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圣严法师的人间净土思想-当代人间佛教观点

圣严法师的人间净土思想-当代人间佛教观点

时间:2024-04-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圣严的人间净土思想既有对前人思想的传承又有结合了时代需求的创新,是包含了丰富义理和修行实证在内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体系。人间净土早已成为致力于建设人间佛教的佛教团体的共同目标,然而圣严法师对此有独特的诠释,他说:“人间净土的意思,是指我们现实的生活环境,就是净土。”

圣严法师的人间净土思想-当代人间佛教观点

第二节 圣严法师的人间净土思想

圣严是人间佛教的自觉推动者和实践者,他提出的人间净土思想是对人间佛教思想和实践的一大创造和贡献。他说:“法鼓山所提倡的人间净土,便是人间佛教的全面推动与普遍落实。”[5]圣严的人间净土思想既有对前人思想的传承又有结合了时代需求的创新,是包含了丰富义理和修行实证在内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体系。

1.关于人间净土的诠释。人间净土早已成为致力于建设人间佛教的佛教团体的共同目标,然而圣严法师对此有独特的诠释,他说:“人间净土的意思,是指我们现实的生活环境,就是净土。”[6]是和凡夫所处的如《阿弥陀经》所形容那样充满劫、见、烦恼等不净的五浊恶世相对立的世界。而“净土意思就是佛、菩萨等圣人所住的国土。是佛的功德所成的世界,也可能是佛的愿力所成的世界。其和我们的世界不一样的地方是无病、无恼、无苦的环境。”[7]他在另一处又强调净土是清净、和乐平安健康和丰富的地方和世界。[8]圣严认为无论是佛国还是人间,只要是清净、和乐、平安、健康和丰富的地方,哪儿都是净土。他说:“大家一向认为,净土一定是指佛的世界或是佛国,例如,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以及许多佛陀所介绍的他方无量无数的诸佛世界。其实,也有经典说到,净土就在人间。在信仰中,须弥山的北方,有一个郁单越;以及当来弥勒佛降临人间成佛之时,我们这个世界,也就成为人间净土。还有,在《维摩经》中说,只要人心清净,所处的世界就是净土;《法华经》中也说,释迦牟尼佛的净土,永远不会毁灭,那就是灵山净土,也就是在这个世界,有缘的众生就可以见到。”[9]这样,净土就不再专属于佛和菩萨了,而是属人属人世的了。圣严认为人间包括了两个层面意义:一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既指人类前后相续的关系,如父子、子孙;也指横向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相互之间的关系。他说:“人类的绵延叫人间。父亲之下有儿子、有孙子,从过去久远以前的祖先,一代代传到未来,一代代相传的关系叫做人间。假如人只有一代就没有了,这种间断叫断代。没有间断地一代代传下去叫人间。人间的社会一定是代代相传,承前启后,从传统的过去走向前瞻的未来,这样的历史过程叫做人间。人在开始以前、全部消灭以后,不叫人间。人间一定有人与人的活动,所以,人类便是人间;人类的相互关系,是人间。”[10]二是指拥有思考能力的人本身。人间由梵文翻译而来,叫摩奴者Manusya,中文就是思考及思考者。他援以经证道:“《立世阿毘昙论》卷六,解释‘人道’一词有八义:聪明、胜、意细微、正觉、智慧增上、能别虚实、圣道正器、聪慧业所生。这些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因为人有这些能力,可以分别、分析、记忆、思考,所以称为人。更重要的是六界众生之中,只有人是修行佛法的道器,也就是说人的身体是修行佛法的工具,而其它众生却不容易成为修行的工具。也正因为众生可得不同的身体,此生为人,来世不一定为人,故得人身时是最好修行的时候。……《大涅槃经》卷一八谓:‘人者名卅能多恩义,又复人者身口柔软,又复人者名有憍慢,又复人者能破憍慢。’其实应还有很多特性是人所具有的,如憍慢外还有嫉妒。或许其它动物也会有嫉妒心,但人的嫉妒心更强。其它的动物可能有怀疑心,但傲慢唯有人类才有。为何有傲慢?因为人有思想的能力,他是以自我为中心,加上判断,就比较会产生傲慢。”[11]从圣严对人与人间的解释可以看到,人是修行的工具这点,颇类于基督教的信徒是“神”的工具说法。而其“人间”已经蕴含了以思考能力为特征的自我和人与人之间的历史与社会的内容,内蕴了建设人间净土由己及人,由家到社会的立足点和基本思路。

2.人间净土是实现佛道的重要阶梯。圣严尽管认为只要是清净、和乐、平安、健康和丰富的地方和世界就是净土,没有方域之别,但是净土之间却是有层次之别的,人间净土是最基本的,然后是天国净土,他方佛国净土,最高的是自性净土。这一新的说法,把历来差异与对立很明显的天国与人间,传统净土宗禅宗的立场统一起来,构成了独特的阶位。他说:人间佛教“不是要否定他方佛国净土的信仰,而说十方三世诸佛国土的成就与往生,必须从人间的立场做起”[12]。“因为佛是在人间成佛,而成佛后教化对象是以人为主,而且所有众生中能修道成佛的只有人有可能,所以我们既然是在人间,又遇到佛法,当然要从人间净土开始着手。而也因为佛法的修行是从人的基础开始才成佛,所以若人都没做好,则成佛的可能性也没有了。”[13]人间净土是实现人间佛教的重要旨归,因此,人间净土的重点则是成人之教,以做人来成就佛道,“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法鼓山理念,正是以提升人的品质作为建设人间净土的手段和途径,它是太虚大师人成即佛成的思想在当代的直接传承和回应。

3.自心清净是人间净土的起点和基础。明确了人间佛教从人间净土入手的目标,那么,如何来开展人间净土的建设?人间净土又具体从什么地方入手?圣严指示了一条实际可行的途径:内心→家庭→团体一直到社会,最后造成人间佛国净土的世界。他说:“建设人间净土是从每个人的内心做起,每一个人要有行善的心,不要有自私的心。其次是照顾全家,希望全家人都能平安,也都能成为佛教徒,为让与自己有关系的人也都能念佛,都能行善,无自私心,如此由个人推展家庭内自到团体,渐成净土的世界。”[14]这俨然好似吸取了儒家修身齐家……之说养分的现代佛教版。他认为,从每个人内心做起就是要自净其心,断除贪嗔痴,不起贪欲、怨恨、嫉妒和痛苦等烦恼之心,使每个人的内心充满光明、祥和,呈现出清净之态。反之,“如果不能把自心中的贪、嗔、痴等种种烦恼放下,我们就不会见到净土。以嗔恨心看到的是罗剎世界,不是净土;以贪欲心看到的是饿鬼世界,不是净土;以怨恨、嫉妒心看到的是斗争世界,不是净土。要放下与不满意、痛苦、不自由、不自在相应的烦恼心,净土就会在我们面前出现”[15]。“因为心若清净,所见世界就是净土;心若不清净,生活的环境就是无边的苦海。”[16]和平安乐的环境,不在心外,而是在各人自己的心里。所以,如果在大家心中有了净土,人间环境才是净土。《维摩经》说:‘直心是道场’、‘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若能做到心中无私、无欲、无贪嗔烦恼;所见世界,便无一处不是净土。”[17]这样只要人的心念净化了,行为就能净化,就可体验到净化的世界。

4.自净其心的宗教修行。圣严对凡夫如何自净其心达致人间净土,提出可以通过多样的法门,既可以是念佛、参禅,也可以是持戒行善,奉献社会。他说:“凡夫可以见到净土,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也可见净土,参禅参到明心见性也可见到净土;如果既不念佛,也不参禅,而修行五戒十善,或尽责任、奉献社会,能与慈悲心与智能心相应,也能见到人间净土。”[18]

对于作为国际知名禅师的圣严而言,他把禅宗讲的自性弥陀阐发为最高阶位的净土,因此,禅修是他引领众生进行自心开发、修炼,却除烦恼,立证菩提的根本方式。首先,他对禅观及禅修方式作了现代而通俗的解释。他认为:第一,禅是清净的智慧。一般人有执著、有自我、有自利的聪明,是不清净的智慧。第二,禅是无染的心灵。所谓无染,就是没有分别、执著,没有带着情绪及自我中心的心理活动。第三禅是“无相”、“无住”、“无念”的精神境界。[19]进而,圣严指出,禅修就是要破除由自我意识引起的人我和法我相,而成就无我的悟境。他说:“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私、自欺、自怨、自慢、自我枷锁,才能海阔天空地任运飞翔。”[20]而“放下自私心、自我中心,这便是法鼓山禅修道场的根本精神,也就是大悲心起”[21]

其次,放下自我,消融自我的方法。一是以观念思想消融自我。主要破除贪、嗔、痴、慢、疑、见六种精神和心理的障碍。因为正是这六种心理才有了“我”及“我所”的执著,一旦消除了就是“无我”了。二是以方法技巧消融自我。第一步是炼心。把“散心”的我,变成“专一心”的我,并进一步达到“统一心”,即自我身心的统一,心念稳定,专注于事,忘掉身体的存在。自我与内外环境的统一,将我融化在环境之中,没有优劣之分及内外之异,达到自心的前念后念的统一,不知有前念后念,唯知住于现在的一念。第二步是破心。将有我的心粉碎,方法有二:用默照法,既无可止可定的心念,也无能观能照的心念,便成无念亦无心,亲见无我。用话头禅,不要任何回答,更要有勇气不断否定自己所发现的答案,最后虚空粉碎,桶底脱落。[22]

再次,在日常生活运用“四念处观”的禅修方法。在其禅观的理论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存在的主要精神问题心灵痛苦,结合现代人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工作方法,融摄了中国传统的“禅在平常日用中”等思想,创造性地把原来印度佛教及南传佛教中烦难、深奥的“四念处观”,化繁为简,融化在日常行为生活中,变得灵动活泼,易学易行。

这一针对性很强的“四念处观”包括:第一,观身法。要求时时明察身体的动作。从粗大的肢体动作,至关节、皮肤、头部的五官、脑部、胸腹的五脏、腰部、臀部、四肢等的活动,从粗而细,从外而内,从大而小,从点而面,从局部而全身,逐层观照,乃至明察秋毫,随时随地,都能清清楚楚。若能观照成功,动中即是禅定。便会持平稳定,头脑宁静,身体康泰。

第二,观受法。充分了解到苦乐的心理反应是由身体的受产生的,苦乐本身仅仅是受。观受则只要观察受的感觉而非苦乐的感受,这样心即能够明净安静,不为苦乐而影响情绪,就不会有烦恼心出现。

第三,观心法。即是向起心动念处用功,观照每一个念起念灭处,究竟是在想些什么?心相如何?心情如何?每一念的相应处,究竟是跟五受的哪几受有关?又跟三毒的哪几毒相连?观心之时,不是不许心念活动,而是明察心念在做什么。此观若能修成,性格必可稳定,智慧也会出现。观心之时,觉察念念生灭,生灭之中,没有永恒的心相可见,即能亲见无常的真理,也就能够从厌离烦恼而转化为享受无常即无我的生活了。(www.xing528.com)

第四,观法法。法主要指色法和心法。色法主要指生理肉体事实,心法主要是指一切的思想、观念、分别、执著,均是从心相、身相、物相产生的印象及符号,因此经过观身、观受、观心等,可以照见世间一切产生于色法和心法上的物质精神现象,现象均非永恒的实法,当然也就没有实我、常我、真我可求了。用观法法来观这些内容,则当下即证无我的实相无相。[23]

那么,四念处观法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呢?圣严提示道,应该从某个特定动作或触受开始观照:“例如:拜佛时,观照拜的动作是观身,观照拜的肢体觉触是观受,观照所受的心念反应是观心,观照心念反应的情况是观法。又如:经行时,观照脚步的动作是观身,观照经行时肢体的觉触是观受,观照所受的心念反应是观心,观照心念反应的情况——有执著无执著等是观法。以此类推,在日常生活的随时随处,只要有举手投足的动作处,有身心的任何反应时,均可练习四念处的禅观法门了。”[24]

圣严提倡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禅修,力求“三个一”:

身心合一:做任何一件事,均应将心放在那件事情上,心为那件事在做,保持身体的动作和心的念头在合一的状态。比如,在厨房中烧水、挑水、拣菜、切菜、洗菜,心就放在动作上,心中不起其它念头。

心口一致:在讲话以前,先要考虑说些什么,不是想讲什么就随便脱口而出,说一句话就是这一句话,说什么事,就是什么事,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反之,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或许也没什么话可讲,就是想用嘴巴不停地讲,这就是妄想,不是心口一致。心口一致表达出来也是清清楚楚的,这样对自己身体的动作、语言的行为,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就不会做错事、说错话了。

心眼一如:练习身心合一、心口一致,心中的烦恼就必然日日减少。当外在的境界扰乱时,你只要注意自己心里在想什么?眼睛在看什么?耳朵在听什么?如此,注意观看、听闻等,烦恼就不存在,结果是该听的听到,该看的也看到。圣严举了个例子,对方打来一拳,如果注意对方打出来的动作以及自己被打的感觉,那么心里就不会起烦恼。如果听到别人骂你,清清楚楚地听到声音在骂,也知道自己是被骂的人,这时心中没有烦恼。但是如果你心中起了波浪——我为什么被骂?他为什么打我?如此想的话,烦恼一定会展现出来。[25]

圣严把他这套禅法叫做中华禅法鼓宗,按照承前启后的原则,以汉传佛教为主体,以旧融新,系吸收了南传、藏传佛教以及韩国日本越南的禅佛教的精华而创制。一方面,他丰富了禅法内涵。当禅修者初用话头不得力时,可以用呼吸法、礼拜、经行、念佛等等方法作辅助,方法多样,灵活有效,而且还融进了汉传佛教中已经失传的内容,如日本的默照禅;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悟的方法上开创了中国传统禅教所忽视的次第等级修行,使得禅法对于任何根器之人,不论年龄、职业和教育程度都可依四个阶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修成正果。在《承前启后的中华禅法鼓宗》一文中,他作了非常精辟的阐说:“我们大家必须在承先启后的原则下,将汉传佛教建立为法鼓山的主体,我们是承继中国大陆的禅宗,但已不是19世纪中国大陆那样的禅宗,那时的中国禅宗,是山林式的,尚没有接触到南传及藏传佛教的优良面及实用面,但是我接触到了。同时我也接触到了韩国、日本乃至越南的禅佛教。我把这些新见闻,运用在传统的禅法之中,故当禅修者初用话头不得力时,可以用呼吸法、可以礼拜、可以经行、可以念佛等等方法作辅助。还有,默照禅,在中国已经传失八百多年,但是,我在日本曹洞宗的禅堂看到,我也参加了他们称为‘只管打坐’的修行,实则便是默照禅的别名。我到美国后也接触到南传的内观禅。我把它们分析整合起来,便是法鼓山所传的中华禅法。同时我在闭关修行的时候,即是用的类似于默照禅。因此我把话头及默照禅整理之后,便在顿中开出次第化的渐修法门,是任何根器的人都适合用来起信实修的好方法。在修证过程中,我也标明了有从浅至深的四个阶次,那便是散乱心、集中心、统一心、无心,每一阶次各有修行及进阶修行的方法。这是经过我几十年的练习整理以后,把汉传佛教的禅法重新发扬光大的。”[26]

由上可见,圣严弘传的禅佛教既有十分坚定的自主性,又有十分鲜明的汉传的圆融特征。

在教理上,以一念成佛说为主干,融摄了印度佛教的中观、无相、无住等思想,同时大力吸收真常唯心论的天台宗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心、初发心便成等,提出了完整的自净其心,建设人们净土的思想。在禅修行证上,也坚持以汉传佛教的传统禅宗作为自己的主轴,同时又吸取了早期佛教的次第观,开出由浅至深的渐修法门,让一般人能够有章可循,依法可修,不致于不着边际,无处下手,堕入空空如也的断灭见,使禅修作为自净其心的根本方法,成为人间净土可靠的宗教经验保证。

在运用中,体现出禅修不离日常,体用不二的特点。禅修运用于生活中,就是要人少欲知足,重视心灵净化,使境随心转。在健全人格、净化人心、净化社会基础上,协助大众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从烦恼的自我中获得解脱,以此消融自我,超越自我,脱离生死,往生佛国净土,涅槃成佛。这样来自净其心,建设人间净土,一方面具有重视现实世界、日常生活的人间性,同时又具备内在超越性的宗教经验支持,不致流于一般的世俗性社会运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