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毽球·马术:花毽花样动作的历史和命名指南

毽球·马术:花毽花样动作的历史和命名指南

时间:2024-04-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花毽花样动作名称的历史和命名继承我国传统踢毽活动的花毽是由众多名称各异的花样动作组成,而这些妙趣横生的花样动作名称的命名则有着深远的历史缘由。

毽球·马术:花毽花样动作的历史和命名指南

第五节 花毽花样动作名称的历史和命名

继承我国传统踢毽活动的花毽是由众多名称各异的花样动作组成,而这些妙趣横生的花样动作名称的命名则有着深远的历史缘由。

一、花毽动作名称的历史

踢毽子流传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在流传的过程中,这项运动不断地得到丰富与提高。由于清王朝以武功夺得天下,所以清代皇帝都非常重视军队的训练,并把踢毽子列入八旗军的军操之一。京城里高手林立,各种不同的花毽踢法、风格应运而生,花样动作名称也各不相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各成体系,各有师承,体现着各自对踢毽子的理解。

二、花毽动作名称的统一

北京花毽这种自成一派、各自发展、动作名称混乱的现象,一直到“翔翎泰斗”谭俊川和“翔翎宗师”金幼申两位踢毽名家成名之后,才逐渐形成了“无毽不宗金”的氛围,使踢毽的运动及动作名称逐步统一起来,统一后的花毽动作有一百五六十种之多,花毽也由此达到毽史的鼎盛时期。

三、花毽动作的命名

(一)花毽动作名称命名的分析

在花毽流传的过程中,为了方便授业和利于记忆,众位花毽前辈和名家们尽量使花毽名称得到简化,凡是连续多次完成一个动作,就在原名称的基础上统称为“节子”,不再重复起名,如“串腕节子”“葫芦节子”等等,如左、右两脚互换,就叫“换节”等等,可见前人对花毽命名的良苦用心,也丝毫看不到落入俗套和东拼西凑的痕迹。

现在流传的花样动作,虽仅有50种左右,但名称却多有不尽合理之处,似有东拼西凑或落俗之嫌,会造成传授的不方便。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有的爱好者已学习花毽二三十年,但所会花样也只有八九个,究其原由,与那些不合理的花毽动作名称不无关系。莫名其妙的名称、稀奇古怪的名词和东拼西凑的动作,会让练习者费解,会造成传授者对动作的不理解,也就掌握不住动作的重点、难点,更不知从何练起,也就只能是照猫画虎了。

花毽动作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人们应从动作名称中结合现实生活实际,形成抽象的概念,并理解花样动作的结构,这有利于踢毽者的技术学习和掌握。

以下是郭七正先生对几例不尽合理的动作名称进行的分析,探讨和提出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花样动作名称,希望爱好者通过这些例证举一反三,练习时首先理解该动作名称的由来,多作技术分析,以达到尽快掌握这个动作的目的。

例证:(www.xing528.com)

1.被称作“太阳膏”的花样动作,虽然也来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的积极面,是生活中的一种陋习,我们可以从戏剧中找到这种角色。其合理的名称应称作“双插花”,这个名称是借鉴了戏剧中新科状元夸官时,两鬓插有金花而得名,此名别有情趣。

2.被称作“油勺”的花样动作,从字面上看,就已显得有些土气。其合理的名称应为“前卧鱼”,源于戏剧中的“卧鱼”动作,显得高雅大方。

3.被称作“拉车”的花样动作,是用双脚底在体后侧互换将毽子踢打起,其动作美观,难度较大,但是和生活中的拉车相去甚远,且名称又有落俗的感觉。合理的名称应为“双打底”,也称作“双倒打”,与花样动作本身姿态比较贴切。

4.被称作“捉燕”的花样动作美观大方,但“捉燕”的名称极不合理。从现代的观点看,我们的前人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从一般的观点来讲,人们并不玩燕子,也不食燕子,更不捉燕子。准确合理的名称应为“空中捞鱼”,是借鉴了中国戏法而得名。“空中捞鱼”还可连接另一个较难的动作“跳龙门”,这是从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得名,而从没有听说过燕子跳龙门的说法。显然,“捉燕”是个错误的名称。

5.被称作“钓鱼”的花样动作,现在爱好者均是用一脚跟部将毽子撞击一下,另一腿屈膝从毽子上面一摆而过,再将毽子踢起,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过腿动作,无太大难度,和生活中的钓鱼也相差甚远。因为钓鱼从古至今没有人使用弯竿钓鱼的,授业者没有见过花毽中的“钓鱼”动作,也就以讹传讹了。合理的“钓鱼”动作是用绷踢将毽子踢起,踝关节围毽子绕转1周,再用绷踢将毽子踢起,一般以最少连续完成3次,可算钓鱼3条。只钓1条2条,显得欠缺精彩。如果围毽子绕转2周,再用绷踢将毽子踢起,被称作“葫芦钓鱼”,属于超一级难度动作等等。

其实,动作的名称只是一个符号而已,以上述几例来论述花毽名称的合理性,只是为了使花样动作便于更好地理解、学习、记忆和传授,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生活和文化的积极一面为参照物,有利于花毽技艺的发扬和传承。

(二)命名花毽动作名称的依据

各种花毽动作的名称,均来源于生活的积极面,基本上以象形、声音和借鉴其他文学艺术这3种形式为依据来命名。

1.象形命名:例如花样动作“拉燕”,其毽子的运行轨迹像燕子在水面上快速飞行,相互追嬉,将至水面时,又突然腾空拉起,画出了一道美丽的线条;又如花样动作“葫芦”,即720°绕转,其踝关节的运行轨迹是相连的上一圈、下一圈,像葫芦一样而得名。

2.声音命名:例如花样动作“马空”,则是因为在踢毽时,落地脚发出的声音像奔跑的马蹄声而得名;“扑扑噔”名称则是因踢毽时走步子发出的声音,很像过去北京的一种用玻璃制成的儿童玩具,用嘴一吹一吸,发出“扑扑噔”的声音而得名。

3.文学艺术命名:例如“铁门坎”“卧鱼”“空中捞鱼”等花毽动作,则是借鉴了戏剧和中国戏法名称而得名;“节子”则来源于快板书的小板,是用多块同样的竹板制成,名叫“节子”。凡此种种,都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