子”这一行为的否定和反对(见上图),即使对于“孩子不听话时,对孩子进行体罚”这一做法,也有70%的父母表示反对。不仅对于体罚,现代父母显示了明显的反对态度,对于管教孩子中粗暴、专制的作风,也遭到了绝大多数父母的反对和否定。譬如,对于“不加解释,就以威胁的方式来惩罚孩子”这一做法,有83.1%的父母都明确表示反对,对于“当孩子问他/她为什么要听从父母时,我说‘因为这是我说的',或‘我是你的妈妈(爸爸),我要你这么做'”这一做法,持否定态度的父母有61.2%。类似的,对于项目“相对于讲道理,我更喜欢采用惩罚的方式来教导孩子”,持否认态度的父母也达到了86.2%,而对于“斥责和批评会促进孩子成长”这一观念持赞同态度的父母只占19%。

受访父母的反应也有类似的表现。在访谈过程中,对孩子较多采取高压、强制手段的父母属于少数(25.53%),绝大多数(55.32%)父母都能够以循循善诱的方式为主,对孩子的错误进行理性的疏导和教育,其余的父母(19.15%)则采取折中的态度,两种方式都间或采用。

一位硕士毕业母亲的话很有代表性,“我从他(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他当作一个人来看,就是很尊重他个人的一些东西,做错事他那么小肯定还有一些错的他不知道是不对的地方,他才去做,一般来说小孩不会那种明知道不对还去做,然后(我)告诉他那是不对的,那样做不好,以后不要这么做”。对于幼小孩子的一般错误,现代父母一般都采取这种引导的方式,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好的,教会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现代父母对孩子的这种理性态度是建立在理解儿童、尊重儿童个性的基础上,另一位4岁男孩的母亲(大学老师)指出,“我觉得小孩他是讲道理的,他跟大人一样,如果你觉得他是讲道理的,你就给他讲道理。然后他肯定就是通情达理的”。

不仅对于学龄前儿童,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父母对其的惩戒方式也是以引导、教育为主。一位12岁男孩的母亲(硕士,大学老师)说,“(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我很少打他、骂他,我就告诉他,人都是在学习中长大的,犯错误无所谓……爸妈不说你,做错了下次做的时候小心点,如果再错的话最后一次千万不能再错了,老跟他这样讲,给他3次机会”。这种允许孩子尝试错误、给孩子改正错误机会的做法,在现代父母对年龄较大孩子的教育中较为常见,宽容加理解,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这种教养方式最大限度体现了西方平等、民主的思想传统。

但是,对于那些在父母看来比较严重的错误,或者父母情绪不好的时候,父母往往会采取较为严厉的手段,对孩子进行训斥,甚至是一定的体罚。如一位男孩的母亲(硕士,公司职员)这么介绍,“有时候大人心情不好,然后(孩子)特别不听话,(我)特别着急的时候也会打(孩子)屁股,还有一种情况也是故意,对于那些比较严重的错误,我会给他一种特别激烈的惩罚,他就会知道这是绝对不能去做的,就是很严重的事情,知道这种是绝对不能做,他以后就不会发生这种问题”。在实施这种激烈惩罚的方式上,父母一般认为关键是要达到惩罚的目的,而达到目的的关键,则是让孩子从心理上产生一种抑制反应。一位4岁男孩的母亲(大学老师)说,“我觉得对他体罚的时候,不能说吆喝或命令似的,这样他肯定不听,(关键是)让他有一种怕,无论是从威胁或恐吓,让他从心理上产生怕,不是那种什么事儿我都得怕,是知道自己错了,谨防他犯错误,让他心里感到怕。比如打他的时候,我就打他屁股,我就问他疼不疼,他说不疼我就继续打,直到他说屁股疼了,不要打了,我才停,我是这样做的。打完以后再把他拉过来解释说理……”。对学龄前儿童的适当体罚,在现代中国都市家庭并不少见,父母通常认为,对于幼小的孩子,适时的体罚与引导解释相结合,才可以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正如一位3岁女孩的母亲(大专,中学老师)的观点,“我觉得对孩子应该适当的体罚才有效果,一味的解释、引导不一定奏效,最好的教育模式是东西方相结合”。虽然偶尔采取比较严厉的惩罚手段,但现代父母同时也可意识到即使对幼小的孩子,也应该维护其自尊心,尽力不在公众场合惩罚、训斥孩子。一位5岁男孩的母亲(大学老师)这样说,“我经常说他爸,两个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你尽量不要说他有什么短处,做得特别不好,你要照顾他的面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孩子采用体罚的次数也明显减少,一般孩子上小学之后,父母就很少再采用这种管教方式,主要原因之一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对父母的这种做法产生逆反心理,使得其效果适得其反。一位10岁男孩的母亲(大学老师)说,“三年级以前,打得挺多的,现在大了,懂事了,打得少了,我发现打了以后,效果不是很好,甚至有一段时间他跟你作对……所以说越大越不能打,小时候还好一些”。另外一个原因则是父母意识到孩子逐渐增强的自尊心,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许多父母不仅对学龄儿童停止体罚,同时也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训斥孩子。一位11岁女孩的父亲(高中,商业职员)说,“我总觉着当着外人的面申斥孩子对孩子自尊心有影响,作为家长的形象也不是太好,就是在不高兴(的时候)当着外人的面我还对她(孩子)还有所放纵呢……我回去说她。一般情况下我当着别人的面我不申斥她”。从父母的这些反应中,可以看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会更加尊重其个性和自尊,对其所采取的管教方式也更为温和,而不是更加严厉。

事实上,对于学龄期儿童的体罚,往往会起到一定的负面效果,在孩子的心理上产生阴影。一名就读于复旦大学的男大学生这样描述幼时父母对他在学业方面的态度,“小时候,父母对我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不仅时常于我耳边念叨不停,我还记得小学时父母常常会因为成绩不理想而打骂我。有段日子我会不自觉地在考试前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一直到了高中住校远离父母后,这份感觉才渐渐远离。那时候我心里就会想到,以后对待自己的孩子一定不会采取这种教育模式,不论出发点如何有说服力,终归不是孩子的脆弱心理所能忍受的。尽管他们有时候也会觉得如此打骂体罚的教育方式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但我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之下取得了令他们满意的成绩,父母便也认同了这种教育模式”。(www.xing528.com)

另外,虽然在当今中国,物质层面的关注和爱护仍是父母表现其对孩子关爱之情的一种主要方式,但在对孩子的教养中,绝大多数父母仍不愿采取物质的手段对孩子的行为加以控制。只有19.6%的父母表示,“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会以不满足其某种物质需求作为惩罚”,57.7%的父母都对这一做法予以否认。而对于“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会减少给他(她)的零用钱作为惩罚”这种行为,持肯定态度的父母占16.4%,持否定态度的父母则占到了65.3%。

虽然有研究者(Fung,1999;Fung & Chen,2001)认为,羞辱是中国父母对孩子常用的一种惩戒方式,访谈的结果并不支持这一观点。而当被问及孩子犯错误时,是否会用羞辱孩子、让孩子觉得羞耻的方式惩罚孩子时,多数父母(87.23%)的回答都是没有,觉得只要孩子知错能改就行了,不会、也没必要让孩子心里太难受。一位男孩的母亲(硕士,公司职员)说,“我觉得我不会让孩子心里太难受,这样的话会让他心里有一种自卑感也不好,我觉着让他明白了就行了,也不要让他感到太难受”。其他父母的反应也基本类似。但是,在访谈中也有少数父母(12.77%)表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时会对孩子进行羞辱,但结果却造成了孩子怯懦的性格特点。一位母亲(大专,中学老师)说,“我有时候会让孩子为他犯的错误感到很害羞,我觉得我这种行为对孩子的自信心不是很好吧,导致孩子的自卑感,让孩子觉得自卑,做什么都畏畏缩缩的,干什么事都不愿意说,有什么都不愿意说出来那样”。也许是出于这个原因,在访谈中,发现很少父母采用羞辱的方式来惩罚孩子,因此,在现代中国都市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中,羞辱并不能作为一种典型的惩戒方式独立存在。其实,其他研究者(Stevenson,Chen & Lee,1992)的访谈也有类似的结论。

在问卷调查中,多数父母也都对羞辱这一惩戒方式表现出否定的态度。对于“如果孩子没有达到我的期望,我会对孩子说我们感到很没面子”这一做法,有54.1%的父母表现出否定的态度,对其持赞同态度的父母仅占22.6%。只有20%的父母表示“如果孩子没有达到我的期望,我会让孩子感到内疚”,而对此持否定态度的父母有55.1%(见上图)。虽然面对孩子的不足之处,多数父母并不愿让孩子感到过分内疚,不愿采取羞辱的手段对孩子进行惩戒,但仍有相当比例的父母(49.2%)承认,“当孩子做错事时,我告诉她(他)应该感到羞耻”,而对这一做法持否定态度的父母则占32.1%。

事实上,所谓羞辱这种惩戒方式,属于心理控制(Barber,1994)的一种,称为“羞耻感的诱导”。除此之外,心理控制的另外常见形式还有“爱的回收”以及“控制孩子的谈话内容”,通过这些手段,父母可以达到控制孩子心理的目的。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相当比例的中国父母并不赞成采用此类手段对孩子进行心理方面的控制。

例如,对于“当孩子令我伤心时,我会不与孩子说话,除非孩子主动讨我欢心”这一控制孩子心理的常用方式,有55.3%的父母表示了反对,持赞同态度的父母只占21.9%。而对于“如果孩子不按照我所说的去做时,我会对其表现得不那么友好”这一行为,有45.6%的父母表示了反对,25.3%的父母表示赞同。但是,对于“当孩子令我失望时,故意不理孩子”这一做法,持肯定态度的父母占到了34.6%。由此可见,虽然多数父母不赞同“爱的回收”这种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的手段,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会采取这种手段,通过情感纽带,对孩子进行心理层面的控制。

不过,对于“控制孩子的谈话内容”这一惩戒手段,绝大多数的父母都非常明确地加以否定,只有非常少的父母对其持赞同的态度。有78.6%的父母表示不同意“孩子正在说话时,我会打断孩子,替孩子把话说完”这种做法,表示自己会这样做的父母仅占5.9%。而对于“孩子正在说话时,我会打断孩子的话,转移孩子的话题”这一简单粗暴的做法,有78.5%的父母明确反对,仅有6.4%的父母表示自己会有这种行为表现。

此外,研究者(Ho,1981,1986;Wolf,1978)指出,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养中,其教养态度会有一个突然的转变,一般在孩子六七岁时,父母的态度会从过分的溺爱、纵容转变为极端的严厉和强硬。访谈结果发现,在对孩子实施管教的年龄方面,并不存在由溺爱到严厉的分水岭,父母基本上都主张对孩子的管教应该从小开始。一位硕士毕业的母亲说,“一二岁的时候他也会知道的,他也会记住一些事情的,我觉着一二岁有一二岁的衡量标准,他从一二岁的时候,他有哪些事情做得不对,做得不行,还是要告诉他的……我是这么想的,我不管他多大,他就是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我想他就是一个人,我就要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就告诉他这种行为准则,然后他就一直依着这个去做,你如果刚开始就告诉他一个错误的概念,他会永远记住,就是这样的,然后你再去纠正,就特别难了”。由此可见,现代父母对于孩子并不是一味地溺爱,而是从小就开始对其进行行为准则的训练。这种教养观念的转变,主要基于现代父母教育水平的提高及孩子个数的减少,使其有意识和精力去主动看一些孩子教养的书籍,采取科学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一位4岁女孩的母亲(本科,公务员)说,“我觉得现代妈妈的观念还是挺新的,都进行胎教,看零至几岁的教育方案”。父母这种从早期开始就采取科学育儿的态度在现代都市父母中很普遍,另一位12岁男孩的母亲(本科,公务员)介绍说,“我收到过一套方案,进行过一些胎教,每天记日记。怀孕的时候从第一天就开始写日记,天天写……”。在这些绝大多数译自西方书籍的指引下,现代中国父母教养领域的东西一体化趋势就更容易理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