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花样动作个人踢法门类划分
本节花毽门类介绍以北京地区部分传统花样的名称和踢法为主,按其踢、绕、跳、接、前、后、上、下等不同动作性质进行分类,有26门编排,每门中既有各自不同的花样变化,彼此间又互有密切联系。练习者可根据个人的爱好、身体条件、踢毽子的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花样进行练习(表4-3-1)。
表4-3-1 花毽踢法26门分类
以下分别介绍各门类主要代表性花样动作和总体练习方法:
一、串腕门
“串腕”是指踢毽脚在空中围毽子绕一周的动作,感觉像毽子围着脚腕串转了一周,因此得名(图4-3-1)。
图4-3-1
“串腕门”花样动作包括“里接”“外落”“里串腕”“外串腕”“搂腕”和“挂腕”,分为“死串腕”和“活串腕”两类,接、落为“死串腕”,搂、挂为“活串腕”。
“串腕”练习时,先要用一把鸡毛掸子或类似物件平放在椅子上,用掸子代替空中的毽子,以踝关节做绕掸子的练习,此种方法称为“跳杆法”(图4-3-2)。凡是花毽绕转动作,都要进行此法的练习。待绕转动作熟练后,再进行下滑、绕转、接毽的配合练习。
图4-3-2
二、葫芦门
“葫芦门”的动作与“串腕门”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葫芦”比“串腕”的绕转速度要快,并且踝关节在空中围毽子绕转两周。由于绕转时上下各一圈,绕转轨迹很像葫芦的形状而得名(图4-3-3)。
图4-3-3
“葫芦门”花样动作包括“里葫芦”“外葫芦”“搂葫芦”和“挂葫芦”,也分为“死葫芦”和“活葫芦”两类,接、落为“死葫芦”,搂、挂为“活葫芦”。
以上四种“葫芦”花样踢法在练习时,首先要进行“跳杆法”的练习,膝关节要高度放松,每次均要绕转2周,反复绕转多次,待动作熟练巩固后再用毽子进行练习。
三、钓鱼门
“钓鱼”是基本踢法“绷踢”和“串腕”两种动作相互演变的一种踢法。由于踢毽脚的踝关节在空中围毽子绕转一周后,用绷踢将毽子踢起,这时动作的发力,很像钓鱼爱好者发现河中的鱼吃住钓饵后,猛一抬鱼杆,鱼杆尖端一绷的样子而得名(图4-3-4)。
图4-3-4
“钓鱼门”包括“里钓鱼”和“外钓鱼”两种花样动作。
要完成好“钓鱼”花样动作,必须控制每次踢起的毽子的高度,即发力要恰到好处。发力过程直接影响动作的质量,发力好,能使踢起的毽子不高不低,踝关节既能从毽子上面摆过,又能使毽子继续处于上升状态。动作做到连贯效果,接踢其他花样也较容易,富有节奏感。
练习“钓鱼”动作时,先练习能连续多次绷踢起约与膝关节同高的毽子,待熟练地体会技术后,再进行绕转和绷踢之间的配合练习。
四、抖子门
“抖子”的动作与“串腕”“葫芦”基本一样,但与“串腕”“葫芦”的动作相反。“串腕”“葫芦”的动作发力、绕转是顺势,而“抖子”的动作发力、绕转则采用的是反方向的逆势。由于“抖子”动作的开始发力,要向逆时针的方向一抖,将毽子抖起,垂直上升,并能在空中翻转一周,好像厨师炒菜时,手腕一抖,将炒勺内的菜在空中翻起一样而得名,这一抖是“抖子”动作中的主要部分(图4-3-5)。
图4-3-5
“抖子门”花样动作包括“里抖子”“外抖子”“里打外串”和“外挂里串”,与其他各门花样踢法联系较多,但掌握起来要比“串腕”“葫芦”动作更需多下一定工夫。
“抖子”花样的动作发力、绕转和其他踢法相反,是踢毽子技术中的特殊动作,所以需要进行“跳杆法”的练习。反复练习熟练后,再使用毽子进行练习。
五、辘辘门
“辘辘”是由磕踢和“串腕”“葫芦”演变而来,动作要比“串腕”“葫芦”大。由于“辘辘”是用磕踢撞击毽子,大腿要发力并起辅助绕转的作用,其动作很像农村打水时使用的辘辘而得名,它同“葫芦”花样一样,几乎同各花样门类都有联系,并能起到连贯或截断的作用(图4-3-6)。如踢“串腕”或“钓鱼”花样时,再穿插上“辘辘门”花样,花样动作会十分精彩醒目。
图4-3-6
“辘辘门”包括“里辘辘”“外辘辘”“上下踢”和“燕含珠”花样动作。
“辘辘”的绕转,很像“串腕”,不同的是用小腿绕转,所以要进行专功的练习,首先进行撞击下降毽子的练习,待能撞击起垂直并同髋关节齐平的毽子后,再进行绕转动作练习。
六、前底门
“前底门”俗称“朝天登”,是通过巧妙的动作,把毽子踢到前上举起腿的足底上,它和各种用足底踢毽的花样都有联系(图4-3-7)。
图4-3-7
“前底门”花样动作包括“前底”“还龙”“戏水”“辘辘还龙”“爬坡”“元宝底”和“旱地拔葱”。
练习“前底”时,先坐在椅子上用手抛毽,高约过头30厘米左右,练习用前底接毽。待动作协调熟练后,再用各种踢法进行练习。
完成“前底门”动作时忌“高”、忌“扛”。“高”是指上举的脚超过踢毽者的头部,这样姿势不美;“扛”是指上举的腿送出了髋,由于髋关节送出会导致动作运转不灵活。
七、后底门
“后底门”是将毽子踢到后举起腿的足底上的花样踢法,它分为接、打、翻、扣四类,与其他各门花样的联系较多(图4-3-8)。如在“围裹”中,即运动式多人合踢时,偶而地使用“后底”动作会使传踢效果精彩传神。在传递踢法中,“后底”是主要踢法。“后底”宜低、宜顺。
图4-3-8
“后底门”动作包括“后底”“过山底”“瞎摸底”“打底”(又称“倒打”)、“葫芦底”“死翻弓”“活翻弓”和“磨印”。
另有“上头顶”花样动作,古称“佛顶珠”,它虽然不属于“后底门”,但和“后底门”花样动作有着密切联系,因此附于“后底门”,不再单设介绍。
“上头顶”包括头部前、中、后三种接法和“太阳罩”花样动作,其花样动作只要接得巧,掌握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图4-3-9)。
图4-3-9
练习“后底”时,先原地练习转体和后摆小腿动作,熟练后再使用毽子进行各种花样的练习。
练习“上头顶”时,首先练好各种上头部位的动作,再反复练习头部能甩起垂直的毽子,最后再练习掌握“双插花”动作。
八、卧底门
“卧底”的大部分动作由于需要用足外侧依靠在另一条腿上,形似睡卧得名。“后底”在体后,“卧底”在体前,与“盘踢”类似,稍有区别。“盘踢”用两足内侧互换踢毽,“卧底”则使用两足底接、落、穿、碰4种主要动作踢毽(图4-3-10)。
图4-3-10
“卧底”和“前底”“后底”联系很多,能相互演变。
“卧底门”花样动作包括“卧底”“碰底”“抱印”和“穿洞”。
练习“卧底”时,首先需要腿部要有较好的基本功,达到要求后再使用毽子进行花样练习就比较容易了。
九、别底门
“别底”虽也在体后完成,但不同于“后底”。“后底”取顺势,而“别底”取斜势,因此所有动作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故而称为“别底”(图4-3-11)。
图4-3-11
“别底门”包括“左右打底”“小爬坡”“抽屉底”“螺丝底”和“八块底”花样动作。
“别底”的动作较“后底”要难,要通过一定的专功练习才能成功。开始练习时先不用毽子,先进行两腿的空踢互换练习,待动作协调后再使用毽子练习。
“抽屉底”“螺丝底”都是较难的动作,需要有较好的腿部基本功。练习时要以基本功为主,再进行各种“底”的练习。
十、扑扑噔门
“扑扑噔”,有的地方叫“透踢”或“偷踢”,因其动作是当毽子下落时,用右足内侧在左股下迅速踢起,然后,右足又迅速还原,再用左足内侧在右股下将毽子踢起,形成左右互换,取其左右两足都是在股下探出踢毽之意,在北京又名“抹子”(图4-3-12)。
图4-3-12
“扑扑噔”名称由来是因踢毽时走步子发出的声音很像过去北京的一种用玻璃制成的儿童玩具,用嘴一吹一吸,发出“扑扑噔”的声音而得名。踢“扑扑噔”很讲究步子,因此,走步时要以轻灵为妙,节奏感强为好。
“扑扑噔门”包括“扑扑噔”“切桃过腿”和“过腿切桃”花样动作。
练习“扑扑噔”时,先按左右腿迈出、还原的步法进行空踢,熟练后再使用毽子进行练习。
十一、别子门
“别子门”与“扑扑噔门”比较相似,主要不同是“别子门”是起跳踢毽,是跳踢的一种,比“扑扑噔门”难掌握一些。由于跳起踢毽时,要用大腿从下降的毽子上面摆过,增加了踢毽的难度,好像下降的毽子在空中受到一别而得此名(图4-3-13)。它有大、小之分,踢大者,要起腰;踢小者,要蓄劲。左右互换,好像扑蝶之状。
图4-3-13
“别子门”包括“别子”“钓鱼别子”“串腕别子”“葫芦别子”和“辘辘别子”花样动作。
以上几种“别子”每一种踢法都是由两种花样演变组成,踢法较难掌握。练习时先进行空跳,待配合熟练后再使用毽子。
十二、撑子门
“撑子”是跳踢花样的一种,动作难度较大,但姿势优美壮观。就其动作来说,是在起跳的同时,要用一腿上摆并伸直,自里向外,从下降的毽子上面一摆而过,样子好像绕线时,撑线者两手穿到线中,向左右分开的一刹那。又好像向口袋里装东西,帮忙者两手向左右分开的样子,故而名为“撑子”(图4-3-14)。它有大小之别,大者求高,小者互换,经常作为踢完任何一种花样后的结束动作踢法。
图4-3-14
“撑子门”动作包括“撑子”和“葫芦撑子”。
练习“撑子”时,先进行空跳练习,并特别注意练习两腿起跳后在空中的摆动动作。待配合协调后再使用毽子进行练习。
十三、片马门(www.xing528.com)
“片马门”的动作与“撑子门”的动作相反,它的动作是要用上摆并伸直的腿,自外向里从下降的毽子上面一掠而过,和杂技中的马戏演员下马时,腿从马头上一摆而下的动作很相似,与抖空竹的片马花样也相像,故称为“片马”(图4-3-15)。“片马”同样分大小悬、续、换,动作比“撑子”难,姿势高大美观,但不如“撑子”得势。
图4-3-15
“片马门”包括“片马”和“葫芦片马”两种花样动作。
练习“片马”时先进行空跳练习。待动作协调熟练后,再使用毽子练习。练习“葫芦片马”时,可按“片马”的练习方法做,但练习次数和时间上要远多于“片马”。
十四、毽股门
“毽股”是所有跳踢花样中最根本的动作,如果“毽股”的功底扎实,学习其他的跳踢花样就比较容易。其动作要领是:跳起后,一腿上摆并蹬直,用另一足内侧,在上摆腿的小腿下面将毽子踢起,同时要求两小腿在空中相碰。有的地方的踢法则是大腿上摆,小腿自然下垂,用另一足内侧在上摆腿的股下将毽子踢起,故名“毽股”(图4-3-16)。北京的“毽股门”踢法较难,演变成在小腿下面将毽踢起,并要求两小腿相碰,但仍采用“毽股”的叫法。
图4-3-16
“毽股”与“撑子”“片马”总称“三大件”,具有左右、大小、互换、悬续之分。三大件均与“还龙”“戏水”有密切关系。
“毽股门”花样动作包括“毽股”和“小毽股”(又称“交踢”)。
“毽股”是所有跳踢花样的基础,所以要多加练习。特别要强化进行两腿互换的空跳练习。
十五、截子门
用不同的动作,踢出同一种花样,两种动作之间的转换叫“截”,如“里串腕”换成“外串腕”,就叫“截子”。因此,它不是一种新的花样,而是一种独特的踢法,它和各门基本上都有联系。要采用“截子”的踢法,就要论套来完成,所以它又有“毽套子”的叫法。如左右两腿互换,都采用“截子”的踢法,叫“连还截”。
“截子”的另一种意思是,在一个花样多次重复时,偶然加入另一种花样,将其单调的动作截断,使之醒目,也被称为“截子”。
“截子门”包括“串腕截子”和“金钱眼”(图4-3-17)等花样动作。
图4-3-17
十六、换节门
“换节”与“截子”不同。左腿踢完一个花样,称为“一节”,右脚也同样完成左脚所踢的花样,也叫“一节”,两脚轮踢一种花样,叫做“换”,因此被称为“换节”(图4-3-18)。
图4-3-18
“换节门”包括“跳节”和“左右挎花篮”等花样动作。“换节”所踢的花样,无论单双、繁简均要互换,虽不左右如一,也要灵妙一气,才能美观。
练习“换节”时,先进行空跳练习,灵活熟练后再使用毽子进行练习,以达到能控制互换的速度为好。
十七、卧鱼门
“卧鱼门”的动作和杂技演员在高叠起来的椅子顶端做后水平臂支撑相似(杂技的名称也叫“卧鱼”)。杂技演员做臂支撑动作时,分单臂、双臂,身体成侧向或正向,没有快速的动作,总的感觉以静为主。踢毽子中的“卧鱼”也是如此,主要以足内侧、足外侧来完成接、落、抛等动作,以静为主,因此得以“卧鱼”为名(图4-3-19)。“卧鱼”的里外、左右互换动作叫“连环卧鱼”。
图4-3-19
“卧鱼门”动作包括“里卧鱼”(又称“古树盘根”)、“外卧鱼”“透腿腕”和“前后铁门坎”。
练习“卧鱼”时,先用手将毽子在身体两侧垂直抛起做连接练习,熟练后再结合各种踢法进行。
十八、拉燕门
“拉燕”是倒踢的一种形式,然而又不属于“后底门”,它和“倒踢”有截然不同的动作特点,所以单设一门。“拉燕”的动作要求是足面承毽,用摆动的腿将毽子从体后经头后,抛到体前。像夏日里的家燕相互追逐,一只燕子在快速飞行中,突然一个小的后转弯,接着又直冲而上,甩掉另一只燕子一样,因而得名(图4-3-20)。
图4-3-20
用“拉燕”踢出的毽子,若在体前垂直下降,可接踢“前底”“卧底”;如不垂直下降,可再次完成“拉燕”,称为“连环燕”。当然也可接踢其他花样,或让对手接踢,这需要临场见机而行。
练习“拉燕”时,先不用毽子,只练习腿的向后摆动。待头、腰、腿的动作配合协调后,再用毽子进行从小摆到大摆的练习,以毽子不掉下为准,最后再练习完成全部动作。
十九、捞月门
“捞月”分大、小两种,“大捞月”用“过腿”;“小捞月”用“钓鱼”(图4-3-21)。由此引申而成的“空中捞鱼”,更是令人叫绝。“捞月”和“葫芦”“辘辘”“后底”“前底”等联系较多。
图4-3-21
“捞月门”花样动作包括“小捞月”“大捞月”“捡毽”“空中捞鱼”(又称“里捞鱼”“燕子戏水”)和“挂瓶”(又称“跳龙门”)。
练习“捞月”时,先用足内侧踢起高低合适的毽子,然后再练习踢毽腿还原后即发力转体的动作,待熟练后再练习大腿的里扣和接毽。
二十、过腿门
“过腿”不是一种新的花样踢法,而是在完成一个花样动作的过程中,腿部从毽子上一摆而过,使其花样复杂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起到醒目的作用。因而这一增加的动作,被称为“过腿”(图4-3-22)。
图4-3-22
“过腿”可自里向外摆过,也可自外向里摆过,它几乎和各门都有联系,并能编排成“截子”,动作也很优美。
“过腿门”包括“透腕过腿”和“过腿别子”两种花样动作。
“透腕过腿”要在较好的“透腿腕”的基础上,再加入过腿的动作。练习时首先要进行空摆练习,待熟练后再使用毽子配合。
二十一、搭腿门
“搭腿”的动作要领是一腿围毽子绕转一周或两周后,直接落地,然后用另一足内侧将毽子踢起,绕转腿再次绕转,另一足再次将毽子踢起……用一足内侧的腿起,就叫做“搭”。“搭”起过渡作用,像人们过小溪时,要借助一块一块的搭脚石一样,故而得名(图4-3-23)。
图4-3-23
“搭腿”同“过腿”一样,几乎同各门都有联系,如“跳空”“马空”和“弹空”花样动作等,如能用磕踢代替搭腿则技术更显上乘。
“搭腿门”包括“串腕搭腿盖帽”(又称“躁帽儿”)和“飞葫芦帽儿”(又称“飞葫芦”)两种花样动作。
“搭腿”主要在左足内侧的一踢,练习时要着重左足的练习。左足发力要恰到好处,尽量使踢起的毽子高低适宜。
二十二、滚腿门
“滚腿”属于绕转踢法的花样,但又与“串腕”“葫芦”和“辘辘”有所不同。“滚腿”是用胫骨处撞击毽子,用胫骨部分在空中围毽子绕转一周后,再用胫骨处接或撞击毽子。由于用胫骨围绕毽子攻转受到的限制较大,绕转的圆周就小,给人们的感觉是,毽子好像从腿上滚下来的一样,因此名为“滚腿”(图4-3-24)。
图4-3-24
“滚腿门”包括“里滚腿”“外滚腿”“画圈”和“外画圈”花样动作,有里外之别,如能推演到足尖的绕转,最为轻俏难得。
“滚腿”用大腿发力,比其他绕转花样难。初学时先练习两腿的空绕,然后再练习撞击下降的毽子。待熟练后再进行全部动作练习。
二十三、飞空门
“飞空”又名“跳空”,由于它的动作是在起跳中将毽子踢起,又在起跳中围着毽子空绕,没有停顿的余地,因此称之为“飞空”(图4-3-25)。
图4-3-25
“飞空”分“里跳空”与“外跳空”两种。“里跳空”又有“里跳外抽”之名,“外跳空”又有“抽空”之称。
“飞空”是一种较激烈的跳踢动作,动作虽然高难,但精彩美观,跳踢时以次数多为胜,如能用两腿左右互换则更佳。
在完成“飞空”花样动作时,底腿跳起“搭腿”不宜过高,一般摆到膝关节即可,绕转也以紧凑为妙,如能用磕踢代替“搭腿”,技术水平更是上乘,但次数不能过多。
二十四、马空门
“马空”又名“剁子”“半截腿”,是跳踢的一种,由于在跳踢时发出的声音很像马跑的声音,故而得名。它与“跳空”不同,“跳空”是先起跳,后“搭腿”,绕转时,踝关节约同腰部齐平。“马空”是先“搭腿”后起跳,绕转时,踝关节约同膝关节齐平(图4-3-26)。
图4-3-26
“马空”也分里、外两种。“外马空”绕转时,如把膝关节伸直进行绕转,叫“外刀空”,也有“里马外刀”之称。“外刀空”使用的是侧劲,因而较难掌握。
“马空”“跳空”都是较高难的动作,但“马空”比“跳空”稍易掌握。训练时先进行“跳空”练习,掌握了“跳空”,再练习“马空”。
二十五、弹空门
“弹空”是由“马空”演变而来的,属跳跃部分的动作,同样分里、外两种。“马空”是绕转腿绕转后,落地还原。而“弹空”是绕转腿绕转后,仍然停留在空中,不落地,每次起跳、落地均由一条腿完成,每次绕转时,均是由踝关节发力带动小腿向外或向里弹出才能完成,所以称为“弹空”(图4-3-27)。
图4-3-27
“弹空”是所有空踢动作中最难的一种。里、外“弹空”必须以很好的“马空”作为基础才可以进行练习。练习时要先进行空跳练习,动作协调、熟练后再使用毽子练习。
二十六、对手门
“对手门”是两人一组的花样动作传递技术,包括“拉燕过山底”(图4-3-28)、“拉燕前底”(图4-3-29)、“对打底”“对捞鱼”“双续毽股”“大绷后底”“大绷碰底”“拉燕打底”“对拉燕”和“上头”等花样动作。
图4-3-28
图4-3-29
“对手门”的动作很多,都需要专功练习,特别是两人间的相互配合,练习者可根据自身水平进行编排。活动时双方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灵活协助,配合对手完成所踢动作。如一方失误,另一方可相应补救,以不失误或少失误为目的。
花毽动作26门虽各有不同,但论起形式不外乎死活、里外、前后、左右和大小变化,就其动作也不外乎跳、绕、接、落、踢等技术。各门中的花样虽然变化繁多,但它们都是触类旁通和相互联系的。
在我国传统花毽艺术中,以上26门花样动作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已有一些花样动作失传,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形,需要花毽研究者进一步的整理和挖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