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博会园区及场馆后续利用的思考及实践

世博会园区及场馆后续利用的思考及实践

时间:2024-04-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我们对世博园区及场馆的后续利用进行了不同深度的研究和分析,现将一些思考与大家分享。

世博会园区及场馆后续利用的思考及实践

关于世博会园区及场馆后续利用的思考

耿海玉 沈源

盛大隆重、多姿多彩、展示世界城市发展理念之精华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轰轰烈烈地进行过半了,随着闭幕日期的渐近,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问题就显得愈加迫切和重要,“十二五”期间如何继续用好世博会带给上海城市发展的机遇,借助世博园区拥有的特质,规划好后世博园区的功能和建设重点,是我们这些为世博会前期工作付出劳动和汗水的咨询工作者所关心的。近年来,我们对世博园区及场馆的后续利用进行了不同深度的研究和分析,现将一些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世博会园区及场馆后续利用的价值

(一)世博会园区总体建设情况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位于上海中心区卢浦大桥与南浦大桥之间的黄浦江滨江区域,规划红线范围5.28平方公里,其中:浦东为3.93平方公里、浦西为1.35平方公里。在这片土地上建设了外国国家馆和国际组织馆、中国国家馆、中国地区馆、企业馆以及各类主题馆;建设了国际会议中心、新闻中心、表演中心、文化娱乐、餐饮购物、管理中心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了世博村、能源中心、城市最佳实践区和停车场,还包括管理办公、物流、供电、通信消防和保安等支撑后勤设施。

世博会主体及场馆工程建设项目是整个世博会项目的核心,是为参展者和观展者提供各种展示演示、馆日活动、文艺体育表演、庆祝仪式及专题研讨等系列活动的场所,总建筑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其中外国国家馆和国际组织馆所占建筑面积比例达到60%以上。

同时由于世博会的召开,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通过近年来的轨道交通建设、机场的改扩建、城市路网系统以及其他市政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世博园区地块已成为交通便捷、各类配套完善的城市核心地区。

(二)世博会园区的场馆特点

世博会场馆按工程建设性质可分为新建和改建两大类。

世博会园区地处上海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区内有较多的历史建筑,在对其进行严格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改造和利用。如:江南造船集团的船坞改造为下沉式露天音乐广场;江南造船集团的部分厂房和办公楼改造为企业馆;世博会园区内大跨度的厂房予以保留,改建成联合展馆。

世博会场馆按工程年限可分为永久和临时性两大类。

世博会临时性场馆约占园区总建筑面积的70%左右,世博会永久性场馆约占园区总建筑面积的30%左右。

永久保留场馆包括:“一轴四馆”——世博轴、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世博文化中心;城市最佳实践区、世博会博物馆、城市足迹馆、城市未来馆、世博村等。

临时性场馆包括:外国国家馆和国际组织馆、中国地区馆和企业馆、餐饮购物、管理中心等后勤服务配套设施。

(三)世博会期间的文化传播及品牌价值

由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的为期184天、约7000万人次参观的世博会是人类文明交流的舞台,各种国际国内文化交流与文艺演出应接不暇,是世博会上一道多姿多彩的风景线,并逐步形成了地区沉淀的一种文化特质。

其中由参展者组织的国家馆日和国际组织特别日活动、城市特别日活动、企业特别日活动、省区市活动周活动等,成为我国的国际外交新舞台和全国各民族融合大联欢的乐园。

由高峰论坛、主题论坛(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绍兴)、公众论坛(青年论坛、区市专题论坛、上海区县论坛、文化传媒论坛、妇女儿童论坛)构成的不同论坛是对世博会主题理念与精神的总结传播,成为展望世博会未来的重要平台。

由仪式类活动、巡游类活动、舞台类、主题类活动等不同类型构成的2万多场文化演艺活动,汇聚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果,推动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引领了时代的发展。

二、世博会园区及场馆后续利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后续利用的指导思想

1. 要在将上海打造为世界城市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研究后世博园区在上海城市新一轮发展中的作用。

世界城市是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具有控制力与影响力的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所谓影响力主要是体现在公认度、话语权和软实力三个方面;而控制力则体现为战略性资源、战略性产业和战略性通道三个方面。

要建设世界城市,必须考虑12个关键因素:包括经济总量、人均GDP、后工业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国际总部集聚度、高端人才、信息化水平、现代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金融国际竞争力、城市综合创新体系、国际交往能力、文化软实力、全球化的治理结构等。

伦敦纽约、东京这些能够称得上世界城市的城市相比,上海目前还存在城市经济总量较低,控制力较弱,城市产业能级有待提高,城市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欠发达、城市文化积淀薄弱,文化建设滞后、城市环境欠佳以及生态建设落后等现状,差距还相对较大。

因此,后世博园区应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中发挥“世界城市”标志性功能区的作用。

2. 要从弥补上海城市自身功能的不足、顺应上海自身发展的需求上,研究后世博园区在上海城市新一轮发展中的功能。

目前上海经济总量稳步增长、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后工业时期特征明显,迫切需要实现城市向以功能塑造和影响力释放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方式,增强集散和配置资源的能力;向产业高端化为导向大力发展创意经济和创新经济,培育以服务经济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向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增强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方向转型。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意味着一种生活、行为、表达、思考和学习的方式;文化创意,是大竞争时代构建品牌城市的核心要素。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 21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

文化创意产业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

上海无论是文化设施的硬件建设,还是文化产业的软实力方面,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性大都市相比,都远远落后于这些城市。

因此,后世博园区应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中打造现代化国际性文化集聚交流创新功能、文化创意产业和国家级文化产业集群区的功能。

3. 要充分利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带给上海的有形与无形资产,研究后世博园区在上海城市新一轮发展中的发展方向。

184天的世博会,有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期间举行的国家馆日和国际组织特别日活动为上海吸引了众多国外政要和国际性组织及总部参与;同时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参与的各种类型的国内外城市、企业的主题会展、商贸活动,形成了独特的世博商贸服务氛围。

因此,后世博园区应充分利用世博会带来的机遇,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中逐步向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集聚区、现代化国际性商务服务中心的方向发展。(www.xing528.com)

(二)后续利用的原则

1. 再利用、资源化原则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当今全球气候变暖、世界能源危机的频繁时期,城市生活的美好就是如何减少地球的资源压力,完全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海世博会最大程度地使用了可再生能源、最大程度地保护水资源、最大限度利用或改造已有建筑等,践行低碳经济理论,达到节能减排目的。

世博会的后续利用也要以简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尽量简化后续利用转化过程,实现建筑(包括对世博文化及历史元素的保护)、基础设施和空间的再利用;对建筑废料、市政废弃物以及临时场馆等最大限度的回收和再循环利用,实现上海办博前、中、后全过程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终极目标

2. 集约合理的土地利用原则

作为上海市中心区域一块完整的滨江宝地,后世博园区土地的二次开发利用要强调与产业功能的匹配。合理区别国际性经济贸易组织、国际行业协会、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区的功能与国际文化交流、文化活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功能以及大型商务活动功能的不同需求,进而合理确定土地的利用性质、空间布局和开发强度。

后世博园区土地二次开发利用要强调与环境的协调。由于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功能是高端的,区域有滨江、湿地、历史遗产等自然和人文特点,需要兼顾区域的环境约束条件,做好自然与人文的环境承载力分析。

3. 统筹兼顾、政府主导原则

上海世博会的外国国家馆和国际组织馆无论是建筑外形、建设标准,还是展示内容方面都极其富有各自的特点和创意,但都定性为临时场馆。世博会后这些场馆的后续利用或处理的主体和方式,需要统筹各方需求和利益、兼顾国际影响和外交政策,坚持以国家主导为原则。

三、世博会园区及场馆后续利用方案设想

(一)园区及场馆后续利用

A片区:高端国际组织集聚区、文化产业(中国馆)

B片区:商贸会展、文化创意交流(世博中心、世博文化中心)

C片区:高端国际组织集聚区、商贸会展、文化创意交流(欧洲馆、欧洲联合馆)

D片区:商贸会展、文化创意交流(世博会博物馆、江南造船厂)

E片区:高端国际组织集聚区、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交流(城市文明馆)

主要场馆的后续利用方案一览表

(二)世博园区土地再次开发

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和低碳经济理念出发,以打造世界城市标志性区域为目标,以文化创意产业、国际文化交流和高端国际组织为核心功能,以金融、商贸、会展等为辅助功能,并同园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和相邻城区充分融合,与周边的城市生活融为一体,规划构建一个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城区。

在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方面,后世博区域将通过西藏南路和轨道交通8号线这一交通轴作为一条城市功能轴,沿西藏南路向北,通达上海的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人民广场,在城市空间结构上,保证后世博园区与城市中心的紧密联系。

(三)新增基础设施的后续利用

1. 城市公共绿地

保留滨江绿洲成为世博公园,滨江大型公共绿地会后可成为上海市的大型公共开放空间;保留两条滨江绿带,会后可作为浦江两岸开放空间的组成部分。

部分保留通向滨江的楔形绿带,结合会后土地的二次开发,加强两岸与黄浦江的联系,增大城市与自然的接触面,提升沿江土地的价值。

2.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为世博会举办投入的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如道路、轨道交通、供电、给排水等设施,将作为后续场地开发建设的配套设施基本予以保留,并根据后续建设规划予以调整扩容。

3. 世博会运营配套设施

世博会运营配套设施,如安检闸机、流动厕所医疗急救等设施,数量庞大,通用性较强。通过与城市交通、旅游、市容环卫等管理部门沟通协调,可用于轨道交通、大型公园、道路广场等需求迫切、人流密度高的场所。

四、相关建议

(一)构建世博园区后续利用的管理体制

合理的体制机制是做好后续利用工作的保障。在政企分开、职责分明的原则下,尽快明确世博会后续利用的管理主体和建设机制,明确后续利用的分阶段目标和任务。

(二)做好后续利用规划

科学的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在基本明确园区的后续利用功能定位的前提下,尽早开展规划编制工作;规划要重视人口、产业、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注重产业规划、空间规划、环境规划的统一,加强与相邻区域的功能衔接与互动。空间规划中还要充分考虑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重视人才后续利用

人才的竞争就是科技生产力的竞争。通过世博会这样的大型项目、大型活动的建设和运营,锻炼出来一批经受考验的建设管理、主题会展和城市管理人才,上海市政府应借此机会发现、发挥、后续用好这批人才,为提升城市相关服务业的能级储备人力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