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文龙
(一)日本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为了赶超欧美先进国家,进行了大规模设备投资。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这是日本战后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主要措施。战后日本政府和垄断资本利用战败的特殊环境,竭尽全力积累和扩大资本,并有效用于更新设备、利用新技术和扩大再生产方面。仅设备投资中的私人投资额一项,1970年即比1947年增长多达150倍。战后西方国家投资增长率以日本为最高。如果以1955—1970年美国的投资增长率为基数计算,英国的增长率是120%,法国为111%,联邦德国为152%,意大利为142%,日本却高达360%。1955—1970年,日本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5倍以上,每年都占GNP的1/3左右,高出所有西方发达国家(表1)。
战后日本固定资产投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首要作用,是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1946—1988年,日本固定资产投资的累计额高达34 283 054亿日元(表1)。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综合指标的GNP,日本在1955年只有24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英国的44%,联邦德国的56%,而到1967年,日本的GNP已超过英国、法国,1968年又赶上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到1987年日本的GNP达到33 873亿美元,是美国GNP(45 367亿美元)的53%。到1989年日本的GNP已达到31 000亿美元,是美国GNP(52 000亿美元)的60%(表2)。
(二)韩国
在20世纪60年代,韩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还处于较低水平。1960年,韩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只有13528亿韩元。但从1962年起,韩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经历了飞速增长。1960—2004年,年平均增长率为13%,这是一个惊人的增长速度。但韩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剧烈,并不是每年的增长速度都能达到13%。韩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最高出现在1966年,达到59.6%;最低的增长率是在1998年,出现了-22.9%的负增长。由于韩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大,韩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也与世界经济的波动紧密联系在一起。1960—2004年,韩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放慢或出现负增长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70—1972年,这三年韩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年增长率只有1.4%,而与此相伴的是世界“石油危机”;第二个时期是1980—1981年,这两年韩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再次出现负增长,而与此相伴的是世界“能源危机”;第三个时期是1997—1998年,这两年韩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又出现了负增长,而与此相伴的是“亚洲金融危机”(表3)。
表1 战后日本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1960年以前的韩国处于动荡与恢复阶段,从1962年开始进入高速增长阶段,至1992年30年间每年保持增长8%。在经济规模上,2008年韩国的GDP达到9287亿美元,人均19504美元。韩国在较短的30多年时间内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200~300年的历程,突破了传统的发展模式,创造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汉江奇迹”。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但是最近韩国经济已经从危机中恢复,并将进入新的增长周期(表4)。
表2 1980—2003年日本人均GDP与固定资产投资率的情况
表3 1960-2004年韩国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表4 1980—2004年韩国人均GDP与固定资产投资率的情况
(三)主要分析结论
1. 固定资产投资率从较低水平(10%左右)上升到较高水平(30%)需要持续的时间大概在15~20年。
2. 固定资产投资率围绕较高水平(30%)上下波动需要持续的时间大概在30年,不同国家持续的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
3. 固定资产投资率从较高水平(30%)下降到一般水平(20%)需要持续的时间大概在15年,不同国家持续的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www.xing528.com)
4. 一国经济增长阶段的划分与其固定资产投资率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这两者的关系比较模糊。如一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从较低水平(10%左右)上升到较高水平(30%)可能从恢复阶段持续到增长阶段。至于这种变化始于恢复阶段哪一点,止于增长阶段哪一点,则没有明显的界限。
5. 没有数据证明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率将明显下降。
二、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及“十二五”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上海市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来自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GDP)仅为272.81亿元,而到2008年已经跃升至13 698.15亿元,人均GDP由1970年的1 445美元增加至2008年的10 529美元。尤其是自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扩大4.8倍,且经济增长率的落差仅4.8个百分点,成为上海经济增长最快而波动最小的时期。与此同时,上海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也由1978年的27.91亿元增长至2008年的4 829.45亿元,年均增长22%,为上海市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1)从1978年计算,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率从较低水平(10%左右)上升到较高水平(30%)经过了10年。
(2)至2008年,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率围绕较高水平(30%)上下波动持续的时间为20年。
(3)2008年,上海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率正处于35%的高位。
综合分析东亚经济体中日本和韩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与人均GDP情况,与上海市的相关指标对比,我们认为上海市“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为25000亿~30000亿元,并且受世博会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影响,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见表5。
表5 1978—2008年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GDP情况
三、固定资产投资重点支持发展的领域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重点由产业结构调整向需求结构调整转变,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三产业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城市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问题。全面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乡交通运输体系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大对文化教育和廉租房项目支持力度 继续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廉租房源筹措力度,逐步提高实物配租比例。建设经济适用住房,是特大型城市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之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快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辐射,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医疗卫生改革发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五)加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完善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