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培生
一个企业如同一个人一样,身体胖了,锻炼少了,活力差了,感染病毒就得病了。企业患病是企业成长壮大过程中,必经的阵痛与角色宿命。它的存在与企业是否成功与优秀无关。这本来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但现在,这种病症的提前发作,却不能不让我们忧虑。病染沉疴的企业,大多积重难返,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一般所讲的企业病症,是指企业具有一定规模之后、产业类型和管理层次增多后,可能产生的信息阻隔、传递速度衰减或内容失真、指令执行出现严重偏差以及组织机构官僚化等现象,使企业逐步走向低劣甚至衰败的一种综合病症。企业肌体的病症特点主要表现为:机构臃肿,部门罗列;程序复杂,官气十足;效率低下,信息失真;协调不利,扯皮增多;士气低落,机制老化;不计成本,不讲实效;人才流失,人心涣散,等等。
因为企业肌体患了病症而惨败的例子中,最典型的就是上海岘华被格兰仕打败的案例:想当初,岘华可以说是当时最大的白色家电生产商,但由于他患了病,动作迟缓,反映跟不上变化,致使促销从报批到落实需要2—3个月的时间,而梁庆德旗下的格兰仕却以一周一次大型促销的方式,极端的价格战略,使岘华毫无招架之力——梁庆德可谓见缝插针,且越战越勇,一段时间下来,岘华便兵败如山,格兰仕顺利踏上了世界微波炉大王的大道。正是由于岘华不能克服自己的弱点,才使得自己惨败给格兰仕。
世界知名的厂商尚且有这样的失误,国内企业就更不用多说了。大企业病的中国版本更是不少见。三株病了,爱多、飞龙、燕舞等早已病倒不起。它们所染何疾?都可以说是肌体患了病症。有人说是大企业病,我们却不这样认为,因为,有的还没有成为“大企业”,就病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比如我们再看一下三株集团的故事,总裁吴炳新在1995年10月17日的新华社年会上,曾经宣读了一篇《争做中国第一纳税人》的报告,报告预测:三株公司眼下的发展速度是2000%,到1997年的增长速度放到200%,1998年放到100%,1999年放到50%。上一世纪末,就可以完成900亿元到1000亿元,成为中国第一纳税人。他还提出要向化妆品、生物制药、医疗器械领域发展,甚至说:我们研制成功的一个饮料产品,就连现在世界上的名牌可口可乐也是没法与我们相比的,我们准备马上申请专利,将来与可口可乐比高低,去占领国际市场。可这些“梦话”还没从人们的耳畔散去,三株就被一场官司击倒了。原因也是一样,三株患了病,而且病得还不轻。(www.xing528.com)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样才能够预防和医治企业感染这种病毒?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首先要找到这些企业病症的源头,才可以谈到解决问题。海尔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发现了类似企业患病的问题。随着企业的持续发展,权力环节蔓生,影响到信息和问题的上传下达,导致神经末梢感应不灵,从而降低了管理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程度;职能机构增多,加深了企业的专业化、部门化程度,滋生出官僚主义、部门小团体主义等不良现象;为了对日益膨胀的企业进行有效控制,规章制度和条条框框越来越多,打击了员工努力工作的意愿和热情。
为此海尔提出了OEC管理体系,即“日事日毕 日清日高”——其实核心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事项,并且尽量地避免重复劳动。后来又提出了SBU(战略事业单位),SBU说穿了就是要给予人们行动的自由去实现他们自己的构想,并对所产生的结果负责。SBU更倡导“每个人都是一个赢利单位”,如果你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你就要面临危机——实际上,海尔也是这样进行内部竞争的,每个月中层干部都有“下课”,调换岗位,使企业像一头豹子一样,紧凑迅猛而有战斗力。
还有一个关键的预防措施,就是用数字说话。把各项工作量化,通过评估定岗定人,保证岗位的科学合理化。建立考核机制,要求有独立的考核部门,确保企业的精练,无病一身轻。
应该说,现在的很多企业至少从心态和理念上比过去成熟,现在的一些企业都在提防着病毒的侵染。随着企业进入快速上升通道,企业肌体患病问题必然也凸显出来,真正的危机意识不是天天喊“狼来了”,危机意识不是考验神经的游戏,而是企业真的有一天陷于困境的局面时,企业的员工说,我不害怕,我早就想到了这一层,并且,知道怎么去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