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印度民俗-服饰、饮食、居住和生礼仪

印度民俗-服饰、饮食、居住和生礼仪

时间:2024-04-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7.1印度服饰民俗在印度,由不同的服饰和装扮,可以看出当地人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区域等。7.7.2印度饮食民俗印度人的日常饮食,南北方有很大差别。7.7.3印度居住民俗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大致有以下几种建筑风格。7.7.4印度人生礼仪民俗印度人有四大传统仪式,分别是出生、葬礼、婚礼和普迦仪式。在印度,专门处理丧葬事宜的人,都是被视为种姓地位最低的贱民。

印度民俗-服饰、饮食、居住和生礼仪

印度是印度共和国的简称。印度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具有绚丽多样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印度人口约1166亿(2009),印度斯坦族占463%,泰卢固族占86%,孟加拉族占77%马拉地族占76%,泰米尔族占74%,吉吉拉特族占46%,坎拿达族占39%,马拉雅拉姆族占39%,奥里雅族占38%,旁遮普族占23%英语和印度语同为官方语言。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12%)、基督教23%)、锡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

印度人口的经济结构一直没有明显变化,农业人口始终占70%左右,主要原因就是人口增长过快,超过了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致使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无法向其他经济部门转移。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处于失业或者半失业状态。过去二三十年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儿童已经或即将大批进入劳务市场,这预示着人口问题还将进一步恶化。

771 印度服饰民俗

在印度,由不同的服饰和装扮,可以看出当地人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区域等。印度男性多半包有头巾。头巾有各式各样的包裹方法,其中锡克教男性头巾,具有特定样式。根据传统,锡克人从小到大都必须蓄头发、留胡须,并且包着头巾。小孩头巾样式比较简单,只用黑布绑成发髻形状。成年人的头巾样式比较复杂,首先必须用黑色松紧带将长发束成发髻,然后再以一条长约3米的布,裹成头巾,样式为两边对称成规则状。锡克人头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颜色。印度男性多半穿着一袭宽松的立领长衫,搭配窄脚的长裤。拉贾斯坦地区男性,裤子是以一条白色布块裹成的,头上的布巾,花样变化极多,色泽鲜明。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纱丽,穿着时以披裹的方式缠绕在身上。印度妇女擅长利用扎、围、绑、裹、缠、披等技巧,使得纱丽在身上产生不同的变化。印度纱丽的穿着方式变化繁多,不同的种族、区域、信仰,会有许多不同的色彩、质感和穿裹方式。

772 印度饮食民俗

印度人的日常饮食,南北方有很大差别。北方人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食,尤其喜欢吃一种叫做“恰巴提”的薄面饼。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人们以大米为主食,爱吃炒饭。而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杂粮为主。印度人喜欢吃带有辣味的、伴有咖喱的食物。在饮水和饮料方面,印度人和西方人一样,没有喝热水的习惯,一般喜欢喝凉水或者饮用红茶牛奶咖啡

773 印度居住民俗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大致有以下几种建筑风格。

第一种,早期的印度建筑。大多由土砖建成,在印度河流域有几座繁荣的城市,这些城市具有精心规划的方格系统,主要街道形成了矩形的街区。

第二种,佛教建筑。就目前尚存的最早建筑来看,主要有三种形式,即住人的洞穴、凿出的布道讲经的石洞、佛塔。这几种神堂都是为了供大量信徒聚会而设计的。布道石洞的主要形式和细部沿袭了早期木结构建筑的原型。佛塔为半球状的坟墩,其四周则有一条供信徒举行祭典仪式时行走的道路,印度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桑奇佛塔。佛庙是石结构的神堂,其外部大多覆以丰富的雕饰物。

第三种,伊斯兰建筑。主要建筑类型是清真寺和宫殿。清真寺的平面布局大都是矩形的庭院,内有一间祈祷大厅,格局完全对称。外表用琉璃砖,抹灰刻花贴面砖图案或彩色石条块,装饰富丽堂皇。装饰运用圆形、方形等几何符号构成象征性的图案,结合叶饰和阿拉伯文字。著名的泰吉·玛哈尔陵是伊斯兰教建筑的代表作,美轮美奂,无与伦比。

第四种,印度教建筑。这种风格的各式寺庙都有不点灯的神殿,神殿上部有一尖塔,前部有一个或多个门廊形大厅,充作宗教性舞蹈的场所。殿堂内的雕饰通过形象的重复实现整体的协调。建筑表面以当地岩石雕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这些寺庙别具一格。

774 印度人生礼仪民俗

印度人有四大传统仪式,分别是出生、葬礼、婚礼和普迦仪式。

1)出生

在传统上印度十分重男轻女,因为女儿结婚时,父母必须准备一笔丰富的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去的。印度人庆祝小孩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进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然后和亲朋好友举行餐宴。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会找人为他们占卜,小孩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小孩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可以决定小孩未来的婚姻对象。

2)葬礼

印度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印度教徒去世后,家人会以黄色或白色绢布包裹尸体,然后放在两根竹制担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坛火葬地点。传统上,将死者抬送到火葬场的任务,应该由家属担任,但是现在大部分的人都交给专人处理。在印度,专门处理丧葬事宜的人,都是被视为种姓地位最低的贱民。一般送葬的仪式都非常简单,但是比较富有的人家,可能会请乐师在前面演奏,浩浩荡荡地游行。火葬前,死者的长子必须手持油灯绕行遗体三次,当火葬柴堆被点燃时,死者长子必须将头发剃光,只在后脑勺留一小撮,然后到河里沐浴净身。火葬结束后,死者骨灰会被扫到河里,代表灵魂已经脱离躯壳、得到解脱。

3)婚礼

印度人的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重大的仪式。印度青年到了适婚年龄,都会由父母代替为寻找社会阶级、语言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对象。印度婚礼仪式相当繁琐,结婚之前,双方家长会透过充当媒人的祭司讨论嫁妆事宜,女方必须答应男女提出的嫁妆数量后,双方才选定黄道吉日、开始筹备婚礼。婚礼前一天,新娘必须根据传统化妆方式,开始抹油、沐浴、更衣、梳头、画眼线、抹唇砂,并且在脚上涂以红色、在额头点红色蒂卡、在下巴点黑痣,接着还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脚上绘饰汉那图案,然后洒香水、佩戴首饰和发饰,最后是把牙齿染黑、嚼槟榔、擦口红,才算大功告成。婚礼当天,新郎官骑着一匹白马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这时女方家里已经架起火坛,双方亲友在祭司念诵的吉祥真言中,绕行火坛祝祷。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拥下走到火坛前面,由祭司将新娘的纱丽和新郎的围巾在一起,代表婚姻长长久久。印度婚礼的晚宴是在新娘家里进行,一对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亲友的祝福。婚礼当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

4)普迦仪式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司担任。仪式中信徒会将神像装饰后抬出寺庙游行庆祝,并且奉献鲜花、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灯,在神像前面进行“阿拉提”。在“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赐予的力量。通常在普迦仪式结束后,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过的鲜花、蒂卡粉或水,称为“波拉沙达”。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从寺庙膜拜出来,额头上几乎都涂有红色或白色的粉末。

775 印度社交礼仪民俗

1)那摩斯

那摩斯戴是印度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印度人在见面和告别时,都必须说一句“那摩斯戴”,这是印地语,意即“您好”。双手合十是和“那摩斯戴”相伴的身体语言。一般是双手合十于胸前,或举手示意。两手空着时,则合十问候;若一手持物,则举右手施礼,切不可举左手。合十的高低也有讲究。对长者宜高,两手至少与前额相平;对晚辈宜低,可齐于胸口;对平辈宜平,双手位于胸口和下颌之间。

2)拥抱

拥抱是印度人常用的礼节。在久别重逢或即将远行等场合时,印度人之间就相互拥抱。拥抱时,彼此将双手搭在肩上,先是把头偏向左边,胸膛紧贴一下,然后把头偏向右边,再把胸紧贴一下。有时,彼此用手抚背并紧抱,以示亲热。

3)献花环

在印度,献花环是欢迎客人常见的礼节,尤其是对于远道而来或是比较尊贵的客人,主人都要献上一个花环,戴到客人的脖子上。花环是由一簇簇鲜花串缀而成,客人越高贵,所串的花环也越粗。

4)摸足

摸足是印度的社交大礼。在很重要的场合,对于特别尊敬的长者用额头触其脚,吻其足,或摸其足。现在多用的是摸足礼,即先屈身下蹲,伸手摸一下长者的脚,然后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额头,以示头脚已碰。

5)脱鞋

在印度,进庙脱鞋是人人必须遵守的规矩。印度的寺庙无数,各种宗教虽然教规不同,但进庙脱鞋的规矩却是一样的。踏进寺庙之时,无论是谁,一定要脱鞋,以示对神的尊重。

776 印度岁时节日民俗

1元旦

元旦是世界性节日,印度也不例外。新年伊始,各家各户都要喜庆一番。只是印度人在形式上似乎又加上了一点本国特色,那就是在相互拜年时,要在亲朋好友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点,以示吉祥。

2)丰收节

丰收节也叫“庞格尔节”,在公历三月中左右,盛行于南印度。节日期间,家家户户要打扫清除,人们要穿戴一新,烧做甜牛奶米粥敬奉太阳神,尔后全家分食。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团聚。人们还要举行敬牛仪式,给牛洗澡,染牛角,好食以待牛,牵牛游行或举办赛牛会等。

3)佛陀日(www.xing528.com)

佛陀日也叫“吠舍节”,在公历四五月间的月圆日,是佛教节日。南传佛教认为,佛陀释迦牟尼诞生、成道、涅槃都在这一日,因而定为佛陀日。这一天,佛教信徒要举行法会,到佛庙敬香拜佛。

4)扎格纳特乘车节

公历六七月间,是印度教节日。扎格纳特意为“世界主宰”,即克里希纳神,是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化身。节日期间,印度各地凡有扎格纳特庙宇的地方都要举行沐浴节。沐浴节后15天,将扎格纳特等神像安放在礼车之上,放上供品,送到附近的寺庙中去,信徒们会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格外热闹。

777 印度工艺美术民俗

印度本土手工工艺品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堪称绝妙,印度手工艺品类包括:

1木质工艺品

木质工艺品包括烟斗、木果盘、木佛雕、木杯垫、木玩具、木墙挂、木烛台、木挂件、木烟缸、木摆件、木首饰盒、木动物、人物、木纸巾盒等。

2)金属工艺品

金属工艺品包括铜挂件、彩铜果盘、佛音碗、铜动物、人物、铜花瓶、铜佛雕、铜咖啡具、铜烛台、铜杯、彩铜烛台、铜烟缸、铜挂、铜盒、刀具、铜冰桶、铜果盘、铜玩具等。

3)工艺饰品

工艺饰品包括工艺耳环耳钉、工艺项链、工艺手镯、手链、工艺戒指、工艺脚链、工艺发簪、头饰、工艺坠子、纯银饰品、纯银耳环、耳钉、纯银项链、纯银手镯、手链、纯银戒指、纯银脚链、纯银坠子等。

4家居

印度作为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家居品风格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色彩艳丽、线条繁复。印度纺织工艺发达,这是因为按照印度的传统,人应该是席地而坐的,漂亮的地毯和挂毯才是家里最重要的装饰品;也是因为席地而坐的传统,印度家具尺寸普遍不大,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印度大件家具其实是非常高档的。印度家居品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柜类家具、桌类家具、坐具家具、床类家具、箱架类家具、木玩具类家具、灯具类家具、古董家具等。

778 印度游艺民俗

从地区角度看,印度舞蹈可分为北印度舞蹈和南印度舞蹈两类。北印度舞蹈主要有克塔克舞和曼尼普利舞。南印度的古典舞蹈主要有婆罗多舞和格塔克里舞。

曼尼普利舞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产生于曼尼普尔地区,因而得名。曼尼普尔一向有“舞蹈之乡”的称号,舞蹈是曼尼普尔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妇女必备的一种美德。婆罗多舞是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这个舞蹈渊源于北印度的雅利安文化,但在南印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哑演是婆罗多舞的特点,通过身体各部分的动作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诸如战争爱情、仇恨等等。格塔克里舞是喀拉拉邦最有名的舞蹈。格塔克里舞实际上是一种故事性很强又独具特色的颂神舞。大诗人瓦拉多尔称格塔克里舞为“艺术的皇后”。把故事、诗歌音乐、表演和绘画与舞蹈巧妙地结合起来,是格塔克里舞的一大特点。克塔克舞产生于北方邦的首府勒克瑙,男女均可表演,内容主要是表现克里希纳与拉塔的爱情故事。克塔克舞演员的脚上系有许多小铜铃,演员随着鼓声的变化而发出不同响声,时而铿锵有力,繁音流泻;时而细碎悦耳,娓娓动听。随着鼓点和音乐用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和面部表情,表现各种感情,所以有人称它是表演各种体态的舞蹈。

779 印度宗教和世俗信仰

印度是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坚持世俗主义。但是,宗教对其政治具有巨大的影响。在印度,绝大多数人都信奉宗教。

1)印度教

印度教信众超过人口的82%,也就是说多达8亿以上的人口信奉该教。印度教由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的婆罗门教发展而来。印度教既是一种禁欲的宗教,又是一种纵欲享乐的宗教,而在实际生活中,它则变成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风俗习惯。印度教的宗教仪式相当繁复。一个正统的印度教徒一生中要经过家庭祭祀和公共祭祀的16种圣礼。

2)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印度的地位仅次于印度教,信奉者约有12亿,公元8世纪前后由阿拉伯传入印度。1518世纪莫卧儿帝国时期,伊斯兰教在印度得到迅速发展,并被定为国教。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伊斯兰教统治印度长达几个世纪。不少印度教徒特别是那些低种姓的印度教徒,由于倾慕该教教友平等的思想,纷纷改宗信奉,当然也有一些是被迫改宗的。现在,印度的穆斯林主要集中在北方邦、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和安得拉邦,80%属于逊尼派。

3)基督教

基督教信徒超过2000万,是除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以外信众最多的宗教。教徒主要分布在南部诸邦,其中以喀拉拉邦为最,其次分布在印度东北部和一些大城市。相传,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时就已传到印度。由于基督教主张人皆平等,因此在种姓制度盛行的印度颇受欢迎,不少低种姓的印度教徒皈依该教。

4)锡克教

锡克教是在伊斯兰教影响下经过改革的一个印度教教派。该教强调信仰唯一的真神,认为各种宗教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主张业报轮回,提倡修行,但反对印度教的祭祀制度和一切形式的礼仪,反对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反对种姓制度,反对寡妇殉葬和重婚,主张消除教派间的对立和冲突。

7710 印度禁忌

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据说阎罗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说蛇;节日活着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婴儿忌照镜子,否则会变成哑巴;父亲在世时,儿子忌缠白头巾、剃头。313是忌数,因为湿婆神有三只眼睛,第三只眼睛是毁灭性的;13是因为人死后有13天丧期。妇女在怀孕期间,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递接东西。在市场上陈列的花环,禁止人们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为将受到人们的厌恶。

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别是妇女。在饭店、商店等服务性行业中,客人若用吹口哨的方式来招呼侍者则被视为冒犯他人人格的失礼行为。头是印度人身体上最神圣的部分,故忌他人直接触摸他们的头部;忌拍印度孩子的头部,印度人认为这样会伤害孩子。即使在朋友家里,也不要赞扬孩子,许多印度人认为这种赞扬会引起恶人的注意。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制品(腰带、表带、鞋、衣服),特别是在圣地,因为印度教徒不杀牛,穆斯林不杀猪,耆那教徒不须杀人和动物或昆虫。进入印度的庙宇或清真寺,要脱去鞋子,要跨过门槛而不能踩着门槛而过。光脚进寺庙,事先要在入口处洗好脚以表示礼貌。凡进入回教寺庙者,均不能穿短裤或无袖背心,也要求脱鞋。凡进入锡克教寺庙者,必先戴上头巾或帽子,然后脱鞋才可进入。

本章小结

亚洲在7大洲中面积最大。古代时中国在亚洲长期居于领先地位,对亚洲其他国家有着较大的影响。故而,亚洲很多国家的民俗都打上了中国民俗的烙印。随着近代以来西方势力的东进,亚洲国家的民俗又留下了欧洲的印记。从亚洲国家的民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文化交流的印痕。

1.简要介绍一下日本的主要民俗。

2.韩服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新加坡的主要民俗有哪些?

4.到印度旅游应该注意什么?

案例分析

泰国薰香,蕴含了植物精华,具有净化空气、杀菌除臭、舒缓精神、美容保健的功效。薰香燃烧后产生的香气借由呼吸融入四经八脉,通过血液循环促进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调节神经系统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心情不好时,它能改善你的情绪;天气潮湿、气味不好时,能净化空气;卫生间、卧室、客厅都少不了;平时,香放在衣柜里,还能防虫、去味,让您的衣柜持久芳香。真可谓用途多多,居家必备。

结合以上案例,谈谈泰国的工艺美术民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