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慈济救助的主要类型与方式
一、慈济救助的主要类型
慈济早期的救济对象只有三种,主要以济贫为主,经过近四十年的不懈努力,慈济基本上形成了长期济助、急难济助、大型赈灾等几大慈善类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1.长期济助。1966年至2004年12月底,接受慈济长期帮助的家庭共有29985户。而到2004年12月底,仍有2632户7787人继续接受慈济的长期照顾。在救助活动中,慈济人还形成了追踪辅导制度,对救济人三个月至少要拜访了解一次。在提供物资资助时,给予精神上的慰藉和扶持。
2.急难济助。慈济人发扬“一眼观时千眼观,一手动时千手动”的精神,闻声救苦,即时解难。从1996年至2004年底,包括医疗、丧葬、急难慰问、天然灾害、房屋修缮等急难补助个案133596件。
3.大型灾难救助。比如,2003年春,SARS期间,台北、高雄成立防疫送爱协调中心。为收治SARS的大型医院和被隔离者送出6500份素餐,以及缝制隔离衣、隔离帽防护面罩。2004年,敏督利、艾利台风相继袭台,分别造成严重的泥石流和淹水灾情。慈济成立救灾中心,各市乡镇设立服务站,供应熟食,发放应急金、物质包等,灾后并协助灾户与学校清扫。2005年夏,“6·12”水患中,送出4500多份熟食及矿泉水、饮料、面包等;协助灾民清扫家园与义诊、致送往生者家属慰问金。
4.居家关怀。慈济不仅布施物,还关心人的心,他们开展居家关怀,对儿女在国外的独居老人进行陪伴;听诉癌末或精神病患的家庭,对丧偶的单亲家庭适时介入,给予支持鼓励。到2004年12月底已达5672件。
5.国际赈灾。自1991年对孟加拉水患的救助开始,慈济布施对象不分种族、肤色、语言、信仰,迄今为止援助国家和地区遍布全球,最近的如2004年12月印尼地震及其引发的印度洋海啸,慈济在全球展开救助,特别是在印尼亚齐兴建了大爱村,为难民提供了不再是以往的临时建筑,而是新的家园。[27]2005年9月,美国路易斯安那等州遭遇“卡崔娜飓风”袭击,证严发出号召,慈济美国分会总动员,奋起抗风,并有超过22个国家和地区的慈济会员“募心募款”,协助救灾。[28]至2005年底,慈济共向全球57个国家和地区伸出了援助之手。当时有231个分支机构开展了慈善救助工作。
二、善款募捐和志工救助方式
如前所述,慈济初创时期的最早募捐方式是给别人做加工和家庭主妇买菜省下钱来作为捐款。从1964年到1996年的一项统计表明,他们先后从事21种工作,从织毛衣,糊水泥袋,做婴儿鞋、棉手套、薏仁粉、大蜡烛等。[29]第二年,开始采用面对面的委员制募捐方式。(www.xing528.com)
1.善款募捐方式。慈济募捐系统由会员、幕后委员、委员三部分人组成。一个委员底下通常有数位幕后委员(大约一到十位)。委员与幕后委员以小组来组织,每个小组有1个小组长或1~2个副组长。一位幕后委员通常负责5到30户家庭的会员捐款,而一个委员要负责30户家庭的会员捐款。大部分委员负责了100户以上的家庭。委员、幕后委员是整个慈济运行的核心,借助这套系统,委员或幕后委员直接面向慈济的服务对象。他们的主要职责:一是劝募款。一般每个月或每两个月,一个委员或幕后委员就会带着募款簿到一个会员的家中或上班地方去收会费。一个会员经常会以他全家成员的名字而缴上一定数额的会费。二是介入参与者的日常生活中。分享会员的各种不同的遭遇和困难,提供各种意见,帮助会员解决家庭里的婆媳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夫妻矛盾问题,访查低收入户,来往旅费全部自理;慰问急难灾户、病患等等。三是介绍慈济招聘新成员。他们利用各种机会,凭借慈济出版的书籍、录音带、录影带和小册子等向会员宣传介绍慈济有关的理念和故事。在不断与会员的接触中,再透过会员的亲戚朋友等网络招聘新成员。
慈济“会员(劝募)→会长、委员(访贫、查核、劝募)→会长”的运作模式,与当时的宗教组织相比,是一个较有效的设计。慈济委员制度的设立,不只是“慈济功德会”分工的展现,亦是让参与慈济功德会的会员,有表现、发挥的机会。这种运作模式,让参与者有参与感,而且与个人随意的盲目的慈善行为相比,其收获必然更大更可靠,由此取得的成就感及人的存在意义乃慈济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30]
为了更多地鼓励社会成员参与慈善活动,获得更多的善款,慈济还建立了一项荣誉董事制度。慈济对捐款100万元以上给慈善事业的人士给予“荣誉董事”称号,不分年龄、性别、职位,一些妈妈肚子里的宝宝也会成为荣董。1987年成立了荣董联谊会,通常3个月左右聚会一次。在一些大的紧急救灾时委员或幕后委员会呼吁荣董们作更多的捐款。
2.慈济的主力及其对委员和慈诚队员的组织管理。在慈济内部主要由委员、幕后委员及慈诚队所组成,这些成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慈济工作的效率和形象。因此,对这些组织成员的组织管理、选拔、培训、评价等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从90年代开始,慈济对新进成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
其一,委员、幕后委员的招聘培训。固定给慈济捐款的人都可以成为会员,通常按月捐款,捐款数额每次由100元到数千元不等。一个人要成为幕后委员要至少经过两名正式委员推荐。要成为正式委员必须担任幕后委员至少半年。必须参加慈济精神研讨会至少一次。至少要获得同组内半数以上的成员所同意。必须获组长的推荐或同意。必须获得总会的同意和正式授证。
其二,慈诚队员的招募。1989年,慈诚队成立,其成员是男性。成为慈诚队员,第一步是担任见习慈诚队员,以前只要半年就可以转正,1995年以后则要经过一年的训练。在这过程中,要参加慈济的各种活动和课程。还要符合一些程序标准:参与者必有两位正式队员推荐;参与者必须通过分队长及大队长的考核,如是否遵守慈济十戒,与其它队员相处情况等;最后还要通过总会的认可。他们在慈济的活动中主要工作是:搬运、开车、分会的巡守、安全、对委员的协助等等,有些队员还参加社区的资源回收和念佛等[31]。
其三,慈济主要在台湾女性私人领域里运用人际关系网络运作的基础上诞生发展。[32]在这一过程中,不公正地被贬为“黄脸婆”的中年妇女,是慈济的主力,因为慈济为台湾这些传统家庭女性摆脱重重精神压力,开展一个新的生活形态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式,[33]而女性特别富有的同情心被证严与慈济开发、点燃起来,升华为利他与关怀社会等品质,她们中许多人文化程度较低的局限也被克服,这成为她们开展集体行动的最深层的动力。尤其在早期,委员多属家庭主妇,识字无多,但是,她们凭着一股强烈的信念到处劝募,向人介绍慈济时就说:“有位师父要救济贫民,很伟大,没有人能这样做!”善款是五元、十元的点滴累积,委员靠的是两条腿,不辞辛苦奔走。不识字者,即在劝募簿上以图画符号为记,例如会员家门口种植木棉树,就画上一棵树作记号,姓杨的小姐,就画一头羊作标志,再“按图索骥”,按时向该会员收取善款。[34]所以,我们在探讨慈济事业成长发展史时,绝不能忽视女性这个特别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应该说女性的性别因素对于慈济获致巨大成功是极为重要的,是该团体和其它慈善组织的一个重要的区别。
3.社区救助网的完善。慈济的组织网络原来是建立在资深委员带亲友基础上的纵向式结构,这个网络系统虽然成员之间关系紧密,相互了解多,但是,由于地缘之故,在遇到突发紧急事件时却反应迟缓,行动慢。这些弱点在1996年贺伯风灾时暴露了出来,慈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比较迟。证严法师认为,救灾最要紧的是时效[35],反应慢、行动迟,与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与慈济“急人之所急,济人之所需”的理念是不相称的。有鉴于此,证严决定克服困难,以在地救助为主,以社区为单位,重新整编委员组,建立深入全台湾的慈济社区志工联络网,从当时起。陆续组建了四个分会,十个联系处。突破亲缘关系后的网络重组使慈济人能够在社区落地生根,处处开花。现在,委员们以自己所在社区为轴心,跳出私人领域,深入社区,带动社区民众共同开展活动。他们一起扫街、认养公园、整治溪流、资源回收、关怀老人、照料贫困。并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成立妇女成长班、亲子成长班等。还成立社区关怀救难系统,掌握社区情况,以备不时之需。
改造后的慈济组织每有状况发生,扎根社区的联络网就会将所在地的情形,由内而外,立即动员,发布资讯。各个不同组织再依各地需要,相互支援调度,救济工作的机动性更强,行动更迅捷,成效更显著。这些新功能在台湾1997年“九二一”大地震中充分发挥了出来,当地震发生后半个多小时,慈济人就出现在了各个灾难现场。三点钟,台中分会救灾中心成立。清晨五点半,慈济人与社区居民就为灾难现场提供了热气腾腾的早餐了。为了通过志工网把更多的慈悲洒向人间,2001年“9·11”事件以后,证严法师“深感惊世的灾难,要有惊世的觉悟”,向全球慈济人发起“一个一善,远离灾难”运动,鼓励慈济人再向基层深潜扎根,深入左邻右舍、楼上楼下,送去一分善心,一分感恩,化解族群分裂、宗教对立、政治纠纷。[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