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外民俗:傣族民俗服饰、饮食、社交礼仪,岁时节日探秘

中外民俗:傣族民俗服饰、饮食、社交礼仪,岁时节日探秘

时间:2024-04-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5.1傣族服饰民俗傣族的传统服饰包括男服、女服、头饰。4.5.2傣族饮食民俗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4.5.5傣族社交礼仪民俗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是有名无姓的,名字随生长阶段不断变化。4.5.6傣族岁时节日民俗“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

中外民俗:傣族民俗服饰、饮食、社交礼仪,岁时节日探秘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佤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此外,在景东、普洱、思茅、腾冲、龙陵、双江、西盟、元阳、河口30多个县市境内,也有傣族小块聚居或零散分部。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国内傣族语言主要有德宏傣语文和西双版纳傣语文。傣族有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几乎每个支系都拥有一个语言文字系统。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要到奘房中受戒修行,参加每年三个月的入夏安居,诵经谈佛。

451 傣族服饰民俗

傣族的传统服饰包括男服、女服、头饰

1)男服

男子一般穿大襟或对襟短衣,小袖、无领,下穿长管裤,裤脚窄小,冬季寒冷时并不穿棉衣,只用一块毛毡披在身上,白天作披毡,夜里作被盖。

2)女服

西部德宏傣族妇女,婚前多穿浅绯色大襟短衣,有长袖和短袖两种,下着长裤,束一小围腰;婚后改穿对襟短衫,不穿裤,改穿统裙(亦称筒裙),颜色多为素色、白色的居多,也有黄、红、褐色和浅色花。统裙一般以花布为主,也有单色(黑或蓝)或是在一边上镶上红、蓝布等花边的。南部西双版纳等地傣族妇女装束皆既美观又华丽,上身着浅绯色的紧身小背心,下着统裙。西双版纳傣族的统裙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制作、式样、艳丽等方面都独具民族特色。

3)头饰

幼女,辫发盘绕头顶用青或者绿色带束之;少女及少妇,则编发为辫围绕头周,或椎髻于顶上,多戴耳环与项链。

452 傣族饮食民俗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后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纯正,清洁卫生

453 傣族居住民俗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454 傣族人生礼仪民俗(www.xing528.com)

傣族丧葬以土葬为主。凶死、暴病死、难产死等非正常死亡或小孩死亡则通行水葬。和尚、佛爷死后则以薄棺盛碴火化,然后将骨灰装罐,葬于寺后。松溜、阿勇牟尼等有广泛影响的高级僧侣病逝,则按佛规建塔安葬,以作永久的纪念。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凡是人死了,要根据死者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和不同死因而采取不同的丧葬仪式。丧葬方式有火葬、土葬、水葬和天葬四种。火葬是西双版纳很早就有的丧葬习俗。寺庙里的佛爷、领主、僧侣和德高望重的人死后,多用火葬;土葬是西双版纳傣家人的主要丧葬方式,过去在临江河居住的西双版纳人,曾有水葬习俗,无论是病死、凶死、暴死,均用水葬,现已渐渐废弃。天葬是应极少数人生前的嘱咐,采取天葬仪式,以求灵魂升入天堂。

455 傣族社交礼仪民俗

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是有名无姓的,名字随生长阶段不断变化。傣族男子的一生通常有五个名字,这五个名字是:乳名、和尚名、还俗名、父名、官名。乳名是婴儿时期由大佛爷命名,可用到当小和尚为止;9岁左右进佛寺当小和尚后,原来的乳名不再用,由老和尚取一新名,即和尚名代之;除了终身当和尚外,一般和尚都要还俗,所以还要起还俗名,还俗名按当和尚时间的长短而定;还俗名用到娶妻生子时就不再用了,改用父亲特有的名字,即父名,称之某某之父;当了官的,还要以官名取代。相比之下,女子的名字就简单多了,一生只有两个名字,即乳名和母名。乳名要叫到结婚生子,之后就改称为某某之母了。傣族人的称谓也有特点,祖父与外祖父、祖母与外祖母、姑父与舅舅、表兄弟与妻兄弟的称呼是相同的。这表示父族与母族并重。

456 傣族岁时节日民俗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泼水、丢沙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节目。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

457 傣族工艺美术民俗

傣锦是傣族生产和使用的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纺织品,以苎麻为原料,纹样为几何图案,用挑花方法织制。傣锦利用腰机织成,织幅不宽,长度也有限,以较细的苎麻线织成平纹为地组织,以较粗的苎麻纱经染色作彩纬织入。在平纹部分不起花纹,而在使用色纬时纬浮显色于织物表面。傣锦常使用小方块组成的菱形回纹。在大菱花纹转向时则往往又换用另一色的彩纬,因而在织物表面上常随菱形花纹的斜向转换而调换色调。色调要求和谐,以棕色和黑傣锦纹样色调配。傣锦用挑花方法起纹,织物表面出现大量的浮纹起花。整经后的经纱均绕于木辊上,然后穿入分经辊、线综,而纬纱卷于小纡管上。织布时可以将卷有经纱的木辊挂在架上,展开经纱,在经纱上已绘有花型,织锦时只需在提综时一梭按平纹织入,另一梭则在织入前先用挑花木片按花型挑起经纱,而后用双纬色纱一次织入双根有色纬纱。打纬则用打纬刀压紧纬纱。用这种方法不适于生产过宽过细密的织物,花型也不能过于复杂。傣锦质地坚牢硬挺,花型美观,多作被面或装饰用。由于傣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工艺美术装饰用品,也受到其他各族人民的喜爱。

458 傣族游艺民俗

傣族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以刀美兰、杨丽萍的《孔雀舞》最为出名。

459 傣族宗教和世俗信仰

傣语称佛教为“洒散纳”,称释迦牟尼佛祖乔答摩·悉达多为“贡达玛”。在西双版纳、景谷等地,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一段时间,在佛寺内学习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识。人们认为只有入寺做过和尚的人,才算有教化。因此,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当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之时,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而在现在,因为九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便白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十分辛苦。也有的人读完中学,大学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然后再请一周或一个月的假,入寺学习。回家后仍然算是“康朗”,即还俗的僧人。

4510 傣族禁忌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