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自称“山哈”,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多数与汉族杂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近10%的人口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
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99%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通用汉文。畲族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有稻谷、红薯、小麦、油菜、烟叶为主。畲族居住的山区盛产林木及毛竹,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6.2.1 畲族服饰民俗
畲族的传统服饰多用苎布和棉布缝制。服装颜色多为青黑或蓝色。由于居住地区不同,服饰的样式不一。过去畲族男子的服饰有两种,一种是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另一种是结婚或祭祀时穿的礼服,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现今,畲族男子服饰已与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发髻扎着红头绳,全身配挂叮叮作响的银器。外出时戴精致的斗笠,斗笠是畲族著名的编制工艺品,做工精细,上面有各式细巧的花纹再配上红绸带、白绸带以及各色珠子,更加精致美观,成为畲族妇女最喜爱的装饰品。现在,畲族年轻女性的变化很大,四季多穿长裤,很少打绑腿和光着脚,头饰也比过去简单,一般剪短发或梳辫子。
6.2.2 畲族饮食民俗
畲族的日常主食以番薯和稻米为主,吃大米饭的极少。还有以稻米制作成的各种糕点,常统称为“餜”。节日食品较有特色,主要有乌米饭、菅叶粽和糍粑等。粉丝是畲家招待客人制作点心和菜肴的重要原料。畲族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酿”。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竹笋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断的蔬菜。饮茶是畲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产的烘青茶为主。畲族的酒多以白酒和自家酿制的糯米酒为主。
6.2.3 畲族居住民俗
畲族多住茅草房和木结构泥墙瓦房。畲族称房子为寮。清代以前,畲族的住房大都是以竹子为架搭成的“悬草寮”。这种茅寮称“千柱落脚”或称“千枝落地”,四面通风,呈“介”字形。架料多缚成框格型,寮面的茅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后盖上。大多没有隔间。前后开门,不开窗户,没有烟囱。一般占地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墙高2米左右。有的“山寮”成“人”形,仅在寮中央竖1排3至5根树杈,叉上架着横杠,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横条(竹片),覆盖茅草而成。茅寮结构低矮,阳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湿。
近代畲家住宅与汉族民居格局大致相同,为土木建筑,朴实无华,极少有装饰品。1978年后,随着畲村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出现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式住宅。
6.2.4 畲族人生礼仪民俗
在畲族民间,除通常的嫁女之外,嫁男和做两头家也是畲族的婚姻特色。男到女方落户,和嫁女一样,女方出给男家一定财礼,男到女家要改成女家一样的姓,嫁来的男子在家庭和村坊不受歧视。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几年后才能确定在夫妻娘家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落户。
目前,畲族婚姻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同姓不婚,都在本民族内部盘、蓝、雷、钟四姓中自相婚配。畲族青年男女的婚姻恋爱比较自由,在劳动或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歌来建立感情。男女双方不讲聘礼或彩礼,只需备置一些生活必需品和劳动用具。受汉族的影响,畲族的婚姻多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从订婚到结婚有一套礼俗,如女方要索取聘礼、结婚要坐花轿等。畲族以凤凰为图腾,他们自认为是凤凰的传人,每位畲族姑娘结婚的时候一定要戴着凤冠行礼。
6.2.5 畲族社交礼仪民俗
畲族人待客热情。去畲族家一般都要有进门三道关。按畲族的规定,客人来了,主人首先端一条凳子请你坐;然后泡茶、敬烟,敬烟总是敬两支表示尊重,喝茶也要喝两碗;再拿出花生和黄豆请你吃。如果你客气,不坐不喝也不吃,主人会认为你不是真正的朋友,只不过是过路人而已,会生气,再也不理睬你。因此去畲家做客,主人请你吃什么,千万不要客气。必须注意的是,到畲族人家里做客,如果随身带着雨伞,进门以后将伞放到门后,别拿进厅堂,因为雨伞放进厅堂是报丧的标志。如果某家大门上挂着用红布条捆着的龙舌兰,说明这一家生了孩子,客人不要随便进去,当然,如果主人邀请则可入内。就座后主人煎四个荷包蛋用糯米酒泡好请你吃,这说明生的是男孩;如果只煎两个荷包蛋,说明生了女孩。遇到这种情况,客人不能不吃。他们认为,客人不吃是不吉利的,因此会很恼火的,甚至会当着客人的面,连蛋带碗一起砸在地上。但是注意,吃完以后绝对不能抹嘴巴,他们认为摸了嘴巴孩子会不好带。
6.2.6 畲族岁时节日民俗
畲族与汉族的节日大致相同,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但也有本民族特有的“二月二”、“三月三”、“封龙节”、“会亲节”等民族节日。(www.xing528.com)
1)年节
年节也叫春节,是畲族最隆重和热闹的节日。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的“祭灶”、“送神”时畲族就开始过新年了。祭灶神后,就准备除夕的“年夜饭”,合家“围炉”。畲族届时家家蒸制“黄金糍”,吃“黄金糍”是畲民过新年的特色之一。
2)二月二
二月二又称会亲节,是畲族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闽东的福鼎、福安等县。所谓“会亲”,系指原由福鼎双华、福安坂中分炉至浙南、闽东各地的畲族于每年这个时候回祖地相聚,举行会亲活动。
3)三月三
三月三又称“乌饭节”,是畲族人民纪念本民族英雄雷万兴同反动统治阶级斗争取得胜利的节日。如今,各地畲民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每年“三月三”都要蒸制乌米饭,合家共餐,馈赠亲友。举办舞会,集体对歌,欢度节日。
4)封龙节
封龙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是畲族人民祷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娱乐性节日。这一天畲族群众不从事农活,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兴高采烈地赴舞会,在山坪、田垅对“打”山歌,歌词多歌颂劳动、喜庆丰收和表达爱情。
6.2.7 畲族工艺美术民俗
畲族民间手工艺主要是木匠的雕刻和妇女的织带、绣花,其次是竹编、石雕等。织带是畲族农村妇女必学的手艺,也是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准。小姑娘五六岁时就跟妈妈学织带。彩带织得粗细,定亲时,不论男方送什么礼物,姑娘回礼要有自己织的彩带。女子送给朋友、情人的礼物也多为彩带。彩带作裤带、腰带、围裙带等用。
6.2.8 畲族游艺民俗
畲族有“歌舞海洋”之称。畲族诗歌分为阳歌、阴歌和乐歌三部分。乐歌即山歌,畲族的民间山歌十分丰富,有关于民族起源与迁徙的传说故事,有歌颂爱情和劳动的杂歌,也有根据汉族故事改编的小说故事歌等。畲族民间舞蹈,最具代表性的是“做聚头”,这是印着畲族始祖业绩衍生出原始宗教礼俗并融进部分道教文化的“祭祖”长舞。畲族人民历来重视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项目也很多,有武术、登山、“打尺寸”、“操石磉”、骑“海马”、竹林竞技等。
6.2.9 畲族宗教和世俗信仰
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畲族民间还有“高皇歌”,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畲族每年还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族人共聚祠堂、悬挂祖图,是早期原始社会中图腾崇拜的残迹。此外,畲民间信仰还有其他世俗神灵,属多神崇拜。
6.2.10畲族禁忌
农历正月初一忌挑粪;初一至初四不扫地;初五早上“送年”,即扫地后,将垃圾在路口烧掉。除夕日至正月初三,以及正月十五日禁骂人,不能引火、点灯,忌借邻家用具。正月十五不可晒衣,否则养的鸡会被鹰叼走。正月二十日禁农事,有“正月廿作田工,不够补天川”的俗谚。二月十九日观音生日忌挑粪,忌做污秽事。立春后第五个卯日为春分,禁用牛,禁挑粪,禁到河里洗衣、晒衣。三月三日不下田,否则田断水路。“封龙节”不动铁器,否则有水灾。清明节、八月初一忌锄田、忌挑尿桶,否则大旱。立秋日不动土,不用牛等。畲民忌被称为“畲客”,尤忌“畲客仔”、“畲客婆”,认为此乃蔑称,故只可称其为“畲民”、“畲族人”或“山哈人”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