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疗救现代人心与保护生存环境的结合
早在少年时期,圣严法师在目睹了社会动荡、国家混乱和人民生活艰难的种种乱象之后,认为教育是挽救社会人心的重要手段,“要想国泰民安,一定要从挽救人心做起,挽救人心,则需从教育着手。所谓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课程,应重视于佛教的信仰,那就是用因果的观念安慰人心又鼓舞人心,也就是所谓:‘欲知过去事,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事,现在做者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安分守己,尽其在我,努力不懈。既不逃避现实,也不推诿责任,面对一切的问题,用慈悲、用智慧,来纠正它,改善它。”[44]心、境关系问题,历来被佛教重视。传统佛教片面强调“治心”,在中国古代当然有治世被儒家独擅,佛教若参与必遭更严重排斥之理由。而且,治心也确是佛教的特长。然而,如杨惠南教授所说,依缘起论,人与人,人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彼此是不可分割的一体,片面的治心而达致的心净,其效果是有限的。[45]佛教也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善其教,环境与社会的污染也必然渗透到教内。因而人间佛教不但重视治心,而且也重视治境。建设人间净土从心的净化做起,但人间净土本指良好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因此印顺说:“正确的出世观,是必然的配合着世间的净化。”[46]
禀着对心、境关系的深刻认识,从1992年起,圣严法师就提出了以“心灵环保”为核心的四种环保运动,而后又提出“心五四运动”来疗救现代社会人心的过于急功近利、浮躁、混乱以至沉沦,改造社会生活,保护自然环境,以及两方面的紧密结合。
所谓四种环保运动,就是心灵环保、生活环保、礼仪环保、自然环保。它以心灵环保为主导,落实生活、礼仪、自然三大环保,由生活、礼仪、自然环保的实践过程,帮助我们的心愈来愈纯净,愈来愈光明,进而成就心灵环保。
1.心灵环保:即以慈悲心对待众生,用智能心处理事情。照顾自己、照顾社会、照顾大自然,使得你、我、他人都能健康、快乐、平安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之中,不受困扰及污染,保持我们心灵环境的纯净与安定。法鼓山积极地将圣严法师所提出的三种落实方法:诚心、慈悲、谦虚,通过不同传播渠道及身体力行,举办一系列心灵环保讲座与活动,期待每个人的内心充满对于生命的感恩和慈悲,就会将努力的成果奉献给他人。法鼓山为了协助社会大众,于面对现代复杂的环境、激烈的竞争以及高度的工作压力下,能保持平和的心境、清楚的头脑、持久的耐力、宽宏的视野及有效率的行动,规划系列禅修课程,让不同需求的学员获得禅修的利益。目前,依不同进修时程、主题或对象(包括社会菁英、行政主管、教育界人士、教师及大专青年等),法鼓山平均每月受理20场以上的指引课程,全台湾约有超过10000人次学员受益。1992年,法鼓山在台湾举办了15场演讲,在各地举办多场心灵环保、净化人心的主题园游会,成功地传达心灵环保的观念。2001年,圣严倡议在全台湾开展大好年活动,提倡说好话、做好事、转好运,受到全社会的积极响应。2002年9月,法鼓山举办心灵环保博览会,圣严发表《心灵环保全民宣言》,希冀集合与心灵环保相关的,各种各样的团体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心灵环保的内容,“让心灵环保这项运动及观念能够普及到台湾每一个人的心中,使得每一个角落能够响应心灵环保这项运动”[47]。仅2005年一年,在花莲、宜兰、台北、屏东、高雄、桃园、基隆等地就举办了23场心灵环保车系列活动,如心灵环保禅修体验班、礼仪环保佛化奠祭宣导系列活动、好山好水好环保活动、为自己健康加分讲座、自然生态体验亲子活动、台湾海洋处全国净洁活动、自然环保文山农场一日禅。
2.生活环保:即在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要养成少欲知足、勤劳、简朴、整洁的生活习惯。不要浪费资源及能源,不要制造垃圾污染及各项污染。只有这样知福、惜福、培福、种福,才能最后有福。法鼓山提倡旧物新用、儿童玩具及书籍交换,并推广环保厨房、环保饮食、环保餐具、环保购物袋、环保日用品、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鼓励办公室里一纸至少两用,然后集中再生,成为再生纸。以此法使该用需用的东西与资源能重复再利用,用到不能用为止,让我们的资源能永续不绝。
3.礼仪环保:要做到身仪的礼让、礼敬,口仪的赞美、慰勉,心仪的真诚、恳切。从个人观念的净化开始,使礼仪由内心发起,形诸于外,通过行为的净化,以心仪、口仪、身仪减少彼此的磨擦,消弭彼此怨恨,促进人我和谐,社会祥和,造就一个繁荣、安全、安定,彼此共存共荣的文明社会。1994年起,每年开展了佛化联合祝寿、联合婚礼、联合奠祭。佛化联合奠祭倡导佛化的临终关怀,提倡节约简化而隆重庄严、祥和的佛事,以佛教信仰关怀亡者,安慰生者,让生死两安。佛化联合祝寿倡导佛化的伦理孝道,及敬老尊贤的风气,推广朴美、简单的祝寿仪式,以佛教信仰来增进年长者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佛化联合婚礼倡导佛化家庭,推广简单隆重的结婚仪式,以佛教信仰来促进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通过这些持续的活动,让礼仪环保理念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在社会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4.自然环保:把自然环境当作是诸佛的法身,为我们说法,赐我们恩惠,体认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任何资源必须珍惜使用,不可浪费污染,自然环境必须加以保护尊重,不滥捕滥杀,改变已往的放生护生观念,更多地去保育、养护动物,才能长长久久覆育万物,维持永续。“9·21”地震及纳莉风灾后,为重建家园、维护台湾美丽的山林景观及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法鼓山响应“行政院农委会”发起的认养造林活动,完成认养台中大肚乡万陵段5000棵相思树义务。2000年8月,圣严法师受邀参加联合国千禧年世界宗教暨精神领袖和平高峰会时,除特别在会中呼吁全世界的宗教及精神领袖们不仅要为环保工作的成功祈祷,更应该亲自投入外,发表环境保护的主题演说,获得巨大响应。(www.xing528.com)
1999年,圣严提出了“心五四运动”,作为“21世纪的生活主张”,其定位“是一项精神启蒙运动”,是四种环保的具体落实和深化,是佛法的人间化、人性化和生活化。[48]所谓“心五四运动”是指“四安”、“四要”、“四它”、“四感”、“四福”这五项内容,是把佛法普遍地运用在生活中,所以是生活化的佛法:因为佛学是以提升人性为本,所以是人性化的佛学:因为佛教是属于人间的,所以是人间化的佛教。[49]
其“四安”,即提升人品,建立新秩序的主张——安心:在生活中少欲知足,安心于事。安身:在工作生活中勤劳节俭。安家:在家庭中相爱相助,彼此关怀、彼此奉献。安业:安于身、口、意本分,在工作中敬业乐群。其内容与西方新教伦理有相类之处,也吸取了儒家伦理的因素。
“四要”,面对烦恼,安定人心的主张——要认清自己的“需要”,化解个人欲望的“想要”,一般而言,需要的才要;想要的倒往往不重要。这样才能够做到:能要、该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该要的——绝对不要,保证自己人生的方向感,保持内心的平安无恼。这具有超越性的内涵,但面临实际问题的时候,要与不要之间的界限据此还往往难于区分。
“四它”,解决人生困境的主张——面对它:正视困难存在,不自欺欺人。接受它:接受困难事实,不怨天尤人。处理它:用智能处理事情,用慈悲对待他人。放下它:尽心尽力就好,不计成败得失。对感情的问题用理智来处理;对家庭的问题用伦理来处理;即使发生了了不得的大事,也要让时间来化解淡化;如果真无法避免的倒楣事,那就只有面对它、接受它,也就等于处理了,不必为之担心放不下。
“四感”,帮助自己成就他人的主张——感恩、感谢、感化、感动。感恩:态度恭敬的,而不是自以为的施恩者,不期望回报。接布施的人,要把对方当作恩人,感念他的恩德,彼此奉献、报恩。感谢:感谢的心来接受顺逆助缘,感谢别人给我们激励的机会。感化:用佛法感化自己。知惭愧、常忏悔,以慈悲智能来感化自己。感动:用行为感动他人。从自己做起,以自己学佛的悲智来感动人。
“四福”,增进全人类福祉的主张——知福、惜福、培福、种福。知福才能知足、知足才能常乐。惜福:珍惜拥有、感恩图报。惜福就是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健康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一切资源。不要伤害名誉、品德、理想等。培福:享福非福、培福有福,培福就如同把今生得到福报种到田里边,培养出更多的福报。享福未必是有福,福报享尽之时,苦报就会降临。“种福”:成长自己、广种福田。为了要种福,必须要成就自己,在知识、人格、智慧,以及技能各方面都要有增长,才能有更多的资源来种福。
这些要求体现了人间佛教的理想人格,但如缺乏修行体验,普通人要真正做到是十分困难的。但圣严认为,四种环保的根本内涵都是佛法的深刻体现。心灵环保的“心”就是佛法。礼仪环保正体现了佛法重视包括戒律、威仪、持戒在内的律仪精神,是佛法的根本基础。生活环保,就是佛法生活化,用佛法来潜移默化人的生活。自然环保,以佛法来讲,一个人的身心是正报,所处的世界环境是依报,依正二报就是自己的道场,每个人都要用正报在依报中修道,所以必须要爱护环境,就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总之,法鼓山的“四种环保”充分体现了人间佛教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身身与心的真切关怀和理性态度,为现代人在浊世迷尘中点亮了一盏智慧的明灯,并彰显出法鼓山与佛光山、慈济等台湾人间佛教教团的不同特色。尽管这属于菩萨道历来难行,但圣严主张通过“三大教育”,一步步去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