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伊斯兰教与平凉社会:科学视角下的正确认识和工作

伊斯兰教与平凉社会:科学视角下的正确认识和工作

时间:2024-04-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阿拉伯人改变这种苦难的渴望中,产生了伊斯兰教。另一方面,从宗教产生的历史根源进行分析,宗教现象的存在具有其现实性和长期性。

伊斯兰教与平凉社会:科学视角下的正确认识和工作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尊重历史,把握现实,正确看待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工作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看待和分析现实存在的事物,把握其规律,事物的发展方向要有前瞻性,引导社会向有利于人类社会、公共价值实现的方向发展。以此为思想出发点,分析和看待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工作,则应正确把握好这样几个问题:

(一)伊斯兰教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与其他宗教一样,是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和重要的精神生活方式,它以其特有功能并以社会群体和文化思潮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它伴随人类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而必然地、现实地、长期地存在

宗教是人类意识活动最早的形态之一,也可以说宗教是区分“人”与“非人”的界限,宗教伴随人的产生而产生、又伴随人的存在而存在。宗教产生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愚昧、困苦和生命本身。愚昧揭示着宗教产生的自然根源。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许多自然现象尤其是极端自然现象如地震海啸火灾、火山爆发、台风、干旱等面前,人类感到了自身的渺小,产生对自然力量的恐惧感、神秘感和敬畏感,以至相信具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灵——上帝、真主、佛、道在导演和操控自然,从而以这种假想解释这些现象、填充认识的空白、祈求神灵的保佑,以增强战胜自然的信心或顺受自然现象带来的结果。困苦揭示着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矛盾就是不平等。这种关系往往给既得利益者带来一种喜悦的意外,也给丧失利益、处在困苦之中的人带来绝望或幻想。他们或是希望得到神灵的保佑并发展既得利益、或是无奈地相信自己困苦境遇的天定、或是幻想得失的轮回和报应以求心理的平衡、或是祈望有神力的帮助而改变悲惨的现实等。从困苦的方面说,宗教就是人们因自身力量的渺小无法达成愿望而祈求奇迹降临所产生的认识现象。如伊斯兰教的诞生就是阿拉伯人对苦难抗争的结果。穆罕默德年代,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共同生活在阿拉伯半岛,当时犹太文化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和完善,而阿拉伯社会还处于蒙昧状态,统治集团生活腐化堕落,阿拉伯人受到犹太人排挤,没有地位、没有文化,蹈入抢夺财物、血亲复仇、酗酒、活埋女婴、文盲充斥的苦难当中。在阿拉伯人改变这种苦难的渴望中,产生了伊斯兰教。生命本身揭示着宗教产生的人性根源。它揭示了人生命的有限性、追求的无限性,体现着对人的终极关怀。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机能的基础,属于人类精神整体的深层次,涉及的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终极无限的方向,指向一种无条件的终极关系,从而走向信仰。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性都具有不可从根本上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这种有限性构成人类追求无限的人性基础,人对这种无限性和对神圣价值尺度、超越自我的追求体现在了包括宗教在内的多种信仰当中,成为人性追求的价值理想。从以上对宗教产生进行的根源性分析,其结论当然是宗教的产生是必然的。从宗教存在的现实性、长期性考察:一方面,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宗教的存在,而且信仰宗教人数呈增加趋势,世界人口中,信仰宗教的比例近80%。以伊斯兰教为例,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20年间,世界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由2亿增加到5.5亿;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10年间,人数增加到7.2亿;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10年间,人数增加到9.5亿;20世纪90年代的10年间,人数增加到12亿;目前,全世界穆斯林人口达到14亿左右,占到全世界总人口60亿的近25%。平凉伊斯兰教信众数量在新中国成立前为8万人,现达到16.3万人,也呈增加趋势,寺坊数量增加也很快。另一方面,从宗教产生的历史根源进行分析,宗教现象的存在具有其现实性和长期性。从自然根源上进行分析,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科学领域解释了许多人们过去不认识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意识普遍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普遍增强。但所有这些,还远远没有穷尽自然界本身,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和规律尚不为人类所认识和掌握,人们在大自然面前仍然显得那么幼稚和无奈,对大自然的认识、改造将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和目标。因此,只要自然世界还那么五彩斑斓和神秘莫测,宗教就会伴随人类的想象而存在;只要人类的认识无穷尽,宗教就会填充认识和理想的空白。从社会根源上进行分析,人对人实施剥削的社会剥削制度已经消失,但生产资料占有、社会分配关系上的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区域差别、弱势群体、不公平竞争、战争等矛盾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困苦也还存在。因此,马克思说:“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才会消灭。”从人类发展的阶段来看,这种“极明白而合理”的社会关系的建立还很遥远。从人性根源上进行分析,人类对其生命的有限性、人性的局限性特征所构成的追求的无限性这一人性基础是无法逾越和改变的。经济学家给人下的定义是“人是经纪人”,即人是趋利的,人的追求无限。这也就成为宗教存在的人性基础和根源。周恩来曾指出,信仰宗教的人,不仅社会主义国家里有,就是将来进入共产主义,是不是就完全没有了,现在还不能说得那么死。

(二)理性看待宗教存在的客观性,正确把握宗教工作的一般方法,是做好宗教工作的关键

1.宗教存在发展的客观性和特征决定了我们应当确定怎样的宗教政策。第一,宗教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存在于思想深处的这种内在信仰,是没有办法运用诸如行政、司法、武力等外在的力量令其完全统一于某一种形态的,如果运用这种力量和手段对宗教进行抵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马克思曾说:“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宗教需要,就像实现自己的肉体需要一样不受警察干涉。”第二,宗教问题往往与民族问题存在密切联系,一些民族以“全同门教”的形式用宗教信仰和习俗联系着本民族的特征、习惯和思想意识,所以如何对待宗教信仰与如何对待某一民族问题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第三,宗教信仰一般以群体和思潮的形式存在于社会,具有较广泛的群众性,慎重且正确对待群众问题,是任何一个政党都必须重视的问题。第四,宗教具有国际性特征。随着现代信息手段的发达,宗教群体、宗教传播的领域迅速扩大,宗教矛盾也往往会蔓延到世界。第五,宗教的存在具有长期性。(www.xing528.com)

2.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信仰自由。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制定了新时期宗教政策,其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内,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这也就成为宗教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3.做好宗教工作的基本方法就是认真贯彻信仰自由的基本政策和四项原则。历史上,我们曾发生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宗教,甚至意图消灭宗教的行为,伤害了部分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有着深刻教训。通过拨乱反正,人们对待宗教的方法已步入理性轨道。但受长期以来对宗教宣传偏激思想的影响,至今一些人对待宗教仍持过于苛刻的态度,或者给予一种不闻不问的冷漠态度,或者抱以商业利用的态度搞宗教搭台经济唱戏,或者单纯、偏激地对宗教采取阻止、排斥、防范态度,长此以往只能对宗教工作带来害处。做好宗教工作,就要认识宗教存在的客观性及其一般特征,贯彻落实好党的宗教政策。我国的宗教政策,就是在宗教信仰自由这一核心内容下,贯彻好四项原则,即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原则。

(三)分析把握伊斯兰教的社会积极功能,运用科学方法开展引导、服务、管理工作

伊斯兰教与其他宗教一样,一般来说具有五个方面的社会积极功能:一是社会稳定功能。如伊斯兰教在与儒学融合中提出的“二元忠诚”等思想,具有维护与稳定现存社会制度和社会政治秩序的功能。二是整合社会群体的功能。宗教以共同崇拜、信奉一个经典、整齐一律的礼仪规范为纽带,使社会中不同的个体、群体或各种社会势力、集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形成内部的团结和思想感情的认同。三是形成善良行为规范的功能。以神的名义形成宗教律法规范、教徒行为规范、宗教道德规范,如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圣训》等,使信众在敬畏中约束自身不良行为。四是心理安慰功能。即通过宗教信念,以虚拟的方式(如念经祈祷等)把心理上的不平衡调整到平衡状态,由此使人在精神上、行为上、生理上达到有益的适度状态,以有益于人生。五是美感功能。宗教能给人一种圣洁的心境,感受到庄严美,如伊斯兰教诵经声等可给人艺术美的享受。从伊斯兰教本身的特点看,可包括这些方面:一是外来性。回族作为中国伊斯兰教的10个民族(回族1000万人,东乡族38万人,保安族1.3万人,撒拉族7万人,哈萨克族112万人,维吾尔族720万人,乌孜别克族1.5万人,柯尔克孜族14万人,塔吉克族3.3万人,塔塔尔族5000人)之一,在其民族形成之前就有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传入中国并逐步形成回族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在既已形成的穆斯林民族中,它又起着重要的凝聚作用。这种外来性特征,决定了伊斯兰教在其基本内容方面的统一性,也决定了伊斯兰教与整个伊斯兰教世界的根本联系和统一。宗教工作必须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二是封闭性。伊斯兰教不向非穆斯林宣读教义,其宗教活动只在其信众内部进行,使很多非穆斯林对伊斯兰教不了解,甚至对其聚礼、会礼、忌日等大型活动不理解,简单看待。或对其特殊的宗教习俗不了解、不理解,容易造成误会和矛盾,形成民族矛盾,破坏民族团结。三是教派门宦较多。包括平凉在内的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的派别较多,大体有三大派别、四大苏非教团及其四十多个分支门宦。在平凉主要存在格底目、伊赫瓦尼两大派别,哲赫忍耶、嘎德忍耶两大教团及其近10个分支门宦。教派与门宦在管理制度上不同。教派内部没有严格的组织,仅以清真寺为中心,各寺之间一般没有从属关系。而门宦则上有教主、道堂,下有坊寺、拱北,具有严密组织,教主一呼百应,教众遵从不渝。教派与门宦在基本信仰上是一致的,均以《古兰经》为唯一经典,以“五件天命”和“六大信仰”为纲领。但由于对《古兰经》注释和“圣训”的理解不同,对“道乘”和“教乘”有不同认识和侧重。三大派别中,格底目派比较温和,以团结为重,不主张互相批驳攻击。以西道堂为代表的汉学派重视发展经济和教育事业,亦主张各行其是。伊赫瓦尼对门宦持有异议,并有所批驳。历史上,各门宦之间由于教派分化矛盾这一根本原因,相互排斥,争议激烈,这种相互指责、互相排斥、互不相容的纷争,往往导致流血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四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伊斯兰教具有现实性,是一个善于适应当地文化习俗,能融合其他传统文化的宗教。伊斯兰教在传入中国的1300多年中,必然地在很多方面实现了“中国化”,这是适应的结果。五是具有重视商业贸易的特征。伊斯兰教产生于经商贸易的历史根壤,历史上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曾垄断海上航运和与中国的贸易。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也是通过水、陆路经商贸易渠道进行的。平凉穆斯林善于经商,并已形成民族传统。他们经营贸易的主要行业包括皮毛制革业、手工业饮食业、屠宰业、运输业等。农村群众在农闲时,大多要从事一些经营业,如饮食服务、牛羊贩运、屠宰等。六是崇尚洁身净心。洁身养性是伊斯兰教信众的共同信条。伊斯兰教将这一信条与自己的宗教融为一体,并在教义中作了诸如穆斯林每7天要一大净,平时每天5次礼拜要一小净,凡似鹰嘴而食肉的禽类不能食,凡不食草的、非反刍的、非四蹄的、性情恶的兽类不可食,水产品可食有腮、有刺的鱼,虫类只有蝉可食,不能吃自死之物,不能吃妄杀之物,不能食动物血液,不能饮酒等。穆斯林洁身养性的习俗特点,对群众养成清洁习惯起了很大作用。七是忍耐艰苦和接济贫穷。伊斯兰教主张安贫乐道、不贪财求荣。要求不可让有求者空手而归,多少不拘,哪怕是半只椰枣;规劝人们接济骨肉,邻里和睦,热情待客。主张为官不能骗民,从政忠于职守,否则要受到清算和惩罚等。这些良好风尚,都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八是争取民族平等,反对压迫歧视。穆斯林具有团结一心、反抗歧视压迫的精神。清代多起穆斯林民族起义正是这种传统精神的写照。同治年间平凉境内的回族起义,持续时间之长,斗争之激烈,都说明穆斯林为反抗压迫不怕牺牲的可贵精神。总之,伊斯兰教与其他宗教一样,具有其特定内容,也具备自己宗教生活的特点,其生活及活动形式与社会管理、社会共同规范有着联系。且一般来说,伊斯兰教与其他宗教一样,对社会具有积极作用,如惩恶扬善、同情弱者、主张社会公正公平、倡导共同的道德信仰等。对于宗教的看法,不能将其作为社会主流思想以外多余的东西,简单采取对立、抑制和扬弃的办法,而要认识、顺应和把握、发挥其在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中的积极作用,在引导和规范中促其与社会相适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