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醉石(1886-1969年),名源邺,字李侯,小字蒲佣,号醉龙、醉农、非园,别署醉石。湖南长沙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幼时失怙,然性敏而好学,临池日课,从不间断。据文相质,悠然意远,祖父极钟爱。其外公一家均是饱学名士,故家中藏书之广涉及经、史、子、集,碑版图录,靡所不备。唐醉石每有不解处,家人为之解答,常以笔录之,天长日久,所学益进,为其修养,就此奠定了较为厚实的文史根底。18岁时考秀才不中,唐醉石觉得可以利用两次考试的间隙去看看外边的世界。听过祖父的万千叮嘱后唐醉石出发了。他乘船沿湘江入洞庭湖,又顺长江来到上海。他在上海观览了华洋杂居的五光十色,再乘船来到杭州,投靠了在浙江做官的外公李辅耀。他居住于杭州城中,但在西湖北边的孤山小盘谷置地筑墅,取名“西泠寓斋”,即在现在的西泠印社社址内。
人生的轨迹在不经意间会发生偏转。唐醉石的原意是来沪杭一带开开眼界以提升自己的学养,殊料一到杭州,他即喜欢上了这座城市,并决定长期客居杭州。他甚至毅然放弃传统文人浸淫入骨的科考,转而投入书画刻印的创作。如此这般,中国近代艺坛上多了位大篆刻家而官场上少了个刀笔小吏。
唐醉石依投外公李辅耀,随侍读书,又潜心研习书法篆刻。又因外公人脉广泛,得与浙中文人墨客相往来,朝夕浸润于翰墨之场,可谓是钟灵毓秀,熏陶日深,获益匪浅。唐醉石既喜欢外公在城里寓所的宽敞,更喜欢孤山小盘谷西泠寓斋的幽静。他常以读书为由在西泠寓斋小住。清晨或傍晚沿西湖边的草径散步,以感受大自然赋予的湖光山色。时间既久,他自然而然就认识了居住于此的篆刻家叶为铭。叶为铭为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安徽歙县人,学养丰厚且性情温和。在其他创始人——吴隐、丁仁和王福厂外出谋生以为印社集资时,他孤寂地守望着孤山这方静土。他见这后生谈吐不俗且饱读诗书,就与之讨论起书学印论。每有文人雅士造访孤山,叶为铭即为唐醉石互作介绍。乘吴潜、丁仁和王福厂回杭州聚会,叶为铭正式引荐了唐醉石。从此他积极参与印社活动,热心社事出力甚勤,成为早期社员之一。
李辅耀于公事之余亦与杭州文化圈人士交往。他为外孙能融入这个名家圈子感到高兴。知创办西泠印社的诸贤与许多早期参加社事的印人聚会杭州,他即请大家到孤山小盘谷的西泠寓斋雅聚。如《红楼梦》所写大观园落成,贾政欲测试贾宝玉才学,在观览验收时让儿子为园内各处景观题名,李辅耀也以西泠寓斋有室名而无园名为由,让唐醉石当着客人的面拟名题写。唐醉石以金石碑刻为师,学书法最喜隶书。他于是提笔略思,挥毫写下“斯文墺”三字横匾。那遒劲有力且富含金石气息的大字隶书自然赢得了一片掌声。当众人向李辅耀祝贺有如此贤外孙之际,只见唐醉石当庭跪下,向外公乞求舍以斯文墺为西泠印社用房。李辅耀先是一愣,但他很快领会了外孙的意思。他扶起唐醉石,当众宣布将斯文墺捐赠于西泠印社。凡事皆有因果。原来唐醉石见吴隐、丁仁和王福厂等同心同德为拓展印社出钱出力,他觉得自己也应该做些什么,直至在外公举办雅聚时才萌发了捐赠西泠寓斋的想法。有此豪举,唐醉石在杭州文人圈中更是如鱼得水。
文人学士都喜欢集藏些文玩,年轻的唐醉石也濡染上收藏的爱好。他曾偶得一枚龙凤年款的“管军万户府印”,经多方考证,此为元代农民起义军韩林儿的官印。实践是最好的学习过程。这段经历令唐醉石对收藏文玩兴趣大增。他在集藏秦汉古玺的同时,学明朝文彭之举,以鬻印所得大肆收购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尤其喜欢这几种中国著名印石中的冻石,还建楼储存所收藏的冻石及古印。与此同时,他的另一项异禀逐渐显示。在书法篆刻创作声誉日隆之际,唐醉石对碑碣拓本具有较强的甄别能力,能说出何件为真,真在何处,何件为赝品,又假在何处。他可以在酒席饭局上与人展开讨论,也可以在茶楼古玩店与人讨价还价。他鉴定碑拓的本事超乎常人,但又迥然有别于市井贩售古董者。他应邀为前清重臣陆润庠甄别私藏碑帖大获激赏,由是擅鉴之名自然不胫而走。民国初年,故宫博物院文物馆在北京设立,唐醉石应邀北上,受聘为顾问。其工作之勤奋负责,其鉴赏之精到为学界所赞叹。
故宫文物鉴别完毕,唐醉石滞留京华。北伐战争胜利后,民国政府一度北迁。上世纪20年代末,唐醉石出任国民政府印铸局第一科科长。机缘巧合的是,昔时旧友王福庵也在印铸局任技正,即现在所称的工程师,另有相熟的冯康侯等,皆中国印坛豪杰之士。唐醉石与大家相处融洽,凡重要官印,或出手拟,或经会审,始付铸制。公务之暇,常与王福庵、冯康侯及京中彦硕相与研讨书画篆刻艺术。诸位各有所长,可以做到相互益善。唐醉石一生有谦谦君子之古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故在北京、南京期间印界同仁对其口碑甚好。1934年西泠印社刊行《现代篆刻第六集》即《唐醉石印存》,可窥探其早年风貌。
唐醉石是“浙派”在民国期间的优秀传人,又是西泠印社篆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之所以能饮誉中外,实乃其人格高尚与艺术魅力之相融合所致。自古以来,国人不论治学求艺,皆极重视师承,鉴古开今,渊源有自。唐醉石早年经友人引荐,曾从师娄县张定。张师督学极严,以周秦两汉入手,规方摹圆,不容失之法度。《广印人传》《傅大卣手拓印章集存》《民国篆刻艺术》等相关论著均刊载此说。唐醉石系旧家子弟,家学赡富。凭其胸臆、天赋必能深悟“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之哲理。而广义地“求师”,是按自身条件、气质、学养,有目的地向古人学。他对“西泠八家”耳濡目染,非一时一日之所为。他在浏览、临仿、博取,化为己有时才能审时度势,掌握分寸。他于陈鸿寿、赵次闲两家最为用力。他取陈鸿寿之超逸简古,擅切刀,纵横爽利。他又得赵次闲之工整挺拔,悟彼用复刀之长。“让古人为我所用,而非我为古人之奴”,也就是说他绝不照搬,不徒虚形,而求出神入化。值得注意的是:唐醉石立足印坛时,正是“浙派”衰落时期。出于艺术家的责任心,唐醉石在创作上既保留了浙派的精萃,又自觉地突破陈式,从吴让之“治印如写,运刀如笔”中寻求自我。他感悟并赞同赵之谦的“印外求印,笺墨交融”的主张,正视黄牧甫的善用冲刀,刻出“光洁无伦”的印面效果。读唐醉石40岁后的印作,可以感受其大刀阔斧、苍茫稳健之势。这种稳健绝非拘谨,而是以稳健克服姿媚而含豪宕之致。他摒弃了往昔用刀过于琐碎的习气,绝去小家碧玉之气,力求高古、庄重、浑厚的境界。(www.xing528.com)
唐醉石一生酷嗜摩崖碑版、金石之学。他极注重寻觅、鉴赏与收藏。余绍宋主编的《金石书画》第19期载文说南京城北一小酒家老板手中有方九叠文宋印,唐醉石专程往访而得之。俞剑华在《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评曰:“唐醉石博古多识,秦汉碑碣一入其目,真赝立判。工汉隶,精篆刻。留心印材,偶得佳石必摩挲品玩,几欲具袍笏而拜之。”唐醉石对金石碑版如此痴迷执著,沉浸经年,自得方整古厚之气。
从篆刻艺术的发展来看,进入民国后,原处于式微的浙派有振兴之势。一是西泠印社的创建,二是出现了王福庵、唐醉石等有代表性的大家。他们奋起直追,善于撷取其他流派之长,鼎力革新,被称为振兴浙派的一支新军。自古以来,人皆说善学者不囿于门户、不囿于师说,然行动起来,颇为不易。况且继承是为了弘扬、发展,以量化理念言之当是递增,是一代胜于一代。不是递减,更非一潭死水、抱残守缺。故尔唐醉石对浙派的继承是立足于艺术语言表述方式的多元化上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这一层面唐醉石补充、扩展了浙派篆刻艺术的内涵。评品唐醉石一生的成就,其个人与浙派、与印社是相濡以沫、相得益彰的。他在艺术上的建树是对继承作了崭新的诠释。他的胆识与抉择,并非人尽有之。他顺应了时代潮流,又为后人做出了榜样。一百年来,浙派能从杭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唐醉石亦是重要功臣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唐醉石愈发孜孜于印艺,淬励奋发。原以为自己会在上海潜心刻印终老一生,殊料生命的轨迹又出现了拐点。1951年,唐醉石应堂弟唐亥之邀赴武汉出任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后又兼任湖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62年,他倡导创立东湖印社,被公推为首任社长。西泠印社60周年大会时,他当选为理事。
1990年湖北省文史研究馆广收唐氏印蜕580余方,汇辑《唐醉石治印选集》刊行。此印谱不仅印式风貌各异,且能全方位看出他一生治印求艺之轨迹,堪称佳构。吴丈蜀以《浣溪沙》词弁其首云:
岳麓钟灵果有成,武林结社创西泠,从教印苑播清声。
苍莽瑰奇追蒋赵,飘萧质朴近奚丁,刊前斯谱汇瑶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