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王静斋在平凉的生活、抗日和学术活动
王静斋(1879—1949),名文清,以字行,经名叶尔孤白,出生于天津一阿訇世家,现代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经学家、翻译家。与达浦生、哈德成、马松亭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名阿訇”。1941年至1945年在平凉从事伊斯兰新式教育并进行重要的学术活动。
1894年,王静斋开始接受经堂教育,学习阿拉伯语及波斯语,学习经训、教义。1895年至1903年,先后在天津、北京数个清真寺求学,逐步产生了革新教务的思想。1905年在河北安商村于勉翁门下学习并“穿衣挂帐”,首任大兴县白塔村南寺阿訇。1907年受聘北京崇文门外花市清真寺教长,并开始起草《中亚字典》。1910年至1913年,在辽宁开原开学,并阅读许多汉文进步书籍,拥护孙中山三民主义及辛亥革命,加入国民党,撰写小品文字投稿报刊。1941年赴山东东潍县执教并翻译《回耶辩真》,成为当时伊斯兰学者必读书籍,从此开始了一生的著述事业。1915年至1921年,先后在北京地安门外什刹海清真寺、磨刀胡同清真寺等开学任职。1922年至1923年,前往阿拉伯地区考察伊斯兰教,并考入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深造,为推广新式教育做准备。1927年,在天津清真北大寺创办《伊光》日报,自任总经理兼编辑、记者,至1939年2月,出刊12年之久,共办100期,每期2000份。《伊光》日报成为研究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的宝贵资料,在中国伊斯兰报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30年1月,他在《伊光》报上发表《评论》,提出“假若《马克思全集》《列宁丛书》人手一篇,均悉其义,则中国各省绝少任何反动也”。从中反映出他的民主进步思想。1935年至1940年,王静斋除受聘山东等地清真寺开学阿訇外,翻译了《伟嘎业》全部,译定《回教遗产继承法》《回教亲属篇》、撰写《回教法学通论》等。1937年,开始重译《古兰经》。抗战爆发后,在郑州组织成立了中国回教抗日救国协会,在《伊光》报上发表了大量抗战文章。之后往四川讲学并继续译经工作。1941年,王静斋携家眷到达平凉。在平凉期间主要活动有:一是在达浦生校长邀请下,参与“平凉伊斯兰师范学校”办学和教学工作。并负责学校阿文专修班的教学。以旅平寺为依托,在白心斋阿訇的协助下,培养中、阿兼通的教务和翻译人才。通过努力,培养了一批出众人才,如陈克礼(翻译有《圣训经》等著作,后为中国伊斯兰经学院教师)、马贤(后任中国伊斯兰协会副会长)、龚清智(后任中国伊斯兰协会秘书长,《中国穆斯林》主编)、王正品(后任北京师范大学阿文教授)等。二是1941年受聘旅平寺阿訇,在讲经宣教的同时,宣传、倡导和推动新式教育。新民小学及解放初由旅平寺募捐创办伊光回民小学(取王静斋《伊光》日报名),即现平凉一回中的前身,就是在这种新式教育的思想影响下创办的。三是进行《古兰经》原典翻译和注解,这是王静斋学术生涯中最有影响的活动。1932年,王静斋出版了文言体《古兰经译解》(甲本,王文清译,中国回教促进会出版)。这是由中国穆斯林翻译的第一部《古兰经》,也是由阿拉伯文原典翻译的第一部《古兰经》。1941年王静斋到达平凉后,即对其在四川期间以经堂语体据原典翻译的《古兰经译解》(乙本,由宁夏私人出资石印)进行了校注,于1942年石印60部。在平凉期间,王静斋又以语体文形式,对《古兰经》依原典进行译解,并于1946年由上海永祥印刷馆印行。王静斋的《古兰经译解》甲、乙两本流传不广。《古兰经译解》丙种本一方面以现代语体翻译,另一方面其注释包括“略解”和“经解”两部分,即在注解后综合性注释称“略解”,此外还有1943条单独的“注解”;对经文涉及的问题旁征博引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称“附说”。因此,丙种本因有注释、附说,加之语体形式,便于阅读理解,深受穆斯林和读者的称道,此本流行很广。(www.xing528.com)
1945年抗战胜利后,王静斋先生重返内地,先在安徽寿县任教,之后到西南诸省考察,于1948年下半年出任台北清真寺阿訇,1949年重返大陆,1949年5月25日归真。王静斋先生毕生从事伊斯兰教学术研究,译著极多,被誉为“现代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大师”、“学贯古今中外、品学兼优的伊玛目”,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代宗师。特别是他以文言文、经堂语、白话文出版甲、乙、丙本三种不同文体的《古兰经译解》,在学术界影响很大。尤以在平凉期间以白话文译注的丙种本,深受中国穆斯林的欢迎,被视为最实用的汉译《古兰经》,至今成为广大穆斯林学者的教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