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童大年刻印逾万,《西冷百年群英谱》书中详述

童大年刻印逾万,《西冷百年群英谱》书中详述

时间:2024-04-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童大年的父亲即是发明了《益智图》的童叶庚。27岁时,童大年随亦师亦友的黄山寿先生游宦津门,后偕黄山寿一同南归,备历艰险。一俟吴潜定下名单和内容,即由童大年跑腿收集印花、设计版面并到印刷厂制版看样。其时童大年刚过30岁,足见其成名之早,影响之大。童大年可以在各种印材上创作各种印格,真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童大年长于杭州,自然能刻浙派,并对之研究颇深。

童大年刻印逾万,《西冷百年群英谱》书中详述

  童大年(公元1874-1955年),原名暠,字醒盦,又字心安,一作心龛,号性涵,又号松下第五童子,上海崇明人。童大年的父亲即是发明了《益智图》的童叶庚。据史志记载,童叶庚字松君,科举出身,历任浙江数地县丞,咸丰间以军功擢升德清知县。童叶庚学识渊博,诗文鉴赏及金石书画皆精擅。所创《益智图》,比七巧板更为奥妙。晚年落职后归隐杭州,遂以金石书画自娱,手抄典籍多海内孤本。童叶庚的五个儿子各有成就,长子童昂与次子童昶皆以文才闻名于世,三子童晏、四子童昇、五子童大年俱以诗词书画蜚声艺坛。童氏弟兄的成就,恐怕与少年时代智力开发不无关系。童大年在七八岁时,即由母兄教他《说文解字》,并要他学写篆文。从他8岁会刻印后,对篆书的研究与书写就更加自觉了。又因父亲字松君,他是第五个儿子,故号松下第五童子。考察其生平业绩,可以认为这个童子果然不同凡响。

  童叶庚以书画印自娱的同时,又让童大年投拜老朋友赵仲穆为师,专攻篆艺。赵仲穆系江苏常州人,晚年爱西泠之山水清淑,遂寄居杭州多年。其所刊“西泠小隐”者,标明与世无争,以印自娱。所刊“湖上亭长”者,亦是其徜徉于湖上,与凫鸥同乐的写照。赵仲穆早年曾受业于吴让之门下十年之久,可窥知其功底之深。后又经历了长时间的印外求印,广搜金石铭刻以为学养,遂境界超逸。唯古人寿短,赵仲穆仅享年50。生前,赵仲穆曾辑自刻印成《双清阁印存》二册、《赵仲穆印存》一册。

  有母亲的启蒙,有父兄的督导,家里金石碑帖收藏丰富,童大年比同龄人在学习上占据了优势。他十七八岁时,凡见到各类金石以及印章上的篆书之奇特者,一一细心双钩下来,以作为写篆字或治印时的参考。后曾加以整理,辑为《依古编》四册。叠经战乱,稿本已尽散失。由于有过这一番功底,童大年所写篆书十分严谨,清末翰林陈伏庐曾赞其“字字皆有来历可言”。当年,他每与人争辩某字可通,某字不可通,并引金石为证,如数家珍。童大年所作篆书高古淳厚,使人望之直如一纸精拓,古韵喷薄而出。其线条柔中带刚,有誉之为“化百炼钢绕指柔”者。由于这个原故,景区与金石书上,每见其题字。除了前述“西泠印结千秋社,东汉石传三老碑”外,据《西泠印社志稿》卷四曾另有二联。一为石交亭联:“石交几辈共晨夕,山色两湖无古今”;另为宝印山房联:“彝鼎图书自典重,金石刻画臣能为”,下署“癸丑十月初吉,崇明心安童大年集句作篆补壁”。

  27岁时,童大年随亦师亦友的黄山寿先生游宦津门,后偕黄山寿一同南归,备历艰险。黄山寿(1855-1919)原名曜,字旭初,别字旭道人,晚号旭迟老人,又号丽生,江苏武进人。官直隶同知。幼年贫困,有志于书画,书工唐隶北魏及郑燮、恽寿平,得其神韵。画则人物、仕女、青绿山水,双钩花鸟及墨龙、走兽、草虫、墨梅、竹石,无一不能。五十后,鬻画上海,卒年六十五。

  童大年游宦津门,观览京华,在上海逗留数次,觉得杭州地方有点小了。他开始向上海发展,与后来成为西泠印社创社元老的吴潜结为好友。上海自开埠以来,以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兴旺发达的商业经济,海纳百川的文化氛围,滋生了海派篆刻的崛起,同时也造就了像徐三庚、吴昌硕、赵叔孺等海派巨匠,朱白并举,流派纷呈,各领风骚。

  童大年与吴潜的相识相知是在朋友聚会时自然而然发生的,由于同气相求,两人就走到了一起。吴潜与杭州丁仁、王福厂和叶为铭等友善,正忙着筹备成立西泠印社。他把童大年介绍给诸友,让其参与社务编务。吴潜是位极有商业头脑的篆刻家。他为人慷慨大方,西泠印社筹备之初,他在经济上给予了尽可能多的支持。为扩大影响筹措资金,吴潜在上海也打出西泠印社的招牌,研制印泥出售,编辑出版各类印谱,为朋友张罗书画展览……整日忙碌到脚骨发软。童大年是以编辑的身份进入吴潜业务圈的。1904年上海西泠印社出版《现代篆刻》汇编,每册集数人之作。一俟吴潜定下名单和内容,即由童大年跑腿收集印花、设计版面并到印刷厂制版看样。待编到第八册时吴潜正忙得分不开身,见童大年出版有《依古庐篆痕》《童子雕篆》等。另有未出版的流传本《瓦当印谱》《无双印谱》《抚古印谱》《古人名印存》《肖形图像印存》等。彼此又了解,他就决定第八册拟名《童心龛印存》,为童大年一人之作。其时童大年刚过30岁,足见其成名之早,影响之大。民国二十三年(1934)9月,由余绍宋主编之《东南日报》副刊《金石书画》第一期出版,上有童大年润例一则,兹录于此:“童心龛先生,名大年。精篆隶,兼工铁笔。历50载,名重寰瀛。近居武林,颐养多暇。研究金石,乐此不疲。凡慕先生手笔者,件交沪杭各笺扇庄、西泠印社均可代收,或径交杭旧藩署宾官弄60号本宅。详细润格,函索即寄。邹适庐、项兰生、余越园、陈伯衡、高野侯、邵裴子同启。附录略例:堂幅6尺12元,5尺10元,3、4尺8元。屏条减半,楹联6尺8元,5尺6元。3、4尺5元。扇、册4元。石章每字朱文2元,白文元半,牙章加倍,墨费加二成。”

  童大年可以在各种印材上创作各种印格,真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当年,吴昌硕、陈伏庐、邵裴了等极推重童大年,称赞他“刻什么是什么”。童大年长于杭州,自然能刻浙派,并对之研究颇深。但他仿刻西泠八家的作品在数量上并不太多。他的书斋称为“依古庐”,并用此名刊行印谱,可见他是以古玺、汉印为主的。童大年大约晚赵之谦40余年,晚吴昌硕、黄士陵30至25年,晚齐白石10年,与李苦李、赵古泥、赵叔孺、陈师曾、赵云壑、王福庵为同时期印人。这个时期的篆刻是创作成熟、人才辈出的时期。总体看来,他们的作品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完全株守流派印门户的很少,多数印人能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二是每个印人都能在创作中有个性表现,当然,有些个性鲜明,有些风格特点不很突出,但总的趋向是解脱了明清流派的门户;三是创作中尽管风格流派众多,但以汉印为模范的审美倾向仍是这一时期的主流;四是文人所崇尚的雅仍是这一时期的审美追求,作品中表现金石书卷之气被视为是一种高格调。这几个特点,都明显地在童大年的创作中表现出来,也可以说是这个时代对他的规范。

  观览多种印谱及结合史志研究,可以感知童大年的篆刻技艺和创作灵感来自几个方面:一是直接取法古玺汉印;二是受明清流派印影响,但未专习于一门一派,游弋于浙派与邓氏皖派之间;三是对其篆刻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赵之谦;四是受邓石如印从书出、赵之谦印外求印创作思想的影响,广泛地在古代金石文字中汲取,使其创作不局限于古代印式,而具有丰富性。(www.xing528.com)

  观童大年之印,看似平淡工致,实则格调高古,经久耐看,回味无穷。他刀下的秦汉古玺,朱文渊雅劲健,小玺尤见精妙,白文浑厚凝炼,古穆苍茫,于古印难分轩轾,其印亦喜汉晋砖文、瓦当文人印,趣韵天成,金石气盎然。

  童大年是一位善于吸收和融会贯通的篆刻家。其篆刻刀法精熟,姿态丰富。有拟古铜印线条者,也有些是爽健圆劲的细朱文;有浙派碎切刀的刻法,但更多的是邓石如式的冲刀,其线条能合赵之谦之爽健与吴昌硕之厚朴为一炉,用刀精致而不蹈工艺化之中,分寸感把握得很好。再一点,他篆刻中表现出较强的书法性,突出表现了篆法结构之美与笔意之美,故其印耐人品读,具有韵味。第三点,由于童大年兼及绘事,所以他的印具有画法中的“经营位置”,章法意识很强,印面安排多从大处着眼,注重大的疏密对比,故在章法上醒目夺人。

  在《童子雕瑑》中,有童大年自己撰写的一篇序言,对研究他的篆刻艺术很有参考价值。该书出版数量甚少,今特录此以飨读者:

  先大夫松君公少擅书画、铁书,壮乃渐辍。叔平三先兄继起。余六岁,伯英、仲文两先兄与先姑母陈次第教之识字读书。每于灯下见叔兄治印,辄喜而不寐。及旦,视拓文,且甲乙之。八龄习篆,泥其削正。数年后,稍能自刻。光绪甲申秋,随任德清署,延师课读。不喜时艺,暇仍刻画。戊子秋,先大夫既得请卸任,回省,不数月,吏绅因婪索不遂,诬陷镌级,泊如也。

  已丑冬,与叔平、季泰两先兄合作《无双谱》《剑侠传》人名印,缩摹《秦汉瓦当文印》三种。旋得青田原坑石数十斤,就其材解为大小数百方。六面刻之,刻尽复磨,磨尽复刻,再磨再刻不已。尝作《高士传》《列仙传》人名印,及摹周、秦、汉、魏官私玺印若干方。随作随弃,乐此不疲,亦从吾所好耳。

  性刚才拙,落落寡交,而喜从长者游,与名流耆硕相契合。年一十八,率刊《韫王山馆润格》为贳酒资,亲故不斥其妄而称许之。嗣乃钩摹金石文字,及玺印原拓各谱,究心殷契、籀篆、分隶之学,以期取法平上。但竭六十余年之精力,应寰宇人士之索取,所作不下万千计,而犹未入古人神化之境,阐发印学精微之蕴,能无惭憾乎。十余年来,又以作画故铁书时复间断。人皆惧其衰也,趣以自用各印之什一拓行之。

  嗟乎。扬子《法言》曰: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况予一生坎壕,艰苦备尝。自幼而壮、而老,未得从容宁息。水厄二遇,火厄三遇,兵燹复五遇,余尤多难堪之状。姑举其略,识于各印边跋中。览者如逢其人,如闻其语,知其梗概,即作童子雕篆观可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