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没有著作权,也不能登录为商标,似乎表示书毕竟有别于一般商品。所以,村上春树可以随意套用人家的书名,譬如《1Q84》出自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随笔《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则源于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
这其实是一种取巧,但村上春树名气大,也就没人去说他,兴许附他骥尾,原著才广为人知。战败后日本整个是模仿乃至剽窃美国,文学也不例外。村上春树借鉴外国小说恐怕也有点过分,乃至被人拿去为剽窃辩解或炒作。
为书取名,作者有时倒不大用心,伤透脑筋的是编辑,因为卖点首先在书名。一旦有书畅销,不仅内容,连书名也会被竞起效颦。你赚了《国家的品格》,我就卖《女人的品格》;出“力”卖钱,就什么都“给力”——“抑郁力”、“钝感力”、“烦恼力”。日本文艺家协会婉言相劝:“文艺作品的题名是作者的苦心所产,独创性高的也很多。应尊重作者这番苦心与独创性,但也要确保取名的表现自由。现成作品的题名独创性高,其作品已有定评,搭人家名声的便车或冒用,将伤及作者的感情,以避免题名雷同为好。”不过,村上春树高就高在胜于蓝,变9为Q,其鸣啾啾,便具有村上特色。
日谚有云,“借别人的兜裆布比相扑”,这也是水村美苗的擅场,且另有巧妙。水村第一本小说叫《续明暗》,模仿夏目漱石的文体,续写他未竟之作《明暗》。又创作《私小说》《本格小说》,后者用挪移大法,把英国作家埃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写成日本故事。2010年伊始,在《读卖新闻》上连载小说,名为《新闻小说》。水村所用的这些题名全都是日本文学样式的固有名称。
单说“新闻小说”。日语里“新闻”是报纸,《读卖新闻》应译作《读卖日报》,据说发行量世界第一。“新闻小说”那就是报纸连载小说,凡报纸必有带插图的连载小说,据说这也是日本传统。《读卖新闻》百余年前连载尾崎红叶的小说《金色夜叉》,为水村祖母辈所爱读,她的《新闻小说》即由此落笔。写百年三代人,她们分别依照报纸连载小说、电影、电视剧描画自己的人生。(www.xing528.com)
水村美苗自称“用日语写现代日本文学的小说家”。十二岁移居美国,读完法国文学博士课程,也曾在美国大学讲授日本近代文学。跟村上春树一样,不尝试“双语写作”。她说,日本文学的好坏不能听欧美人雌黄,这话却像是暗讽村上。只出了三部小说,可怪的是出了就获奖,但我只读过她的随笔,也获了奖的,叫《日语消亡时》。其实,这个书名也是有出处的,见夏目漱石的《三四郎》:
“‘可今后日本也将一步步发展罢。’辩护道。
那个人就板起面孔,说:‘消亡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