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回族民俗:服饰、饮食、居住、人生礼仪简介

回族民俗:服饰、饮食、居住、人生礼仪简介

时间:2024-04-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6.1回族服饰民俗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3.6.2回族饮食民俗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据统计,回族饮食中,面食品种达60%。3.6.3回族居住民俗根据地形特点和经济条件,陕西、甘肃、宁夏、河南、河北等山区的回民,因本地林木少,经济基础薄弱,大多住窑洞。3.6.4回族人生礼仪民俗1)诞生礼与成人礼在婴儿出生的第三天,家人要用洁净的热水给小孩洗澡,称为“洗三”。

回族民俗:服饰、饮食、居住、人生礼仪简介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回族的通用语为汉语,第二语言为阿拉伯语。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大量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教徒称“穆斯林”(顺从者)。回族聚居的地方建有清真寺,供教徒进行讲经、做礼拜、宰牲及婚丧嫁娶之用。清真寺设有神职人员专管宗教事务。

361 回族服饰民俗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无沿圆帽。帽子的颜色,通常还有灰、蓝、绿、红、黑等颜色,有的是纯色,也有很多带伊斯兰风格花边或图案、文字的,如星月图案、阿拉伯文的“清真言”等,可根据季节和场合的不同选择戴那种合适。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冬季戴灰色或黑色,结婚的新郎多戴红色帽子,以示喜庆。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黄色毛巾或布料缠头,俗有“缠头回回”之称。

回族妇女一般头戴盖头,旨在盖住头发、耳朵、脖颈。回族认为这是妇女的羞体,应该加以遮盖。盖头通常有绿、青、白三种颜色。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妇女戴白色的。戴绿盖头显得清俊娇丽,戴白盖头显得干净持重,戴黑色盖头显得素雅端庄。“盖头”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等高中档面料制作。在样式上,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回族妇女还喜欢在盖头上嵌金边,绣风格素雅的花草图案,看上去清新、秀丽、明快、悦目。

362 回族饮食民俗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色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据统计,回族饮食中,面食品种达60%。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做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小吃。民间特色食品有牛羊肉泡馍、拉面、打卤面、肉炒面、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回族喜欢甜味,著名菜肴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里脊等。米面中的甜食更多,如凉糕、切糕、八宝甜盘子、甜麻花、甜馓子、糍糕等。回族饮水很讲究,凡是不流动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八宝盖碗茶很有名。

363 回族居住民俗

根据地形特点和经济条件,陕西、甘肃、宁夏、河南、河北等山区的回民,因本地林木少,经济基础薄弱,大多住窑洞。地势平坦的地方,大多建造房屋。回族盖房,不看风水,只注意选择地势平坦、采光好、清洁和用水方便的地方。房子的造型有土木结构平房、前后两坡砖瓦房和二层楼房等。回民盖房动工之日,一般都选择主麻等吉祥的日子。在支梁之日,回民讲究请阿訇用红纸写一段《古兰经》贴在大梁上,直到房子盖成也不去掉,以求吉祥。房子不讲究单数、双数,根据经济条件,量力而行。房子不论是三四间,还是六七间,中间两间一般为客房,也叫大房。其余都是单间的,按辈分居住。男孩十二岁、女孩九岁以上都分开居住。西北等地的回民还习惯盖高房子,即除了盖四五间平房外,再盖一间或两间二层小楼子。这种高房子多数是为家庭老人礼拜用的,以防小孩及他人打扰。

364 回族人生礼仪民俗

1)诞生礼与成人礼

婴儿出生的第三天,家人要用洁净的热水给小孩洗澡,称为“洗三”。亲朋好友要给产妇送油香、鸡蛋、肉等营养品。主人要用羊肉臊子面款待亲朋好友,祝愿小孩健康成长。

婴儿出生三天之内,要请一位阿訇给小孩起经名,仪式过后,阿訇便从众多的先贤中选出一个美名(一般都是《古兰经》中记载的圣人的名字)。男孩一般命名为“尔撒”、“努哈”、“易卜拉欣”等。女孩儿一般起名为“海蒂彻”、“阿依莎”、“阿米娜”等。另外还有在经名前冠以汉姓,如马穆萨、王尤拜等。命名礼结束后,要进行庆贺,同时要用红枣、红糖、冰糖水等东西给婴儿开口。

回族的成丁礼俗称“逊乃提”,即“割礼”,指穆斯林男孩割掉阴茎包皮的仪式。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男子12岁,即为“出幼”,进入成年,要开始担当宗教义务和履行宗教功课,男童一般在59岁实行割礼。割礼这天,要给小孩换一套新衣服,家里一般要宰羊、宰鸡、炸油香等,请阿訇念经,左邻右舍的亲戚朋友要给小孩散“乜贴”,以示庆贺。女孩9岁开始戴“盖头”,寓意成年。

2)丧葬礼俗

回族实行土葬、速葬、薄葬,不用棺木。生命弥留之际,一般由阿訇或家属为其念“讨白”(忏悔)或者念“清真言”。去世后,将尸体(买衣体)放在专用的尸床上(水床),并在亡人周围点上清香,以去污味,然后由阿訇或死者家属用皂角水或清水为亡人洗“吾苏鲁”(大净),洗亡人一般是男人洗男人,女人洗女人。洗净后,用三层纯棉(不缝制)白布将死者包裹起来。第一层为衬衫(不用扣子,也无衣领衣袖,只在一块白布上开一个洞,将亡者的头套进去,上下遮盖即可),有的还在衬衫的胸脯处放上一块写有求恕词经文的白布,希望真主恕其罪过;第二层为小阿单(不经过缝制的一整块布,可将全身包裹起来);第三层为大阿单(大阿单比小阿单稍长一点,方便搬动亡人)。若死者是妇女,还要在衬衫内加一条裹胸布,头戴一个盖头。男子一般只加一顶帽子或头巾。亡者穿戴好后,在其腰部系一根长布条(称为助腰,亡人下葬后助腰要带出坟墓不允许放在坟内),以便搬动。然后,将亡人放入专用的木匣内(回族称为经匣),抬入清真寺或在外面找一块洁净的空地,请阿訇为其站“窄那则”(举行葬礼拜),站完拜后,所有送葬者向真主祈祷,将亡人抬至墓地,将尸体从经匣中抬出,连同包裹亡人的白布一起放入事先挖好的墓穴中。墓穴是从平地向下直挖一个2米深的坑后,再转挖一个2米长的偏洞,将尸体脚朝南头朝北,脸向西(使亡人面向麦加克尔白天房)放入墓室的偏洞内,再将洞口用石块或土封死,然后填土,坟堆为鱼脊形,一般不用方形或圆形,也禁止过分装饰坟墓。在一些土质不好的地方,也可用石板把周围垒好,顶部也用石板封盖,但底部不可用石板或其他物质,必须保持土葬的原则。墓穴中除包裹亡人的白布外,不允许放入任何陪葬品。出殡时不择时日,不穿白戴孝,不鸣鞭炮,不请客摆席,不准嚎哭(回族认为死亡是真主的前定,过分的嚎哭是对真主前定的否认,只允许流泪)。回族一般都是葬入回族公墓,不择吉地,按秩序埋葬。回族主张厚养薄葬,不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一律平等。

365 回族社交礼仪民俗

回族人民待人诚实憨厚,和蔼可亲,有礼有节。当家里来客人时,走出大门外去迎接。如客人骑自行车,立即把车子接过来推上,对有行李包的客人要把行李接过来提上。客人进屋时,要主动给揭开门帘,让客人先进屋。客人入座后,马上沏茶、备饭。把饭菜做好端上桌子以后,主人不陪坐、不陪吃,站在地下,先说一声“请口道”,接着一再谦让、夹菜,照顾客人吃好饭。同客人谈话的时候,不能左顾右盼。送客人的时候,不能沉着脸,要和颜悦色,经一再挽留而不止步再送出大门。到人家做客或入座时,不能从人前头过;坐下的时候,以“色俩目”给靠近自己的人问安。

回族众人同桌聚餐时,先洗手以后,谦让年长的人坐上席,要等他动筷子以后,其他人再动。吃饭时,不说污言秽语,不在碗里乱吹乱搅,要小口进食。吃烙饼、馍馍、油香时,不拿在手里大口大口咬着吃,而要用手掰着吃。饮水时,要慢饮。

366 回族岁时节日民俗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1)开斋节

每年回历九月被称为斋月。阿拉伯语称为“来买丹”,是炼炉的意思。回民认为斋月是一年中最高贵、吉祥、快乐的月份。斋月开始的日期在九月初三以前,如在初一的晚上,人们能见到新月,那么这天晚上就进入斋月。若因气候条件见不到新月,可延迟到初三晚上。男孩12岁,女孩9岁就开始封斋。封斋的人,在日出前要吃饱饭,日出后至太阳落山前,要坚持工作,但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斋月的最后一天要寻看新月,见月的次日即为开斋节。开斋节清晨,清真寺的钟声响过之后,回民男女要穿上节日的盛装,到清真寺参加礼拜。之后,要互相祝贺,互赠油香,午后,人们要到坟上为死者祈祷,整墓培土。(www.xing528.com)

2)古尔邦节

阿拉伯音译,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忠孝节”,大部分地区的回族称为“小尔德”,一般在开斋节过后70天举行。伊斯兰教规定,每年十二月上旬,是教徒前往麦加朝觐的时期。在朝觐的最后一天(十二月十日),要宰杀牛羊共餐庆祝,这就是古尔邦节。这一习俗来源于一个传说。先知易卜拉欣梦见真主命他宰杀爱子伊斯玛仪献祭,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当其子遵命俯首时,安拉为其虔诚感动,特遣使者送来一只黑头绵羊代替,从此阿拉伯人便有了宰牲献祭的习俗。节日里,人们除了会礼、炸油香、馓子外,还要宰牛、羊、骆驼。一般经济条件好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宰牲典礼举行后,人们访亲问友、馈赠油香、相互登门贺节,并且组织各种文娱体育活动。

3)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节日这天首先到清真寺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之后,穆斯林自愿捐赠粮、油、肉和钱物,并邀约若干人具体负责磨面、采购东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然后开始会餐。摆上十几桌乃至几十桌饭菜,大家欢欢喜喜,一起进餐;有的地方是吃份儿饭,回族群众叫“份碗子”,即每人一份。

367 回族工艺美术民俗

1)经字画

经字画是穆斯林的一种书法绘画艺术。穆斯林家中通常悬挂着的条幅、匾额、对联、横幅等,就是把伊斯兰教经典中的警句、格言用阿拉伯文书写而成,这是传统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融合的结晶。

2)刺绣

在回族聚居区,回族姑娘们常常以刺绣比聪明,争巧手,看本事,视刺绣为一种吉祥的艺术情趣。鞋头、袜底、鞋垫、坎肩、经挂、裹肚、香包、缠腰、枕顶、枕套、帽檐、耳套、荷包围裙、盖头、褥面等用品上刺绣着各种花纹和图案。由于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民间刺绣还艺术地表现其宗教信仰。当她们买回一块布料后,洗完大小净便请阿訇书写上阿文中堂,然后便不分昼夜,千针万线地刺绣。绣完字,一般还用传统的阿拉伯几何图形或云纹样绣上花边,挂在墙上,颇受人们的喜爱与好评。

368 回族游艺民俗

1)“花儿”

“花儿”又称“少年”,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回族地区的一种民歌。在“花儿”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这种对人的昵称逐渐成为回族山歌的名称,亦统称为“花儿”。“花儿”按传唱地区划分,又分为“青海花儿”、“河州花儿”和“宁夏花儿”。“花儿”内容丰富,多为情歌。一般多是四句或六句,歌词多即兴创作,十分口语化。由于“花儿”最早产生于山间田野歌手们在空旷幽美的环境中无拘无束,放声高歌,所以它的曲调多高昂、奔放、粗犷、悠扬,表现了回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的莲花山“花儿会”和农历四月二十八日的松鸣岩“花儿会”久负盛名。春夏之交,树木葱绿,山花烂漫。届时,歌手云集,对歌联欢,盛况空前。

2)口弦

口弦也叫“口琴”,是一种衔在嘴边的民间小型弹拨乐器。口弦有竹制和铁制两种。竹制口弦长10厘米,扯线弹奏。铁制口弦长5厘米,拨钩弹簧弹奏。弹拨时,琴体中间的钩簧里外颤动,放于嘴边,用口腔做共鸣箱,以口形、气息变化控制,形成音阶。回族妇女还喜欢在口弦上系上五颜六色的丝穗、珠子等饰品,不弹时挂在衣服纽扣上,既是美的表示,也是其音乐才能的显示。

3)汤瓶舞

汤瓶舞由回族男子表演,舞者持白毛巾为道具,表现伊斯兰教礼拜前用“汤瓶”(壶)盛水净身、作“大净”或“小净”的习俗,舞蹈中还常出现模拟“汤瓶”的形象,故有此名。舞蹈动作有“擦身”、“搓背”以及挥舞毛巾互相抽打、嬉戏等。

4)赶木球

赶木球回族体育活动。先在场地上挖坑,坑数比人数少一个,坑的标准是直径20厘米,深20厘米。用一长20厘米的短木棒当木球。比赛时,参加人数不限,每人手拿一米长的木棒,站在坑前,另一无坑人则用木棒赶球,尽力将球赶入坑内,站在坑边的人要用木棒阻拦,不让木球击进自己守护的坑内,一旦木球被击入坑内,所有守坑的人要轮换坑位,这时赶木球的人乘机占坑,未抢到坑的人就变为赶木球的人。以赶木球次数多的人为负。

369 回族宗教和世俗信仰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教徒称“穆斯林”(顺从者)。信仰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信安拉。安拉是独一无二的至上神,安拉创造万物,主宰一切,而且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有。安拉无形象、无方所。②信使者。穆罕默德是安拉派来的使者,治世安民,普慈众生。③信经典。《古兰经》是安拉启示众生的经典。④信天使。天使是安拉的差役,无形无影,神通广大,变幻莫测。⑤信前定。世间的一切是安拉早已安排好的,应顺其自然。⑥信后世。认为世界终将毁灭,“后世天国”来临的时候,死去的人会复活,接受审判,善者升入天堂,恶者入火狱。六大信仰体现在五个方面的活动中,也就是说每个教徒一生中要修“五功”,即“念”(念“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安拉使者)、“礼”(面向麦加,每天做五次礼拜,每礼拜五到清真寺参加聚礼)、“斋”(一年封一个月的斋)、“课”(按财产比例交纳“天课”——宗教税)、“朝”(经济条件许可,一生至少到麦加朝觐一次)。

3610 回族禁忌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只食蹄分瓣反刍的动物肉。如牛、羊、骆驼、鹿、山兔等;禽类中只食鸡、鸭、鹅、鸽等;水产中只食鱼、虾。对凶残、丑陋、污秽的动物和动物的有些部位也不吃。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