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伊斯兰教与平凉社会:历史沿革与行政调整

伊斯兰教与平凉社会:历史沿革与行政调整

时间:2024-04-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吐蕃不久背盟进犯邠、宁、泾、陇等州,双方又约定在平凉会盟。明代平凉府辖泾州、静宁州、固原州及平凉县、华亭县、崇信县、隆德县、镇原县、灵台县、庄浪县“三州七县”,属陕西布政使关内道。1958年12月撤销平凉、华亭两县并入平凉市。1983年7月,撤销平凉县,恢复县级平凉市。

伊斯兰教与平凉社会:历史沿革与行政调整

一、平凉社会

(一)历史沿革

平凉市位于陇山东麓、泾河上游,居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关中西去北上古道要冲,又依六盘山、三关口之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丝绸之路”必经重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秦昭襄王嬴则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上郡,今平凉全境入秦之版图,属北地郡(治所义渠,今庆阳西峰)。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平凉改属安定郡;东汉又并泾阳入朝那,平凉属凉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乌氏二县;东汉后期,汉与羌人战事频繁,安定、北地、上郡所居者四处迁徙,人口锐减,仅安定郡人口由西汉的14万多减少到不足3万。三国时期,曹魏于郡上设州,平凉属雍州安定郡,恢复泾阳县;华亭、阿阳、成纪分属扶凤郡、广魏郡、天水郡。西晋时又废泾阳县,新置都卢县,平凉东部属朝那县,西部属都卢县。十六国南北朝的纷乱时期,平凉先后属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后秦与大夏时期,战乱频仍,州郡所置县治立废频繁。前秦永兴二年(358),大将苻坚欲进攻前凉,置平凉郡(最初治所在高平镇,后在鹑觚,今灵台),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建元十二年(376),前秦灭前凉,置平凉郡于今宁夏彭阳境,辖今崆峒区和华亭、崇信等地域;成纪、庄浪分属天水郡和略阳郡。以后,前秦苻坚曾以平凉为根本,向后秦反攻;夏赫连定也曾继皇帝位于平凉。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在今市境西北部安国镇治平凉县,属原州长城郡。这是平凉县(今崆峒区)建制之始。隋初,出现“数县并置”、“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隋文帝开皇三年(584)遂并小为大,废郡置州。大业元年(605),又废州置郡,今崆峒区为平凉郡,置灵台县后又并入鹑觚,分安定县与鹑觚县部分置良原县(今灵台县梁原乡),置华亭县于今华亭,今崇信县分属阴槃县与良原县。成纪属天水郡,今庄浪县分辖于成纪县和陇城县(今秦安)。唐武德元年(618),全国为10道,平凉属关内道,今崆峒区和崇信部分属原州(宁夏固原),阴槃(今崇信北部)、鹑觚、安定、良原(今崇信南部)属泾州,华亭县属陇州(今陕西陇县),成纪属秦州,今静宁北部和庄浪县为牧地属南监牧使,灵台属岐州,朝那县并入临泾(今镇原)。“安史之乱”中,吐蕃边防因平乱空虚,大举攻占唐地。代宗元年(763),吐蕃侵占泾州,今平凉辖区除灵台外,全部被占领,直至宋真宗时才收复失地,历经近200年之久。其间,于建中四年(783)唐与吐蕃在清水县会盟,约定“唐地泾州右尽弹筝峡……”,按盟约今崆峒区安国西为唐朝的疆界。但吐蕃不久背盟进犯邠、宁、泾、陇等州,双方又约定在平凉会盟。唐贞元三年(787)4月19日,唐与吐蕃会盟于崆峒区城北泾河之滨的虎山脚下,没有形成盟约便被埋伏的吐蕃兵包围,发生了“平凉劫盟”事件。唐贞元四年(788),恢复平凉县建制;同时,陇右节度使李元谅恢复潘原城,修筑崇信城。唐贞元十九年(803),原州从灵台百里移治平凉城。宪宗元和四年(809),移行渭州于平凉。广明初年(880),乘黄巢起义、天下大乱之际,吐蕃再次攻占平凉城,中和四年(884)收复为渭州治。唐末,李茂贞据凤翔称岐王,渭州属于岐,历后梁,今静宁、庄浪县境仍被吐蕃占领。唐明宗天成元年(926)灭岐,渭州属后唐。后唐清太二年(935),以平凉安国、耀武二镇复置平凉郡,属泾州;后晋天福五年(940)改属渭州。宋代仍为渭州治所,属泾原路,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驻地,与西夏接壤,是当时的军事重镇;至大观二年(1108),共领泾州、原州、渭州、西安州、会州和德顺军、镇戎军、怀德军等“五州三军”,成为区域政治军事中心。徽宗政和七年(1117),置平凉军,设节度使。至宋末,今平凉市所辖七县始联为一体,再未发生大的变化。金代开六盘道,大定二十七年(1187)始置平凉府,辖五县,属凤翔路,今崆峒区为府治所。元代仍以平凉为府,辖三县,属巩昌总帅府,并入潘原县,自此泾州辖泾川、灵台两县,平凉府辖平凉、华亭、崇信三县。明代平凉府辖泾州、静宁州、固原州及平凉县、华亭县、崇信县、隆德县、镇原县、灵台县、庄浪县“三州七县”,属陕西布政使关内道。明太祖从巩固其皇权需要考虑,在全国遴选名城要津,分封其24个儿子为中央政权的屏藩,封于平凉的安王朱楹即其第二十二子。安王于永乐六年(1408)就藩平凉,9年即亡,因安王无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元璋将原封于辽宁开原的其二十子韩王朱松改封于平凉,安王府改为韩王府。韩王在平凉共传十一世213年。由于韩王就藩平凉达二百多年,从而使明代成为平凉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明成祖朱棣为防止诸藩坐大成势、犯上作乱,削掉诸藩军政权力,实行“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平凉韩王的情况即如此。清初沿用明治,属陕西布政使司,府上设道,初为平庆固化道,咸丰九年(1859),设为分巡平庆泾固道,管辖平凉府、庆阳府、泾州、静宁州、固原州和平凉、华亭、崇信、灵台、隆德、镇原六县。同治末年改为平庆固化盐法兵备道,平凉县为道、府治所。民国元年(1912)废府,仍设道,州改为县。1914年,改陇东道为泾原道,辖平凉、泾川、华亭、崇信、灵台、静宁、庄浪、隆德、固原、海原、化平、庆阳、镇原、正宁、宁县、合水、环县共17县。1935年设平凉行政监察专员公署,平凉县为道、署驻地。1947年,甘肃省政府调整县等级,平凉为一等县,泾川为二等县,庄浪、静宁、灵台为三等县,华亭为四等县,崇信为五等县。1947年7月28日平凉解放,成立平凉分区督察专员公署,辖平凉、泾川、崇信、华亭、灵台、庄浪、静宁、固原、隆德、化平10县。1950年由县城内划出城关和郊区另设平凉市,其他建制未变。1958年12月撤销平凉、华亭两县并入平凉市。1961年11月恢复华亭县。1964年1月撤销平凉市,恢复平凉县。1983年7月,撤销平凉县,恢复县级平凉市。2002年9月,平凉撤地建市,原县级平凉市改名为崆峒区。现平凉市面积1.1325万平方公里,人口242万。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6.32万人,常住人口232万,其中城镇人口62.57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3人。全市辖一区六县,即:崆峒区(面积1936平方公里,人口49万)、泾川县(面积1486平方公里,人口32万)、灵台县(面积2038平方公里,人口23万)、崇信县(面积850平方公里,人口9万)、华亭县(面积1266平方公里,人口17万)、庄浪县(面积1556平方公里,人口42万)、静宁县(面积2193平方公里,人口47万)。全市现有回族蒙古族满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傈僳族佤族、东乡族、土族达斡尔族羌族撒拉族锡伯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保安族、裕固族、独龙族赫哲族等3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6.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3%,其中回族16.3万多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8%,分布在全市各县(区)。崆峒区的大寨、上扬、峡门、白庙、寨河、大秦、西阳和华亭县的神峪、山寨9个乡为回族乡,共有110个回族村,530个回族社。平凉是甘肃最大的回族分布地区之一,回族人口仅次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崆峒区回族人口仅次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作为非回族自治地方,分布回族群众如此之多,这在我国回族散杂居地区是比较少见的。

(二)自然资源

全市海拔在890到2857米之间,年均气温8.5℃,降水量在450到700毫米之间,平均降水量511.2毫米。平凉全年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环流影响,平均风速2.16米/秒(2级),多年年均出现最大风速17米/秒(8级)9次,年内最多25次,形成明显的与川道走向一致的地形风。全年春、夏季为106天,秋季为77天,冬季为182天。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属于泾渭河冷温带亚湿润区。在农业气候区划中,属于陇东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

平凉是甘肃省主要农林产品生产基地畜牧业、经济作物生产区,包括小麦玉米谷类荞麦油菜、胡麻、林果等。旱作山区盛产胡麻、葵花、土豆、莜麦和豆类等;阴湿山区林草茂盛,是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目前全市肉牛存栏量达到100万头,年交易各种畜皮200多万张。中药材主要有党参黄芪、大黄、贝母、冬芪等150多种。川区以果菜为主,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30多万亩,果产量70多万吨;蔬菜种植面积70万亩,山药百合蕨菜等极有地方特色。全市有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5个,总面积7.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森林面积480万亩,森林覆盖率22.6%。植物种类有51科、84属、254种,野生动物40多种。煤炭石油石灰岩等矿产资源在省内具有比较优势。华亭煤田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煤层最厚的地段,总面积150多平方公里,煤层厚度达28.7米,探明储量34.7亿吨,不仅是优质动力用煤,而且也是目前我国最好的气化用煤。石灰岩资源总储量约30多亿吨,探明储量为3亿多吨,主要分布在崆峒区和华亭县。另有黏土石英砂等,主要分布在华亭县,开采利用历史较早。(www.xing528.com)

平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现已发现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址465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5处,文物馆藏有3万多件,其中国家级以上8000多件。道教圣地——崆峒山、西王母降生处——回中山、伏羲诞生地——古成纪及古灵台等驰名中外。平凉也是针灸鼻祖皇甫谧、唐代名相牛僧儒、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和吴璘、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的故乡。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名人较多,是寻根访古、观光旅游、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三)经济社会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1.8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1.82∶46.91∶3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0.5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8.7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2.51亿元。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10504元。三次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8.04%、45.37%和36.59%。具有优势的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到生产总值的48%。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3.42%。农业发展方面,粮食播种面积488.1万亩,平均亩产182.54公斤,粮食总产95万吨;果树经济林面积达到153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70.76万吨;蔬菜种植面积58.62万亩,蔬菜总产量98.03万吨;肉牛存栏65.1万头,出栏38.1万头,肉类总产量7.59万吨。工业经济方面,有重点工业企业25户,重点是煤电产业。煤炭产量2200万吨,增加值完成38.2亿元;发电量完成65亿度,增加值完成10.13亿元。投资方面,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6亿元。主要领域是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商贸业等。消费市场方面,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98亿元,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59.73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28.26亿元;外贸销售总额3.58亿元,出口创汇完成1491.4万美元。财政金融方面,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为30.78亿元,地方收入13.02亿元,支出水平为85.86亿元。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26.59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02.29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54.96亿元。生活水平方面,全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66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3136元。农民收入中,经营性收入1237元,工资性收入1459元,转移性收入287元。交通、邮电方面,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增加值8.9亿元;完成公路客运量3035万人,货运量2058万吨,客、货运周转量分别为15.35亿人公里和49.06亿吨公里。全市各类汽车保有量为7.31万辆,其中轿车2.219万辆。固定电话用户22.3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9.65万户,电话普及率52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7.36万户。社会事业方面,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664所,在校学生44.95万人。各种艺术表演团体8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8个。县级广播电视台7座,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3345公里,广播综合覆盖率97.73%,电视综合覆盖率94.58%,有线电视用户达7.83万户。共有卫生机构1092个,床位7208张。六项主要污染物均控制在目标值之内,大气环境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为每标立方米0.09毫克,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每标立方米0.025毫克,二氧化氮年日均值为每立方米0.024毫克。泾河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16.7%,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总体来看,平凉社会具有区位独特、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资源相对富集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社会发展较快,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取得了明显发展和较大提升。同时,平凉又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市,各个方面与发达地区均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全市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四三二一”战略思路,即加快建设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基地、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及出口创汇基地、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四大基地”;建设西电东送枢纽、陕甘宁交汇区交通枢纽、西(安)兰(州)银(川)几何中心物流枢纽“三大枢纽”;建设西部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和西部循环经济示范区“两个示范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市。提出了全市在煤电化、基础设施、现代农业、城市建设和管理、旅游产业、民计民生上实施“六个集中突破”的要求。随着这些思路、措施的深入落实,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将会有一个新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