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回族散杂居地区需重视少数民族政策、尊重风俗习惯,强调民族团结

回族散杂居地区需重视少数民族政策、尊重风俗习惯,强调民族团结

时间:2024-04-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多,分布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有9个回族乡、110个回族村落,但总体上呈零星分散居住于汉族聚居区,民族政策不易普及。四是促进散杂居少数民族教育与民族经济协调发展。

回族散杂居地区需重视少数民族政策、尊重风俗习惯,强调民族团结

四、回族散杂居地区要重视落实少数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十分注意民族团结

民族关系尤其是散杂居区民族关系,是我国最重要、最特殊的社会关系之一。散杂居区的民族关系具有更为突出的复杂性。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好散杂居区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实现散杂居区多民族和睦相处、各民族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成果由各民族平等共享,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重大课题。

(一)散杂居区少数民族状况

我国民族的居住形式一般可分为“聚居形式”、“散居形式”、“杂居形式”三种,三者均是相对概念。由此,民族则可划分为聚居民族、散居民族、杂居民族。聚居民族即一个民族集中居住在某一区域内,并占有一定比例。如此,在这一区域内不管是否有别的民族,这个民族就是这个区域内的聚居民族。散居民族是指某一民族的成员以分散居住的形式零星分布在另一民族人员数量占优势的区域。杂居民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共同混合居住在某一非民族自治区域内。由于“杂居”与“散居”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都有交叉,即“散居”与“杂居”特点并存,工作中往往将二者并称为“散杂居”,如此一方面便于工作分类指导,即“聚居少数民族”、“散杂居少数民族”,另一方面既考虑了“散居”与“杂居”的共同点,又照顾了二者的不同之处。目前,我国聚居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5个少数民族省级自治区、30个少数民族市级自治州和120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人口6000多万,占到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的60%以上。散杂居少数民族的情况是,55个少数民族呈散杂居分布的人口共3000多万,占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的30%以上,共分布在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中,有29个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占所有民族的50%以上。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多,分布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中的回族人口约1000万,分布在全国所有县(市、区)当中,其人口之众、分布之广在少数民族中最为突出,更得加以重视。平凉回族共16.3万人,全部以散杂居形式分布在7县(区)10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当中,2004年前有11个民族乡,乡镇撤并后,现有9个民族乡。回族在全市的这种分布格局,使其在生产生活及社会关系中产生了一些明显特点和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人口多。全市回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3%,其中较集中的崆峒区回族占到总人口的22%。这种比例关系表现在社会关系上就具有特殊复杂性。二是分布广。回族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散杂居的形式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处不在”,民族关系显得格外敏感且重要。三是居住形式为“大分散、小集中”的散而杂的格局。尽管有9个回族乡、110个回族村落,但总体上呈零星分散居住于汉族聚居区,民族政策不易普及。四是偏远落后。分布地域一般集中在边远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和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文化教育医疗条件落后,致使贫困乡村、群众贫困面大。五是处于相对弱势。由于自然条件、自身素质和生产生活条件所限,散杂居回族整体处于弱势,他们的一些权益较难得到实际保障。六是优惠扶持政策少。散杂居回族所能享有的民族政策非常有限,尤其是回族乡与区域自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无法享有民族地区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缓慢。七是民族宗教政策往往容易被忽视。以宗教活动及禁忌为联系的特殊风俗习惯有时得不到尊重,容易产生误解和矛盾,民族团结容易遇到挑战。

(二)以全面落实少数民族政策为重点,加快散杂居区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散杂区民族问题的关键,落实好少数民族政策是基础。要突出四个方面:一是用好用活民族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及各级党委、政府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中都提出了向民族地区倾斜的指导意见。散杂居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在政策优惠、扶持办法、项目资金上向这些地区倾斜,努力改善经济社会条件,使这些地方与其他发展较快的地方在发展水平上做到基本同步。二是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信息闭塞是制约散杂居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加快这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必须大力改善其基础设施条件,在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路、水、电、气、房”等方面帮助少数民族,增强发展后劲,解决当前之忧。三是调整产业结构促农增收。大力扶持散杂居少数民族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发挥资源优势,培育助农增收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引导他们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四是促进散杂居少数民族教育与民族经济协调发展。少数民族发展问题从开发人力资源上讲还是教育问题,要千方百计提升民族文化科技素质,从根本上解决落后问题。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共同任务面前,之所以特别强调散杂居区少数民族发展,是因为其居住特点所限,往往在落实民族扶持政策上容易使这些地方成为非特殊化的优惠政策盲区,而诸多民族政策中扶持发展的政策是基本的最有效的政策,发展是解决散杂居区少数民族困难的关键所在。

(三)尊重散杂居区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www.xing528.com)

散杂居区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仍然是群众性问题,处理好宗教问题是做好民族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散杂居区少数民族宗教政策落实中较之聚居区具有复杂性,由于民族混杂容易引起敏感和误解,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宗教矛盾纠纷往往容易与民族问题联系起来,个案易形成群体性对立甚至冲突,必须树立“宗教无小事”的思想,从认识层面到落实层面高度重视民族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许多已渗透到群众生活当中成为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关系民族团结的大事,在散杂居区,一定要做好这方面工作。如为少数民族生活服务的单位,要配备该民族的职工和干部,并教育汉族职工和干部认真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凡供应清真食品的加工、储运、销售使用的工具等都应与其他严格区分,回族等穆斯林民族职工较多的单位应设清真食堂;少数民族的节日应当受到尊重,其重要节日按有关规定给予放假;回族实行土葬的习惯应当受到尊重,决不能强迫采取其他方式;注意做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生产和市场供应工作等。总之,散杂居区要更加注意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的年节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发生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问题,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四)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构建共生互补型散杂居区多民族和谐社会

围绕促进散杂居区各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共享成果。一是大力宣传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的“三个离不开”思想,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努力形成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互帮互促、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二是倡导各民族“共生互补”的理念,以务实的态度对待和处理散杂居区的民族关系,引导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共生互补”理念的基本涵义是指人类的活动及其结果要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和睦共存、和谐共生、取长补短、互利双赢、互助互动、协同进化和发展。它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共生互补,也包括人类世界中的民族与民族的共生互补。这种共生互补关系所强调的是存在竞争的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积极态度,只有在尊重其他参与方的前提下才能通过互补扩大各自的共享空间。它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四个内容。依照这一理念,任何民族,不论人数多少、历史长短,政治、经济、文化水平高低,都是共生体系当中自主的共生单元,只有平等相处,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互相帮助,才能提高共生的关联度、亲近度,即民族团结才能协调多元民族关系,减少共生阻力,缩小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差距,走向共同繁荣。构建共生互补型散杂居区多民族和谐社会,一方面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共生互补关系、城乡之间的共生互补关系、区域之间的共生互补关系、各民族间及民族内部的共生互补关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共生互补关系,另一方面需要逐步完善民族关系的调控机制,包括民族政策调控机制、法律调控机制、民族意识调控机制、民族关系调控机制、民族矛盾预警机制等,使这些机制切实发挥协调各类民族关系及矛盾的良性作用。三是加强散杂居区少数民族权益立法保障。散杂居区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方面目前还存在立法滞后、民主法制体系不健全、民族政策法规实施不力、法规宣传不到位等问题,应认识加快散杂居区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法制保障建设的重要性,加快立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努力使散杂居区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五)重视对散杂居区民族问题的研究

散杂居的特点决定着散杂居区的民族关系的广泛性,它既涉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也涉及少数民族之间和少数民族内部的关系;既涉及城市的民族关系,也涉及农村的民族关系;既涉及11个未建立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也涉及建立了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中聚居人口与散杂居人口之间的关系;既涉及政治平等权利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由权问题,也涉及经济、文化等发展权利问题,因而散杂居区的民族关系是极其复杂的。改革开放以来,散杂居区民族关系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如民族间互融性增多与民族意识增强并存,民族间互补关系的增强与民族间竞争加剧并存,经济联系日益加强与利益冲突日益增多并存,各民族日益繁荣与民族间发展差距扩大并存等。因此,加强对散杂居区民族问题的研究显得日益迫切,只有深入系统地研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才有利于我们针对散杂居区民族特点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民族关系问题,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